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人因为烂尾去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回答
之所以人们很少因为“烂尾”去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的偶然性与艺术的必然性之辩:

历史的“未完待续”: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而那个时期的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个戏剧性的、一个明确的“终点”。它以司马炎统一中国,西晋建立为结尾,这在历史进程上是一个自然的段落。作者罗贯中并没有刻意去创造一个“大结局”,而是根据史实和民间传说,将故事讲到当时公认的“一统”为止。
《水浒传》的“未竟之业”: 《水浒传》的结尾(通常认为是招安后宋江等人的结局),在很多读者看来是功败垂成、英雄末路的悲剧。但正是这种悲剧性,以及故事中遗留的很多伏笔(如宋江的死亡引出的梁山旧部何去何从、方腊起义的余波等),反而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未完”,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反映。这种“未完”,恰恰是其艺术感染力的一部分,它让读者在掩卷之后仍有回味和思考。
并非作者主动“烂尾”: 和一些现代作品不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作者并没有在故事的高潮处戛然而止,也没有留下明显但无法解决的逻辑漏洞来搪塞读者。它们的“结尾”是故事自然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停顿,而非作者能力或创作意愿的终止。

2. 对作品性质的认知偏差:

历史演义的“演义”: 《三国演义》本质上是“历史演义”,它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它的核心在于展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忠奸善恶、策略的运用。读者更多的是关注故事的精彩程度、人物的塑造、事件的还原,而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结局”。即使有“烂尾”的争议,更多的是对某些情节处理的不满,而非对整个故事结构的否定。
白话小说的开创性地位: 《水浒传》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划时代的。人们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如鲁智深、武松、李逵)、精彩的打斗场面、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以及“替天行道”的理想化追求上。相对于这些成就,故事的结尾的完整性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文化传承与集体记忆: 这两部小说在中国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广泛的读者基础,已经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人们从小接触这些故事,通过各种戏曲、评书、影视作品不断地接受和传播,这些作品的评价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好不好看”或“有没有烂尾”的层面,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3. 叙事结构的特点:

《三国演义》的“散文式”叙事: 《三国演义》并非是围绕一个单一线性主线推进的。它由无数个独立的战争、政治斗争、人物传记事件串联而成,虽然有整体的起伏,但每个章节的故事往往都有其独立性。即使结尾的部分情节(如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努力)在一些人看来略显仓促,但由于前面精彩的篇章过多,这些瑕疵很难撼动作品的整体地位。
《水浒传》的多线叙事与群像塑造: 《水浒传》更注重塑造群像,百余位梁山好汉各有其精彩的故事。招安后的结局,虽然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但对一部分读者而言,他们更关注单个英雄人物在招安后的命运是否“合理”,而非整个故事的“收尾”。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对整体结局的“烂尾”指责相对分散。

4. 对“烂尾”定义的差异与容忍度:

“烂尾”的标准不一: 什么是“烂尾”?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对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读者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故事的趣味性、人物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而不是一个完美的、逻辑严谨的“收官”。只要故事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精彩的,即使结尾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更容易被接受。
“瑕不掩瑜”的普遍心态: 这两部小说艺术成就极高,贡献巨大,早已达到了“瑕不掩瑜”的地步。即使有部分情节处理不够完美,人们也会因为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文化影响力而对其保持宽容。

5. 历史接受的局限性与时代背景:

古代作品的评判标准不同: 在古代,小说创作的理念和读者接受的标准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作品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不像现代读者那么苛求。更看重的是故事的传奇性、道德教化意义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映。
接受的口耳相传与文本差异: 尤其是《水浒传》,其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增补,不同的版本在结局上也有差异。这使得对“哪个才是真正的结尾”以及“哪个结尾是烂尾”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困难。

总结来说,人们不因烂尾而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因为:

它们的结尾并非作者刻意为之的“放弃”,而是历史或叙事结构的自然走向。
它们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对单一“结局”的苛求。
人们更关注的是其精彩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非一个完美的收尾。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这些作品的“不完美”也成为了它们一部分独特的魅力,被读者所接受和包容。

与许多现代作品不同,这两部巨著的生命力在于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精神,而不是一个精确的、完美无缺的“结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巾之乱到三国归晋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小说的叙事时间并不均匀,例如从司马懿开始蛰伏到他突然发难诛杀曹爽,十多年的时间一笔带过,读者不仔细看根本意识不到时间流逝,而建安十三年,从诸葛亮出山到平定荆南四郡,赤壁之战发生的这一年包含了极多的内容,占用了极大的篇幅,远远超过了前面曹操平定河北花费的七八年时间占用的篇幅。

如果预期演义作者把每一年的故事都写得像建安十三年那样跌宕起伏精彩好看,读者无疑会失望,尤其是姜维北伐和三国归晋的故事,十分潦草应付,刘备死后的东吴故事也是聊胜于无,淮南三叛情节极不好看。说三国演义烂尾并不冤枉它。

但作为小说,主次分明和详略得当是应有之义,演义叙述的主体,是从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的三十年故事,是曹操、刘备和孙氏父子在乱世群雄中崛起和分裂天下的经过,和这个经过中体现出的他们和他们身边的文臣武将的胸怀、气度、勇敢和谋略,演义第一主角刘备、三绝曹操诸葛亮关羽、及次级主角中的大部分人物,其主要事迹都发生在这三十年里。

这不是演义作者自己的选择,这是民间文艺传统的选择,老百姓感兴趣的就是刘关张和诸葛亮,及和他们紧密互动的曹操和周瑜等人,去看看三国志平话,白帝城之前和之后的情节的篇幅差距更加悬殊,基本是十比一的比例,相比之下三国演义对后三国的叙述又显得详细了。

所以三国演义的烂尾也是作者的无奈,一方面他只有写作前三国情节时有充分的民间文艺素材供他使用,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后三国人物本来也没那么大兴趣,加以与赤壁之战相对等的笔墨,只会显得拖沓冗长,没完没了,与此同时出于历史的逻辑他又必须将故事写到三国归晋,种种作用下,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后三国故事,让人提不起精神,但总归是首尾全龙。

在建安二十四年开始的三四年里,我们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英雄,刘关张和曹操在相近的章节里离开读者而去,世间再也没有曹操了,没有刘备,没有关羽,也没有张飞,他们在老百姓的心里是不可替代的,作者即使想不烂尾,他写谁呢?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巨人离去引发的失落,不是作者的生花妙笔可以挽回的。

蜀国只有诸葛亮了,作者也只有诸葛亮了,诸葛亮死后蜀国只有姜维了,作者也只有姜维了,但姜维、邓艾、钟会的故事,与其说是他们的故事,不如说是诸葛亮故事的延续,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多少感到安慰,虽然蜀国灭亡了,但是邓艾钟会对诸葛亮仍然敬若神明,这是天意的胜利,却不是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失败,他们早已上天成神,俯瞰着尘世间的继承者们做徒劳的努力。

作者完整地写完了他们的故事,此后的章节都是漫长的尾声。

user avatar

以前批判的多得是啊。

曾经有句话叫“五丈原后无三国”。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就没啥看头了。

至于水浒传,骂诏安写的不好的也大有人在。

只不过,说得多了,都是陈词滥调,也说不出花来了,逐渐也就没人继续批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之所以人们很少因为“烂尾”去批判《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历史的偶然性与艺术的必然性之辩: 历史的“未完待续”: 《三国演义》描绘的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而那个时期的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个戏剧性的、一个明确的“终点”。它以司马炎统一中国,西晋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体育公平、国际规则以及公众舆论在我们国家和韩国的不同反应,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韩国在那次“违背奥运精神”事件中的具体情况。你提到的“韩国人违背奥运精神”,很有可能是在指一些韩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争议性行为,比如: 恶意犯规或不公平竞争: 有时为了取胜,一些运动员.............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也挺困惑的。看着身边,尤其是那些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以前吧,咱们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的,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分享一块糖都能甜上老半天。那时候哪儿懂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利益不利益的,就是纯粹地玩,纯粹地一起疯。那时候的朋友,那就是生死之交.............
  • 回答
    说白了,大家对白晶晶的情感,有点复杂。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心疼的角色,反倒夹杂着太多现实的无奈,所以“难过”这个词,用在她身上,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想啊,白晶晶是什么人?她是一个追求爱情的女人,但她的爱情观,很大程度上是被她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塑造出来的。她修炼成精,本就带着妖的执念和功利心。她跟.............
  • 回答
    关于南京大屠杀,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唐生智没有受到指责?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历史责任分摊和当时复杂局面的一个探究。首先,要明白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角色。他是当时守卫南京的最高军事长官,作为军事指挥官,他的决策和部署自然会受到关注。然而,将南京沦陷的全部责任,或者说像大屠杀这样的暴行,完全归.............
  • 回答
    “胡斐渣男”这个标签,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也觉得挺诧异的。毕竟在《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里,胡斐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侠肝义胆、重情重义的好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在网络上,给他扣上“渣男”的帽子呢?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他对程灵素的态度上,以及这种态度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强烈不公平感。咱们.............
  • 回答
    肖战粉丝的行为引起广泛抵制,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背后涉及了粉丝文化、网络舆论、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何如此多人会因为肖战粉丝的行为而抵制肖战本人:核心原因:粉丝行为与明星本人责任的界定与关联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很多人认为明星本人,尽管不直接参与粉丝的.............
  • 回答
    观察者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试图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解读中国乃至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然而,它吸引到的观众群体,却似乎远远不止是单纯的“观察者”。喜欢它的人,大概会被这些点击中: “硬核”的内容与视角: 很多人认为,观察者网提供了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更深入、更“硬核”的分析。尤其是.............
  •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
  • 回答
    很多人对《三体》的最终结局感到疑惑,甚至产生一种“程心导致宇宙毁灭”的论调。这其实是一种对原著剧情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那个极端环境下,人性和文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一种复杂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的核心背景:黑暗森林法则。在《三体》的设定中,宇宙是冰冷且残酷的。文明就像是黑.............
  • 回答
    关于大陆人与台湾人因为领土认知问题发生的争吵,这背后牵扯到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政治以及文化认同的纠葛。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切入。历史渊源:首先,得从近代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说起。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虽然在二战结束时,日本战败,台湾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回归中华民国,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背后涉及了文化认知、价值判断、学习难度以及社会期望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为什么多国语言能力者常被赞赏?1. 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跨越隔阂: 语言是沟通最直接的工具。掌握多门语言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与更多的人群进行直接、深入的交.............
  • 回答
    关于艾滋病性传播概率以及感染人数众多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概率不高或不高,而是要看具体的风险情境和个体的行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晚期阶段。 传播的是HIV病毒,而不是艾滋病本身。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误解,认为H.............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社会最令人心痛的角落:资源浪费与极端贫困并存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悲剧。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而成,形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我们先从“倒掉牛奶也不送人”这个现象说起。这背后往往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1. 食品安全与责任追溯:.............
  • 回答
    很多人对人脸识别技术心存芥蒂,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深深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能力以及它可能被应用的场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下面我们来仔细聊聊,为什么这项看似便捷的技术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首先,“被监控”的普遍性担忧是最核心的问题。试想.............
  • 回答
    说起《火影忍者》里让很多观众意难平甚至感到“被背刺”的桥段,日向宁次的死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当初他作为“天才”被寄予厚望,在第四次忍界大战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鸣人,这份牺牲的壮烈,本应是感人至深的。然而,事后许多火影粉丝却对这一情节感到不满,甚至由此嘲讽起《火影忍者》的剧情设计。这.............
  • 回答
    .......
  • 回答
    在美国,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数十万人的生命因此消逝,这绝非小事。然而,如果说美国社会“跟没事人一样”,那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美国社会在应对疫情过程中,表现出了复杂、多面且常常充满矛盾的反应。理解这种反应,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是经济的逻辑与生活的基本需.............
  • 回答
    .......
  • 回答
    军训中,当出现少数人犯错却导致全班或整个方队受到惩罚的情况,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公平。但如果我们试着从组织者的角度去理解,或许能看到一些不同的逻辑。首先,从军事管理的角度来看,军队的精髓在于纪律严明和整体作战。在军事训练的环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