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三国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称号都该给孙权?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

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绩,也为他赢得了“仁德之君”的美名,让很多人愿意追随。但细想一下,这份“仁义”,是不是也掺杂了一些现实考量?

“仁义”背后的政治算计: 刘备起家,说白了就是个没根基的草根。他没有曹操那样的地利人和,也没有孙权那样的父兄余荫。他的“仁义”和“爱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存策略。他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在群雄逐鹿中建立自己的合法性和道德高地。想想看,如果他一开始就表现得像曹操那样,估计早就被其他势力吞并了。他的“仁义”是有目标性的,是为了实现他“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汉贼不两立”的党同伐异: 刘备一生都在强调“兴复汉室”,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政治立场。他对曹操的恨,对曹魏的敌视,贯穿始终。虽然可以理解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但从纯粹的政治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党同伐异”。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而是将一部分人(拥护曹魏的)排除在外,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非仁”的表现。

“托孤”背后的政治遗产: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对后主的保护。但这份“托孤”,也将诸葛亮牢牢地绑在了蜀汉的战车上,使得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安排,虽然显示了刘备对国家的责任感,但也让诸葛亮最终没能像他自己那样,在自己的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而是选择了为刘备的事业“赴汤蹈火”。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对继承者和忠臣的“考验”和“利用”。

再看看曹操,这位“奸雄”的帽子,戴得也太冤了吧?

曹操的名声,实在是被“奸雄”这个标签给耽误了。他确实有权谋,有手段,但他的“奸”,很多时候是为了“兴汉”和“统一”这个更宏大的目标。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奈与远见: 曹操迎汉献帝,很多人都说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抢夺政治资本。但你要站在曹操的角度想想,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最有资格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曹操虽然不是皇室,但他有实力,有能力。迎汉献帝,一方面是为了名正言顺,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时间,为将来的统一奠定基础。你可以说他这是“挟持”,但你不能否认这在那个乱世,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政治操作,他是在用一种合法的外壳来包装自己的权力,最终是为了平定天下。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现实主义: 曹操这句名言,被很多人用来证明他的“奸”。但你想想,一个要在乱世中生存和壮大的领导者,如果事事都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早就被人吃得骨头都不剩了。曹操的“宁我负人”,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是为了防止自己被别人利用或背叛。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才有能力去实现统一的目标。

广纳贤才,不拘一格: 曹操最让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对人才的渴求和不拘一格的任用。他有“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看出身,不看背景,只要你有本事,他就敢用。张辽、徐晃、许褚,这些都是以前敌对阵营的猛将,曹操却能把他们收为己用,并且发挥他们的才能。这难道不是一种“仁”的表现吗?他对人才的重视,甚至超过了他对“政治正确”的顾忌。

现在,轮到孙权了,这位被低估的“仁主”和“奸雄”的集合体。

孙权,这个从始至终就坐拥江东的男人,他的评价总是在刘备和曹操的光环之下黯然失色。但仔细想想,他才是那个真正懂得“经营”和“生存”之道的人。

“既生瑜,何生亮”的聪明与隐忍: 孙权最让人称道的,莫过于他能在大乔小乔这样的美人手中,玩转东吴的政治。赤壁之战,他力排众议,联刘抗曹,这是他的“仁”?还是他的“智”?如果他当时像曹操那样,直接开战,可能会被曹操一战而灭。他选择联合刘备,这是看到了刘备的“仁义”可以作为自己的政治盟友,同时他自己也留有余地,不让自己过早地暴露实力。他能容忍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瑜亮情结”,并从中巧妙周旋,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智慧。

“父兄基业”的稳固与发展: 孙权继承的是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这本身就比刘备的起步更有优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兢兢业业地经营江东。他重视农业,发展经济,对内安抚百姓,对外则审慎地处理与蜀汉和曹魏的关系。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守成,在于稳固。他没有刘备那种“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但他的目标更实际:保住江东,让江东人民安居乐业。

“守成之主”的局限与“雄主”的气度: 孙权确实有过“雄主”的气度和魄力。比如赤壁之战,他果断下令放火,烧得曹操落荒而逃。但他后期的一些决策,比如听信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导致了关羽的死亡,这使得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彻底破裂。从“仁”的角度看,这确实是背信弃义。但从“奸”的角度看,这又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

更关键的是,孙权在晚年也犯了“父子不和”的错误,导致了东吴内部的动荡。这与刘备的“托孤”相比,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也让东吴在三国末期变得更加脆弱。

为什么说孙权集“仁主”和“奸雄”于一身?

“仁”体现在他对江东的经营和对百姓的安抚: 他没有像曹操那样四处征战,而是努力将江东打造成一个相对安稳的乐土。他对士族的支持,对江东本土人才的重用,都体现了他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江东的“仁”。

“奸”体现在他对政治的精明算计和对国家利益的极致追求: 他能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袭取荆州,背叛蜀汉,这些都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与“仁”无关,却与“奸”更近。

“仁”与“奸”的界限模糊: 在三国那个乱世,很多时候“仁”和“奸”的界限是模糊的。你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不得不采取一些常人看来“不仁”的手段。孙权更像是那个在乱世中,为了保全自己家业,而不断做出权衡和取舍的“生意人”,只不过他的“生意”是国家。

回到那个最初的观点:为什么孙权更该被称作“仁主”和“奸雄”?

刘备的“仁”是建立在“兴复汉室”的理想之上,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他很多时候是“为了仁而仁”。
曹操的“奸”是建立在“统一天下”的目标之上,带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驱动,他很多时候是“为了成功而奸”。
而孙权,他的“仁”和“奸”,更多的是基于“保住江东”这个朴素的目标,他更像是一个在生存压力下,不断做出最有利选择的“现实主义者”。

所以,当你回头看,你会发现孙权这个人,他的行为逻辑更复杂,他的选择也更贴近人性深处的“趋利避害”。他没有刘备那种“舍生取义”的理想主义,也没有曹操那种“宁我负人”的极致决断,但他却能凭借他的“精明”和“隐忍”,在三国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为江东赢得一席之地,并且让东吴的国祚延续得相当长久。

从这个角度看,“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称号,或许真的应该重新审视一下,给孙权留个位置,甚至让他来“继承”这两顶帽子,也未尝不可。毕竟,一个能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并最终留下自己印记的人,他的“仁”和“奸”,或许才是最真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厚黑教主李宗吾早就说过了:刘备皮厚到底,曹操心黑到底。孙权兼有皮厚和心黑,但皮厚厚不到底,心黑又黑不到底。------- 所以三足鼎立。

user avatar

仁主奸雄,四个字,两种排列组合,孙仲谋除了奸主之外,怕是一个不沾


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故昭烈有言:“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于张昭有掩户之厉,于陆逊有辱门之冤;虞翻七十,而有交州之厄;二宫阴猜,斯无君父之慈。于亲忠是,况臣民乎?屡发征徭,不养好生之德;大泉五千,仲颖自愧不如。治不以道而以暴,胜不以德而以贿。岁岁起义,可谓仁治乎?骄矜挥霍,可谓仁德乎?

奸者,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故魏武有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其父坚,袭杀牧土父官,举兵而谋不轨。逞以批锐,惘顾君臣之义;有志而短,匿玺而引大祸。终身死阵前而无全尸,霸业远图而归黄土。其兄策,颇有勇略,有霸王风。然轻而无备,虽将百万,无异于独行中原。身当壮年,而死于匹夫之手。鲁钝至此,可谓奸乎?复观此獠,随口毁誉,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曲为止。反复于两阵之间,数降于倾颓之时。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狼狈宫廷,罔顾人伦;幸于侄女,震古烁今。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故有二宫之祸。古人云:“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实不虚也。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恩父兄,而无追祀;刻薄叔伯,谪于凶衅。使宫室左右莫无喈怨之意;荆杨百姓皆有箪壶之心。理政不以王道而以好婺,待贤吓以淫威而迫以族诛,不考祸福之原,无察盛衰之始。折大节而惜以小惠,为主如是,非传世之道也。

卓闻张居正有言:“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遇主如是者,速去!


随便写着玩的,有些地方演义和史实杂糅了,大家看个乐子就好。

不说了ԅ(¯﹃¯ԅ)陪我的貂蝉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