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人街探案3》很像是一篇网络爆款文。
首先,它深刻地知道信息量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不一定是指信息的体量和重量,而是指信息碎片化后的密集度。
重要的是每一个头发丝上都缀满信息,至于这些信息的指向与功能性,与整体语境是否契合则不重要。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相比于一个严谨端正的结果,阅读者更在意过程的刺激性。
所以什么叫十四间密室不重要,但要有“所谓推理,就是把全部细节放大”这样不明觉厉的台词。
所以,在人物设置上,必须保持唐仁和秦风一黑一白、一高一矮、 一丑一俊、一文一武、一动一静的设置,哪怕中间没有任何人物的变化性。
所以,影片也必须是一个符号大全,堆叠一切观众可能想看的元素。
比如到了日本就要有暴露狂、秋叶原、下水道、宅男、黑帮、温泉、相扑、老龄化。
在技术上,镜头数要尽可能地多。
只有更多的镜头数,才能提供更多信息。
只有信息足够爆炸,观众才能无暇思考,才能被电影的节奏牵着走。
让观众思考是危险的。
所以,在影片开头,两人初到东京时,那段截杀的播放速率,调高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一旦观众跟着进入节奏,在纷飞的信息碎片中,连新与旧都不重要了。
所以,徐克早期在《刀马旦》,成龙早期在《A计划续集》中的鬼马思路,
被用在2021年的《唐探3》里,也毫不违和。
主创只需要做的更疯狂些。比如在停尸间、发现小林失踪时和呕吐等桥段,都是同一逻辑下的反复使用。
陈思诚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和拍摄《战狼》的吴京一样,都深谙好莱坞的叙事节奏,并真的完成了本土化改造。
但陈思诚更擅于藏拙。
他采用了喜剧的形式,去无限下沉接近大众。又用推理的类型,向上够到精英受众。
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创作大法。
喜剧可以不讲理,推理则必须讲理,这样他就可以在这两点之间随意切换,将最终解释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也只有这样,任何出格的喜剧行为,都可以重新放在推理的筐里,理所应当地享有了豁免权。
然后,在长时间的喜剧杂耍缝隙里,适当插入“人类的无序、法律的愚蠢”“世界上一切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需要天赋”这样故作玄妙的台词,有效氧化了之前粗俗的部分,又为这些部分涂抹了不可深究的金粉。
因为这样就令观看者经常性地陷入“是不是没有领会创作深意”的自责里。
2.
其次,一部网络爆款文章的另一款要义是,姿势比内容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情绪比道理重要。
不要讲理,要情绪煽动。
用信息量武力镇压你,再用情绪渲染去震慑你。
在《唐人街探案》嬉皮笑脸的背后,一直撑着民族主义的大旗。
需要注意的是,电影叫《唐人街探案3》,简化为《唐探》后,唐人街的概念被折叠了。
唐人街是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早期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时,需要同舟共济,便像原始人那样群居于一个地带
在时间的氧化下,唐人街既是一个孤岛式的居住场所,也是一种荒野生存的精神象征。
第一部《唐人街探案》就渗透着这种向上和向下两股相反的力量。
秦风和唐仁第一次见面时,海外华人努力光鲜的面子和为了维护这个面子而疲于挣扎的里子之间,在争取别人的尊敬和自我的尊敬之间,交错了一种淡淡的心酸和乐观。
王宝强饰演的唐仁身上的浮夸,是一代海外华人横在自大和自卑、悲观和乐观之间,兼具杀伤性和麻醉性的武器。
这是这部电影穿越喜剧和推理的外壳,可以和观众形成共振的精神原因。
因为到了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上映的2015年,无论是身在国内的我们还是身处于海外的他们,彼此都有勇气去掉那层滤镜,可以用比以前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了。
六年,三部电影,到了2021年上映《唐人街探案3》,陈思诚调整了民族情绪的方向。
在前两部里,或多或少地还缠绕着华人心酸奋斗史之类的元素,到了第三部,变成了大唐盛世、万朝来贺。
除了安排妻夫木聪等角色为华人打工以外,现代的长泽雅美的角色对那个年代的父亲说出了心中的怨恨。
代表那个年代的三浦友和的角色,更是对当初的历史下跪。
这一做法,再次如神奇的化学反应一般,翻新抛光了影片质地,拉伸了主题的纵深度。
但,这也等于篡改了《唐探》系列的板块结构。
当角色失去人物的温度,只需要贯彻作为一个符号的功能之后,一些人物就发生了不可逆的质变。
比如唐仁,不再是混不吝而成了一个傻逼,他的碎碎念变成了聒噪,他的好色不再是真性情倒像是耍流氓。
《唐人街探案3》也不再如第一部那样,是一个同甘共苦的朋友,而成了传说中那个一夜暴富的邻居。
平等关系被打破,讲故事的人变成了得意洋洋的演讲者,观众成了那个听人吹牛逼的人。
观看时很爽,看后即忘。
3.
但,这并不是说《唐人街探案3》就是一部坏电影。
相反,因为《唐人街探案》,中国电影有了可能与美国的《变形金刚》、《环太平洋》、《侏罗纪公园》这类商业大片比肩的可能。
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类型借鉴。
它们在艺术层面的好与坏,需要再多一些时间的氧化,才能露出被包裹了太多重的内核。
在商业化完成度和市场受众精准画像方面,贡献了一种拆解魔方的办法。
尤其是,对市场的搅动有目共睹。
一个健康活跃的市场,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真正推动创作的,不是创作上的自觉,而是市场需求的反作用力。【本文源自公众号阿郎看电影】
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3》预售票房已经破了2个亿。
在120个小时之内,预售票房破了2个亿,创下了华语影史预售最快的记录!
有观众纷纷称赞陈思诚这一波操作是真的有先见之明,好饭不怕晚,在春节档影院上映的电影就是不能拿到网络上去上映。
毕竟在之前,很多人看到徐峥的《囧妈》在网络上上映收获不错的成效之后,都在纷纷对于这部《唐探3》表达忧心忡忡,担心让人等待两年的电影票房会不尽人意。
而这个预售票房就打破了他们的担忧,甚至有观众开始预测这部电影会破了《战狼2》的票房记录,会突破50个亿的票房!
这或许就是前面两部都收获不错的口碑的效应,培养出了一种好像春节不看《唐人街探案》系列,就不算过春节的感觉。
看了《唐探》系列,这年味就很浓厚了!
第一部在曼谷,第二部在纽约,第三部则是在东京。
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唐人街神探组合”王宝强饰演的唐仁、刘昊然饰演的秦风被野田昊请到东京,调查一桩离奇的谋杀案的故事,也是延续了上一部结尾留下的悬念展开的故事。
陈思诚对于春节的执着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眼界,毕竟,全年任何时间都不会有春节这样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候的人流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
只不过这一部让人等的稍微有点久,足足两年之久。
等待并没有让观众丧失对于这部片子的期待,反而压制让观众的观影欲望更是强烈,从预售票房的火爆可见一斑。
仔细翻阅了一下2021年的春节档,好像也没有几部电影可以跟《唐人街探案》进行PK。
好几部电影都没有看到太多的宣传,全家福式电影也很少见,缺乏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看的,找来找去,也就只有《熊出没》了吧。
在2020年春节档还是有《囧妈》等喜剧片可以PK一下,而2021年的春节档则是有贾玲导演的喜剧片《你好,李焕英》,尚未上映,口碑不知如何,如果有黑马这一说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一部吧?
科幻片好像是缺乏的,像是战斗,爱情,这类型的硬片子很少见。
在2021春节档这样的形势下,《唐探3》又积攒了观众一整年的期待,可谓是一骑绝尘了!
关于票价。
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明明是观众足足等待了两年,还让《唐探3》的票价更贵起来了!
只是一部2D的电影,却坐地起价。
高峰时期的票价居然高达79一张票,就连10点档的票价也要59一张。
对于发行方还有剧组来说,只是多等了一年没有拿到回报,可如果赚到更多的票价,不也是值得的吗?
可从现在这么高的票价来看,真的有点像是要把这一年没有拿回的回报连利息都算上了(可能还要算上货币贬值?)
难道观众的两年等待就没有成本了吗?
本以为这次的上映,会带上某种意义上的回馈喜欢《唐人街探案》系列的粉丝,让他们的等待值回票价,或者说在2020年曾经订过预售票的有折扣优惠,却没想到等待反而让票价更贵起来了。
真的是要把这一年的票价再加上贬值和利息的“帐”通通让观众和粉丝来买单了!
可是谁知道观众们这一年来对于电影的需求还有生活得也不是很容易的呢。
电影的延期收入让观众来买单,那么观众的等待还有生活的不易又让谁来买单呢?
今年这一部《唐人街探案3》你准备贡献多少的票房吗?
片方和发行方又能否如意的割韭菜呢?观众是否会为这个延续并且“涨价”的票房买单呢?
一切的都要等影片上映之后才有定论。
等待影片上映后会第一时间带来热乎乎的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