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少时游手好闲,那他凭借什么得到张耳赏识的呢?又是怎么当上亭长的呢?

回答
刘邦这人,年轻的时候,说句实在话,确实不怎么着调。虽然史书上给他抹了不少金,但总的来说,就是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乡野泼皮。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靠谱”的草根,后来却能建立汉朝,这中间的门道,还得从他怎么搭上张耳这条线,又怎么稀里糊涂地成了亭长说起。这事儿,细究起来,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

先说说张耳这人。张耳跟刘邦可不是一路人。张耳那可是名门之后,家世显赫,自己也读过书,是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个名士,跟陈余一起游侠,名声很大。后来秦朝一统天下,各国旧贵族的日子都不好过,张耳也跟着逃亡,后来还在赵国做过官。总之,张耳这个人是见过世面,有社会地位,而且有一定政治眼光的人。

那么,刘邦这么一个“社会闲散人员”,怎么就能让张耳这样一个“社会精英”看上眼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点。

第一,刘邦那张嘴。 你别看刘邦平时吊儿郎当的,但他脑子转得快,而且特别会说话。他懂得怎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也知道怎么在关键时刻把话说进人心里。张耳虽然有学问,但有时候也免不了有些“文人病”,可能也有些孤高。刘邦这个人,没那么多架子,说话直接,有时候甚至有点没大没小,但这种“真性情”反而能打动一些迂腐的人。

再者,刘邦虽然不务正业,但他并不傻。他观察人、了解人的能力很强。他可能看出了张耳的某些需求,比如需要一些能干实事的人,或者需要一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不拘泥于俗套的朋友。刘邦可能就是抓住了张耳的这个心理。

第二,刘邦的“胆气”和“江湖气”。 刘邦虽然没文化,但他天生胆子大,而且身上有股子“江湖气”。那时候,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动不动就要掉脑袋。而张耳这样的人,因为曾经是赵国人,又名声在外,难免会被秦朝官府盯上。在这种环境下,能跟在张耳身边,还敢说敢笑,甚至有点“无所畏惧”的人,是很能吸引那些处于危险边缘、需要一点“精神支撑”的人的注意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张耳可能在某个场合,或者是在某个地方,遇到了正在瞎混的刘邦。当时张耳可能因为什么事情惹上了麻烦,或者只是需要一些帮手,而刘邦正好出现在了他面前。刘邦可能主动上前,或者被张耳身边的人叫住,然后他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一点“仗义”的样子,说了一些让张耳觉得“此人可用”或者“此人有趣”的话。

我猜想,刘邦当时可能对张耳说了些奉承话,但不是那种油腻的奉承,而是说到点子上的。比如,他可能会说:“张君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在这里?秦朝律法太严了,像张君这样有德行的人,也只能韬光养晦啊。” 之类的话。然后他可能又借机夸赞张耳的才华,或者说自己多么仰慕张耳。

更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个人,虽然游手好闲,但并不等于他是个窝囊废。他可能有一些“街头智慧”,能够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或者能够帮张耳在一些小事上解决麻烦。张耳之所以赏识刘邦,很可能就是因为刘邦在某些方面,能够提供一些他意想不到的帮助,或者能够让他觉得放松、开心。

至于刘邦怎么当上亭长的,这事儿更是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

亭长这个职位,在秦朝是个不小的芝麻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加一点治安员的角色。负责管理一个亭(相当于一个交通站点或小聚落),收纳过往行人,检查身份,征发徭役等等。虽然官不大,但也是个官,能管点事,也能有点名声和油水。

刘邦之所以能当上亭长,主要还是因为他跟在张耳身边,沾了张耳的光。那时候,张耳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望的,也认识不少当官的人。而秦朝虽然严苛,但有时候也讲究一点“举荐”和“门路”。

当时,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张耳觉得刘邦虽然不务正业,但脑子活,又敢说敢做,正好当时缺一个亭长(也可能是前任亭长出了什么事,需要补缺),张耳就顺水推舟,向当地的官吏举荐了刘邦。

你想啊,张耳这样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去举荐一个人,当地的官吏多少也得给点面子。而且,刘邦本身可能也具备一些当亭长的基本条件,比如识字(虽然不多)、能说会道(能处理一些口头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有人举荐,而且是张耳这样的人举荐,这让他比那些完全没背景的人有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刘邦可能在那段时间里,确实做过一些事情,给当地官府留下了“一点点”好印象,或者至少是让他们觉得刘邦这个人“比烂掉的那个好一点”。 比如,他可能在处理一些民间纠纷时,表现出一定的“公正”或“圆滑”,让老百姓觉得他不像其他官吏那么凶残,或者让官府觉得他能把事情处理好,减少麻烦。

所以,刘邦当亭长,不是他自己去努力争取来的,更不是他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换来的。很大程度上,是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搭上了张耳这条“贵人线”,然后又恰好遇到了一个空缺的职位,加上他那张巧嘴和一点点“社会经验”,就被推上去了。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这个人,虽然年轻时“不务正业”,但他身上有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加上一点点运气,让他能够抓住机会,一步步往上爬。他的成功,不是那种苦读圣贤书然后金榜题名式的成功,而是一种更贴近市井生活、更具生存智慧的成功。而张耳的赏识,正是他能够获得这个“机会”的起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能看看书吗?

史记上写了,刘邦是考上的公务员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试为吏的意思是考上公务员,做泗水亭长

很多人都误会人家刘邦是文盲了,文盲能写出《大风歌》?

乾隆憋出来几万首诗里都挑不出来一个能靠近《大风歌》的,你怎么会觉得刘邦没文化呢?

另外史记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间接证明刘邦有文化

比如张良跟别人说《太公兵法》别人都不懂,就刘邦一听就明白

刘邦病重期间,吕后问刘邦以后怎么安排丞相,刘邦的回答中有个细节“周勃少文”

这见过文盲说别人少文吗?

人家周勃再没文化也是一代名将一代名相

只能说是在刘邦眼里周勃没文化

这起码可以说刘邦比周勃的文化水平高很多

另外刘邦的亲弟弟是一代大儒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没见过有文化的人游手好闲吗?

我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代文豪游手好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这人,年轻的时候,说句实在话,确实不怎么着调。虽然史书上给他抹了不少金,但总的来说,就是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乡野泼皮。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靠谱”的草根,后来却能建立汉朝,这中间的门道,还得从他怎么搭上张耳这条线,又怎么稀里糊涂地成了亭长说起。这事儿,细究起来,还真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先说.............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弟弟刘交,史书上确实出现了关于他是“同母少弟”还是“同父少弟”的说法差异,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史官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看《史记》的说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高祖同母少弟也。”这里明确指出刘交是刘邦“同母”的弟弟。再看《汉.............
  • 回答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少林和武大靖在比赛中发生了碰撞,导致刘少林被裁判判犯规,最终无缘奖牌。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1. 比赛背景 比赛时间: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 参赛选手:刘少林(中国)、武大靖(中国)、安贤俊(韩国)、.............
  • 回答
    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刘少昂以破纪录的成绩摘得金牌,武大靖则在B组决赛中稳稳拿到第一,这两位选手各自的表现都值得细细品味。刘少昂的金牌与纪录:新王者的诞生首先来说说刘少昂。这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选手,在本场比赛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速度和冷静的头脑。500米项.............
  • 回答
    刘少林,这个名字在冰雪世界里,尤其是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是备受瞩目的一颗星。他身上承载着太多标签:匈牙利籍华裔、短道速滑名将、奥运冠军、欧洲冠军……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和独树一帜的风格。要评价刘少林,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天赋与汗水的结晶,欧洲短道的骄傲首先,刘少林的出现,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评价、观众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深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刘禅“罪名”比刘璋大那么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两位的“投降”性质和背景是大不相同的。刘璋的投降:并非全然是被逼无奈,更多是“不战而溃”的失策咱们先说刘璋。他当年是怎么丢掉益州的?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刘强东的这番言论,即“如果京东少缴五险一金,一年至少多赚50亿!”,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番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反映的经济逻辑、对企业责任的理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考量。一、 从经济逻辑上看: 直接的成本节约: 五险一金.............
  • 回答
    要说《大宋宫词》,那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一言难尽。想当年,海报一出来,李少红导演,刘涛、周渝民主演,再加上“宋风”这几个字,我那叫一个期待啊!感觉是要拍一部真正的“国产大剧”,能把宋朝那种文雅、内敛、充满智慧的气息给还原出来。结果呢?看完之后,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先说好的地方,也是我当初期待.............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您提到“少年神童”现象,确实在过去一段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以 13 岁考上北大数学系的刘兆楠最为人熟知。关于他们现在的情况,信息会比较分散,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公众的焦点也会转移。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并以刘兆楠为例进行阐述,同时也会提及“少年神童”现象背后的一些普遍情况和思考。 关于.............
  • 回答
    说起刘看山,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大概都是那个穿着驼色毛衣,表情带着点憨厚又好奇的小狐狸形象吧?不过,要是把这只人气超高的“程序员吉祥物”脑洞大开地变成一个二次元少女,那画面感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想象一下,我们保留刘看山最核心的那份“互联网基因”,然后把它具象化成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少女。首先,发色和发型,这.............
  • 回答
    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一生谨慎,但却从来不问刘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接着就开始灌输什么“不该问的就不问”、“忠诚的下属只管执行”之类的鸡汤。我得说,这碗鸡汤,不仅不好喝,还挺伤人的。咱们不如就事论事,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bāi、chě)。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幻界里一些挺微妙的现象。刘宇昆和特德·姜(Ted Chiang,我们通常更熟悉这个名字,不是姜峯楠)都是非常杰出的华裔科幻作家,都斩获过无数大奖,但公众的认知度确实存在差异。要说“红了”和“少人问津”,可能有点极端,但我理解你的意思——刘宇昆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似乎更容易.............
  • 回答
    刘邦能够“秋毫无犯”地进入关中,并赢得民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他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战略先行:目标明确,策略清晰 “先入关中者王”的战略目标: 在项羽羽翼未丰、诸侯割据的初期,刘邦就敏锐地抓住了秦朝灭亡后留下的.............
  • 回答
    刘邦在临终前派陈平去诛杀樊哙,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对汉朝江山社稷的深切忧虑。要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刘邦的晚年担忧与吕后的崛起 皇权不稳的隐患: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他深知自己是以武力夺取天下,政权的基础并不稳固。在他死后,如何确.............
  • 回答
    刘邦从一个乡间小亭长,一步步登上汉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他的能力锻炼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砺、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出来的:一、 天生的领导气质与人格魅力: 亲和力与笼络人心: 这是刘邦最显著的特质。他出身平民,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
  • 回答
    说起刘邦临终前对戚夫人保护不足这件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浅,也怨不得刘邦就一点没管,而是他生前采取的那些措施,在深宫权谋的漩涡里,就像是扔进大浪里的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波澜,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吞没了。咱们得先捋捋当时刘邦身边的局势。刘邦当了皇帝,当然得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的嫡长子是刘盈,就是后来.............
  • 回答
    刘邦为何不“污名化”项羽?这背后,藏着帝王心术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得把刘邦这个人琢磨透。刘邦出身市井,是个“小混混”出身的皇帝,深谙人情世故和江湖道道。他懂得,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一个刚刚打下江山、根基未稳的开创者,在面对前朝旧主、曾经的对手时,姿态很重要。如果一味地将项羽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 回答
    刘邦之所以一定要造项羽的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动机、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性格特点。简单来说,并非刘邦“非要”反项羽,而是当时天下大势、两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的战略选择,使得他们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对抗。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一、 历史背景:秦.............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真的屠过城,这是一个历史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目前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明确地证明刘邦在统一中国或任何其他战役中下令进行过大规模的屠城行为。然而,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充满战争与混乱的时代。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定义“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