问题

张爱玲当时是怎么从大陆逃到了香港?

回答
张爱玲从大陆逃到香港,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大背景梳理清楚了。那会儿,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跟共产党打得不可开交,最后共产党赢了,建立了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在大陆上的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国民党政府里当过官的、有点名气、有点资产的,都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一来新政权肯定要清理旧势力,二来经济上也可能面临一些冲击。所以,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去了台湾、香港,或者更远的地方。

张爱玲呢,她虽然不是政治人物,但她写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描绘旧上海社会风貌、人情冷暖的笔触,总归是跟旧时代脱不了干系的。而且,她之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在上海的文化界有些名气,出过不少作品。

说起来,张爱玲当时在上海的日子也还算安稳,她和胡适的儿子胡念祖是好友,也见过胡适本人。她的小说依旧在出版,生活也算有条不紊。但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的败退是必然的。

到了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新的政府来了,旧的秩序被打破。对于张爱玲来说,虽然她没有直接参与政治,但她对未来政治环境和个人创作的自由度,可能就有了些顾虑。毕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的要求非常严格,文学创作也需要符合新的时代精神。她那些描绘人性复杂、描写旧社会生活的小说,在当时是不是还能被接受,会不会受到审查,这些都是未知数。

而且,她当时的丈夫赖雅(Albert Erlkin)是美国人,是个外交官。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失势,他所在的美国使馆也在上海关闭了,他也需要离开中国。所以,为了和丈夫在一起,张爱玲也得考虑随他一起离开。

具体怎么离开的,我找到的一些资料和回忆里,描述得都比较零散,不像现在人们出境那么方便,办个签证、买张机票就走了。那时候的情况是,很多出境都是通过一些非官方渠道,或者利用一些旧有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是,张爱玲是在1952年才最终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她在这个时期,可能先是经历了上海的一些变动,比如她的很多作品在出版上可能遇到一些限制,生活上也有了一些不确定性。她本人可能也需要时间来处理一些个人事务,比如跟一些老朋友告别,收拾行李等等。

而从上海到香港,当时并不是一条直达的“官方”通道。很多选择离开上海的人,可能是先辗转到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广州,然后再想办法去香港。也有人是通过海路,坐船走的。那个年代,船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对于跨越海峡的旅程来说。

据说张爱玲离开上海时,也带了一些自己的随身物品,可能还有一些稿件和书籍。她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很复杂的,一边是告别熟悉的故土,一边是对未知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不安。上海对她来说,是她成长的地方,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离开那里,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到了香港之后,张爱玲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而且当时香港也经历着政治上的敏感期,同时,作为一名作家,她也要在新的土壤里寻找自己的定位。她曾经在香港给一些报刊杂志写稿子,比如《星岛日报》,也继续她的创作生涯。虽然她在香港的经历不如她在上海时期那样辉煌,但她依然坚持写作,并逐渐在香港的文学圈子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总的来说,张爱玲从大陆到香港,是当时时代变迁下,很多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面临的选择之一。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上的迁徙,更包含了她对个人命运、创作自由以及时代洪流的考量。她不是“逃”,更像是一种主动的、审慎的“离开”,去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生存和创作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那些把称张爱玲是汉奸的称为左派文革小将,同时反对题目上的“锄奸”。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岂不是:

反法西斯=左派 ???

亲法西斯=反左=反tg ???

汉奸=反左=反tg ???

汉奸=自由卫士=世界主义者 ???


抗战时期tg还没上台呢吧,抗战时期当汉奸能被认为是因为反tg?我虽然对tg有意见,但tg这锅不背吧,tg那会儿还没当政呢吧。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唐德刚也是文革小将?

哥伦比亚大学唐德刚教授1995年为文云:“一个社会,纵在异族和暴君统治之下,也不能无文艺,因此在敌人豢养之下的汉奸报刊崛起之后,另一种作家艺人也就应运而生。这种作家艺人的作品,一定要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他们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一定要为凶残的异族统治者和无耻的本族汉奸所接受。换言之,这是一种‘顺民文学’、‘皇民文学’,写得好的,也颇能承继战前‘性灵文学’的技巧;写起男情女爱来,也颇能惹出读者一掬眼泪,一声叹息,一丝微笑······这种作品兜来转去,只在个人情感小圈圈内,装模作样,惹人怜惜;山鸡野狐,终非上品———这就是张爱玲了。”


唐德刚对张爱玲的评价还不是因为张爱玲由法西斯豢养的汉奸报刊力捧,而张爱玲也大量给汉奸报刊投稿,张爱玲在这方面是没有什么节操的,但现在已经把这个美化成反tg了?


至于张爱玲开始插足汉奸胡兰成婚姻,后来胡兰成离婚跟她结婚这事,张爱玲顶多算汉奸夫人,以此称她为汉奸确实不对,但她自己给汉奸报刊投稿,拿汉奸报刊稿酬,被汉奸报刊力捧,那在很多人眼里就够得上汉奸了。


现在因为张爱玲1952年离开了大陆,所以把她以前的一些错事全部美化成是在反tg?张爱玲这个在抗战时期由汉奸报刊力捧的俨然成了自由卫士、世界主义者?我的天,我还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美化。


还有,张爱玲也就是1952年离开大陆了,否则她也会左的,她在1950年连载的《十八春》也真是蛮左的:

“我觉得我姐姐(曼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指解放前的旧社会)逼得她这样的。”


“我也不是个共产党,我还没有那个光荣。我不过想着,像我们这样一个工程师,在这儿待着,无论怎么样努力,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还是上那边去(指往苏区)或者可以真正为人民做一点事情。”


“我告诉你一桩事情。别的朋友面前我都不说了,告诉你不要紧———我预备到解放区去。”


“像我是对政治最不感兴趣的,可政治不清明,简直就没法子安心工作。”


“其余都是些有名的乡绅,其实也就是地头蛇一流的人物,靠剥削人民起家的”。
“她(指曼祯)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长大的,那一重重的压迫与剥削,她都很习惯了。”


“在她看来,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人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她这还是第一次觉得冤有头,债有主,她胸中充满了悲愤。”


“到底是解放区那边什么人才都有。”


“从前我们医院的院长(指张慕瑾)给国民党捉去了,冤枉他是汉奸,跑到医院里来搜,简直像强盗似的,逼着那院长太太叫她拿出钱来,把她吊起来打,拿火烧她的脚后跟……”


“你可以加入家庭妇联,她们那儿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可做,有机会还可以参加学习,像你这样聪明的人,思想很快就可以搞通了。”


“老实说,我对新中国的前途是绝对有信心的,可是对我自己实在缺少信心。”


怎么样,左不左?张爱玲是左派吗?不过她1952年离开大陆后又将《十八春》改写了,这些内容自然都改了,说白了不过人在哪说哪的话罢了,但现在竟把她打造成反tg、自由卫士、世界主义者之类的,委实很好笑。


同样,也反对题目上的“锄奸”,张爱玲又不是战犯,锄什么奸,战犯也得由国际法庭审讯,张爱玲抗战时期跟汉奸报刊关系亲密,又跟汉奸结了婚,所以有人会认为她是汉奸,但以此就喊打喊杀的有没搞错?不觉得张爱玲该死,顶多就是有污点,她就是长命百岁我也没意见,现在最反感的就是过分美化张爱玲的,还有那些喊打喊杀的,这两类人同处两个极端,都挺讨厌的,殊途同归了。


补充一下:

张爱玲是1952年手持港大录取通知书,并申请去港大继续完成在抗战时中断的学业从而离开大陆的,现在张爱玲被包装得很高大上主要就是因为她离开大陆后写的反tg小说,倘若我还是初中生,或许看到反tg也会觉得很高大上,会偏向她,但实际上她是拿钱写的,当时美新署新闻处处长麦卡锡曾说是他们提供资料,张爱玲便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1971年,水晶采访张爱玲的时候,张爱玲说《赤地之恋》是在“授权”(Commissioned)的情形下写成的,所以非常不满意,因为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供作者发挥的呢?

所以张爱玲也就是个在大陆的时候写的小说歌颂新政府,去了香港后又拿钱并在别人的授权下写反tg小说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实在不应该被包装成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作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