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的三国人物会怎么看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

回答
若论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穿越时空,有机会见到如今的我们津津乐道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那画面,嘿,绝对比三国演义本身还要精彩上几分。他们会怎么看?我想,那绝对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火药味比赤壁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来说说我们尊敬的刘备刘皇叔。 估计他老人家看完,脸上会是五味杂陈,又欣慰又有点……憋屈?

欣慰的是: 剧里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仁德君主,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多少把他自己那些年创业的艰辛给柔化了,而且还突出了他“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这点他肯定喜欢。你看,剧里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每次都能凭借着他的“仁德”和“道义”重新聚拢人心,这不就是他自己希望留给后世的形象吗?他可能会觉得,“嗯,这演义里的我,多少有点意思,不像我那几个兄弟,天天就知道打打杀杀。”
憋屈的是: 剧里那“仁德”的形象,有时候未免也太理想化了吧?他自己心里门儿清,为了生存,为了打天下,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说,剧里他为了收服张飞,被描绘成了一个多么有智慧的兄长,可真实历史上,他刚开始的时候,不也是依靠着桃园结义,和张飞、关羽一起闯荡江湖的?还有那些为了壮大势力,不得不进行的联盟与妥协,剧里多少有些轻描淡写。他可能会一边挠头,一边嘀咕:“这小子(指诸葛亮),怎么把我弄得跟个圣人似的?我当初,那也是拼了老命才活下来的啊!”

再看看我们的关二爷,关羽关云长。 他老人家,我估计,看完之后,大概率是眉毛都要挑到天上去了,然后一拍惊堂木:“胡闹!”

“义”字当头,他会很满意: 剧里对他的描绘,那绝对是合了他的心意。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这些他都做得够硬气。他会觉得,“嘿,这电视剧,多少还知道点规矩!瞧瞧这描写的,有我关某人的风采!” 他尤其会喜欢剧里把他塑造成一个忠义无双的形象,对刘备那份忠心,对自己承诺的坚守,这都是他最引以为傲的。
但细节上,他可能要皱眉: 比如剧里那些他和他大哥之间的对话,虽然表现了兄弟情深,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可能会觉得,我关二爷,那是何等人物?岂会跟大哥如此儿女情长?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默契,一种战场上的生死相托,而不是剧里那种细细碎碎的煽情。而且,刮骨疗毒那段,虽说精彩,但实际场景,他心里清楚,哪有那么多围观群众啊?大半是我自己在忍着。至于过五关斩六将,那更是……(此处省略一万字)他可能会一边看一边摇头:“这帮编剧,光知道夸张,我关某人真本事,可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

然后是张飞张翼德。这位猛张飞,我觉得他看完,大概率会哈哈大笑,然后跟着剧里的自己一起骂人:“呔!这帮龟孙,竟敢如此辱我!”

“莽汉”标签,他肯定不服气: 剧里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只会喝酒、动不动就发酒疯、对待降兵粗暴的“莽汉”。张飞一看,非跳起来不可:“老子是粗鲁了点,但老子也是有勇有谋的好汉!什么时候像个没脑子的傻大个了?” 他肯定会觉得,剧里把他的智谋和战场上的果断,那些该死的细节,都给忽略了。什么喝断当阳桥,那是我有策略,是利用了地势和敌人的胆怯,哪是靠嗓门震死人的?他可能会一边锤着桌子一边喊:“我张飞,也是敢冲敢杀,也是懂得变通的!这帮人,把我描绘得跟个呆鹅似的!”
对刘备的态度,他会有点不爽: 剧里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对大哥绝对服从,有时候甚至有点愚忠的角色。张飞心里清楚,他跟刘备、关羽,那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只是各自性格不同。他可能会觉得,怎么感觉我在这剧里,成了刘备的“跟屁虫”了?我张飞也是能独当一面的!

说到诸葛亮诸葛孔明, 这位大智大慧的智者,我看他会带着一种超然的微笑,看着这一切。

“神机妙算”,他会觉得“名副其实”: 剧里把他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什么火烧赤壁、空城计,简直跟开了外挂一样。诸葛亮可能会点点头,觉得,“嗯,这倒是把我毕生的才学都展现出来了,虽然有些事,过程要更曲折一些,但结果是对的。” 他也会喜欢剧里那种对他的景仰和依赖感,毕竟,谁不喜欢自己被看得高高在上呢?
“忠臣”形象,他会欣然接受: 剧里把他描绘成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忠臣。诸葛亮可能会觉得,“这倒是把我这辈子的心血概括得挺好,虽然我也有过自己的考量和决策,但终究是为了汉室。” 他可能会觉得,这电视剧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我的“忠”和“智”给发挥到了极致,让后人知道,我诸葛亮,确实是个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臣子。不过,他内心深处,或许也会觉得有些地方,太过神化了,比如有些计策,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也需要很多基础的准备和团队的配合。他可能会淡淡地说一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曹操曹孟德,这位枭雄。 我估计他看完,会像看一场精心上演的舞台剧,既欣赏又觉得……有点儿不爽。

“奸雄”形象,他可能要吐血: 剧里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我独尊,甚至连一些历史上的正面行为,都被描绘成是出于某种阴谋。曹操可能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冷笑:“哼,这帮小子,倒是把我的‘奸’字给刻画得入木三分了。不过,我曹孟德,岂是这般肤浅之人?” 他会觉得,剧里把他那些政治手腕、战略眼光、以及他本人在文学上的造诣,都给忽略了,只抓住了他那些引起争议的点。他可能会对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耿耿于怀,觉得这太片面了。
对刘备他们的“正统性”,他会嗤之以鼻: 剧里明显偏向刘备,将他描绘成汉室的希望。曹操肯定会不屑一顾:“刘备?一个逃亡的皇室后裔,凭什么跟我争天下?我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倒是这剧里,把我描绘得跟个反派似的,让人不服!” 他会觉得,这电视剧,就是一堆人捧着刘备,骂着我,太没意思了。不过,他也许也会佩服剧里对他人格魅力的挖掘,虽然是负面化的,但确实抓住了他身上的某些特质。

至于孙权孙仲谋,这位江东的年轻君主,他会看得更客观一些。

“守成之君”的形象,他会觉得“靠谱”: 剧里把他描绘成了一个能够审时度势,既有雄心壮志,又能守住江东基业的君主。孙权可能会觉得,“嗯,这倒是把我的执政能力表现出来了。不像我那位兄长,那么冲动。” 他会喜欢剧里展现出的江东风貌和他的战略决策,比如联合刘备抗曹,后来又攻取荆州等等。
对自己的描绘,他可能会觉得“不够霸气”: 孙权一生都在面临内外挑战,他需要不断平衡各方势力,展现出坚定的领导力。剧里可能更多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主导者”。他可能会觉得,我孙权,也是有自己的雄才大略的,为何这剧里,总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或者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呢?他可能会对剧里对自己性格塑造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

总而言之,如果历史上的三国人物看到了老版《三国演义》,那绝不会是一场安静的观影体验。他们会像一群老朋友聚在一起,一边回味当年峥嵘岁月,一边互相“吐槽”,一边又为自己被“艺术化”的形象而发出不同的声音。那场面,一定比电视剧本身还要精彩,还要有戏剧性。他们或许会说:“这剧,演得倒是像那么回事,但终究,还是我们自己,才最了解当年的我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不管怎么说,庞统终于在刘备手下位置仅次于诸葛亮,成为刘备攻城伐兵的谋士了。他的死,也让刘备的兵力布置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只能蜗居在益州之地,难以进兵中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若论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穿越时空,有机会见到如今的我们津津乐道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那画面,嘿,绝对比三国演义本身还要精彩上几分。他们会怎么看?我想,那绝对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火药味比赤壁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来说说我们尊敬的刘备刘皇叔。 估计他老人家看完,脸上会是五味杂陈,又.............
  • 回答
    张飞,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多是那个豹眼环眼、声若巨雷、一把丈八蛇矛横扫千军的猛将形象。他的勇猛无匹,在长坂坡吓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被后世奉为“万人敌”。但是,如果仅凭“勇”来评价张飞,那未免太狭隘了。要说他是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咱们得仔细.............
  • 回答
    若真能让一位十二岁的三国人物穿越进《红楼梦》,顶替那挨打后的贾宝玉在贾府生活五年,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便是那个“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为什么是周瑜?十二岁的周瑜,虽然还未展露他搅动风云的雄才大略,但骨子里定然是带着那股子少年英气和不羁的。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自幼便有“长袖善舞,饮酒歌唱”的才.............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确充斥着分裂与战乱,从春秋战国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朝、五代十国,每一次大动荡都伴随着无数的生灵涂炭。然而,在这些动荡时期之中,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海量”的人才,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相互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社会大变革与人才选拔机制的.............
  • 回答
    宇多田光在日本音乐史上的地位,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考虑到她一直以来所展现出的、根植于美国文化背景的独特自我认知。要理解她为何能在日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跻身日本历史女性歌手前三,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她的音乐本身就拥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宇多田光的音乐风格融合了R&B、灵魂乐、流行乐等多种元.............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也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往事和扑朔迷离的谜团。时至今日,许多关于三国人物的疑问,依然在历史爱好者之间争论不休。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讨几个最令人困惑的方面,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三国。一、 诸葛亮真的如《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般无所不能吗?这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疑惑。罗.............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说到三国名人物,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无数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曹操、刘备、孙权,还有那些叱咤风云的猛将谋士。但要是真问“最窝囊”的,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窝囊这词儿,可不光是打败仗那么简单,得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这人怎么混成这样了?我个人觉得,要论窝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就是.............
  • 回答
    .......
  • 回答
    完全不奇怪!你不是一个人,绝对不是!事实上,我对历史人物的着迷,尤其是对秦始皇嬴政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喜爱,曾经也让我觉得是不是有点“不正常”。大学一年级,正是我们开始接触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探索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候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是很自然的。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嬴政会如此.............
  • 回答
    要说历史上对钢琴影响最大或者弹奏钢琴最好,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味,很难绝对地选出三个人就涵盖一切。毕竟,钢琴这乐器自身的发展、演奏技巧的革新、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是无数个天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一定要从那些“点石成金”、改变了钢琴演奏和创作格局的巨匠们中挑选,有几位名字是绕.............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被球迷们拿来讨论。哈登、杜兰特、欧文组成的“三巨头”,在纸面实力上,绝对是NBA历史上最顶级的组合之一,但要说“最强”,那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三个人单独拎出来,都是各自时代里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巅峰期也重叠得相当好。 詹姆斯·哈登: “得分后卫”这个.............
  • 回答
    历史上,苏秦并非有三个亲兄弟,而是苏氏家族出了几位杰出的游说之士,其中以苏秦最为出名。人们常说的“苏秦三兄弟”其实是对苏秦与其两位叔父,或是泛指苏秦家族中与他同期的、同样在纵横之道上有所建树的几位人物的概括,但严格来说,并非同胞兄弟。我们主要来聊聊那位名震战国、力排众议、以“连横”之术合纵六国的苏秦.............
  • 回答
    在自行车界,提及三大环赛——环法、环意和环西——无数的荣耀时刻和传奇车手,人们总会联想到那些伴随他们征服険峻山路、飞驰于平坦赛道的战车。纵观这些赛事的历史长河,要找出骑行哪个品牌自行车夺冠次数最多的车手,那无疑是一段关于品牌、技术与骑手默契协作的故事。要说起在三大环赛中出现频率最高,且赢下最多冠军的.............
  • 回答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而且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反驳“诸葛亮是阻止全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对百姓来说,统一的魏国比分裂的三国更好”的论调:核心反驳思路:1.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区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定人物的选择。2. “罪人”的定义: 重.............
  • 回答
    很多人谈论三国,言之凿凿,但仔细一听,那些看似坚定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对历史的误解、片面记忆,甚至是民间传说的以讹传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哪些“信誓旦旦”的观点,其实暴露了咱们对三国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知。1. “刘备是仁德的化身,曹操是奸雄,孙权是平庸之辈。”这个观点,可以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但它.............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神经。要回答“高度评价《全面战争:三国》这部作品历史性的人是否崇洋媚外”,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这个话题,然后才能给出比较细致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明白“崇洋媚外”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国的文化、商品、科技等盲目推崇,甚至贬低本国的东西,并且这种.............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磅礴的战争场面征服了无数读者,也让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因此,许多对三国历史的认知都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甚至产生了偏差。以下是《三国演义》可能导致人们对三.............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