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因为《三国演义》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可能有哪些错误的认知?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磅礴的战争场面征服了无数读者,也让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然而,它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因此,许多对三国历史的认知都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甚至产生了偏差。以下是《三国演义》可能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产生错误认知的几个主要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1. 神化和妖化人物,模糊历史真实面貌:

刘备的“仁德”与诸葛亮的“神算”被过分放大: 《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仁德君主,他的“仁德”甚至成为他屡次失败却总能获得他人帮助的“金字招普”。历史上,刘备虽然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但也并非没有瑕疵,他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能力也并非总是如此超群。
例如: 刘备为了收服关羽、张飞,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在演义中是刘备仁德和求贤若渴的象征。但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是重视人才,但“三顾茅庐”的具体细节和时间点在史书中记载不一,更可能是一种对刘备早期招揽人才的艺术化处理。他的军事生涯也充满了失败和转折,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同样,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位近乎于“妖”的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智者。他的许多计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虽然精彩绝伦,但在历史上可能经过了艺术加工,甚至并非诸葛亮一人所为,也融合了当时其他人的智慧或历史事件。他的战略眼光确实非凡,但也不可能预知一切,他北伐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曹操的“奸雄”形象被固化: 《三国演义》为了衬托刘备的“仁德”,将曹操刻画成一个残忍、狡诈、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虽然曹操确实具有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也留下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言论,但他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例如: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屠杀许都百姓,以及赤壁之战惨败后对士兵的残忍对待,都加深了他的奸雄形象。然而,历史上曹操的统治也注重民生,推行屯田制,为恢复北方经济做出了贡献。他同样有招揽人才、重视法律的一面,与演义中刻画的完全不同。
其他人物的脸谱化: 关羽的忠义被无限拔高,张飞的勇猛鲁莽被放大,周瑜的英俊潇洒和才智过人也备受推崇,而司马懿则常常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善于隐忍的权谋家。这些形象虽然具有艺术魅力,但也往往简化了人物的复杂性,使他们变成了一系列固定的标签,缺乏历史的深度和 nuanced。

2. 夸大战争场面和个人武力,忽视政治军事的复杂性:

“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坡喝退百万曹兵”、“赵云七进七出”等神勇表现: 《三国演义》中有大量描绘个人英雄主义的桥段,将战场变成了个人武力逞强的舞台。虽然三国时期确实涌现出许多勇猛的将士,但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远不止个人武力。
例如: 演义中关羽在众人面前一气饮尽温酒,然后出去斩杀华雄,显得英勇无比。但实际上,当时的华雄被孙坚所斩,这个情节是罗贯中为突出关羽而虚构的。张飞在长坂坡喝退曹兵,更是夸张到离谱,历史上张飞确实在长坂坡有过阻击曹军的行动,但并非一人喝退百万曹兵。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情节,虽然感人至深,但历史上的赵云确实武艺高强,为刘备建立了许多功勋,但“七进七出”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想象。
战场战术的简化和具象化: 演义中,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某个关键人物的某个神机妙算或个人勇猛,而忽视了战争背后复杂的战略规划、后勤保障、士兵士气、政治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等多种要素。
例如: “火烧赤壁”被描绘成周瑜利用巧妙的火攻和风向大败曹操,但实际上这场战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曹操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汉军倒戈以及火攻策略的有效运用等。演义中将焦点集中在周瑜的“火攻”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历史背景。
武器装备的“武侠化”: 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等著名武器,在演义中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仿佛是武将个人能力的延伸。实际上,这些武器的形制在当时的军事装备中,并无特别之处,更多的是被后人赋予的象征意义。

3. 歪曲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因果关系:

将不同时期的事件强行拼凑: 为了使故事更加紧凑和戏剧化,《三国演义》有时会将发生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安插到特定人物身上,或者改变事件的发生顺序。
例如: 如上文提到的“草船借箭”,历史上孙权曾派鲁肃去见刘备,鲁肃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借箭”并非诸葛亮首创。还有一些计谋的运用,可能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间点被不同人所用,但演义中却归于某个特定人物。
人为制造戏剧冲突,忽略真实历史进程: 为了制造“忠义两难全”、“生死离别”等戏剧性冲突,《三国演义》会适当地调整历史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以满足文学创作的需求。
例如: 关羽的败走麦城,《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因骄傲自满,轻视东吴而最终被围歼。历史上的关羽败亡原因更为复杂,涉及战略失误、兵力不足以及东吴的策略等多种因素。演义中的渲染,更多是为了突出关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4. 影响了人们对三国时期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的认知:

过于聚焦于军事斗争和政治阴谋: 《三国演义》的叙事重心在于君主间的权力斗争、将领间的军事对决以及谋士间的智谋较量,而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状况、文化思想变迁等方面的描写相对较少。
例如: 人们可能只记得三国时期到处是战争和动乱,却很少关注到曹操推行的屯田制、诸葛亮治理蜀汉的经济政策,以及江南地区在东吴统治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情况。
对世家大族和门阀制度的忽视: 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开始兴起的时期,许多政治军事人物的崛起与家族势力息息相关,但《三国演义》更侧重于个人能力的展现,对世家大族在政治生态中的作用描写不够深入。

5. 固化了民族主义的偏见:

“拥刘反曹”的情结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以蜀汉为正统,将曹魏视为篡逆,东吴则处于中间地带。这种“拥刘反曹”的情结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了人们对曹操及其政权的客观评价。
例如: 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刘备一方,对曹操产生天然的抵触情绪。尽管历史上的曹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种偏见依然存在。

总结:

《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将一段复杂的历史转化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信史。过度依赖《三国演义》来理解三国历史,很可能导致对历史人物的片面化认识、对战争进程的简单化理解、对历史事件的误读以及对历史真相的忽略。

想要真正了解三国历史,我们还需要阅读史书,如陈寿的《三国志》,并结合其他史料和学术研究,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和其中的风云人物。欣赏《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与了解历史真相,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区分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刘备张飞杀车胄全家,并做出滥杀屠城宣言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点,罗贯中通过这个在剧情上有无皆可的小细节,成功把刘备的品德从千古仁君踢到了军阀甲的程度。

我们先看看历史。历史刘备并不是设诈杀的车胄,而是正面击败他的,而且明显没有提到他的家人。而从曹操的军事布置的惯例看,车胄的家人应该是留居于许都的。

《三国志·武帝纪》: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

不仅如此,刘备一生从未杀人家族——甚至连谋反叛逃这种危害国家安全罪,他也不会株连罪犯留在国内的亲族。糜芳孟达彭漾黄权皆是如此。像张裕预言国祚不久这种事,在古代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刘备也只杀他了一个人。

刘备集团一贯慎杀少杀,在封建王朝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他的仁德是实实在在身体力行的。

(顺便一提,曹操在封建王朝也可以说是一个异类。。。zhihu.com/answer/201425

综上,杀车胄一事史料无载,车胄家人也大概率不在徐州(曹操有错役法),所谓的凶手还是古代最仁义的政权之一。《三国演义》愣是凭空编了一个杀人全家。

《三国演义》: 玄德懊悔不已,遂入徐州。百姓父老,伏道而接。玄德到府,寻张飞,飞已将车胄全家杀尽。玄德曰:“杀了曹操心腹之人,如何肯休?”

这不仅仅是张飞的问题。对于张飞擅杀车胄,刘备在道德上也毫无责备之意。央视电视剧也继承了这一点,甚至刘备后面还对关张服软,细心为他们解释局势——好像大家平时经常杀人全家,只是这一次不该杀一样。

俨然一副全员恶人的形象。


这对蜀汉来说可不是个小事,它严重败坏了蜀汉的仁义之名。人人都知道蜀汉是以人和的旗号打天下的,结果他们私底下却惯于杀那些无辜的老弱妇孺,显得和曹操根本没有区别。罗贯中在潜移默化中给刘备扣了一顶伪君子的帽子。

我在贴吧随便截个帖子,给大家看看演义的这一段戏影响有多恶劣。



由于这段细节隐藏过深,一般人根本无法反应,基本都把这段情节默认为事实。

在这之后,演义刘备还进行过多次滥杀和屠城宣言。

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糜芳、傅士仁、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恨欲食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之愿也!卿何阻耶?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天地同日月也!若要朕罢兵,除死而休!不看丞相之分,先斩汝首!今且容忍放回汝去,与孙权说知:洗颈就戮!朕削平江南,方雪万分之一也!

由此可见,罗贯中削弱刘备的刚强性格和突出他的仁德毫无关系——他甚至连续不断地抹黑他的善良,让他的最突出的道德泯然如其他军阀一般。

再加上刘备吃人老婆那段戏,尊刘?


2.曹操早年设定是汉室忠臣,外形俊朗,执法严明。

历史上曹氏家族就是东汉最腐朽的士族没有之一,几乎个个贪官,而且贪污行贿数额巨大。

《后汉书·宦者列传第六十八·曹腾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一说法认为约合两吨半黄金),故位至太尉

《后汉书·党锢列传·蔡衍传》:又劾奏河间相曹鼎臧罪千万。鼎者,中堂侍腾之弟也。

曹氏阉党集团长期游走于外戚和宦官之间,左右逢源,立时半个多世纪而不灭,仅在灵帝末期有被打击的迹象,可谓是东汉高层党派内斗中的最强存在之一。一代奸雄诞生于如斯家庭,完全在情理意料之中。

比如说,曹操耳闻目染,小时候就开始作奸犯科。

《世说新语》:“魏武少时,尝为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

曹操在做官期间还逮着禁淫祀的名字把汉王族的庙给扒了,被黄巾贼高呼666。

《魏书》: (黄巾军对曹操毁汉庙的赞美)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黄巾賊: 你倒汉家庙,我扒汉家坟,那我们岂不是一边的吗?

而以上内容在罗贯中笔下不仅一个都没有,反而编了一个刺董的故事。这屁股坐在哪我觉得不用多说了吧。

再说说外形,翻翻史料就知道,曹操外形是出了名的丑,特别是个子很矮(不过似乎气质不俗)。

《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世说新语》:(曹操)自以形陋。

而三国演义不仅把曹腾曹嵩的贪官身份去掉了,还说曹操身高七尺,直接把曹敬明拔成了韩寒。细目长髯也是古代美男子的标配之一。

《三国演义》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

最后说下他的执法,很多人都说曹操执法严明。但历史上他不过是一个酷吏。

《武帝纪引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为什么我认为曹操执法不够严明呢?因为汉代死刑根本就不存在棒杀。棒杀是陈朝开始才确立的酷刑。曹操罔顾国法滥用职权,自创私刑草菅人命,这是值得表扬的事吗?

当然,曹操确实取得了“京师敛夡,莫敢犯者”的效果。不过希特勒把集中营管的也是井井有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夸夸希特勒?

显然罗贯中并不喜欢希特勒一样的曹操。来看看他是怎么把黑手曹洗成曹青天的。

《三国演义》: 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棒杀改为“责之”,还给冤杀者加个提刀的罪名。曹青天真是秉公办事的父母官啊。

我很好奇那些说黑三国演义贬曹的人到底是怎么看的史书?演义快把他这头畜生吹上天了吧。


3.濮阳之战的胜负

历史上这是曹操最痛苦的一次败仗。曹操在这一战受伤极重。

《三国志·武帝纪引献帝春秋》: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闲,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返)意。
及战,军败。……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史书上写的很明白,曹操突发奇想学了一把韩信,他放火阻断归路,以激励手下乌合之众奋勇上前。结果差点把自己害死,还烧秃了一只爪子。如此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场景,让我写三国演义一定会尊重历史,不负众望地把曹操写成一个智障。

而罗贯中是怎么编的?

《三国演义》: “却说吕布到寨,与陈宫商议。宫曰:“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吕布从其计,密谕田氏使人径到操寨。

不仅火变成吕布放的,连田氏也变成吕布的反间,曹操由单纯的智障变成被骗的傻白甜。这个烂大街的伏兵计别说增光添色,连历史本身的趣味性都去掉了,为了洗曹操罗贯中甚至可以牺牲故事本身。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存在的,让曹操吃败仗哪行啊。于是罗贯中为了“贬”曹操,又硬加了一段更无趣味的伏兵仗。

直混战到天明,操方回寨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矣。”嘉曰:“真良策也!”于是令军士挂孝发丧,诈言操死。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

哈哈,濮阳之战变成曹操的胜仗你敢信?还打的吕布坚守不出耶!这段强行反败为胜的戏在历史上当然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有什么用呢?(摊手)

你信不信,要不是赤壁时有诸葛亮在孙刘这边,罗贯中能写出一个华容道曹操大翻盘的结果。


4、夏侯惇拔目啖睛

人肉爱好者罗贯中又抽风了。史书记载是这样的。

《三国志夏侯惇传》: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翻译如下:

夏侯惇: 孟德!我被吕布打瞎啦!呜哇哇....T﹏0

曹操: 好了小惇惇,不哭不哭,给你封个侯好不好?^o^

吃眼睛在哪呢?瞎的是夏侯惇不是罗贯中吧。

当然,后面那段夏侯惇斩曹性也是胡编的。夏侯惇可是吃斋念佛的主,一辈子没有杀过一个将。

《夏侯惇传》: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

《资治通鉴》: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惇救之,为顺等所败。

《资治通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应该是这样

就这这种破战绩,三国演义能把他吹成这样:

【《三国演义》: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为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论,至今功迹照乾坤。】

好家伙,不是瞎了一只眼我tm还以为是在吹岳飞呢。

来改改试试。

【守疆保土岳鹏举,枪戟丛中敌万军。披坚执锐睁环目,报国刺背孝上亲。忠心为把黎民救,雪耻平将匈奴吞。孤月独明勘比论,至今功迹照乾坤。】

嗯,这就舒服多了。


5.刘备不能发掘庞统才华/刘备怒斥的卢马妨了自己

三国演义绝对没有黑过刘备,无非就是拉低他的道德,归零他的武力,丰富他的泪腺,贬低他的识才慧眼。绝对绝对没有黑刘备的意思。

我们先看庞统出仕荆州的记载

《三国志庞统传》: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史料写的很明白,庞统在出任耒阳县令的时根本没见过刘备,他们是在诸葛亮鲁肃推荐后才开始会话的。庞统可能是通过政府推试系统出仕的,因为政绩考核不过关而下马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和刘备没什么关系——总不能指望刘备天天盯着所有官吏鉴玉吧。

而且有一说一,庞统确实没有独自治理地方的才华。耒阳县的问题其实是他的一个污点,刘备后来给他的定位也是高阶辅助。庞统后来也是死在独自带兵的路上。

看看这段历史,罗贯中是怎么描的。

《三国演义》: 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

好家伙,刘备先见过面了,因为看不起他,给他一个小官。庞统觉得屈才,而且一时没拉到关系,于是故意不好好工作。。。。

搁这国企现状呢??更恶心的是,同样一个庞统,演义让他在曹操那边备受礼遇,显得曹操比刘备更会接纳人才。

再说下刘备和的卢马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的卢马不仅有一个妨人的泪痣,而且品相很差,本是一匹下等马。

《乘舆马赋》:往日刘备之初降也,太祖赐之骏马,使自至厩选之。历名马以百数,莫可意者。次至下厩,有的卢马,委弃莫视,瘦悴骨立。刘备抚而取之,众莫不笑之。

的卢生于劣马之群,终日拉磨运重。一朝遇见刘备相抚,从此成为王者座驾,得以驰骋疆场。的卢在檀溪舍命主,也是为报知遇之恩。

《魏晋世语》: 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而罗贯中莫名其妙的去掉了刘备识马的励志史。而且把马跃檀溪写成了这个熊样。

《三国演义》: 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看之时,追兵近矣,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

历史刘备:“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

加油鼓劲,充满了对爱马的信任。的卢受恩主鼓动,成功创造传说。

演义刘备:“的卢!的卢!今日妨吾!”

宋江式撒泼滚泥,原来平时那副不相信封建迷信的清高样子是装的,患难才显露真心。的卢受不了这个伪君子的甩锅行为,选择开挂打脸。


六、为什么罗贯中要贬低刘备抬高曹操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罗贯中想要把曹操刻画为一个圆形人物,好扩宽他的解读面。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这首曹操的盖棺之诗。

邺则邺城水漳水, 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 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 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 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 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 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 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 分香未可谓无情。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这是尊刘贬曹的意思?罗贯中实际上要描画的是一个“流芳遗臭在一身”的曹操,还特别否认了书生们对曹操奸臣的定性。这是罗贯中一直编造虚构情节美化曹操的主要原因。

二是罗贯中最想要表达的并非正统之辩,他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展现一个群雄逐鹿的世界,毕竟战争才是演义的主题。罗贯中尽力平衡诸侯们的道德差距,凸显刘曹的军阀属性,好让战争经过不沾染个人情感,方便读者冷静客观地给参战双方打分。

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别的演义小说里。比如《说岳》和《封神演义》,两本书都给了反派一方描红了不少,让双方的道德差距大大缩小,从而让读者把精力集中在战争本身。比如金兀术和闻太师,他们在小说里和主角基本只是立场不同,所以喜爱者并不少。但实际上吃人肉的殷商贵族和四处屠城的金国蛮夷根本没有讨喜的地方。曹操也是吃了一样的福利。

毕竟比起这样又粗又硬的三次元怪物。

果然还是这样软绵绵的魔王更可爱。

user avatar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