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些会多国语言的人常常被赞赏,貌似没什么人因为精通各种编程语言而赞赏程序猿?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背后涉及了文化认知、价值判断、学习难度以及社会期望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为什么多国语言能力者常被赞赏?

1. 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跨越隔阂: 语言是沟通最直接的工具。掌握多门语言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与更多的人群进行直接、深入的交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和习俗。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隔阂,促进了理解和合作。
文化体验的深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懂一门语言,你不仅是会说,更能通过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历史文献来感受其文化精髓,这远比通过翻译获得的体验要深刻得多。
国际化视野: 能够接触和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人,自然会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容易理解全球性议题,也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2. 个人能力的体现(感知层面):
高智商的直观体现: 学习语言需要记忆力、逻辑思维、语音模仿能力以及对文化细微之处的感知。这些能力在普遍认知中与智力高度相关。因此,能够流利掌握多门语言的人,往往被看作是聪明、有天赋的。
学习毅力与坚持的象征: 语言学习并非易事,尤其是要达到流利程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克服枯燥和挫折。这份毅力和坚持本身就值得肯定。
个人魅力的加分项: 在社交场合,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常常能迅速拉近距离,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这是一种“加分项”,能够提升个人的吸引力。

3. 社会价值与实际应用:
稀缺性与稀缺性溢价: 在许多社会中,精通一门外语已是难能可贵,更不用说精通多门。这种稀缺性使得掌握多门语言的人在就业市场(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外交、旅游、跨国公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职位。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和谈判的人才非常宝贵。他们能为企业、组织或个人解决跨语言交流带来的实际困难。

4. 文化叙事与英雄主义:
文学与艺术的浪漫化: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探险家都精通多种语言,他们被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文化叙事也影响了我们对多语言能力者的认知。
“人类文明的使者”: 多语言能力者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连接不同文明的使者,他们拥有“宏大”的叙事,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赞赏和景仰。

为什么精通编程语言的程序员“貌似”不被同样赞赏?

这里用“貌似”二字非常关键,因为实际上,在技术圈内,精通多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是被高度认可和赞赏的。但如果放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他们获得的赞誉确实不如多国语言能力者那样直观和广泛。原因如下:

1. 价值认知的差异(社会普遍认知):
语言 vs. 工具: 社会普遍将“语言”视为人类沟通和文化交流的核心,是一种内在的、与人性紧密相连的能力。而编程语言,尽管也是一种“语言”,但更多被看作是工具,是用来实现某种功能的手段。工具的价值在于其应用和产出,而不是其本身。
“看得见”的成果: 掌握多国语言的人,其能力直接体现在与人交流、阅读文献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互动中。而程序员的能力,更多体现在代码的背后,其成果往往是无形的软件、服务,需要通过用户界面或特定的应用场景才能被感知。
“技术门槛”的认知: 很多人不了解编程语言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认为“就是写代码”,而学习一门新外语的艰辛则更为人所熟知。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对编程语言掌握难度的低估。

2. 社会功能的差异(感知层面):
直接的社交与文化价值: 如前所述,语言能力直接关联社交、文化理解和个人魅力。而编程语言的能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解决技术问题、创造数字产品上,这在非技术群体眼中,其直接的社交和文化价值不那么明显。
“精英”与“大众”的距离感: 编程领域被很多人视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壁垒”,普通人难以理解其中的逻辑和创造过程。而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则更贴近大众的生活经验。

3. 学习过程的“非直观”性:
编程学习的抽象性: 学习编程语言需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数据结构、算法、逻辑推理等。这个过程更多是自我驱动和逻辑训练,不像语言学习那样有大量的直接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来强化反馈。
“死记硬背”的误解: 虽然编程也需要记忆语法和 API,但其核心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能力。而大众可能更容易将语言学习与“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划等号,认为其过程更具普适性和可理解性。

4. 行业生态与赞赏机制的差异:
技术圈内的赞赏: 在技术圈内部,精通多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全栈工程师、资深架构师等)是受到高度尊敬和赞赏的。他们被视为“技术大神”、“硬核玩家”,其能力直接转化为技术实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招聘、晋升和同行评价中至关重要。
大众赞赏的“渠道”不同: 公众的赞赏往往是通过媒体报道、社会事件或个人影响力来体现。程序员的成就在很多时候体现在产品的成功或技术的突破上,这些需要经过媒体的解读才能被大众所感知和赞赏。例如,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为其产品和理念被广泛赞赏,而他本身的编程能力并不像多国语言大师那样成为被公众直接赞扬的焦点。
“极客”文化的接受度: 虽然近年来“极客文化”逐渐被大众接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大众更倾向于赞赏那些能够“连接人”的技能,而非“连接机器”的技能。

5. 对比的“锚点”不同:
语言学习的普遍性和历史性: 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语言交流一直是核心。学习语言的能力也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素质,拥有长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土壤。
编程语言的年轻性: 计算机和编程语言是相对近现代的产物,其社会普及度和影响力虽然巨大,但在文化认知和价值判断的“锚点”上,还没有达到与自然语言同等的地位。

总结

总而言之,多国语言能力者之所以更容易获得广泛赞赏,是因为语言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社交和人性化的价值认知,其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而程序员精通编程语言的能力,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技术解决、产品创造等领域,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这种价值的传递和感知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认知门槛”。然而,在技术专业领域内,精通多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无疑是备受尊崇的。

这并不意味着程序员的能力不被重视,而是社会大众对不同类型技能价值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未来公众对编程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赞赏或许会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精通和熟悉多种语言不是为了炫耀,有时就是工作需要。

比如,我现在正在做音视频相关的开发,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语言。

音视频算法大多是C的,框架是C++的,iOS上要用OC,Android上用Java,WinPhone上用C#,Web上要用JavaScript和ActionScript,编译和集成要用Perl和Python还有 shell脚本,服务端我们用Go和C++。

我对组内的工程师的要求是,不要挑语言挑平台,需要什么就要会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观察,背后涉及了文化认知、价值判断、学习难度以及社会期望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为什么多国语言能力者常被赞赏?1. 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跨越隔阂: 语言是沟通最直接的工具。掌握多门语言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与更多的人群进行直接、深入的交.............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多了去了。不过,要说 PS5 国行和 Xbox Series X(简称XSX)国行销量差距为啥那么大,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掰扯掰扯。一、 历史沉淀和品牌认知度:粉丝基础是硬道理得先说这个最根本的。索尼在中国的游戏市场深耕多年,从当年的PS2到PS3、PS4.............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
  • 回答
    川菜的风味确实比“辣”要丰富得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人一提到川菜,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红油滚滚、麻辣鲜香的画面,觉得川菜就是无辣不欢的代名词。但如果真的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看法其实有些以偏概全了。首先,要说辣味在川菜中的比例,说它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可能略有夸张,但肯定不是主流。真正让川菜闻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当人们说一个顶尖运动员“只是业余的”,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复杂的心理和认知因素,绝非简单一句就能概括的。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不整出那种死板的AI味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业余”在这里不是指他们技术不行,而是指运动不是他们的“主业”或“赖.............
  • 回答
    三井寿这个名字,在《灌篮高手》的粉丝圈里,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少男生,包括我自己在内,提起他,总有股说不出的喜欢。这事儿说起来,倒不是因为他帅气或者球技有多么超群(虽然这两点他都有),而是他身上那种复杂又真实的东西,太能戳人心窝子了。首先,得说说他的“浪子回头”。这一点简直就是男人的终极浪漫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古老、最深刻的生存本能和情感纽带。女人冒死生孩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冒死”两个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系列复杂而强大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生理层面来看,怀孕和分娩是女性身体经历的一场巨大的生理变革,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孕育新生命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 .............
  • 回答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所以能获得很多人的推荐,即使有人认为它剧情相对薄弱,其魅力所在更在于它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并在视觉呈现上带来了惊喜。首先,情怀的唤醒是其核心驱动力之一。对于许多观众而言,《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古典小说,更是一种刻在童年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孙悟空,那个神通广大、叛逆不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市面上乐器那么多,从钢琴、小提琴到鼓、口琴,但偏偏“吉他自学”这件事,好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而且还特别流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实在的理由。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吉他的普及度和易得性。你想想,有多少人家里没见过吉他?就算没弹过.............
  • 回答
    你说的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明明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不知道好多少倍,吃穿不愁,医疗也方便,理论上新手妈妈们应该更轻松、更快乐才对,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产后抑郁的比例反而不低,而且似乎还挺普遍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绝不是简单一句“生活条件好了”就能解释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 回答
    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成仙”的追求,并非一时兴起的浪漫幻想,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深刻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永恒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讲起,再到精神世界的寄托,最后触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一、生存的脆弱与对“更好”生命的渴望: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说温格“可恨”或许有些言重了,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阿森纳球迷对这位功勋教练心怀不满,甚至达到了一种深深的厌恶。这种情绪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漫长的执教生涯末期,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核心原因。温格刚接手阿森纳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引进科学的训练方法、饮食管.............
  • 回答
    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在中医身上也挺合适。中医这东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了几千年,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文化符号。但就是这么一个在中国备受尊崇的“老家伙”,一到外面,或者说在很多国人的认知里,总会听到一些不那么友好的声音,直接否定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看不顺眼”,而.............
  • 回答
    香港,这座弹丸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历史的沉淀与多元的融合,也仿佛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令人惊艳的面孔。说起香港的美人,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从荧幕上的璀璨星辰,到街头巷尾的寻常风景,似乎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彩。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能涌现出如此多的绝色佳人呢?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觉得投资简单,但现实却是“1赚2平7亏”,这中间的矛盾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慢慢跟你捋一捋。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投资简单?其实,觉得投资简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或者说,是别人有意无意“塑造”出来的“简单”印象。1. 媒体和广告的“滤镜”: 看看那些财经.............
  • 回答
    .......
  • 回答
    “好作家”与“自杀”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文学史上的确存在一些令人心痛的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作家群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并非任何一个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作家的敏感性与内在痛苦 高度的敏感性与共情能力: 很多优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