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刘备称汉中王的时机是不是稍显操之过急?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这事儿在很多论者看来,确实是颇具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有些“操之过急”。要细细道来,这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刘备自身的战略考量这几个方面来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大环境。曹操统一北方那是既成事实,虽然他也在谋划南征,但经过赤壁之战的沉重打击,南方势力也算稳住了阵脚。此时的天下,呈现出的是一种三足鼎立的雏形,但这种局面极其不稳定,谁都想打破平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刘备自不必说,他一直在徐州、荆州、益州之间辗转,图的就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然后能够“匡扶汉室”。

在这个背景下,拿下汉中,对刘备来说绝对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汉中是连接关中和蜀地的战略要冲,历来就被视为“天府之国”的门户。谁能掌握汉中,谁就能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上占据极大优势。刘备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发动汉中之战,最终在次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这是刘备军事生涯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他势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那为什么说称汉中王“操之过急”呢?这主要有几层意思:

第一,称王是对曹操的直接挑战。 当时虽然天下大乱,但名义上,汉朝还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朝廷的合法性上占有优势。刘备此时称王,就等于正式与曹操决裂,意味着他不再寄望于在汉朝框架内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是要自立门户,与曹魏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曹操“汉贼”身份的公开反击,但也等于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让曹操有了更加名正言顺的理由来全力对付他。

第二,内部基础尚不稳固。 虽然刘备占领了益州,但他在益州的统治基础有多么牢固,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益州本土势力,如刘焉、刘璋家族的残余势力,以及一些世家大族,未必完全臣服。刘备刚拿下益州时,很多措施是针对这些本土势力的,肯定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过早称王,会不会激化内部矛盾,会不会让那些原本有所观望的人站到曹操一边,都是潜在的风险。

第三,荆州的关键地位。 汉中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在关羽镇守荆州牵制东吴、曹操,为刘备全力进攻汉中创造了有利条件的情况下取得的。然而,就在刘备称汉中王的同一年,关羽镇守的荆州却被吕蒙偷袭得手,关羽败亡,荆州大片失地也随之沦陷。这意味着刘备在取得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后,却失去了他南方的屏障和战略纵深。如果刘备在称王这件事上再等等,或者在战略部署上更加谨慎一些,比如先巩固荆州,或者对东吴的意图有更充分的预判,也许就不会出现“失荆州,斩关羽”的巨大损失。从这个角度看,称王的时机,尤其是与荆州局势的联动来看,确实显得有些“顾此失彼”的意味。

第四,战略目标是否清晰。 刘备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称王,虽然是为对抗曹操,但“王”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与“汉”的道义存在微妙的张力。他是否应该先巩固好地盘,积蓄力量,然后以“汉臣”的身份去讨伐曹操,而不是率先称王,把自己置于“争天下”的地位?这涉及到刘备的政治策略和道德伪装。称王确实能够提升他的号召力和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同时也让他背负了更多的政治压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刘备称王的积极意义。称王在当时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声望和地位,也使得他的政权得到了更正式的承认,有了与曹魏分庭抗礼的资格。这对于吸引人才、巩固内部支持都有重要作用。

但要说“操之过急”,确实有其道理。主要是因为称王的时机与随后发生的重大战略失误(荆州丢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觉得,如果当时能再稳重一些,或许能够避免一部分损失,或者至少让战略格局不至于那么被动。就如同股市,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及时止盈固然重要,但过早地退出可能会错失更大的机遇;反之,在不明朗的时候过早地扩大战线,也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总而言之,刘备称汉中王的时机,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决策,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它既有其必然性,是刘备壮大势力、实现抱负的必然一步;也有其“操之过急”的成分,体现在其政治决策与军事战略未能完全协同,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的失算,让这一胜利的果实蒙上了阴影。这其中的每一个选择,都牵动着整个三国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依旧是以结果推前因。刘备称不称汉中王,与孙权会不会背盟没有直接的关系。刘备要是称王之后,归还荆州江陵等地,孙权也没有理由发动这场背刺偷袭。

刘备急于称王是一笔很重要的政治账,如果只是碍于盟友和对手的态度,那刘备一辈子也别想称王了。

所以我们可以来说一说称王的优点,从中可以看出为何刘备一定要急于称王。

一,政治旗号要打,而且打得要响亮。

曹操已经称魏王了,东汉已名存实亡,汉献帝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刘备想要复兴汉室,不能以左将军宜城亭侯(官封)、益州牧(自表)的身份去和曹操的魏王对抗吧。这不等于从政治立场上就矮人家一头,况且曹操手中还有献帝,是东汉的丞相。

在曹操眼里刘备是什么?一个长久不服从中央朝廷,搞割据的反叛分子。长此以往,魏公国势力继续扩张,汉统衰落成定局,谁还跟你刘备复兴汉室。但是称王之后,大家都是诸侯王,平起平坐,都有各自的政治体系。可以解决长久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立场问题。

而且刘备还特意选择了汉中王这个称号。这是摆明要做高祖刘邦,更进一步为建立大汉第三帝国打下基础。当年刘邦就是汉王,定都就是汉中,出陈仓取天下。刘备效仿高祖事,扫平乱贼,兴复汉室。如果可能的话,也自己坐上皇位,继承大统。这一点在刘备上奏汉献帝的表中写的很明确。

先主传记载了两段,前半段是刘备集团群臣表刘备为汉中王的,后半段是刘备自表汉献帝。

《三国志先主传》“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於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於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於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三国志先主传》“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於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这两段大意相同,都写的很漂亮。简单来说就是,曹操祸乱朝政,挟持天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天子以衣带诏托付于我刘备,我也一直努力为复兴汉室而抗争。现在曹贼屠戮皇室,架空皇权,已经背弃白马盟称王。如果按照旧制,我们这些忠于汉室的臣子无法称王与曹操分庭抗礼。所以只能应权通变,自表为汉中王。我等必尽心竭力为献帝您扫除曹贼。等天下平定之后,我在向您汉献帝谢罪,虽死无憾。

政治立场,政治口号,政治目标都有了。称王标志蜀汉政权的建立。这是刘备为什么要称汉中王的主要原因。而且必须要快,否则曹操如果先一步代汉,没有汉献帝,刘备自表的机会都没有了。在魏国有先天正统性加持下,刘备集团就真成反贼了。


二,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希望刘备晋封汉中王。

为刘备打工卖命的文臣武将们,自然不会一直局限于当前的官位。刘备只是左将军、益州牧的时候,很多官位他是没有权力册封的。孙权也有这样的问题,孙权自己只是个吴侯,那周瑜到死也只是偏将军。

而称王等于建立新公司,刘备一跃成为董事长,有了自己的朝廷(董事会),自己的尚书令、四方将军(骨干高管)。之前刘备给臣子的很多官职都是杂号,像什么安汉将军、军师将军,现在都可以给正式官位了,领正式工资。

作为刘备的旧臣能够加官进爵,那更卖命了为蜀汉政权奋斗了。之前一直挂着杂号将军的头衔或是曹操借汉帝之手册封的官职,如果有一天人家跑路曹操那边,刘备也没什么可指责。现在都围绕汉中王这杆大旗,自然内部更加团结一致了。称帝也只差一步,未来曹丕篡汉,刘备集团也可以顺势继承汉献帝“遗志”变成季汉。大臣们又可以再升官涨薪,自然

同样刘备称汉中王,也给了更多想要加入刘备集团的人机会。新公司建立很多岗位空缺,人才必定会慕名而来。那么对于蜀汉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


三,称王是彰显实力的体现。

刘备也是在拿下汉中,这个益州门户之后才敢称汉中王的。汉中之战,刘备已经证明自己有实力与曹操争天下,建立自己的王国,就是要与曹操摆明了对着干,你曹操拿我也无可奈何。

同时期曹操在称王之后,内部动荡很严重。多地出现叛乱。先是218年正月,东汉太医吉本联合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在许都附近谋反,烧了丞相长史王必的营寨。王必带兵与典农中郎将严匡讨伐了这些人。

《三国志武帝纪》“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

同年四月,北部代郡,上谷的少数民族谋反。曹彰奉命平叛。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讨破之。”

同年十月宛城,侯音叛乱,曹仁奉命平叛。第二年春,曹仁攻破宛城,并屠城。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刘备也是知道现在的魏公国还不是很稳定,即时建立自己的王国,有利于掀起忠于汉室的民众反抗曹操的政权。告诉全国人民,还有汉室忠臣在奋斗。

之后关羽水淹七军后,魏讽还在邺城起兵谋反,许都附近盗贼倒向关羽军,可见曹魏内部的反曹势力确实有被影响到。关羽成为汉中王的前将军,也就可以给盗贼官印,出师有名。


再来谈谈为何刘备不表孙权为吴王。

刘备是不可能,也不可以表孙权为吴王的。刘备可以表孙权州牧,骠骑将军,但是代替天子表对方王位。这不仅仅是僭越的问题了,简直是视汉献帝为无物。刘备自表也是留了一条后路,一旦天下光复,自己会主动请罪。但是表孙权可就是要反了大汉。

况且白马盟说的很明确“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备表孙权为吴王不是等于否定高祖的盟约,这从根上就是政治立场错误。而且对于孙权,刘备何尝不想灭掉这个割据江东的诸侯。孙刘联盟只是因为当前有更大的敌人曹操,才得以维持,一旦曹魏势力衰弱,各方自身利益势必导致联盟破裂。

实际上,曹操拉拢孙权也没有表孙权吴王。曹操也不想让孙权和自己平起平坐。只是表他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名义上你还是汉朝臣子,那么作为东汉实际掌权人,魏王的曹操我就是高你一头。刘备曹操的敌对都是围绕汉献帝汉室存亡,孙权算什么?不可能跟着刘备光复汉室,那自己就没了。跟曹操打刘备,自己出师无名,刘备被灭自己也没了。所以孙权更希望三家鼎立,这样孙吴才能有机可乘。


刘备称王并不影响孙权背盟偷袭。

去看《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是一个非常现实,关注实际利益的人。用周瑜鲁肃的战略是为了对抗曹操,用吕蒙战略是为了拿回荆州,用陆逊是为了防备刘备与曹丕的进攻。

孙权也馋吴王、皇帝的位子。但是他不是一个为了头衔,就放弃一片战略要地的人。他不会步袁术的后尘,急于称帝被多方围剿而死。所以孙权一直到229年,刘备称帝都过去8年了,魏国第一任皇帝曹丕,蜀汉第一任皇帝刘备都死了。在陆逊打赢石亭之战,保证孙吴不受蜀汉、曹魏进攻的时候,才称帝。可见孙权其实非常谨慎务实。

如果关羽没有带兵北上围樊城、襄阳,吕蒙也不会有机会去实施他的计划,吕蒙也很清楚正面对抗关羽的主力没有太高胜算。尤其是关羽还打出水淹七军这样超大战果的成就,令孙权、吕蒙都意识到关羽的威胁太大了。这才有了攻略荆州的行动。

所以刘备缓称王,改变不了孙权的决定。刘备也不会去照顾这个“盟友”,他也很清楚双方交战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确实没想到会这么迅速。就算刘备已经预料到,他也无力支援关羽。汉中之战,刘备是惨胜,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刘备只能休养生息,补充兵员粮草,再去支援关羽。孙权也正是看准了刘备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才会同意吕蒙的偷袭计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这事儿在很多论者看来,确实是颇具争议,甚至有人认为他有些“操之过急”。要细细道来,这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刘备自身的战略考量这几个方面来聊。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大环境。曹操统一北方那是既成事实,虽然他也在谋划南征,但经过赤壁之战的沉重打击,南方势力也算稳住.............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仁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仁义”这两个字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刘备在《三国演义》和史实中的形象,并与其他同样以“仁义”著称的人物进行比较。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仁义”。在中国传.............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想象一下,若当年那个在隆中躬耕的,不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而是白袍点点、意气风发的韩信,刘备的命运,乃至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走向,定然会激荡出截然不同的涟漪。起初,刘备的三顾茅庐,少了些许文人相惜的温情,多了几分对奇才的急切渴盼。他听说韩信曾是项羽帐下,后又辗转至他处,虽有才华,却未遇明主。这恰恰触动了.............
  •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您提到的“刘鑫”是指在日本杀害中国留学生江歌的嫌疑人陈世峰的同伴刘鑫(现已改名)。关于她最终会怎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舆论以及她个人的未来选择。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法律层面: 在中国法律下的可能性: 目前,刘鑫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刑事起.............
  • 回答
    江歌的妈妈,江秋莲女士,在江歌遇害后,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漫长的维权过程。关于她是否曾给刘鑫表达忏悔和善意的机会,这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况来理解。在江歌遇害的初期,江秋莲女士正处于极度的悲痛和震惊之中,她的整个世界瞬间崩塌。在这种情况下,她首要的是寻求真相,了解女儿究竟是如何遇害的,以及追究凶手的.............
  • 回答
    刚看完《赘微》,33集的情节确实让人对宁毅和刘西瓜之间的感情纠葛有点捉摸不透。说到底,宁毅到底喜不喜欢刘西瓜?这事儿,说实话,有点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看,宁毅这个人,一开始跟苏檀儿成亲,那完全是出于形势,甚至是带着点“玩票”的心态。他那时候心思根本不在经商,更不在儿女情长上,整天琢磨着.............
  • 回答
    .......
  • 回答
    天哪,我这是在哪儿? 眼前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这分明是传说中的秦皇宫!可这股焦躁不安的气氛,还有远处隐隐传来的喊杀声,是怎么回事?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打量这陌生的一切,一个声音在脑海中炸开:“你是胡亥!”胡亥? 秦始皇的那个小儿子? 那个后来被赵高扶持、却又众叛亲离的傀儡皇帝? 我怎么会变成他?还没等我.............
  • 回答
    《奇葩说》第七季请刘擎来担任导师,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奇葩说》这档节目的DNA来看,它一直以来都以“奇葩”为名,主打的是多元视角、犀利辩论和对社会现象的另类解读。早期能看到马东、高晓松、蔡康永这样的组合,他们本身就带有知识分子的底蕴,但又玩得起梗,能跟上年轻人的节奏。后.............
  • 回答
    刘鑫当年的“十问一请”,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人觉得她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有些“有理有据”。但为什么最终未能让江歌案出现“反转”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要理解刘鑫的“十问一 वेळी”,它出现的背景非常关键。江歌遇害案发生后,刘鑫作为案件的唯一直接证人,其行.............
  • 回答
    刘强东因个人原因请辞政协委员并被接受,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牵涉到不少值得玩味的角度。要聊清楚,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说。首先,这事本身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刘强东,以“个人原因”为由,提交了辞去政协委员职务的申请,并且这个申请得到了批准。政协委员是个什么身份?它是一个荣誉性、参政议政.............
  • 回答
    暴雪请刘思慕来给《暗黑破坏神2重置版》拍真人预告,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暴雪这么做的目的。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玩家,尤其是在游戏发售前或者某个重要的DLC/更新节点,为游戏增加话题度和曝光度。而刘思慕,作为《尚气与十环传奇》的主角,可以说是当下非常具有话题性的.............
  • 回答
    关于“绍依古军改”这一表述,可能存在名称混淆或拼写错误。根据常见的军事改革话题,以下是对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军改的详细分析,并指出可能的误解: 一、可能的误解与澄清1. “绍依古”可能的含义 中国:可能误写为“绍”或“绍依”,但中国近年来的军改(如2015年后的改革)是重点。 .............
  • 回答
    当朋友去世时,处理微信相关的信息需要谨慎和尊重,既要考虑逝者的隐私和家属的感受,也要避免让生者陷入不必要的困扰。以下是详细建议,供你参考: 一、是否需要删除微信联系人?1. 联系人信息 建议删除:如果朋友的微信账号已注销或无法联系,建议删除对方的微信联系人。 保留但备注:若想保留.............
  • 回答
    关于历朝历代屠城事件为何清朝被广泛唾弃,而项羽、朱元璋等人的屠城行为较少被提及,这一问题涉及历史记载、文化背景、政治因素、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差异与客观性1. 清朝屠城的记载更详实 清朝的屠城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有大量文献记载,如《扬州.............
  • 回答
    海兰察(1647年-1711年)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属于满洲镶黄旗,是清朝八旗制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是清朝的忠诚将领,还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对抗准噶尔部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立下战功,被后世视为清代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一、身份与家族背景1. 出身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