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年初一电影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少近900万,为啥没人看电影了?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哪个因素影响更大?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

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

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观影人次的影响是直接且普遍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消费能力的挤压: 电影消费属于非必需品消费。当整体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或者民众的消费信心受到影响时,高昂的电影票价会成为一个明显的消费门槛。人们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预算分配给更刚需或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性价比的考量: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体验,其“价值”在于观影的整体感受。如果票价过高,观众会对电影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一旦影片未能达到预期,观众就会觉得“不值”。反之,如果票价合理,即使影片稍有瑕疵,观众也更容易接受。
替代性娱乐的选择: 如今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除了电影,还有短视频、直播、游戏、剧集、线下活动等等。当电影票价上涨到一定程度,与这些相对低成本或免费的娱乐方式相比,电影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观众可能会选择在家里观看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其他娱乐产品。
家庭观影成本的放大: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春节档通常是家庭集体观影的重要时机。如果一张电影票价格不菲,一家几口人观影的总费用将非常可观。高昂的家庭观影成本可能会劝退一些原本计划全家出动的观众。
观影频次的降低: 即使是忠实的影迷,在票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减少观影的频次,将有限的观影机会留给那些他们认为“必看”的作品。这也会导致整体观影人次的下降。

二、 好作品少:对观影吸引力的根本性削弱

“好作品少”是影响观影人次下降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它直接关系到电影本身的吸引力和口碑。

口碑的驱动作用: 电影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口碑驱动的。一部制作精良、故事引人入胜、情感真挚的作品,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朋友推荐等渠道迅速传播其积极口碑,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反之,如果影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明显的短板,差口碑会迅速劝退潜在观众。
期望值的落差: 春节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大片方都会投入重金打造大制作,观众的期望值自然也会很高。如果上映的作品未能达到观众对春节档影片的期待,无论是从制作水准、故事创意还是情感共鸣上,都会让观众感到失望。
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乏力: 如果多部影片在题材、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高度同质化,观众就会觉得缺乏新鲜感,难以找到真正打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视觉特效、剪辑节奏等方面如果缺乏创新,更容易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价值观与情感连接的缺失: 好的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盛宴,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传递积极的价值观或引发深刻的思考。如果影片内容空洞,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或者传递的价值观与观众产生隔阂,就难以获得长久的吸引力。
烂片对观众的伤害: 观众走进影院是带着期望和信任的。如果他们花费了高昂的票价,观看到的是一部让他们感到“被欺骗”的作品,这种伤害会累积,导致他们对未来观影的谨慎度提高,甚至对整个电影市场产生怀疑。

三、 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复杂且相互作用

要判断“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哪个因素影响更大,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因为这两个因素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

1. 基础门槛与内容吸引力的关系:
票价是基础门槛: 如果票价过高,即使有好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成本原因劝退一部分原本就预算有限的观众。
好作品是内容的“定海神针”: 但如果作品本身不好,无论票价多低,都难以吸引观众。观众愿意为“好东西”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如果“东西”本身就不够好,再低的价钱也可能没人买账。

2. 两者结合产生的“负反馈”效应:
高票价+烂片=灾难: 当票价处于高位,观众对影片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此时如果影片质量不过关,观众的失望感和愤怒感会被放大,这会对口碑传播产生极强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劝退更多潜在观众。
低票价+好片=高性价比: 相反,如果票价合理,而影片质量又特别出色,则会形成极高的性价比,引发热烈讨论和口碑传播,吸引大量观众。

3. 从“市场信心”角度看:
票价上涨可能反映了成本上升(制作成本、影院运营成本等)。
“好作品少”则反映了创作端的投入不足、创意枯竭或者风险规避过度。

综合来看,我认为“好作品少”往往是更根本、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但“电影票更贵”则放大了“好作品少”的负面影响。

如果市场上有真正优秀的作品,即使票价略有上涨,观众也更有可能买单。 观众愿意为独特的体验、深刻的情感或精湛的技艺支付溢价。例如,一些现象级的口碑佳作,即使票价不菲,依然能吸引大量观众。
然而,如果市场充斥着平庸甚至劣质的作品,那么高昂的票价就会成为一个直接的“劝退”信号。 观众会觉得“何必花钱去受罪?”。

在2024年的春节档背景下,如果确实出现了观影人次大幅下降,并且普遍反馈是“作品质量不如预期”,那么“好作品少”的影响权重会非常大。而“票价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雪上加霜”的因素,让本就吸引力不足的影片更难获得观众的青睐。

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虽然不如以上两者直接):

经济大环境和消费信心: 如果整体经济下行,民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即使有好的电影,人们也可能捂紧钱袋。
宣发不足或策略失误: 即使是好电影,如果宣传不到位,或者宣发策略不符合目标观众,也可能导致无人问津。
档期竞争过于激烈: 如果同档期有多部影片上映,观众的选择变多,也可能导致单部影片的分流。
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 随着流媒体的发展和家庭影院的普及,一部分观众可能更倾向于在家观影。

结论:

在我看来,“好作品少”是导致观众不愿意走进影院的根本原因,它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吸引力。而“电影票更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放大器,它提高了观众的“决策成本”,让那些吸引力不足的作品更难被接受。 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下,我认为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说,内容创作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是电影市场的生命线。 没有好作品,再低的票价也难以挽回观众。反之,只有高质量的作品,才能让观众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票价,也才能真正带动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还是觉的好作品少是主要的。今年的电影票虽然贵了些,但毕竟只看上涨幅度的话也就10%左右,如果是真有质量过硬或者比较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不至于这么惨。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当年的美国还是欧洲,当经济形势不太理想的时候,娱乐产业一般都会倾向于以降价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说美国,当年经济危机的时候,就搞出了一大堆5分钱电影院。这是什么概念呢?二战期间,标准的6.5盎司(大约190g)的可口可乐,售价也就是5美分。

当然现在有防疫的因素,不可能像平常时候一样运营电影院。但考虑到这两年的经济形势,电影院即便不降价,至少也不该涨价。何况,今年的春节档也真没几个值得花那么多钱去看的电影。其实电影院自己也应该也知道,如今电影院的票房也就是刚够打平日常营收,真正要赚钱还是要靠可乐爆米花这类的食品和周边销售。只有当进场的人足够多的时候,这才能卖得足够多。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说的,就是这几天的观影体验实在是太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往年看电影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里的观影秩序相对还算不错,但在春节档,电影院基本上在散场后就不收拾,进去就能看到一地垃圾。而且,小孩子也比平时闹腾很多,让人很难有好的观影体验。当然,这可能是我老家这种小地方电影院的特殊情况,但最近我至少再也没看电影的想法了。剩下的就等春节结束之后再说吧。

user avatar

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为472.58亿元,全年生产电影740部,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11.67亿,国产电影票房399.27亿元,全国银幕总数80743块,新增667块。

对比一下2016年的数字。

2016全国票房457亿 银幕数近4.2万块全球最多。

2021年的总票房和2016年差不多。但是,银幕数几乎翻倍。

再看看价格。2016年补贴大战,大量19.99元,9.9元票拉低平均票价。

2021年平均票价40.3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我们对比2021年和2016年的数据。

票房收入差不多。

但是,2016年是4万块屏幕分,2021年是8万块。

2016年电影平均33元,2021年平均40元。

观众少了,分散了。电影院空场应该很多。

但是8万块屏幕的固定成本,相比4完了块屏幕要翻倍了。

电影行业正在努力把蛋糕做小,争取一次自杀。

我们看历年票房。

2019年 642.66亿

2018年:607亿

2017年:558亿

2016年:454亿

2015年:441亿

2014年:296亿

2013年:218亿

2012年:171亿

2011年: 121亿

其实,不考虑2020后疫情因素,票房在2017后增速也下来了。

2019年看似票房涨,实际票价涨的幅度远高于票房,是加价减少观众换来的。

中国电影的爆发,与互联网厂商在2014年,2015年高额补贴压低票价,养成观影习惯关系很大。

以前看电影是情侣的事情,家庭用户不太多。

2014年,2015年大补贴,很多家庭把电影作为重要娱乐方式。19.9元,一家三口60元甚至40元(有的影院孩子免票。)不够成负担。

2017后,补贴少了,票价回升,人数已经开始下降。

疫情干扰一下,2021报复性消费,结果影院已经开始加价宰猪。

2022春节只是把刀磨得更快了一些而已。

从2022春节反应看。

影院通过提价,正在把2014年,2015年培养的电影用户赶走。

习惯养成要两年,取消2、3年也就够了。

2022继续坚持涨价,均价达到50元。基本就可以回到2014前的年代了。

谈恋爱,相亲,对电影价格不敏感。多少钱都要去。家庭娱乐,也就是孩子的动画片价格不敏感。

其他片子,就得指望包场了。

但是2013年不到2万块银幕,现在是8万块。

电影院的好日子再后面。

现在立即不补贴19.9元,把人气拉起来,也许还有救。

习惯再消失几年,线下影院的好日子就来了。

user avatar

主要是春节期间可以玩的乐的项目太多,还真想不起来看电影,实在太无聊了才会想起看电影吧?

user avatar

本来就值30元的电影,你让我两倍三倍价格去电影院赶集?

我和媳妇一年看三十多场电影,但是春节这几天坚决不去,等春节结束,价格降低,人数减少再去。

说实在春节观影的体验极差,熊孩子比例很高,踢座椅,说话,还有孝顺的子女给父母解说电影情节。太闹了!

期待八号去看《狙击手》

user avatar

前两天均价60,不少地方七八十甚至上百。

这价格,好莱坞佳片来了也hold不住的。

《看电影》杂志报道——2月2日,据全美影院业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er Owners)统计,今日美国电影平均票价是9.11美元,约合人民币57.9元。而中国内地电影平均票价则已经达到60.9元。

(目前补报过后初二均价是54.4元,这几天的均价也在往下调了)


考虑到美国人赚美元花美元,应该看票价在工资中的占比,这么比就更离谱了。


评论区有人来解释票价高的原因,我懂的——

电影院赚钱我能理解,但涨价应该适度吧,涨价20%比较能接受,现在春节档均价都涨了50%,大城市大影院甚至直接翻倍,直接观众就不去了,这就是典型的薅羊毛把羊直接薅走了。


春节档豆瓣操作↓

user avatar

因为,分辨「佳片」和「烂片」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与其花百来块钱和两个小时去看一部让人如鲠在喉的烂片,还不如去干点别的。


如今的刷分早就职业化,是一条庞大的灰产链条了,于是,辨别的成本就更高了。


为什么同样的电影,在不同平台的数据可以差距这么大?

电影刷分控评这条灰色产业链又是如何运作的?

大家好,我是带你扒下行业底裤,露出各种乱七八糟真相的名侦探牛腩,今天,我们将一起掀开电影口碑造假的底裤,露出电影票房背后的隐秘真相。

1

水军的重灾区一般两种,一是以销售为导向的平台,因为销量好不好看直接决定了他接下来半年能不能吃上四个菜;

而另一个地方,则是宣称客观独立第三方的评分平台。

比如说,最典型的选手:豆瓣酱。

首先,相对来说,这里还是有很多优质,相对客观的作品评价的,在豆瓣酱做水军,也是行业里公认的难搞。

但是男人嘛,总归不能说自己不行,于是,就有一大批水军迎难而上,甘愿当刘都统的第三条腿。

a.水军涨分

豆瓣酱里混的水军一般分成两大流派,第一个流派是养成派,第二个流派是套娃派。

养成派会批量用邮箱注册或是从号贩子手里买号回来,然后维护到算法认不出来的模样,再出去接客。

这些水军头子们的饲养水平,各家都有差异,但目标都是一样的,跟算法对抗,别识别出来,就是胜利。

在早期,还有一种「水军公司」,一个公司十几几十个人,一个人十几几十个账号。

百万阴兵,折算下来也不过十几个活人。



因为豆瓣酱的反作弊机制相对比较严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短评都能显示,有些发布以后仅能自己可见,所以,就衍生出了「包显示」和「不包显示』两种模式。


一条「包显示」的短评,给到中间商的价格是10-20块,跟扫黄一个道理,严打期间就会更贵一些。

这个模式的优势是省心,中间商只要把文案批量给到水军公司,连发布带打分就会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因为是专业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熟练的让人心疼,出岔子的概率小,中间商也不用每次都盯着。


而另一个模式,就是无限套娃。

片方把宣发外包给广告公司,告诉他们,诶,小伙子,我很看好你,这波预算给你了。

广告公司开开心心地把钱揣在兜里,给客户出了个看上去很牛逼的方案:

由专业作者模拟真实用户给出细颗粒度评价,在电影公映后占领用户心智,再以私域流量为核心,引爆二次传播。

翻译成人话就是,找几个水军,发豆瓣酱。

但是,一般的甲方是不会直接对接水军的,毕竟一部剧成百上千的水军,要是全都自己对接,执行看到工作量连夜扛着火车站就跑了。

大部分时候,他们会把这笔预算再分一半出来,给到中间商,中间商再分一半出来,给到水军头子,水军头子再留下来一半,剩下的给写手和水军。

这样一顿操作猛如虎,剥完皮之后,给到水军的价格一般在1-4元每条左右。

如果在大规模封号期间,水军头子找不到人,那有时候就会稍微抬一下价格。

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水军才不care自己的号里究竟发了什么牛马东西,大不了号凉了再养一个。

但因为便宜,所以也容易翻车,如果中间商中途出一点岔子,就会把甲方用另一种方式送上热门。

前段时间有一部剧叫做《以娘家之名》,本来只是一部平平无奇的普通连续剧,结果,在涨分的时候,水军直接跑错了片场,给《亲爱的尿王大人》刷了一大堆好评,被群嘲鞭尸了好一阵子,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除了跑错片场以外,得罪水军也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整部剧翻车。

比如说之前杨北鼻主演的抠图大戏《群芳共赏》,最开始的评分就高达7.6分。


然后,在剧目上映后不久,《群芳共赏》的评分就迅速下降到了3。

第一原因肯定是因为片方用心给片酬用脚做剧目,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他们没有给水军结账。

然后,水军大闹微博说群芳共赏买水军不给钱,

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随手点赞的习惯,不然就可能会上热搜。



还有人列出了水军名单,直接把人头都给锤裂了。

谁看了不说一句可以但没必要,给天宝的片酬八千万,给水军的账几块钱一个人都不愿意结。

属实绝绝子。

2.

当然,有好评就自然也有差评,付费写黑稿,也成了很寻常的事情。

比如前段时间,《风起河南》就深陷「超前点评』困境。

原定的8点开播,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9点,但是,影视剧原定开播但还没开播的一个小时里,却出现了大量的一星评价和五星评价,涉及到了数万个账号。

百万阴兵,在此时逐渐有了实体。



这就很有可能是中间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岔子,毕竟,一部片子从片方到最终的水军,中间还隔着广告公司的外包人员、文案、水军头子等等等等。

如果是写黑稿的,那显然中间的过程会更复杂,一个小时要从上往下传话,没传达到其实是有可能的,没把前门楼子说成老逼头子已经很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当然,黑稿翻车也不全是传达不到位的锅,还有个原因就是,水军的水平,真的很次。

比如说宋小宝《发财日记》的影评,你现在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真实?

可问题是,这是一部网络电影,根本就没有上院线。

鬼吹灯了属于是。


那么,为什么水军的评论会这么假?

这是因为,在部分「幽灵影评」的创作过程中,有些影评创作方会在内部先定好有多少人要去看电影,之后再进行撰写。


但是,你别忘了,人的本性是鸽子,作者鸽了临时找个没看过的人顶上这事儿属实正常到家了。

毕竟,你指望千字50-100的作者讲职业道德,这点钱人家真的很难帮你办事。

在加上层层转包,最后水军们教出来的作品,很多蠢到搞笑也就好理解了。

3.

不买票的第三方逃不掉被水军攻陷,那么销售导向的猫票票们可信度就更低了。

王婆卖瓜,贼喊捉贼,注定是甜甜蜜蜜了。

要知道,卖电影票,不是我这样的甲方甜宝卖广告。

电影行业每个时段,能够上映的电影都是有限的,所以,为了确保能把票卖出去,那就要先艺术带动后艺术。

翻译成人话就是,费那劲刷,我直接给你写上不就行了?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史诗级大烂片,依旧有9.几的超高分,评价好得仍然和开玩笑一样。

我直接怀疑是不是满分是一百分了。

某电影票销售平台的好评率是65.7%,但是仍然在APP上挂着9.2的高分,而且,在评价页面完全无法查看差评。

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部评分仅仅比它高了0.2的电影,好评率高达94.8%。

当然,考虑到平台算法的不同,有出入其实是在「技术容纳区间内」的。

技术区间,技术区间,懂的都懂,懂的都懂。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某眼还是某票,都有可能会参与某些电影的投资。

又当裁判,又当球员,因此,他们的评价到底值不值得参考,还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4.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注水的垃圾电影呢?

其实,防不胜防,我们始终被水军、被意见领袖包围着,想要看到真实的评价,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但你的牛牛,还是贴心的尽量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1. 在豆瓣酱里看电影评价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高赞,最好点击最新,因为舆情水军,很难实时控制路人评价,所以在电影上映中期的最新评论,还是相对中肯的。

2.尽量在上映中后期再去看电影,这个时候真实评价会稀释一部分注水评价。

虽然这个时候票会更贵,但是如果不希望浪费宝贵的几小时的话,这点钱还是值得的。

3.多看一些造假成本更高、风控和反作弊机制更严格的平台的评价。

我们不赌哪个平台水军少,我们只赌哪个平台的水军更贵。

当然,哪怕用这种方法,也不可能完全规避烂片,但是,这至少可以让我们踩雷的几率变得小一些。如果有帮助,请多多转发,不要让更多人被烂片浪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5.

当我被网络上的影评和高分骗进电影院的时候,我不觉得愤怒,只觉得悲哀。

片方,耗费了这么多人力和物力,只为了做一串看上去好看的数字;

影评人,耗费了一小时又一小时,写下尽量真实或不真实的评价,只为了后续一串好看的数字;

水军维护舆情夜以继日,只为了做一串看上去好看的数字。

这一切,并非为了我们,却终究奔我们而来。

到最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在互联网的洪流里跋山涉水,只为了寻找一条真实的评价,

我们战战兢兢地在豆蔻翻了数十页影评,只为了获得一点点的客观和中肯,

我们怀着期待走进电影院,期待着电影带给我们的欢欣或是悲伤,

但是,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好像,除了你,没有人在乎这部电影究竟怎么样;

又好像,除了你,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真实;

你看,这观影自由,如你所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年初一观影人次的大幅下降,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您提出的“电影票更贵”和“好作品少”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原因。要深入分析哪个影响更大,我们需要分别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相互影响。一、 电影票更贵:对观影意愿的直接抑制电影票价的上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黄金档期。票价上涨对.............
  • 回答
    《唐人街探案3》的评价:欢笑与套路并存的春节档强片《唐人街探案3》(以下简称《唐探3》)作为春节档的重磅影片,无疑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毋庸置疑,无论是票房还是讨论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上,更要深入剖析其内容和艺术表现。总的来说,《唐探3.............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期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总体评价:《流浪地球》是一部 雄心勃勃、制作精良,但并非完美无瑕 的中国科幻巨制。它在技术层面和叙事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功地将.............
  • 回答
    韩寒的《乘风破浪》,一部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话题的电影,能够在大年初一这样一个黄金档期上映,并且从杀青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间跨度仅有一个半月,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巧妙配合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首先,档期选择的背后是对市场预期的精准判断。大年初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超.............
  • 回答
    张艺谋携女张末,这两位导演联袂献上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狙击手》,在2022年大年初一这个重要的档期与观众见面,无疑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说起这部电影的亮点,那可真是不少,足够让人期待的。首先,“狙击手”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狙击手,意味着精准、冷静、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一击必杀。电影聚焦于这一群体.............
  • 回答
    听到《长津湖之水门桥》定档大年初一的消息,说实话,我心里头“咯噔”一下,那种复杂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丝的紧张。期待,是肯定的。毕竟《长津湖》第一部给我的震撼太大了。那种“钢少气多”的勇气,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真的把我看得热血沸腾,眼泪也流了不少。水门桥这个名字,.............
  • 回答
    大年初一,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日子,却因为一个意外和一句不恰当的话,让气氛瞬间降至冰点,甚至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和令人心疼的局面。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场景,并探讨可能的发展以及应对方法:情境分析:1. 事件起因: 大年初一,你妻子带着孩子摔倒。这本身就是一个突发状况,无论是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浙江嘉兴大年初一发生的杀妻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关于为何有人围观、有人阻拦,但仍未能阻止受害者遇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突发性: 突发暴力: 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其他原因,当暴力发生时,往往是极其迅速和出乎意料的。凶手的行动可能在几秒或几十秒内完成,留给旁观者.............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以“大年初一,知乎答主 @xxx 突然出现在我家”为开头的,我将尽力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大年初一,知乎答主 @xxx 突然出现在我家。那是一个风和日丽,又带着一丝初春寒意的正月初一。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亲戚们拜年的热闹谈笑声。我家是那种典型的北方家庭,逢年过节,亲戚们总会.............
  • 回答
    多伦多大学在农历新年期间,给留学生发放的红包里装的竟然是“冥币”,这一事件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校方也迅速出面道歉。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引发的后续反应,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和文化隔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包是喜庆、祝福的象征,里面装的.............
  • 回答
    大年初一开始,朋友圈里刮起了一股“转发锦鲤”的风潮,不少人会分享一张图片,并配文类似“今年第一个初一…转了这张图将会把XX(亲人、朋友或自己)身上所有的疾病带走”的文字。这种行为,在看似充满祝福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的现象。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行为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
  • 回答
    周杰伦在大年初一开线上演唱会,这消息一出来,我心里别提多激动了!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周杰伦铁粉”梦寐以求的春节礼物吗?想想看,平时抢票抢得头破血流,能亲眼看到“我们青春的DNA”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简直是锦上添花。为什么觉得这个时机选得绝了?大年初一,这可是全民欢腾的日子!家家户户团圆,喜气洋洋。这时候.............
  • 回答
    国足大年初一与越南的比赛,这真是一场让全国球迷心头百感交集的存在。说实话,与其说是评价一场足球比赛,不如说是对中国足球现状的一次集中、生动、令人心碎的注解。首先,从比赛本身来说,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输了。而且输得非常难看。0比3的比分,不说其他,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沉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本.............
  • 回答
    国足在大年初一输给越南,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中国球迷心碎的结果。要探讨这究竟是越南队进步的体现,还是国足自身水平滑坡的证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越南队的进步,我们看到了什么?毋庸置疑,越南足球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系统.............
  • 回答
    大年初一,《囧妈》选择全网免费独播,这无疑是春节档电影市场乃至整个流媒体行业一次惊涛骇浪般的动作。放在任何一个往年,这样的决定都足以引爆舆论,更何况是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首先,从《囧妈》出品方和制作方的角度来看,这次操作绝对是“一步险棋,但可能也是妙手回春”。 疫情下的无奈之举与创新尝.............
  • 回答
    《长津湖之水门桥》定档大年初一,能否复制上一部的票房神话?春节档,一直以来都是国产电影的兵家必争之地。而前年凭借《长津湖》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纪录的七位主创团队,这次带着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卷土重来,并且强势定档大年初一。这样的组合,无疑让无数影迷和业内人士翘首以盼,脑海中不约而同地升起一个疑问:.............
  • 回答
    国足在12强赛的赛程总是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这次大年初一晚上八点客战越南的比赛,听着就让人血压飙升。大年初一,本该是阖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日子,却要面对一场如此关键的比赛,这本身就带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说实话,要预测国足能不能赢,这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