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回答
张飞,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多是那个豹眼环眼、声若巨雷、一把丈八蛇矛横扫千军的猛将形象。他的勇猛无匹,在长坂坡吓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被后世奉为“万人敌”。但是,如果仅凭“勇”来评价张飞,那未免太狭隘了。要说他是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文武双全”的定义。通常来说,“文”指的是在文化、学识、谋略、治理等方面的才能,而“武”自然是指军事才能、作战能力。

说到张飞的“武”,那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顶级水平。

他虽然以勇猛著称,但他的勇猛并非鲁莽的匹夫之勇。作为一名将军,他在战场上有着出色的指挥和作战能力。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张飞一生征战沙场,参与了刘备集团几乎所有重要战役。从桃园结义之初,他就和关羽一起为刘备打下了最初的基业。在刘备势力相对弱小的时候,他一直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长坂坡的“神勇”: 这一点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刘备兵败长坂坡,妻儿失散、赵云力战群雄的时候,是张飞一人一骑,立于长坂桥头,桥断水流,他一声断喝,喝退了曹操追击的百万大军。这不仅仅是嗓门大,更是心理战的极致运用,以及自身武勇和胆识的巅峰展现。能让曹操那样谨慎多疑的领导者都选择暂避锋芒,可见张飞的气势和震慑力。
义释严颜: 这是张飞除了勇猛之外,展现出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一个重要例子。在攻打巴西时,老将严颜宁死不降,张飞生擒了他。按照当时的惯例,或杀或降,但张飞却选择对严颜进行“义释”。他将严颜带来宴席,一番交谈后,发现严颜忠义名士,便不再强求,反而以礼相待,并成功说服严颜归降。这一举动不仅收服了一位名将,也为刘备集团赢得了声誉。这背后体现了张飞对人心和局势的洞察,不仅仅是靠武力就能做到的。
进取心和战略执行力: 在刘备集团后期,张飞也参与了北伐等军事行动,尽管他英年早逝未能完成自己的功业,但从他参与的战役和接受的任务来看,他绝对是刘备集团军事部署中的重要棋子,并且能够有效地执行刘备的战略意图。

那么,张飞的“文”呢?这才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或者低估的部分。

说张飞是“文武双全”,不是说他能写诗作赋,而是指他在非军事领域展现出的才能和素质。

政治上的忠诚与责任感: 张飞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与关羽一同辅佐刘备,从微末走到鼎盛,从未有过二心。在刘备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对主公的忠诚,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素质。
治理一方的能力: 在《三国志》等史料中,虽然对张飞的记述更多集中在军事方面,但史书也明确记载了他在刘备集团中承担重要的行政职务。例如,他曾担任巴西太守。一个太守的职责不仅仅是领兵作战,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地方、稳定民心、征收赋税、处理政务。如果张飞只会打仗,不可能被委以如此重要的地方行政大权。并且,他能够成功“义释严颜”并收服之,也间接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安抚和治理一方的能力。一个能治理好一方水土的官员,总得有些管理才能和基本的政治手腕。
用人识人方面(尽管存在争议): 如前文所述的“义释严颜”,就体现了他识别人才并善于笼络人心的能力。虽然有时他对待部下会显得粗暴,甚至发生鞭打士卒的事情,这确实是他性格上的一大缺点,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慧眼识珠并有效利用人才。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张飞的“文”。

相比于诸葛亮那样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全才,张飞的“文”确实显得不够突出,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短板。

性情急躁,缺乏耐心: 这是张飞最明显的缺点。《三国志》记载他“暴而无恩”,曾鞭打士卒。这种性格在治理地方时可能会引发不满,在处理复杂政务时也容易犯错。他的急躁也直接导致了他在即将完成北伐大业前,被部下张达、范强刺杀。
学识上的局限: 史书并没有记载张飞有什么特别深厚的学问或著作。他的主要才华体现在军事和战场上的直觉与执行力。与关羽“读《春秋》”的形象相比,张飞的“文”就显得比较朴素。

总结来说,张飞是否“文武双全”?

答案是:张飞无疑是一位顶级的“武”将,同时他在“文”的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才能,尤其是政治忠诚、一定的治理能力和识人笼络的能力。但是,他的“文”与他的“武”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且性格上的缺陷也极大地限制了他“文”的发展和发挥。

我们可以说,张飞是一位“武艺超群、忠勇盖世,同时具备一定行政才能和政治智慧”的人物。他不是那种文采飞扬、深谙政治权谋的文士型人物,但他也不是一个只有蛮力的莽夫。

他能够成为刘备集团的“五虎上将”之一,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刘备集团稳定大局、开疆拓土,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地方,这本身就说明他不仅仅只有一张能吓退曹军的嘴和一杆能打败敌人的枪。他的“文”,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兄弟情义的维护,以及在战场之外,偶尔流露出的管理才能和政治远见。只是,这些“文”的方面,被他震古烁今的“武”光芒,以及性格上的明显缺陷,给一定程度上掩盖了。

所以,如果非要用“文武双全”这个标签来概括,或许会有些勉强,但如果不拘泥于狭义的“文”,而是将其理解为广义的才能,那么张飞身上至少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将领和合格官员所必需的部分“文”的素质。他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他的勇猛、忠诚、以及他性格中的缺陷,共同塑造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英雄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飞岂是多才艺之俊秀文人?

王中龙、罗盛吉、瞿正瀛

摘要:关于汉末三国时代名将张飞,屡有传言称其文武双全,书画诗文皆通,甚至其相貌亦属俊秀而非粗犷。本文指出,上述主张纯属无根之木,于史难稽,相关资料皆伪造于明中晚期以后。「张飞能文说」始作俑者即人称「有明博学第一」之杨慎,初仅欲为猛将添博雅气象。讵料后人持续加油添醋,张飞一变而「工书能画」,再变而「大学问者」,今日更在网络快餐文化下被变造成「通诗文之美男子」。凡此皆层累造成,偏离史料所载之张飞形象。

关键词:张飞、杨慎、刁斗铭、立马铭、书画史












一、前言

二、当时史料所载:猛将之张飞

三、明中叶以前:历代书画碑铭著录中「缺席」之张飞

四、由杨慎至晚明:初步大改造之张飞

五、层累变形:完全文雅化之张飞

六、张飞文人说成因探故

七、结论:猛将的文士化──一个翻案意识下层累变造的个案

一、前言

提起张飞(字益德,谥桓侯,?– 221),「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黑面虬髯,忠憨鲁莽而武勇过人的「黑张飞」、「莽张飞」、「猛张飞」,却又粗中有细,时不乏鬼灵精,这种形象已深入民间。然而上述张飞像近来时或遭怀疑。有人认为张飞实乃一「能文能武的美男子」。这类论点在网络上荡漾,积非成是,三人成虎,竟有以之翻案称「《三国演义》中有一点把张飞和关羽写反了」。种种说法,令人错愕。

一时叱咤风云的名将张飞,已有零星文献探讨其形象:沈伯俊曾撰文否决所谓「张飞美男子」说;蔡东洲指出诸种所谓张飞作品尽属明人之伪作,张飞儒雅化为明人之「功劳」,惟在辨伪上犹可申论;胡宁则补强冀英俊之论述,清楚地指出各种所谓「张飞立马铭」皆为用伪文物;陈莹嬑系统地考察了张飞形象自汉末三国迄《三国演义》成书前后之演变,用功甚勤。惟关于如何产生近乎使张飞形象作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张飞文人说」,文史学界似犹未有对其由来并演变作详细描述者。一般人甚至习焉不察,或认为张飞相关文物当有所可信,乃至书画史之文章亦偶或有提及张飞作旁证者。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更从原始文献入手,论证前述「张飞文人说」之虚妄,指出张飞能书能画等说产生于明中叶以后,主要发端于当时名相杨廷和之子,享有博学盛名,因见逐于嘉靖帝而佯狂自恣之杨慎。自此该说愈演愈烈。本文亦尝试描述「张飞文人化」之层累形塑过程:如何由最初一两件所谓相关文物下,稍通文墨之名将,竟渐次变化成部分人言之凿凿之「能诗能画能文的美男子」。上古传说人物之层累变形或与神话时代之初民心理有关,而信史时代人物竟也在千余年后更重新被层累塑形,此一演变过程当亦一有趣个案,值得探讨。

二、三国两晋史料所载:万人敌虎将张飞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载,张飞特色以「忠义」、「勇」、「暴」为主。张飞之忠义,表现在其始终追随刘备,为之心腹,时人推许为「为之死用」、「勇而有义」、与刘备、关羽「恩若兄弟」。虽张飞亦屡受后人称述其能「礼贤」而释严颜,唯其内涵似非「爱士夫」(严颜甚且自视为断头「将军」)而更近于「敬好汉」。

至于张飞是否被视为士大夫之气类?答案应是否定的。史料所见,张飞在当时仍被视作不能为王佐之「武人」(袁准),甚至是个不与四海英雄为侪辈之「兵子」(刘巴)。纵然该二段数据皆为高抬其他人物而不免对张飞有所贬损,然而至少张飞不以能文出名当属实。否则以张飞桓桓武功,赫赫「万人敌」名气, 时人乃至裴松之皆未为之鸣不平,岂不怪哉!

而,东汉以来,文士地位渐趋崇高,魏晋南北朝以降,文学活动或批评等蔚为热门。迩来所有提及张飞的文献中,莫说无一字及于「善属文」了,就连其是否能书能画亦不着一字。名声远低于张益德的曹不兴被称能画,恶名昭彰的吴末帝孙皓被承认善书,蜀中亦有陈寿认定名过其实的诸葛瞻「工书画」,独独无人道及张飞张桓侯书画之才,若张飞真为书家、画家乃至能诗文,何独见冷落如此?

有勇略之名将,本不必需通文。张飞并非文人,实无损其名将形象。历史上的张飞以忠义勇猛之名为人所称颂,固不必硬生生将他变造为一儒将甚至文人。

三、明中叶以前:历代书画碑铭著录中「缺席」之张飞

南北朝以来,「关张」并为一时猛将代称。以张飞之名声,果其亦工于书画,后世文人学者品评时,不应漏记,至少该有一二传闻。然逐一检视今存自魏晋迄明初之资料,却未见有人提及。迄明中叶前,名将张飞更从未披上「儒雅」外衣。

《三国志》中提及蜀人善书画者,仅一诸葛瞻。之后迄明初之各类书画著录,其重要而见诸《四库》者,如《采古来能书人名》、《书品》、《文字志》、《书断》、《述书赋》、《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墨薮》、《宣和书谱》、《书小史》、《图绘寳鉴》、《书史会要》,凡此诸书中皆未见张飞。而传世诸法帖亦罕及张飞之作品。

至于后文所将述及,巴蜀地区与张飞有关之所谓「立马铭」、「与张辽书」、「真多山题名」等作品,更不见于《华阳国志》、《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地理著述中,甚至金石类著述如《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宝刻丛编》、《金薤琳琅》、《金石林时地考》等亦不之载,所谓「刁斗铭」同样不见于明中叶以前各种金石著录内。明中叶以前,张飞在此类文献上完全缺席。

张飞张桓侯「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其忠义勇悍亦未使他受任何君王猜忌,难道历朝文人全都故意对其书画才能视而不见,又不把记载其功绩之碑铭当一回事,直到明朝后期才终于还他原貌?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四、由杨慎至晚明:初步大改造之张飞

史书上的张飞,具有「勇」与「暴」的性格,早期张飞祠亦带有「厉祀」色彩,予人阴森感。然而在宋代文人渐次提高蜀汉地位下,张飞之神格渐由戾狠骇人之阴神转化为护民保乡之阳神。又在庶民娱乐兴起后,基于市民审美趣味之市井娱乐创造下,娱乐作品中之张飞性格更经历了由「暴」到「莽」的演变,直接的粗暴化为可爱的鲁莽。

元朝俗文化兴盛,加强了张飞的可爱化。《三国志平话》中,鲁莽直率,会闯祸却又每每直接了当立下大功的张飞,可说是当时张飞形象的典型。然而过度夸张化的《三国志平话》,角色间极不平衡,整体性大受影响。《三国演义》大量参考史书,并为了整体艺术平衡而对各角色特色加以修改,张飞夸张而近乎「超人」的喜感面相被削弱,却被暗暗塞入了粗中有细,渐渐成长的慧黠。

初步予张飞以「儒将」色彩,称张飞能书,就存世文献看来,不早于明朝嘉靖(1522 – 1566)前。嘉靖间,已有博学之名的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1488 – c.1562)陆续出版了他的各类作品。带儒雅色彩乃至超世飘然之风的张飞描述,就首度出现在杨慎之作品中。

(一)杨慎作品中之张飞像并辨伪

以下将针对杨慎作品中的「能文张飞」三件作品「刁斗铭」、「立马铭」、「新都县真多山题名」加以说明并辨伪。尤其针对名气最高之「立马铭」作重点分析。

1、「刁斗铭」

称张飞工书,始自杨慎。《丹铅总录》中,将南宋《舆地纪胜》所载加工改写,声称张飞所书「刁斗铭」文字「甚工」。

唯无论王象之《舆地纪胜》原文,抑或其后明天顺五年(1461)之《大明一统志》,虽都声称有「镌飞名」之古物,但二原始记载皆未称所谓「刁斗」之「铭」为张飞所书。尤其是据《舆地纪胜》,该刁斗乃「耕者」得于祠北的。纵非伪古物,《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亲睹后亦未留下只字词组评论,反而径引张士瓌(通瑰)和白君诗以称赞张飞,而诗中内容全然未及铭文。天顺《大明一统志》文字稍含糊:镌有张飞名字的究竟是刁斗或是三印、佩钩?即使承认刁斗上真有张飞之名,亦未称其为张飞所亲书。

然而至杨慎笔下,「文字甚工」,「飞所书也」等字样就冒出来了。考虑到杨慎对史料容易轻率地误判或扩大解释,这个地方难保不会再犯。如果只要有相关文物就一定是亲自手书、一定是文化人这种说法可以成立,那么「不识书」,「得文牒辞讼,惟作大诺而已」的陈伯之,因为丘迟递送了名篇〈与陈伯之书〉而决定降梁,也可以解释成他是一流文章鉴赏家了?稍后他人亦有以「刁斗铭」赞张飞能书,但诸人恐皆杨慎之粉丝,或受杨慎高名影响,未必果真亲睹此器此铭。

无论如何,由此扩散,后世许多文人对所谓「刁斗铭」都不曾置疑。自杨慎始,藉由其影响力,张飞始披上了「工书」的形象。

稍举一例。近人邓拓(1912 – 1966)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中曾另举所谓「新亭侯刀铭」作张飞工书之证。盖亦受杨慎以来「张飞工书说」误导下先入为主认定张飞为书家,再对材料作过度引申。「新亭侯刀铭」出自《太平御览》引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原文为:

张益德初受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刃曰「新亭侯蜀帝大将也」。后被范强将此刀入吴。

此处可注意者,一则原文未称其为张飞手书(他条至少还提及某些剑是诸葛亮手书),更未称其字体佳否,不足为张飞善书之证;二则刘备政权以绍续炎汉自命,国号曰「汉」不曰「蜀」,张飞自称「蜀帝大将」岂不怪哉?何况张飞「初」拜新亭侯时刘备犹未入蜀,预称「蜀帝大将」简直荒谬!实际上《古今刀剑录》记事间或不合史实,未可遽信。预设立场而误解材料,又不曾分析材料,易使论述踏入误区,仍应稍留心。

2、「张飞立马铭」

(1)胡宁教授之辨析

一件所谓「其书甚工」的「刁斗铭」犹不足以撼动世人,若有能附丽史事的文物,影响视听的力量就大了。汉建安二十年末(c. 216初),张飞在巴郡抵御魏将张合的进攻并反击,反将张合驱出巴西郡,使「巴土获安」。此事亦张飞一生中极重要之功绩,而杨慎《全蜀艺文志》中便出现了与此事相关的「文物」:「流江县纪功题名」,称此一纪功碑铭内容为:

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石。

由此开先河,一系列「张飞立马铭」(又称作「流江县题名」、「流江县记功碑」、「流江县纪功题名」、「纪功题名」、「张飞破张合铭」、「八蒙摩崖」、「八蒙山纪功铭」、「破张合勒马铭刻石」等)纷纷问世。对于「张飞立马铭」之辨伪,西华师范大学胡宁教授〈《张飞立马铭》真伪考辨〉一文成果极佳。主要分析有三点:

a、源流不明

此铭文突显于明代。明中叶以后有关《张飞立马铭》的著录相继出现。此前文献则未之见。

b、《张飞立马铭》的内容歧异

《张飞立马铭》虽仅有寥寥20字左右,但诸种典籍著录却出入不小。铭文中出现的战地「八蒙」亦与史料记载不符。

c、《张飞立马铭》的字体不类汉隶

今存五种《张飞立马铭》之字体各自皆有弱点,作伪风格明显。似明清时期隶书风格。

(2)汉魏晋纪功碑铭之惯例

所谓「张飞立马铭」,除胡宁教授已指出之诸多不可信外,另有一大可疑处在于:无论几字版本,内容之简略皆与汉、魏、晋时纪功碑铭格式不合。

今存诸种「张飞立马铭」皆字样清晰,未见残缺痕迹,各个记载此「铭」内容之文献亦不称其有阙文。无论几字版本,结构皆可拆成下述六段:

a、极简官职:汉将 / 汉将军

b、自己一人本名:张飞 / 飞

c、属下人数:率精卒万人 / 率精兵万人 / 率精骑万人(本段或无之)

d、对手一人:大破贼将张合 / 大破贼首张合

e、地点:于 / 于 八蒙 / 八蒙 / 八蒙山 / 宕渠

f、结语:立马勒石 / 立马勒铭(本段或无之)

上述结构,若以汉、魏、晋间刻石纪功惯例相比,缺憾相当明显。某些纪功碑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上述六段内却完全看不到。

首先是时间。大凡意图借纪功碑铭垂名后世者,其历史意识当驱使作者注记下立功之时点或期间。检诸石刻资料大抵可证此说无误。

其次则主事者官职爵号,或者还多出主事者之郡望。当事人既不愿名堙灭而不称,刻石纪功,本质就带有炫耀心态。有官位爵号者当然希望表现此时此地之身分,甚至表述自己的郡望,矜家门而荣故里。「刻石纪功」本身就与「谦虚」相矛盾。张益德既求留名千古,宁复含蓄若是?

换言之,若真为汉末张飞欲刻石纪功,至少该有的内容大约如下:

(惟)(汉)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征虏将军领巴西太守新亭侯(涿郡)张飞……

以可见的汉、魏、晋纪功碑铭作对比,即便有所残缺,仍可曰几皆作是例。而「立马铭」中,凡此类内容全缺,更仅刻石不满二十五字,又无韵无偶,张益德也太寒酸了吧?

论者或曰:那是因为张飞仅用矛尖临时挥洒而已。设若张益德果真膂力过人又内功深厚,「丈八蛇矛」更是神兵器,击刺外兼可雕凿,则多刻几字,想必不妨。又何苦惜字如金俭吝若是?以矛代笔,怕只能当传说,未可较真。

又,「立马铭」内容不附郡望,若为真反倒破除了张飞出自士大夫家庭之说。加之铭文既非典正四言亦非巨丽骈骊,倘张飞果为此文,则张飞之文采,大概也只能用粗犷来形容了。或许这才是最初作伪者原意:本来只想为粗犷武人添花圈,不想后人眼花,直认戴花圈者必为美人矣!

真伪勿论,两件首见于杨慎作品内所谓张飞工书的「证据」,已可见杨慎意图塑造的张飞,是个有勇略又兼具雅兴的人物了。

3、「新都县真多山题名」

更进一步,《全蜀艺文志》还载有所谓「真多山题名」,声称作者为张飞。内容为:

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

依此记述,则张飞非但通文,更有仙家风流了!

然而〈玉炉三涧雪〉实为改编自〈西江月〉之词牌名,始创于全真教始祖王重阳,带有后起内丹思想,并非汉末魏晋之道教。汉末之王远得听闻童子歌诗余,内容又为唐宋以后方有之概念、词牌,王远仙人姑不论,张益德闻之亦不惊不怖不畏不疑,岂非咄咄怪事?

无论如何,杨慎笔下,张飞已多出了相当程度的美学、审美素养。既工书,又能赏景,时或爱「露一手」留下石刻题名。

(二)杨慎影响下之晚明材料并辨伪

1、「张桓侯与张辽书」

杨慎之后,推崇杨慎的曹学佺(1575 – 1646,曾任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在《蜀中广记‧名胜记》中又给张飞添一件文物:

《碑目》:「阆中有张桓侯与张辽书,石刻汉文八分书」。

所谓《碑目》,应指《舆地纪胜》之《碑目》。然而《舆地纪胜》中实未之见。

此说究竟可靠否?仍应回到东汉末之历史情境来探讨。据《三国志‧张辽传》载,张辽本雁门马邑人,初从并州刺史丁原,后从董卓,再从吕布,吕布败后降曹操,从曹操北讨南征,尝屯颍川临颍、长社。此前经历中看不太到他和张飞有较深交集的可能。当然史传记载未必会巨细靡遗,但至少欠缺积极史料说明张辽与张飞间的交情。不像关羽明显曾与张辽共事并交流过。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张辽长期负责对孙权之防线,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时,张辽一度被调离合肥,转至陈郡,后再还屯合肥。终其一生并未负责西线防务,不曾与张飞对峙过。

张飞与张辽间,在个人则无证据显示其有私交,在公事又无必须通信之理,为何张飞会有尺牍与张辽?设若史阙有间,张飞果真尝与张辽周旋而未载于文献,那么二人通信何必仅只一回?其更奇者,鱼雁往返便罢,又非檄文议论、道箓儒经,乃竟刻诸石崖,张皇其事,汉魏以来未见有此风气!

要言之,无论自历史情境观,自汉魏碑刻惯例观,所谓「张桓侯与张辽书」纯属子虚,纵有之亦必属伪文物无疑。这个伪文物的声明添了些与张飞有关的书翰记载,然而大抵还不脱前述杨慎所创造出的张飞像。

2、「张飞能画说」

再次扩充张飞才艺,文献可见就是明天启间(1621 - 1627)出版的卓尔昌(浙江仁和人)之《画髓玄诠》了。《画髓玄诠》祖本为元朝夏元彦所著之《图绘宝鉴》,卓尔昌据正德本或嘉靖本《图绘宝鉴》改编重刻,改题作《画髓玄诠》,另辑入关羽、张飞等传说能画者。后世称张飞能画,多引此书,惟为避清圣祖御讳而改称《画髓元诠》。

然而卓尔昌书讹误甚多,好篡易《图绘宝鉴》内容,改后竟至几不成文,而擅改韩昂序言,亦致吴麒之与韩昂二人言论混而难分。要言之,《画髓玄诠》并非一严谨之学术著作,很可能只是书贾图利花招。如此书籍而以之充证据,不亦危乎?

卓尔昌以前之重要书画著录皆不见张飞,已如前述。虽「张飞能画说」亦晚明创造之伪说,然而自此张飞才艺除翰墨外更增丹青,他已不只儒将,更近乎文人雅士了。

(三)杨慎等人论述致疑

杨慎于明朝「以博学冠一时」,他在作品中宣称张飞有「刁斗铭」、「流江县纪功题名」(即「张飞立马铭」)、「新都县真多山题名」等文物传世,称张飞工书,却无任何论据,相当可疑。

也许有人说,博雅如杨慎,言必有据。实则杨慎好矜奇炫博,又时而对文献诠释过度,《丹铅总录》出书未及四十年,陈耀文即着《正杨》一书指出其错误或值得商榷者至一百五十条!在此只稍稍举杨慎作品内一例来看杨慎为文严谨程度如何。《丹铅总录‧曹操欲用孔明》条中,引《抱朴子》所言,称曹操「欲用乎诸葛孔明」,且认为此「事不见于史,当表出之」!

《抱朴子‧外篇‧逸民卷第二》原文确实和杨慎引文所差无几,但就没「诸葛」二字。实则此处「孔明」为胡昭。杨慎误解《抱朴子》「欲用孔明」一文,更未检《三国志》而认为其「事不见于史」,何其不慎如斯哉!受杨慎误导,博学慎思如胡应麟,竟也相信「葛洪记载『曹操请诸葛孔明而为之拒』」一事,由此可见知名文人影响力之大!

上例已可概见杨慎时或率尔立论。他说张飞善书,又不曾详列证据,岂可径视为真?要之,「刁斗铭」有目无文,虽宋人声称耕者获刁斗,迄明初未援此作张飞善书之证,始造此说者即杨慎,而其说未可轻信。

四库馆臣评杨慎:「负气求胜,每说有窒碍,辄造古书以实之」,李慈铭(1830– 1895)更直指杨慎「喜杜撰附会,以英雄欺人」,仗着博学过人,好以伪资料或附会夸大之词来欺世。引述杨慎言论若无其他有力旁证,恐难成立。

与杨慎约同时代之郎瑛,亦曾以所谓「刁斗铭」称张飞善书。然而郎瑛所著仅止杂文,并无论证。实际上,郎瑛推崇杨慎,其《七修类稿》、《七修续稿》时或提及杨慎及杨慎所著《丹铅》系列,称许杨慎博洽,甚至在有疑虑的情况下仍认定「谅升庵不谬」,很可能郎氏此说一样是受杨慎影响。

再,陈继儒《太平清话》,四库馆臣称其「杂记古今琐事,征引舛错,不可枚举」。他一样推崇杨慎而受其影响,本身又或轻信杂说。如伪文物「寿亭侯印」就被陈继儒称为「知为汉物」、「制作古雅」。陈氏重弹杨慎老调而未给出具体论据,岂可轻信?

至于曹学佺,四库馆臣早已指出其著书多有讹误。大者如《蜀中广记》称苏东坡(1037 – 1101)写词与杨栋(?– c. 1264)赞虞允文(1110 – 1174),《提要》讥「允文采石之功。在南渡后。东坡之没久矣。安得先有此词!」案:曹氏书内云:

杨直夫名栋,青神人。苏东坡赠以词云:「允文事业从容了。要岷峨人物。后先相照。见说君王曾有问。似此人才多少?况蜀珍先已登廊庙,但侧耳听新诏。」按《小说》:「高宗曾问马骐曰:『蜀中人才如虞允文者有几?』骐对曰:『未试焉知!允文亦试而后知也。』」苏与杨、马皆蜀人……出《丹铅录》。

虽误出于杨慎,曹氏未加拣择而乃更添其误。疏舛如是,其言宁可以为证耶?

后人震于杨慎之博雅聪明,又因为由杨慎开始散播,愈多作品引用「张飞工书说」甚至不考出处,造成一种「张飞工书说」乃古已有之的假象。经梳理后,易知其实不然。

五、层累变形:完全文雅化之张飞

受杨慎称述张飞「刁斗铭」等作品的影响,张飞能文说开始发酵。谢肇淛《文海披沙》中〈武人能诗〉条,虽只认为樊哙、张飞、高敖曹等视同于文人是「武夫健卒」而以「宿根」能诗能文,且「能文」标准放得很宽:樊哙一番慷慨直陈也可以算「能文」。然而若对他该段断章取义,加上所谓张飞「刁斗铭」,给人感觉彷佛张飞也同时兼能诗文,则张飞不只是稍具雅趣之儒将,更已称得上词章家了。

果然,张飞确实开始往这方面变形。除了有学养能通文外,甚至家世、相貌在部分人笔下都渐渐儒雅化。

(一)家世与教养:「富豪」、「本业儒」、「大学问者」

张飞是否出身富家,史料未载。此说实出自《三国志平话》,为《三国演义》所继受。《三国志平话》虽称张飞「家豪大富」,并未引申其出自书香之家。相反,却是个冲动直接,好战好酒,每每与各军师唱反调,「煞麁」之武将。

然而后来乃有所谓张飞「本业儒」、「大学问者」说,文献可见者有张光祖(1602 – 1680)撰于康熙三年之〈乃文辨〉。该文径将张飞比做张良,认为绛灌之流皆不之及!然而该文虚构张飞早年本修儒业。稍有历史感即知,所谓「侯平日将有事于科名」,误将两汉察举征辟当作隋唐后科举,其伪毋庸多言。更毋论全篇内容混史料、《三国演义》及其他杂说为一谈,极欠严谨。

至于其推论「非具大作用、大学问者,讵能智勇兼到」云云,更未免太酸腐气。果真非大学问者不能有大作为,将置泗上亭长英雄刘邦于何地?遑论汉末三国已有之黄盖、王平、丁奉,后世名将沈庆之、麦铁杖、郭崇韬、杨业、荆罕儒、胡大海、额勒登保、鲍超等,皆为兼智勇之名将而不必为所谓「大学问者」。当然,就算是名将,张光祖显然还是看不起「木强敦厚,不好文学」却「可属大事」为汉朝立大功的绛侯周勃,只愿把张飞比作留侯张良,乱捧张家同宗,立论过于主观!

到网络时代,更有人直接宣称张飞能诗能文,穿凿过甚!果真张飞诗文俱佳,后世辛苦辑佚诸家如严可均、逯钦立等不应一无所获。纵然钟嵘、萧统、徐陵、郭茂倩等人皆欠缺眼光,未曾评点收录张飞作品,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亦不愿为张飞保留一鳞半爪乃至片言只语稍称其能诗文?恐怕事实只是:张飞并无这方面的专才,至少无特出之处而无文献或声名可传世,并非所谓「儒将」。

也许读者会怀疑,说不定后来人有独得之秘,他们重新发掘了张飞的真实形象。王观堂先生不就重视「二重证据法」,认为古物资料与文献应并列齐观?

「二重证据法」固应重视,但辨伪功夫实不可少。尤其明朝人伪造风气兴盛,治学作风亦不严谨,所遗资料应仔细检视。已如前述,种种用以支持张飞能书能画乃至本为文人之论据,全数欠缺坚实基础,禁不起考验。

(二)形貌:由「美秀多髯」至「无须美男子」

继气质改变后,张飞连形貌也再受到重构。此即所谓「张飞美男子」说。

最初杨慎虽欲将张飞儒雅化,似犹未在张飞形貌上大做文章。关于张飞的形貌,爬梳原始史料,全无可资征引者。有之也已是晚唐李商隐(c. 813 – 858)〈骄儿诗〉中所谓「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句了。李商隐该句解释稍有纷歧,唯无论此「胡」字如何解释,至少其与口吃同属被谑笑之样态当无误。

当然,李商隐所处时代距汉末三国已相当遥远,不可以之为据亦属实。然而被谑笑的「张飞胡」的确可能是后来「莽张飞」样貌的先声。其后剧作家、小说家底下,「黑脸」、「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之说,纷纷出笼,或许正是依着「莽张飞」形象作的想象。

至晚明,董斯张(1587 –1628)《广博物志‧卷四十六‧鸟兽第一‧兽上》却有如下记载:

张飞有马号「玉追」,时歌曰:「人中有张飞,马中有玉追」。《寰宇记》

万历间有此记载者不只一家。然此记载一样可疑。可疑处且勿论,此记载虽未讨论张飞本身形貌,却似乎在张飞的「配备」上开了俊秀化的先声:本来元杂剧中给张飞配备的坐骑是匹黑马,时或称作「乌骓」,此处改「乌骓」作「玉追」,似已将其坐骑改雅字。而歌谣中「人中有张飞」句,似兼赞张飞的神态与形貌,虽不甚具体,已予人想象空间。

其后李绿园(1707 –1790)小说《歧路灯》,则声称张飞是「美秀多髯」,秀气化的同时,形象与关羽稍重迭。如此改造或与李绿园之士大夫心态有关。

时至今日,竟更有所谓「张飞美男子说」问世,欲彻底将张飞形貌变造成俊秀之生扮!

此说大要,谓张飞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必属美貌,从而张飞本人相貌定当不差;更佐之以「传说」「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所雕塑之「慈眉善目」「脸上竟没有一根胡须」之不知名、未确认之人头石像,称「该石像的发现,使人们对张飞的真实面容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证」。

关于此说,沈伯俊先生早已提出有力批驳。即:一、张飞外貌出身,史无明文;二、古人选后重德不重色,政治因素大于外貌因素,刘禅又不以好色闻,甚至董允公开不允许刘禅「广后宫」;三、纵然假设张飞两位女儿外型出众,也不能推得张飞必为美男子,父母与子女间遗传关系十分复杂。

沈先生所说已可充分释疑。根本重点,即原始史料未载张飞相貌如何:既不像诸葛亮那样有句「容貌甚伟」又不像关羽那样被称为「美须髯」。《三国志》里周瑜好歹被称为「长壮有姿貌」;而陈寿未载荀彧外貌,裴松之便为之抱不平而以史料补充其姿容;甚至如赵云至少有《云别传》说他「姿颜雄伟」;被司马家整肃之何晏而有《世说》不忘其「美姿仪,面至白」。其余原始史料中述及汉末三国群英之容貌者犹不少,而独缺「雄壮威猛」之张飞。第一手史料既未描绘张飞姿容,后人何由而得推论张飞为「美男子」?凡此种种,俱属对张飞层累附加之杂说。或即专为反对《三国演义》而来:为翻案而翻案。

其实硬把张飞说成清秀飘逸的「美男子」,实在也只是种想象力贫乏。难道粗犷就不能有型?甚或难道不能是「驱干虽小腹中宽」?无论如何,史料失载。创作者当然可以自由想象,然而非得以此作翻案文章,分出此是彼非,就不免可笑了。

六、张飞文人说成因探故

上述诸多所谓张飞能书画说,最早出现的「刁斗铭」、「立马铭」、「真多山题名」皆与蜀人杨慎有关。其后之「与张辽书」,载此说之曹学佺深受杨慎影响,曾长期任职于四川。再后所谓「喜画美人」乃至「文人说」及近人过度诠释之「新亭侯刀铭」,甚至网络时代所谓「美男子」说,恐皆与杨慎带起之张飞儒将形象所荡起之涟漪有关。

为何会产生张飞儒将化甚至文人化的情况?为何杨慎要留下此类记载?底下试为之作初步探讨。

元代以来,张飞虽为民间戏曲所深爱,却似乎并未成为民间信仰之要角。他的「二哥」关羽,在宋元之际,其信仰已渐次普及至全中国,到了明朝,更加兴旺。关羽信仰的展开使其文化程度大为提升,然而关羽虽属俗所谓「蜀国」的刘备集团,却一辈子未到过巴蜀地区,反而是俗所谓「三弟」的张飞曾在巴汉留有足迹。杨慎或许一方面为了力矫阳明学末流之空疏或避免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偏狭,有意多方挖掘汉末魏晋六朝的诗文题材乃至文化人,另一方面更或许因为他自己是蜀人,对巴蜀地区怀有过多的情感与骄傲。出于抗衡或并美之心态,又加上搜罗地方文物而务侈川峡天府之胜,杨慎更愿意称道曾入益州的张飞。称颂张飞、鄙视吴将犹且不足,便轻率地声称张飞有多种文物存世,书艺甚佳,以图更拉抬张飞形象。

诚如史家刘知几在《史通》所提到的,「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地理书者……竞美所居,谈过其实」。原为《四川总志》部分内容的《全蜀艺文志》,杨慎仅仅花了二十八天就编成,误题作者、误收非蜀之文处皆有之,而光环往往献给特定名人。而杨慎在考据上虽有开辟草莱之功,在采掇故实时却易轻信而好发异论,他笔下与张飞文物有关之三条内容:〈张飞刁斗〉(《舆地纪胜》咏刁斗铭)、〈流江县纪功题名〉(张飞立马铭)、〈新都县真多山题名〉全都收录在《全蜀艺文志》,确实不足为怪。

虽说对这种「郡国之记,谱谍之书」,「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然而由于杨慎博雅冠一时,广受推崇,许多喜爱杨慎之时人或后人也就不疑有他,未假思索便接受所谓「张飞能书说」。又由于关羽信仰推波助澜,有人坚信与「读《春秋》」之关侯结义的张飞必非市井屠沽辈,因此张飞能书也就顺便能画了,也进一步变成「本业儒」了,也就变成「大学问者」了!

如此张飞,在部分文人圈里成为谈助,但实在太一厢情愿,艺术性、生动性反不如《三国演义》里粗中有细的莽张飞。因此虽能影响部分论述,偶充文人夸示博学用,究未成为主流形象。然而到了翻案成风的网络世纪,各式杂说被挖掘出来,网络的知识快餐文化与翻案意识结合,终于把「张飞文人说」发挥到夸张的地步:甚至连相貌都硬生生变造成俊秀文人!

七、结论:猛将的文士化──一个翻案意识下层累变造的个案

历史上与关羽同为刘备手下「虎臣」,「功临耿邓亲」的张飞,虽屡受后人歌咏,但在今存史料限制下,我们完全看不到他曾展现文士丰采的一面。而在市民艺术的创作下,史料上张飞的「暴」逐渐往「鲁莽而可爱」的方向发展。

正在蜀汉地位渐受士大夫重视的同时,关、张二名将的相关文物皆相应出现。到了明朝嘉靖间,博学冠于一时,本身更爱翻案的杨慎,开始宣扬张飞有书艺作品存世。「刁斗铭」、「立马铭」、「真多山题名」皆给前此俗文学下的「莽张飞」添了层异色。随之而来的刻出八分书「张桓侯与张辽书」的张飞、「喜画美人」的张飞乃至「本业儒」的张飞都出现了。以此为谈助,与市民艺术创造下「粗中有细」的张飞相反而又相成,或作文人炫耀博学标榜见闻之一话头。然而毕竟俗文学或民间戏曲影响力量较大,一般民众意识中的张飞形象似仍较少与文士挂勾。

到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喜出异同之翻案家或好奇爱博唯恐语不惊人的记者,借着信息传播之迅速与便利,正好拿张飞形象作题目。于是乎「能诗能文」的张飞甚至是「美男子」的张飞,都被说者以坚定的语调大肆宣传,彷佛如此方能还古人以真面目般。在好事者众口铄金下,终于层累地堆砌出远离史料的奇怪张飞像。新时代的层累变造与上古先民口传神话互相映照,皆可作为历史人物在大众意识中变形的个案。

新时代的翻案,最初或与《三国演义》之名气有关:上网炫耀见闻者每以异乎《三国演义》自喜,务以反《三国演义》为己任,更不曾捡择辨析。而大众意识又假时代之利更以加倍速传播变形,人们每以为但凡不同于小说便真。虚虚实实,是邪非邪,渐至难分难晓。

《三国演义》艺术创作成分,人们知道得太少,却想象得太多。真正在《三国演义》中精湛而有趣的历史诠释,未必有人细心挖掘;《三国演义》里时代观念错置处也相对少人讨论;反而今日「翻案家」们往往打不到要害,错拿更夸张奇诡的伪说来声称《三国演义》「写错了」,这种怪现象背后的心理状态也是个有趣的议题。

本文之作,但为探索历史现象,寻学术之真,无意唐突古人。笔者自知才疏学浅,略陈鄙见,只望能做古人之诤臣。相信王弇州、陈晦伯等前贤若有知,纵未必认可笔者之结论,当亦赞同笔者之出发点。

文虽饾饤,或稍有助于厘清网络时代流行之种种谣传,更可略窥一历史人物如何被层累制造形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飞,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提起他,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多是那个豹眼环眼、声若巨雷、一把丈八蛇矛横扫千军的猛将形象。他的勇猛无匹,在长坂坡吓退曹操百万大军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被后世奉为“万人敌”。但是,如果仅凭“勇”来评价张飞,那未免太狭隘了。要说他是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咱们得仔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要论外国人对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看法,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不能一概而论。它不像我们熟知的西方历史那般有明确的“官方”叙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产品,或者说是一种“奇观”吸引着他们。首先,得承认,三国时期在中国本土的普及程度,在外国人那里是没法比的。我们从小听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长大,对“桃园结义”、.............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说到三国名人物,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无数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曹操、刘备、孙权,还有那些叱咤风云的猛将谋士。但要是真问“最窝囊”的,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窝囊这词儿,可不光是打败仗那么简单,得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直犯嘀咕,觉得这人怎么混成这样了?我个人觉得,要论窝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就是.............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占有如此重要且独特的地位,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却又环环相扣的因素共同造就。它像一颗镶嵌在汉朝和晋朝之间的璀璨宝石,虽然时长不长,但其光芒却穿越千年,影响深远。一、历史的巨变与社会的分裂:首先,三国时代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性的历史巨变。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问到现代人讨论三国历史是否会受《三国演义》影响,这可真是个问到点子上的问题。我觉得,答案绝对是肯定的,而且影响深远,可以说,大多数普通人对三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来的。你想想看,咱们从小到大,接触三国相关的渠道有多少?电视里播的各种三国题材电视剧、电影,里面的人物形象、情节.............
  • 回答
    要推演韩信接受蒯彻“三分天下”之策后,历史可能发生的改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韩信、蒯彻各自的处境和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 汉楚相争的白热化阶段: 垓下之战前夕,项羽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依然占据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占据着中原的腹地。刘邦虽然掌握了大部分关东地区,但在战略上仍然面临着项.............
  • 回答
    在体育界,关于“谁是历史最佳”(GOAT)的讨论从未停歇,而在篮球领域,勒布朗·詹姆斯和迈克尔·乔丹的名字无疑是这场讨论中最闪耀的两颗星。如果要深入比较这两位球员的历史地位,关于詹姆斯冠军数量是否应该“加三”的提议,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里提到的“加三”指的是詹.............
  • 回答
    好的,你想深入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真是个好选择。这个时期,从曹魏的盛衰,到蜀汉的挣扎与消亡,再到东吴的偏安,其间的权谋斗争、军事对决、人物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要系统地了解它,你需要的东西可不少,而且不能光看热闹,还得挖掘背后的逻辑和史实。我这里给你梳理一条相对完整的学习路径,包含不同层次的.............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很多人一提到三国,脑子里就会浮现出赵云一人一骑万夫莫开的画面,或者曹操八十万大军南征北战,骑兵如疾风般席卷战场。但真实情况,尤其是“到底有没有骑兵”这个提法,其实更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一下。答案是:三国时期当然有骑兵,而且骑兵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与我们现代对“骑兵”的.............
  • 回答
    b站一位拥有万千粉丝的up主,最近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如果没有刘备,那三国时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乱世一样毫无亮点”。这句话一出,立刻在评论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褒贬不一。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道理,又有多么偏颇。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最强武将”,这确实是一个萦绕了无数三国迷们的问题,也因此引发了无数次的争论。在我看来,如果非要选出一个人,那非 吕布 莫属,理由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那个时代的记载和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吕布在当时的“单挑”能力上,几乎是公认的压制。还记得“三英战吕布”吗?那可.............
  • 回答
    若论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穿越时空,有机会见到如今的我们津津乐道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那画面,嘿,绝对比三国演义本身还要精彩上几分。他们会怎么看?我想,那绝对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火药味比赤壁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先来说说我们尊敬的刘备刘皇叔。 估计他老人家看完,脸上会是五味杂陈,又.............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要论及君主主动抛弃妻儿,刘备无疑是那位最为人熟知,也最常被提及的例子。然而,要断言他是“唯一”一个,那或许有些绝对,毕竟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面面俱到,更何况“抛弃”这个词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细致辨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情况,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刘备与他的妻儿们:一场.............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三国归晋,吴国作为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那么,在漫长的三国岁月中,吴国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呢?如果未能如愿,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吴国崛起的基石:孙吴政权的先天优势要探讨吴国一统的可能性,我们得先看看它拥有的资本。孙吴政权起.............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在自行车界,提及三大环赛——环法、环意和环西——无数的荣耀时刻和传奇车手,人们总会联想到那些伴随他们征服険峻山路、飞驰于平坦赛道的战车。纵观这些赛事的历史长河,要找出骑行哪个品牌自行车夺冠次数最多的车手,那无疑是一段关于品牌、技术与骑手默契协作的故事。要说起在三大环赛中出现频率最高,且赢下最多冠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