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刚称帝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封侯?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位,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分配。这需要一个相对稳固和成熟的政治格局来支撑。
刘备称帝伊始,政权基础尚不稳固。 刘备虽然在汉中王任上奠定了与曹魏、东吴三分天下的基础,但称帝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得到天下广泛认可的顺理成章之事。此时的蜀汉政权在人员、制度、资源等方面都处于一个重建和巩固的阶段。大规模的封赏需要谨慎考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对现有资源的过度分散。
政治信号的考量。 封侯往往是皇帝对有功大臣的最高肯定。在刚刚称帝的初期,刘备可能更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来巩固人心,比如强调“汉室正统”的号召力,以及通过任用贤能来展现治理能力。过早地将最高封赏给予少数几人,可能会让其他官员感到不平衡,影响整体的团结。

2. 诸葛亮自身的定位与刘备的信任:

诸葛亮的角色远超“臣子”的范畴。 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开始,两人之间就建立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诸葛亮不仅仅是丞相,更是刘备重要的战略顾问、政治导师,甚至可以被视为半个“政治伙伴”。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有“吾得卿,如鱼得水也”的说法。
诸葛亮对名位的淡泊与刘备的了解。 诸葛亮本人对个人的名利地位似乎并不十分看重,他的主要目标是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刘备深知诸葛亮的志向和品格,也明白诸葛亮不需要通过封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君臣一体的默契。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默契。刘备信任诸葛亮的才干和忠诚,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诸葛亮也全心全意为蜀汉事业奋斗。在这种超越一般君臣关系的信任下,一些形式上的封赏可能就显得不那么急迫和必要。刘备给予诸葛亮的“事无巨细,皆委于亮”的信任和权力,已经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3. 历史记载与文献的侧重点:

史书记载的侧重点。 《三国志》等史书在记载人物传记时,往往侧重于其功绩、事迹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一些具体的封赏细节,如果不是特别突出或具有特殊意义,可能不会被详细记录。
“武乡侯”的来历。 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是在刘备去世后,由刘禅执行的。这表明,虽然在刘备生前没有明确的封侯记录,但他的地位和贡献是得到公认的,只是时机未到。武乡侯这个封号本身也与他的“武乡”故里有关,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官至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这些职位和权力,实际上比很多封侯的官员还要重要和实权。虽然没有明确的封侯,但他享受的待遇和拥有的权力已经非常高了。

4. 其他可能的解释(虽然可能性较低但也可提及):

是否是因为刘备忙于政务,无暇顾及? 刘备称帝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期间必然有大量的政务需要处理,包括巩固统治、安抚各方、制定律法等等。诸葛亮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皇帝在处理这些事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封赏的时机和方式。
是否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待价而沽”? 也许刘备是想在更合适的时机,比如取得更显著的军事胜利之后,再给予诸葛亮更高的封赏。但是,从刘备的性格和与诸葛亮的关系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总结来说,刘备称帝时诸葛亮未被封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政权初期,封赏需要谨慎和时机。
诸葛亮自身的超然地位和刘备对他的极度信任,使得形式上的封侯在当时并非最紧迫或最必要的肯定。
刘备赋予诸葛亮的实权和地位,已经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扮演的是“股肱之臣”甚至是“社稷之辅”的角色,他的价值体现在他为蜀汉政权所做的实际贡献和对刘备事业的忠诚,而不仅仅在于一个封侯的头衔。直到刘备去世,刘禅为了进一步肯定和倚重诸葛亮,才正式将他封为武乡侯,这既是对他过去贡献的追认,也是对他未来辅政的明确授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宰相封侯的惯例早就已经废止了。

宰相封侯,不是以军功封侯,本质上属于是恩泽侯。

汉初,丞相选用列侯,至武帝用公孙弘,起自疏远,未有爵邑,於是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此始。光武中兴,尚仍前制,伏湛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湛免,以侯霸代之,止封关内侯,凡历九年而薨,帝始下诏曰:‘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因追封霸为则乡侯。其比西京之制,虽未镌削,亦淹缓矣。自是之後,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惟灵帝初,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窦太后优诏,封为高乡侯,蕃固辞不受,自是宰相封侯之制遂废。

三国的宰相封侯,到了明帝景初三年才开始。

后年遂为司空,封安阳亭侯,邑六百户。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

第二,入川军功不足以封侯,或者说,刘备并未以入川之功做集中的封爵。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

刘备以金钱与官位酬功,未做爵位的赏赐。

入川作战,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皆有战功,却都未有爵位的变动。到了刘备称帝,张飞期间又累计了破张郃与汉中之战的战功,但赵云、黄权等同样参战的,也未能封侯。

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说: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是年已六旬的刘备自知时日无多,想留个人情给儿子,还是想等地盘大些,有本钱封,就不多猜测了。

一句话,限之以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历史功底。如果刘备称帝,关羽健在,这绝对是三国鼎立局面下的一个超级重磅事件。关羽的地位,在他效忠刘备的整个生涯中,都是无可撼动的第一人,论功劳、论资历、论个人能力,他都是首屈一指。所以,如果刘备真的当了皇帝,关羽的封赏绝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这事儿在很多论者看来,确实是颇具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有些“操之过急”。要细细道来,这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刘备自身的战略考量这几个方面来聊。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大环境。曹操统一北方那是既成事实,虽然他也在谋划南征,但经过赤壁之战的沉重打击,南方势力也算稳住.............
  • 回答
    刘备在建立蜀汉,称帝建武的那一刻,不仅仅是政治生涯的巅峰,更是对一路走来忠心耿耿、肝胆相照的兄弟们的封赏,是对他们贡献的肯定。然而,在这次大规模的封赏中,赵云所获得的官职——翊军将军、中护军,却让不少人觉得,相对于他的功劳,似乎有些“轻”了。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刘备的一生,与其说是追求某个单一的终极目标,不如说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洪流中,一次对理想的执着追寻。称帝与匡扶汉室,这两者并非截然对立,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深刻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人生轨迹的核心驱动力。要说刘备最初的念头,或许并非直接指向“称帝”这两个字。他出身寒微,却怀揣着“恢复汉室”的理想。这.............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曹丕受禅登基,刘备也自立为帝,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常常引发“合法性”和“国家分裂”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古制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首先说曹丕受禅登基。这在当时看来,是遵循了“禅让制”的规矩,尽管这个规矩在汉末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理论上的合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复杂互动。如果曹丕在篡位成为魏王/皇帝后,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这其中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让我们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一、 曹丕“送”汉献帝的可能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丕为何会这样做。在他成功篡位并巩固.............
  • 回答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从一个草根出身的织席贩履者,一步步打下蜀汉基业,最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更晚一些称帝,甚至终生不称帝,而让刘禅继位,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问题,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个人能力、时势背景等多重因素。我.............
  • 回答
    天下未定,汉献帝刘协尚在,刘备却急于僭越称王封帝,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是那个乱世中,他不得不迈出的关键一步,以巩固自身地位,凝聚人心,更是在为日后真正统一天下奠定基础。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当时,即便大汉王朝已经四分五裂,汉献帝刘协虽然形同.............
  • 回答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备和曹操的称王行为都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合法性依据,但从当时的“正统”观念来看,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说谁绝对合法或不合法。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从“合法性”的定义和当时的社会认知来看在东汉末年,中国社会仍然奉行着一种“正统”观念,这种观念很.............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和礼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妥当的,并且在原著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刘备通常不会直接这样称呼。详细分析如下:1. 历史事实与称谓的演变: 汉献帝的正式身份: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大权旁落,受制于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如果汉献帝刘协落入刚被封为汉中王的刘备手中,这绝对会是一个风云变幻的重大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时能够轻易断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背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权力早已旁落。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业,虽然形式上刘.............
  • 回答
    穿越成刚水淹七军后的关羽,这个局面既是辉煌的顶点,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曹操虽败,但元气未伤,孙吴虎视眈眈。刘备集团虽暂时得势,却也暴露了后方空虚、兵力分散的弱点。我的当务之急,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弥补失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刘备一统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将采取的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