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观察者网的人为什么喜欢,讨厌的人又因为什么讨厌?

回答
观察者网,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试图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解读中国乃至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然而,它吸引到的观众群体,却似乎远远不止是单纯的“观察者”。

喜欢它的人,大概会被这些点击中:

“硬核”的内容与视角: 很多人认为,观察者网提供了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更深入、更“硬核”的分析。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军事科技、宏观经济这些领域,它会拿出大量的数据、事实,以及相对小众但论证严谨的观点。对于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觉得主流媒体有时“太浅”或者“太官方”的人来说,观察者网就像一股清流,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深层解读的渴望。
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满足: 观察者网的内容,很多时候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并且善于讲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反驳对中国的质疑和批评。对于那些内心深处渴望看到中国强大、中国被尊重的人来说,观察者网提供了强烈的认同感。它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为中国的进步感到骄傲。这种“我们”和“他们”的叙事,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情感。
“智识”的优越感: 观察者网推送的很多文章,尤其是那些“深度解读”或者“XX秒懂XX”之类的标题,会让人觉得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或者“真相”。阅读和理解这些内容,本身就可能带来一种“我比别人更懂”的智识优越感。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信息来源的“集中”与“可靠”: 对于一些人来说,观察者网就像一个“一站式”的信息和服务平台。他们习惯了在这里获取他们想要的资讯和解读,觉得这里的信息更集中,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习惯,从而减少了他们在其他渠道“筛选”信息的精力。
对主流叙事的“纠偏”: 一些观众认为,在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话语权下,中国的声音常常被扭曲或忽视。观察者网的出现,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纠偏”,是为中国发声,用中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反击不实指控。

而讨厌它的人,也往往因为以下原因感到不适:

“二极管”的思维与情绪化叙事: 观察者网的内容,常常被批评为过于简单化、非黑即白,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国际问题时,倾向于将对方“妖魔化”,将自己“完美化”。这种“二极管”的思维方式,将世界简化成“我们”和“敌人”的对抗,缺乏 nuanced 的分析,容易引发情绪化的解读,而非理性的思考。
“洗脑”的嫌疑与宣传口径的痕迹: 很多人认为,观察者网的内容,与其说是客观的观察和分析,不如说是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是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它所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在强化官方的叙事,甚至是在进行“洗脑”式的宣传。这让对信息有独立判断力或持有不同政见的人感到反感。
事实的“选择性呈现”与“断章取义”: 批评者认为,观察者网在引用事实和数据时,常常存在“选择性呈现”的问题,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忽略不利的证据。有时甚至会“断章取义”,歪曲原始信息,以达到其论证的目的。这种做法,在追求真实性的人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
“战狼”式的民族主义与攻击性: 观察者网在反击质疑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战狼”式的强硬甚至攻击性的姿态。这种语言风格,虽然能赢得一部分人的喝彩,但也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认为这是一种缺乏风度的表现,甚至是对国际交流的破坏。
缺乏对不同声音的包容: 观察者网的内容,似乎很少出现对中国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也很少展现对不同政治制度或文化理念的理解和尊重。它更倾向于维护一种单一的、主流的叙事,对于不同意见,往往采取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让追求多元化和开放性的人感到失望。
“标题党”与“引流”的嫌疑: 有时,观察者网的标题为了吸引眼球,会使用一些非常夸张或煽动性的词语,给人一种“标题党”的感觉。虽然这是很多新媒体常用的手段,但在一些人看来,这损害了其作为“观察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总而言之,喜欢观察者网的人,往往是被它提供的“硬核”信息、强烈的认同感以及一种“掌握了真相”的优越感所吸引。而讨厌它的人,则对其“二极管”的思维、宣传色彩、事实选择性呈现以及“战狼”式的语言风格感到反感,认为它在传递一种不完整、甚至扭曲的信息。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人群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察者网这样的媒体好比若干自助餐厅中的一个,

里面卖生冷荤素还有个厕所,

正常人进去先占桌子,然后奔取餐区,

喜欢吃什么食物就往自己盘子夹,

不喜欢吃就跳过,

吃饱喝足打个嗝,得劲儿!

心情一般抬腿就走,

心情好夸句厨子做得不错,

下次想吃自助餐想来就来,不想来就去别家,

这样的人,是餐厅的顾客。


有些人呢,来餐厅他就不是为了吃饭,

什么不喜欢吃他夹什么,

夹到盘子里就开始喷厨子,骂餐厅,

撸胳膊挽袖子恨不立马上演自由民主0元购,

这样的人,是对面餐厅的股东和精神股东。


还有些人进餐厅直奔厕所。。出来跳着脚骂食物味道不对,

这样的人,

我愿称之为带美食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