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时期有如此多的不世出的名将,名帅,谋士。难道只是因为人们对三国时期兴趣多,了解的多的缘故么?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涌现出如此众多“不世出的”名将、名帅、谋士,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津津乐道之处。简单地归结于“人们兴趣多、了解得多”未免有些片面,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背景。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的“不世出”人物的出现,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机遇紧密相关。 三国时期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样的深刻印象,并非偶然。

一、时代背景的催化:大分裂与社会流动性

三国时期,其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端——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原本强大的汉朝,由于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豪族纷纷割据。这种政治上的破败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大松动。

中央集权的瓦解,地方豪强的崛起: 传统的士族门阀制度在汉末被打破,虽然士族依然存在,但地方上拥有土地、武装和人望的豪强,成为了新的政治势力。这些人为了生存和扩张,需要招揽和任用有能力的人,不论其出身如何。这为许多出身草莽或仕途不顺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人才选拔机制的重塑: 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和征辟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士人的地位,但也存在弊端,容易形成“清谈误国”的局面。而乱世之中,更看重的是实际能力和功绩。那些能够领兵作战、运筹帷幄、治理地方的人,无论出身是否高贵,都能凭借军功或政绩获得晋升,从而脱颖而出。
生存压力下的能力需求: 乱世之中,个人的生存和家族的延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战场上活下来,在政治斗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具备过人的能力。这种生存压力,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炼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军事变革与战术创新的土壤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转型期。

战争形态的变化: 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也更加频繁。骑兵的作用日益凸显,攻城战、水战等也得到了发展。这种多样化的战争形式,为不同类型将领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战术思想的繁荣: 战争的残酷性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和创新战术。兵法、阵法、计谋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诸葛亮的“八阵图”、曹操的“养士”、孙权的“水军”等等,都反映了当时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三足鼎立”的平衡与试探: 魏、蜀、吴三国虽然实力各有侧重,但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双方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战略试探和战术进攻,以期打破僵局。每一次重要的战役,都可能成为检验和磨砺将帅能力的试金石。

三、政治格局的特点:君主集权与智囊团队的并存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虽然经历了分裂,但诸侯割据的同时,也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核心的政权。这些君主本身往往也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

重视人才的君主: 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孙权善于“招揽豪杰”。这些君主能够放下身段,发掘和重用各种人才,为谋士和将领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谋士群体的兴盛: 在那个政治斗争激烈、军事决策复杂的情况下,君主离不开高明的谋士。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鲁肃、郭嘉、荀彧等人的存在,不仅为君主出谋划策,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的决策水平。他们的存在,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智慧和谋略的精彩故事。
将帅的相对独立性: 相较于后世一些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王朝,三国时期的将领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一定的独立指挥权和决策空间。这种相对的独立性,给了他们更大的发挥余地,也使得他们的个人能力能够更加突出地展现出来。

四、文化传播与历史记录的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传播和历史记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塑造,极大地普及了三国历史,并将许多原本可能被淹没的人物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它将许多将领、谋士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升华,使他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积累: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这些口头文学和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世的历史记录和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史家之笔”的塑造: 即使是正史,如《三国志》,也对许多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如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国之能,量质而用,各尽其才,于是乎六条之兵,威震中华”,评价关羽“万人敌”。这些评价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塑造”成分,将一些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加以强调和突出。

总结来说,三国时期之所以名将、名帅、谋士辈出,绝非仅仅因为后人对其兴趣浓厚,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政治、军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乱世的动荡和机会: 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僵局,为有才能者提供了上升通道。
战争的常态化与复杂化: 催生了对军事人才和战略战术的极度渴求。
君主对人才的重视: 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政治平台。
历史记录和文学创作的放大镜: 将这些杰出人物的才能和事迹,以一种更为集中和精彩的方式呈现给了后世。

可以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它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让无数英雄豪杰粉墨登场,他们的智慧、勇武、谋略,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共同构成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使得这段历史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我们今天对他们的“了解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些历史的根基之上,再经过文学艺术的加工和传播,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将领的知名度,毫无疑问为各个历史时期最高,首先源于宋朝以后市民文化兴起,大量演绎历史的话本、小说、戏曲,在市井中广为流传。

其中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根据陈寿《三国志》的真实历史故事,和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及的大量历史资料,同时广泛博采了汉末三国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话本传奇故事。使之成为此类历史演义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数百年最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部书。

而且,罗贯中曾为元末江南军阀张士诚的幕僚,亲身经历了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争霸战争,在军事战略方面也颇有造诣,使得他笔下的战争和军略场景颇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边军将领时,便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他的众多儿孙如皇太极、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莽尔古泰、代善、阿巴泰等人,从小便人人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后来在明清战争中,这些人都成为一时之名将。

当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独立建国,并自创满文后,指定翻译的首批读物,就包括《三国演义》。从此,八旗子弟人人习读,以之为军事教科书,在满清入关得到天下后,更是大力推广。

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三国故事更通过戏曲,评书等多种形式,深入民间亿万大众之心,一众三国名将也取得了远高于其他各朝代名将的知名度。当然,此时如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明初英烈传、说岳等故事,同样随着小说、戏曲、话本、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个中英雄人物也都有仅次于三国名将的知名度。

然而到了现在的中文互联网络,三国名将的知名度,已经远高于《隋唐演义》刻画的唐初将领、《大明英烈传》刻画的明初将领了,即使是李典、马岱、潘璋之类二三流将领的知名度,同样是其他历史时期的一流名将,如韦睿、韦孝宽、裴行检、李文忠、傅友德等等所不能及的。

真正的分水岭,其实最早来自于东瀛日本的文化输出或者说“反哺”,这点并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起,日本经济繁荣,大规模文化输出全世界,比我国早起步了几十年,也就多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其文化产业之纯熟,甚至能让他们所谓的“战国名将”,在欧美地区也同样拥有大量拥趸。

就如笔者常举例的一个榜单,是前几年,一个美国论坛中,几十万欧美人士参与,评选世界历史前二百名的名将,最后结果:第43名:丰臣秀吉,第57名:织田信长,第93名:武田信玄,第175名:德川家康……

点评:美国论坛上,欧美网民评出的历史前二百名将榜

同理,当中文互联网发展早期,日本游戏公司持续推出各种三国题材游戏,如《三国志》系列游戏、《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等,便也同样使得众多三国二三流将领,也以数据团的形式,被广大玩家所熟知。而国产游戏产商要作类似游戏竞争,三国题材以其遥遥领先的知名度,同样成为首选,三国将领的知名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那么,三国名将的真实水准,究竟如何呢?常有人用“关公战秦琼”,来讽刺跨历史时空的各种比较。但事实上,如果论据皆出自历朝历代官方和史家认可的正史,并非凭空编造,那在同一标准下,又为何不能比较呢?

论勇武,关羽在正史中,确实是三国时代最强武将, 他在白马之战中,万军中刺杀敌将颜良,袁军诸将难当,自然可说勇冠三国。《三国演义》小说夸大的吕布亦绝不能及。诸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不过是小说家的虚构。

当然,白马之战是曹操命关羽和张辽为先锋,同样带了很多兵马去迎战袁绍军的,并非真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般神奇,真能“单骑冲阵,万军斩将”。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三国正史里,论勇武表现唯一能和关羽争锋的,大约只有后期的名将文鸯,单枪匹马冲进八千骑兵阵中,七进七出,杀得敌军不敢追逼。

【(司马)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再看看秦琼在历史上类似的勇武表现,在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强敌时,秦琼每每为唐军先锋鏖战,所向披靡。敌军中每当有骁将锐士耀武扬威,李世民便命令秦琼讨之,跃马挺枪刺敌军于万军众中。

【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也就是说,关羽生平只做过一次,被三国时人当做神迹的事,对秦琼而言,不过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

即使如此神勇的秦琼,在唐初也肯定不是勇武最强,另一位猛将尉迟恭更是夺槊斩将、万众无当,表现稳稳在其之上。

尉迟恭除了在玄武门之变,先杀李元吉,再抓捕李渊逼其让位,对李世民登上皇位居功至伟,他的战阵表现更是神乎其神。

如攻打王世充时,尉迟恭和李世民两人去观察敌情,王世充发动了步骑数万人来围攻,其骁将单雄信率军直指李世民,尉迟恭跃马横刺,将单雄信挑落马下,救李世民于万军中,凯旋而归。

【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旧唐书》
【贼至泾阳,敬德轻骑与之挑战,杀其名将,贼遂败.】—《旧唐书》

如攻打窦建德时,见敌将所乘良马是隋炀帝御马,李世民令尉迟恭去夺取。尉迟恭仅带两骑从人,直入敌阵,将敌将连马带人一起擒回,十万敌军概莫能当。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于建德军中,乘隋炀帝所御骢马,铠甲甚鲜,迥出军前以夸众.太宗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请往取之,乃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马以归,贼众无敢当者.】—《旧唐书》

李世民对尉迟恭曾言:「我持弓矢,你拿马槊相随,敌军纵有百万之众,能奈你我二人何?」(【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也正是尉迟恭的勇武,给了李世民以充足信心,每每与他仅仅两人为斥候,亲自观察敌阵,扰乱敌军军心,挫败敌军士气,最终将窦建德军引入唐军埋伏圈,一举聚歼,一战奠定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资治通鉴》
【太宗持弓矢,敬德执槊,造建德垒下大呼致师.贼众大惊扰,出兵数千骑,太宗逡巡渐却,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所杀亦十数人,遂引贼以入伏内.】—《旧唐书》

初唐两大门神的勇武如此,比之被后世神化为“武圣”的关羽,当然也是不遑多让。那么比较作为将领的统军能力,又如何呢?且看这段记载: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

秦琼在隋将张须陀麾下时,面对十万敌军,和罗士信率千人奋击,拔旗纵火,焚烧三十余屯,令敌军阵脚大乱,终被一举击溃。如此“千兵破十万”,和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也差相仿佛吧。

如此一个秦琼,无论个人勇武、统军能力、带兵战绩都样样出色,完全具备成为历史上一流名将的能力,然而在唐初这样将星云集的时代,却并没有多少表现机会,只能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名功臣之末席,以勇将、斗将而非名将,名留史册。

由此亦可看出,唐初是何等将星璀璨,而今天一众英雄事迹更逐渐湮没,普及度远不及三国时期,无非是数百年来,同为话本小说,《隋唐演义》故事一直远不如《三国演义》故事普及度高的缘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