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回答
刘邦为何不“污名化”项羽?这背后,藏着帝王心术与历史的复杂性。

首先,得把刘邦这个人琢磨透。刘邦出身市井,是个“小混混”出身的皇帝,深谙人情世故和江湖道道。他懂得,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一个刚刚打下江山、根基未稳的开创者,在面对前朝旧主、曾经的对手时,姿态很重要。如果一味地将项羽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那反而会显得刘邦自己手段残忍,缺乏宽容和气度,这不利于他收拢人心,巩固统治。

你想啊,刘邦的军队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当年跟着项羽打拼过的,或者对项羽的勇猛残暴印象深刻但又带着一丝敬畏的。如果刘邦将项羽彻底妖魔化,那这些老兵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这位新皇帝心胸狭窄,难以共事?刘邦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将自己的潜在支持者推开。所以,对项羽的评价,留有余地,甚至不乏一些“褒”的成分,才能让那些曾经属于项羽阵营的人,感到有归属感,觉得跟随刘邦也是一条出路。

其次,历史书写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但“胜利者”也不傻。项羽确实有他的过失,比如分封不公、对待俘虏残酷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也足以让他在一些人心目中形象不佳。但同时,项羽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战神,是那个时代最勇猛的战士,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剧英雄。刘邦不可能否认这些。如果刘邦把项羽贬得一无是处,那不就等于否定了他自己“战胜”了一个多么不堪的对手吗?那样反而显得刘邦的胜利来得不够光彩。相反,将项羽塑造成一个能力出众但最终因某些原因失败的对手,更能衬托出刘邦的“德”和“智”——“德”是顺应天意,得民心;“智”是谋略过人,最终战胜了这位强大的对手。这是一种更高明的宣传方式。

更重要的是,刘邦需要构建一个符合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叙事。他推翻的是秦朝的暴政,而项羽虽然是楚霸王,但他也是秦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下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秦朝旧势力之后的“代理人”。刘邦自己打着“反秦”的旗号起家,他需要强调的是自己代表着“新秩序”和“民心所向”。而项羽,如果被描绘成一个纯粹的、被大众厌恶的暴君,反而会与刘邦所倡导的“仁政”形成一种对比,但这种对比如果过于强烈,可能会让人们质疑刘邦的起兵理由,甚至联系到他自己早期的一些行为。

所以,刘邦的“不污名化”是一种策略,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他没有像某些残暴的统治者那样,在对手死后还要往其身上泼脏水,而是利用了项羽身上的一些特点,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他承认项羽的勇武,但强调其政治上的短视和不得人心;他可能也会“留一口气”给那些曾经效忠项羽的人,让他们看到希望。

举个例子,就像后来的历史学家修史,虽然会遵从统治者的意愿,但也不可能完全抹杀事实。项羽的英勇无双,那是写在无数战争史里的,是无法抹去的印记。刘邦就算想抹,也抹不掉,而且也没必要。

总而言之,刘邦不“污名化”项羽,不是因为他“善良”或“软弱”,而是出于一种深沉的政治考量和对历史复杂性的洞察。他需要借着这个强大的对手,来凸显自己的“德”与“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来团结人心。这是一种更高明的驭人术,也是一种更高明的叙事建构。他把项羽变成了一个“虽败犹荣”的悲剧人物,一个衬托自己伟大的背景板,而不是一个需要被彻底打倒、批臭的恶魔。这样,他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可,才能让自己的帝国站得更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是刘邦,你也不会污名化项羽

假设,你是高考全市状元,第二年学校邀请你给学弟学妹作报告

你是该说:我成为全是高考状元,是因为我那届的同学都很辣鸡,学习成绩太差了,我是最厉害的,没人比我牛,所以我是高考状元。

还是该说:我们那一届同学强手如云、学习氛围很好,比学赶帮超、大家全面竞争,每个人都很非常非常优秀,我只是比大家多了一些踏实勤奋,多了一些运气,所以成立全市高考状元。

要是你,你选哪个说法?

你肯定选第二个说法啊。别人都厉害,你是第一名,才显得你更加厉害啊。

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留名青史,需要写的不是打败辣鸡打天下,要写打败英雄得天下!

就像俗话说的,人因为有一个伟大的对手而伟大。

user avatar

更新。
再看才发现大部分答案都被问题带歪了。
我们今天了解项羽的传世史料约有两种,一为成书于汉武帝末期,由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完成的《史记》。一为成书于东汉初期由班彪班固父子完成主要部分的《汉书》。两书都是在刘邦死后才完成。刘邦时大约只有一些大事记一类的“官史”[1],这和史汉左氏这种叙事性强的史书截然不同,而且也已散佚,唯有注释尚存只言片语。既然私史不必黑,官史不受重视且多不存,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史料自然没有黑项羽的。

下面就分别说明
1.《史记》没必要黑项羽
《史记》是私史完全没必要黑项羽,太史公对于悲剧人物还抱有同情(比如李广、韩信、伍子胥等等),这和他的悲惨经历有关,所以你会发现”项羽本纪“写的很好,文采斐然。
当然太史公作为史官对于项羽的残暴以及政治幼稚也没有掩盖,本纪里可以看到大量烧杀行为。
太史公曰也直接批评过项羽,这里提醒部分同学读史不要沾染饭圈恶习,要把史料看完整,不要断章取义,厚诬史公。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2.《汉书》黑不了项羽
《汉书》项羽部分的资料是以《史记》作为基本材料,《史记》不黑,《汉书》自然黑不了。而且班彪开写《汉书》的因由本就是为了续写《史记》。班固继承其父,自然也不会黑。
后汉书.班彪列传:”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闲。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另外《汉书》本为私作,举报后被官方注意,后由多人参与完成,勉强说是半官史。从官方的态度来看,并未对以《史记》为主要材料写成的《汉书》中刘项形象有何批评,所以也没有强制修改记录来黑项羽。而这与高帝刘邦的主观意愿也没啥关系。

3.汉初史书不受官方重视。
刘邦没空,汉初史书不受重视。
① 刘邦很忙
汉书.贾谊传:”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建国后刘邦要处理很多大事,抚臣平叛、匈奴问题等等。对于刘邦而言立稳脚跟才是大事,哪有功夫去考虑史书,后人觉得史书重要,但当时真没有。

② 汉初史学不发达。
汉书.艺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
隋书:经籍一 经 经籍二 史 经籍三 子 经籍四 集
与后代浩如烟海的史书相比,汉代尤其是西汉,史学并不发达。《隋书》分经史子集,“史”独占一部,但汉代史书还附在春秋之下,史记之前更不用说了。司马谈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③ 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汉书.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
高后纪: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
史记.吕太后本纪: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汉承秦制,但也在极力避免秦的老路,上层崇尚黄老无为之术与民休息,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也并不严密。

综上,汉初私史不必黑项羽,而官史不受重视且多不存,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史料自然少有污名化项羽的。

参考

  1. ^ 如臣瓚引“漢帝年紀”或为汉书.艺文志“漢大年紀”,又见湖北荆州胡家草场汉简“岁纪”。
user avatar

我们现在对于刘邦和项羽的认识,多来自与汉武朝的《史记》。而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明显是同情项羽的。就刘邦和项羽两人非要说谁被抹黑的话,也应该是刘邦被抹黑吧。仔细读读《高祖》《项羽》两篇本纪,这种情感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举个栗子:

楚汉固陵之战,仅看两人的本纪,事情很简单:刘邦带20W军队追击项羽,同时约各地诸侯前来会战,结果诸侯没来,刘邦自己带军反被项羽10W楚军围在固陵。读到这里,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刘邦的形象很窝囊、项羽的形象很英勇。

(刘邦)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高祖本纪》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羽本纪》

但事情是这么简单吗?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刘邦的部将丁义,曾在固陵大破楚军,因此被封宣曲侯。

(丁义)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问题来了:固陵之战,汉军好像也有小胜。既然双方互有胜负,为什么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的 描写 却是一边倒?


再举个栗子:

仅看《项羽本纪》,项羽除了最后一战”垓下之战“从来没被打败过,形象非常勇猛。尤其是项羽和刘邦正面作战,刘邦要么躲在壁垒里,要么战败仓皇而逃,如何逃的细节都比比皆是。

我们的倾向认识就是:项羽打仗很厉害,刘邦很无能,逃跑时甚至很无耻。

事情真的也是这样吗?

但读读其他的传或表,矛盾又来了,如:

(灌婴)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
——《樊郦滕灌列传》

(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
——《樊郦滕灌列传》

(靳歙)击项悍济阳下。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傅靳蒯成列传》

(蛊逢)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功侯,四千户。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从这几个传、表的琐碎记载中我们会发现,在垓下会战前,刘邦军曾跟项羽军在”陈下“有过激烈的决战,刘邦在”陈下“大败项羽,很多将领 因此建功受封。


问题来了,这件很重要的事情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只字未提,刘邦是如何击破项羽的,项羽是如何败退,没有写。


仅看两人本纪,刘邦在固陵被反包围了,躲如壁垒不敢出战,然后项羽退至垓下被各路诸侯军合围。最终,英雄项羽在垓下败给了太史公同情的另外一个人物——韩信,刘邦依然以无能的形象出现在垓下之战。

所以,仅从《史记》来说,谁被抹黑还真不好说。

PS:

1、《史记》不是汉朝官方修撰的史书,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我赞成),在司马迁这里行不通。

2、《史记》是太史公被“宫刑”后而成书,他为当时的武帝所修《今上本纪》被武帝”怒而削之“,对当政者都敢直笔而书,对于刘邦当然也不用客气。

3、《史记》是个人作品,多少带有个人情感倾向,如:”项羽“、”韩信“、”李广“,被刻画成悲剧英雄的形象。

user avatar

高祖年轻时仰慕信陵君,曾作为游侠前往魏国,得知信陵君已死多年,悲痛万分。当皇帝后,亲往信陵君墓祭奠。

高祖是泗上亭长,能作《大风歌》,绝不是所谓的文盲小混混。

高祖用兵,翻遍巨黑的《史记》,一生也只败给过项羽,而吊打其他所有诸侯。白登之围虽被匈奴围困,步兵被骑兵克制,仍能据险固守,呈相持状态。若非匈奴无法击溃高祖,又怎会因少数钱财而退兵?高祖是韩信、项羽之后的天下第三人。

高祖骑在儒生脖子上往他们帽子里撒尿,又用儒生制定礼法仪规。该骂照骂,该用照用,丝毫不感觉别扭。

高祖接见郦食其时,让两个年轻姑娘给自己做足浴,毫不避嫌。

高祖几乎灭了所有异姓诸侯王,却未杀不封王的功臣一人,连平生最痛恨的雍齿都得以善终。

高祖名为帝王,实乃侠士,污名项羽,不屑为之。

user avatar

记得在某论坛上看到有人这么说:

之所以汉朝政府允许史记黑刘邦褒项羽,不是因为他们大气能容,而是因为不想让普通民众认为造反如此容易,那谁都可以造反了。

所以,美化项羽也是在告诉大家:老祖宗当年是打败了项羽这么牛逼的人才能当天子的,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的。

user avatar

这里有很多原因 。

第一,刘邦没有比项羽多活几年,他比项羽大整整24岁,历史上刘邦打败项羽后只活了六年就死了。也就是说,刘邦还在世的时候,世人都了解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不需要看史书去了解项羽,也就没有恍如隔世的距离感。这种情况下污名化项羽很难达到欺世的目的,反而会让人觉得自己度量狭窄。

第二,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感情也是复杂的,绝非纯粹的敌人间的仇恨。大概和曹操与袁绍差不多,可能还要更复杂一些。这两人都是当世英雄,英雄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刘邦不止一次对手下表示过对项羽才能的肯定甚至敬佩。并且刘邦也不是毫无感情、气量狭小的小人,他没想过要去污名化项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每个正拳都要对自己的捅智找一个有合法性的理由。比如自古以忠孝治天下,晋朝是窜味来的,它对忠的宣传就变得很无稽,所以晋朝对孝道一事有近乎疯狂的执着。而刘邦自斩蛇启亿开始就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是真龙天子,直到称帝后也一直以添命自居,《高祖本纪》中也说刘邦是他母亲和真龙所生。这就是刘邦捅智的合法性理由————我做皇帝是添意。既然如此他就不能抹黑项羽,反而要拼命夸赞他,“你看人家项羽那是天下无敌,千古无二,没有人能打败他。可为什么我能打败他?不是因为我更牛,而是这一切都是添意啊!”

如果把项羽抹黑成一个战五渣,啥啥都不行的人,那刘邦这真龙天子是不是太low了。


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感谢老铁的宣传,老铁666。”

user avatar

抬高对手,美化自己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硬碰硬拿下对手的,都没必要污名化对手,甚至对手越牛逼,自己就会显得更牛逼。

但如果是像满清这样偷来的江山,就必须把前任说成神经质、傻子、病人、中二青年、残忍屠夫。。。如果没有这样的前任,凭什么大好江山落到你这家伙手里。毕竟攻陷北京的是李自成,如果不是吴三桂变卦,满清可能连山海关都进不来。人在捡了便宜之后,总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黑对手就是常用的手段。

而刘邦打灭秦可能还有一些取巧,秦朝的主力部队是被项羽消灭的,刘邦采取了正确的进军路线,才第一个进的关中。但在打项羽这件事儿上,刘邦始终站在第一线,和项羽面对面硬扛。即便是兵仙韩信,主要时间也是去打项羽的后方,扫平效忠项羽的其他诸侯。

所以刘邦才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你们看项羽厉害吧!老子和他大战300合不落下风。最后也是老子亲自带兵把他灭掉的。项羽真是个英雄啊,可惜他碰到老子了。”

像刘邦一样,得国正的还有朱元璋。作为驱除鞑虏的英雄,朱元璋完全可以不拿元朝当朝代对待。而对于那些没有文化的蒙古人来说,汉人的笔杆子有多厉害,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如果真想黑他们,连还嘴都不知道怎么还。但朱元璋仍然将蒙古的元朝当成一个正统朝代来对待,因为元朝是他堂堂正正打败的。

user avatar

讲道理项羽在历史上是被美名化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被艺术渲染后显得多么英雄主义。其实他就是个骄傲自满疯狂屠城坑杀降卒的刽子手。历史上朝代多以诽谤前朝来彰显自己政权的正义性,最典型的就是秦朝被污名化代代相传的相当严重,刘邦不污名化项羽可能正体现了对项羽态度的复杂性吧。

user avatar

污名化对手算下作手段了,我大汉的气度还是有的。

实事求是的说,不光是汉代,后面三国魏晋的史书污名化程度也不多——顶多把对手的优点抠了而已。比较早期的古人还是很老实的,毕竟之前文化传播慢,言论管制不太重要。

user avatar

现在史学的提问质量真是越来越差了,充满了想当然。

在人文领域,史学的门槛是非常明显的。就是你得对过去的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乃至文本留存情况有最基本的了解。而今天的提问者,总是想当然地以今天的语境、常识去看待历史。结果就是提出来的问题都是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式的伪问题。偏偏这种问题还很容易热起来。我想了想,可能恰恰因为它很荒诞,荒诞到专业起来你就输了。大家乐得在下面把历史等同于现实,把历史人物等同于当下人物。帝王是老板,臣子是打工人。帝王与臣子的关系是御人术与媚上术的对决,臣子与臣子的关系则是典型的底层博弈。

这样的分析其实是反历史的,因为你拿小说来也可以这么分析,拿电视剧来也可以这么分析。在我看来,这套以当代人情世故为中心的分析方法不是不可以用,只是不可以太泛滥。偶尔讲一讲乐一乐挺好的,但什么事都这个讲法,那就缺乏尊重了。放在历史是缺乏对历史严肃性的尊重;放在文学是缺乏对作者超越性的尊重。你们可以想一想,那些看似鞭辟入里让人恍然大悟的人情分析到底让你获得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获得。因为它把一切都七大姑八大姨化。你的惊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心有戚戚然。你对历史、对文学,依然是无知的。

就像这道题,答案本来很明显:我们不知道刘邦有没有污名化项羽,这个提问根本不成立。楚汉之争的历史不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没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这样史记之外可堪对照的叙事(汉著记楚汉春秋这些都失传了)。关于楚汉相争,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唯一重要文献,就是《史记》。而《史记》显然不能代表刘邦乃至整个官方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它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一家之言。而司马迁在《史记》里又表现出对项羽特别的青睐。他把项羽传记排入本纪,这是在后世引起巨大争议的做法。而项羽的传记里也有太多属于小说笔法的篇章,比如鸿门宴,比如垓下之围。司马迁是想塑造项羽的英雄形象并且成功了的。而提问者依仗这份第一不是出自于刘邦的意志,第二对项羽有特别好感的文献,问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不是很搞笑吗?

而那些把这道完全缺乏常识的问题带热的回答,许多居然还在依靠《史记》所记载的刘邦进行人性分析!这真是我打我自己了。社会最不缺的其实就是这类起手一段材料,剩下全靠地摊心理学的所谓深度解读。社会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对信息来源的敏感。有了对信息来源的敏感,才会有独立思考。而历史,本来是培养这种意识的绝佳训练场的。

公号:袖手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为何不“污名化”项羽?这背后,藏着帝王心术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得把刘邦这个人琢磨透。刘邦出身市井,是个“小混混”出身的皇帝,深谙人情世故和江湖道道。他懂得,一个统治者,尤其是一个刚刚打下江山、根基未稳的开创者,在面对前朝旧主、曾经的对手时,姿态很重要。如果一味地将项羽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 回答
    李自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未能复制刘邦和朱元璋的辉煌,未能建立一个长久稳固的王朝,这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点。一、 起义的性质与目标差异:创业的基因与天命的重.............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 回答
    汉朝光武帝刘秀,能让那些曾经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将领、谋士们得以善终,这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堪称一股清流。他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一些皇帝那样,在王朝稳固后对功臣大肆剪除,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细品下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刘秀深沉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个人品格。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本身就不是一场血腥.............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京东一直亏损,但没有倒闭,并且刘强东依然非常有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并不罕见的企业发展模式和资本运作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京东的“亏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经营不善首先,要明确京东所谓的“亏损”通常是指在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亏损,而不是现金流枯竭。很多高速增长的公司,尤其是.............
  • 回答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而刘邦却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两人都是乱世枭雄,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政治格局、战略选择、人才运用、个人特质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治格局与力量对比的差异 1. 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确实,我们在手机上司空见惯的“刘海屏”设计,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却鲜有踪迹。这背后当然不是厂家“不考虑”,而是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与手机的考量又有所不同。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使用场景和交互逻辑”。手机之所以拥抱刘海屏,是因为它最大的核.............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历史问题,涉及到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实力以及关键人物的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曾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都曾占据蜀地(巴蜀),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蜀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条件 蜀地的天然屏障: 蜀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