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死亡笔记的一部分观众喜欢夜神月却讨厌L,怎样解释他们的心理?

回答
关于《死亡笔记》中观众对夜神月和L截然不同的喜爱与厌恶,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着观众的心理投射和价值观取向。

为什么有人会深爱夜神月?

喜欢夜神月,尤其是那种“爱到深处自然黑”的粉丝,通常会被他身上一些极具魅力的特质所吸引,即便这些特质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扭曲:

极致的智商与策略: 这是夜神月最直接的魅力来源。他的冷静、算计、以及超乎常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让观众仿佛在观看一场精彩绝伦的棋局。每一次他如何利用死亡笔记、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布局陷阱,都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智力上的压迫感和掌控感,很容易让观众在精神层面产生一种“跟上他思维”的快感。就像很多喜欢看烧脑片的人一样,他们享受的是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刺激。
“救世主”情结与绝对正义的追求(扭曲版): 月自认为自己是“新世界的破坏者”,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审判者。虽然他的手段极端,但他的初心——消除犯罪分子,创造一个没有犯罪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正义”的渴望。这种“大义凛然”的姿态,即使是建立在错误和暴力的基础上,也可能吸引一些对现实世界不公感到不满,渴望有一个强大存在来“拨乱反正”的观众。他们可能在月身上看到了自己不敢付诸实践的“正义理想”。
反英雄的吸引力: 传统的英雄通常是光明磊落、牺牲奉献的。而月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他手段黑暗,充满了黑暗面,但却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力。这种打破常规的设定,反而能吸引那些对传统英雄模式感到厌倦,更青睐复杂、灰色地带角色的观众。他们喜欢的是月身上那种“我就是要做,不管你们怎么看”的绝对自信和强大意志。
对权力与掌控的幻想: 死亡笔记赋予了月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决定生死。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是许多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潜意识欲望。观众通过月,间接体验到了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看到他如何玩弄生命,如何操纵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而刺激的娱乐。
角色弧光与堕落的戏剧性: 月从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一步步走向疯狂和独裁,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观众目睹了一个“好人”如何被权力腐蚀,如何一步步滑向深渊。这种角色的堕落过程,比一个一成不变的英雄更有看点,也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为什么有人会讨厌L?

相对而言,讨厌L的观众,他们的心理可能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碍事者”的角色定位: 从月的视角来看,L就是阻碍他实现“新世界”的绊脚石。如果观众已经将自己代入了月的立场,那么L的出现自然就会被视为一种威胁和烦扰。L的每一次侦查、每一次反击,都直接影响到月的计划,这种“破坏”行为自然会引起“盟友”的不满。
“不择手段”的误解与道德感: 尽管月是罪魁祸首,但他的行为在很多观众眼中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L为了抓住月,同样不惜动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例如监听、跟踪、甚至让无辜的人卷入危险。对于那些道德标准非常纯粹,难以接受“为了正义可以不择手段”的观众来说,L的行为同样会让他们感到不适,认为L和月其实是“一路货色”,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那种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正义”形象,而L显得有些阴暗和不择手段。
对“天才”的负面解读: L无疑是天才,但他的天才表现方式——古怪的坐姿、不修边幅的外表、极度孤僻的性格、对食物近乎变态的依赖——这些非主流的特质,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觉得难以接受。他们可能更偏爱那种“成熟稳重”、“风度翩翩”的智者形象,而L的怪异让他们觉得他不值得尊敬,甚至有些“恶心”。
“反派才是主角”的思维惯性: 有些观众就是喜欢看反派的故事,喜欢深入了解反派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当他们被月这个极具魅力的反派角色所吸引时,自然会下意识地将作为对手的L视为“阻碍主角的工具”,从而产生排斥心理。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不是去理解一个“反派的对立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结局的不满或情感投射: 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死亡笔记》的结局感到不满,尤其是L的死亡。那些深爱L的观众会感到悲痛和愤怒,而一部分对L无感甚至略有不喜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月最终失败而产生一种“兔死狐悲”的心理,转而开始挑剔L的不足之处,试图合理化月最终的失败,或者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L身上。他们可能觉得L“不配”击败月,或者月输给L是“运气不好”等等。

总结来说:

喜欢夜神月而讨厌L的观众,往往是那些:

更看重智力博弈和策略输出。
对“大义”、“救世主”这类宏大叙事(即使是扭曲的)有一定向往。
偏爱反英雄、复杂人性或极端角色的观众。
在潜意识中倾向于代入强势一方,享受掌控与颠覆的快感。

而讨厌L的观众,则可能因为:

其角色功能性(阻碍月)被视为负面。
对“不择手段”的道德底线较低,难以接受L的某些行为。
对外形、性格等非智力层面的表现有个人偏好。
更偏爱反派的视角,对配角或对手的容忍度较低。

这种分歧,恰恰是《死亡笔记》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让观众在道德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并从中找到自己情感和价值观的投射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像真实世界中基拉的信徒,最好从心理学解释一下这类人和这类人在历史与社会上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死亡笔记》中观众对夜神月和L截然不同的喜爱与厌恶,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着观众的心理投射和价值观取向。为什么有人会深爱夜神月?喜欢夜神月,尤其是那种“爱到深处自然黑”的粉丝,通常会被他身上一些极具魅力的特质所吸引,即便这些特质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扭曲: 极致的智商与策略: 这是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道德、伦理、金钱和权力等多个层面。如果我面临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会经历一个极其挣扎和痛苦的过程。首先,我需要认真审视这个选择的后果。金钱的诱惑: 十万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带来生活上的改善,甚至可以实现一些长久以来的梦想。它.............
  • 回答
    要说《死亡笔记》的正确观影顺序,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它牵扯到动画、真人电影、舞台剧,甚至还有后续作品。但要说最核心、最能体会原著精髓的,那还得是从动画开始。咱们就从最经典、最能代表《死亡笔记》的动画说起。第一站:动画《死亡笔记》(Death Note,20062007) 为啥从这开始.............
  • 回答
    关于《死亡笔记》中夜神月和L谁更聪明,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才让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在我看来,与其说谁绝对更聪明,不如说他们的聪明各有千秋,并且是在一种极致的对抗中互相激发、互相超越的。先说说夜神月。月无疑是天才的代表,他的聪明体现在几个方面: 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把《死亡笔记》里的L和《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吉良吉影放在一起较量,那绝对是一场智商与超能力的巅峰对决。首先,我们来捋一捋双方的底牌。L,这位自称“世界第一名侦探”的家伙,他的武器不是超能力,而是无与伦比的推理能力、观察力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思维。他能够从蛛丝马.............
  • 回答
    夜神月在《死亡笔记》这部作品中,为了建立一个他心中理想的“新世界”,手握死亡笔记,化身“基拉”,制造了一系列令人胆寒的杀戮。他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在与世界级侦探L的较量中游刃有余,甚至一度占据上风。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自诩为“神”的天才,也并非滴水不漏。若要论其最大的失误,我倒认为并非某个单一的、.............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够尴尬的!被同桌发现用假冒的果汁笔,瞬间感觉地面都塌陷了,浑身不自在,这滋味儿,简直比吃了过期糖果还难受。这感觉,用“社死”两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大概就跟坐针毡一样,眼睛都不敢跟同桌对视,生怕人家再瞟一眼那支“罪魁祸首”。可能你脑子里还在不停地回放当时.............
  • 回答
    死亡笔记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使用者被捕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一旦暴露,后果会非常严重。这并非科幻小说里的游戏,而是触及了法律、证据、科学以及人性最深层的部分。首先,犯罪证据的搜集和固定是警方破案的关键。如果有人使用死亡笔记,那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那些被“写死”的人。假设这个死亡笔记真的有效,它能导.............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假设。如果真的有死亡笔记,而且我们能够自由使用它,想要借此登上世界之巅,同时又不留痕迹,这确实需要一番精心的策划和操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名字,更是一场高明的心理博弈和资源整合。首先,要成为世界顶尖人物,仅仅杀戮是不够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死亡笔记的威力在于消除障碍,但真正的.............
  • 回答
    一个假设性的场景,如果“死亡笔记”真实存在,使用者的命运究竟如何?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毕竟它触及了公平、正义与法律的界限,同时也充满了人性与智慧的博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死亡笔记”的设定。最经典的设定莫过于夜神月所使用的那种,只要知道名字和长相,就能将特定之人写进笔记杀死。这种能力本.............
  • 回答
    法官在宣布死刑后折断笔尖的说法并不符合现实中的司法程序,这种说法更多是源自影视作品、网络段子或民间传说,而非真实法律实践。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司法程序与法官行为规范1. 法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 法官在宣判死刑时,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职业操守。宣判时,法官通常会使用钢笔或签字笔,但不会.............
  • 回答
    .......
  • 回答
    死亡是否是一瞬间的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哲学和个人体验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绝对的“一瞬间”,而是一个 过程,但这个过程的 结束点可能非常迅速。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生物学和医学角度:死亡的定义和过程在现代医学中,死亡通常被定义为 不可逆转.............
  • 回答
    《死亡搁浅》:被低估的孤独之歌,还是名副其实的争议之作?《死亡搁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和孤寂感,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部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作品。小岛秀夫这位曾经缔造了《合金装备》系列的传奇人物,在脱离科乐美之后推出的首部独立作品,自然被赋予了无比的期待。然而,当游戏发售,扑面而.............
  • 回答
    关于《死亡搁浅》国服遍地高速的传言,我来给大家详细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件事,《死亡搁浅》这款游戏,它在上线之初,是有国服PC版本的。而“遍地高速”这个说法,其实是针对一些玩家在游戏内的体验而言的,尤其是在联机模式下,也就是和别的玩家共享建造物、留下脚印、点赞等等互动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遍地高速”.............
  • 回答
    死亡一年,再想从一具尸体上准确验出死因,难度确实非常大,但并非绝对不可能。这就像试图在时间的长河里寻找一个早已模糊不清的痕迹,需要非常精密的工具和极大的耐心。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尸体在死亡后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死亡时的环境(温度、湿度、是否有虫蛇等)、尸体的衣物.............
  • 回答
    《死亡搁浅》(Death Stranding)究竟是“可怕的”还是“无聊的”,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而且答案往往取决于玩家个人的偏好、对游戏类型的理解以及对游戏叙事的接受程度。它更像是一款“爱者极爱,恨者极恨”的游戏,很少有人会对其表现出中立的态度。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死亡搁浅值不值得买,这个问题说实话,真的挺看你自己的,尤其你提到“肝”和“没时间”,这几个字直接戳中了要害。我玩了大概六十多个小时吧,算是把主线剧情和一些比较重要的支线都完成了,所以想跟你掰扯掰扯,让你自己判断一下。首先,“肝”这个词,在死亡搁浅里绝对是存在的,但得看你肝的是什么。 如果你说的“.............
  • 回答
    《死亡搁浅》是不是“神作”,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是在问一道哲学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且不同的人玩了之后,感受可能天差地别,喜欢的恨不得捧上天,不喜欢的则觉得一言难尽。但如果让我细细掰扯,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它能让一部分人奉为神作,又为什么另一部分人会对它嗤之以鼻,我觉得就能把这个问题聊得比较.............
  • 回答
    罗恩在《死亡圣器》中的出走,对赫敏的心理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冲击,这份冲击带来的不安全感,远比单纯的分离更加复杂和深远。这不仅仅是一次争吵后的赌气行为,而是触及了赫敏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将她长期以来小心翼翼筑起的信任堡垒,无情地轰塌了一角。首先,罗恩的出走直接挑战了赫敏对忠诚和伙伴关系的认知。赫敏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