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三国的次数越多,越觉得“刘备仁主,曹操奸雄”应该换换?

回答
确实,随着对三国历史了解的加深,很多人都会对传统的“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定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应该调换。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多维度的审视和对复杂史实的深入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形象,解释为何传统的标签可能不再适用。

一、 传统印象的形成与局限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说法是如何形成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塑造: 《三国演义》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基调,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将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德爱民、礼贤下士、匡扶汉室的正义之士;而曹操则被描绘成一个权谋深重、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这种艺术加工虽然精彩绝伦,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历史背景的简化: 在那个时代,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统治者需要树立一种道德标杆来凝聚人心。刘备的创业过程确实包含了许多仁义之举,这与他希望赢得民心、巩固统治的政治诉求是相符的。而曹操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他需要以更强硬的手段来统一北方,巩固政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的一些行为在道德层面显得不那么“纯粹”。
道德评判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尤其是在面对权力斗争时。支持一方的人会倾向于美化自己的领袖,丑化对手。

二、 深入审视,刘备的“仁”与“不仁”

随着对历史资料(如《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的深入了解,刘备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他并非全然的“仁主”。

“仁”的层面:
爱民之心: 刘备在早期确实表现出了对百姓的关怀,例如在徐州时,为了不扰民,宁愿舍弃了占据的城池。他对士兵和百姓的关怀,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能够吸引大量人才和追随者的重要原因。
知人善任: 刘备能够发现并重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才,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重用,这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道。
坚守政治理想: 刘备一生以复兴汉室为目标,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放弃,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在乱世中显得尤为可贵。

“不仁”或“权谋”的层面:
寄人篱下,依附他人: 刘备早期长期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也会采取一些权宜之计,例如在赤壁之战后假意劝说刘琦即位,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了目标不择手段(有时): 虽然刘备以仁义闻名,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他也并非完全不使用策略甚至有些残酷的手段。例如:
借荆州事件: 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来却赖着不还,导致孙权对刘备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虽然可以理解为刘备在扩张地盘以对抗曹操的策略,但从道义上来说,这种行为并不光彩。
攻取益州: 刘备在刘璋邀请他入川抵御张鲁时,发现益州民富兵强,便起了吞并之心,最终在诸葛亮等人的协助下,以各种名义驱逐并囚禁了刘璋,夺取了益州。这其中的“义”在哪里?如果说曹操是奸雄,那么刘备在这一点上的行为也颇为微妙。
“携民渡江”的真实意图: 虽然《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刘备爱民的典范,但历史学家也分析过,刘备在曹操大军压境时“携民渡江”,一部分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仁德以争取民心和士气,另一部分也是为了防止这些百姓落入曹操手中,成为曹操的势力,进而削弱自己的潜在力量。这种行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考量和军事策略。
关羽失荆州后的态度: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情同手足,但在关羽兵败身死后,刘备发动了大规模的伐吴战争,其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为关羽报仇,但更多的是为了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以实现北伐曹操的战略。这场战争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很多人认为刘备此时的情感冲动盖过了理智,导致了更大的损失,这与一位“仁主”的形象并不完全契合。

三、 深入审视,曹操的“奸”与“不奸”(或曰“雄”与“非雄”)

相比之下,曹操的形象同样被《三国演义》严重妖魔化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极具才能和魄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许多行为在当时的乱世中是情理之中,甚至是必要的。

“奸”或“雄”的层面: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是曹操最常被诟病的一句话,出自他早期杀死吕伯奢全家之事。这句话確かに反映了他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冷酷一面。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并以此为政治资本,号令天下。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但从“忠君”的角度来看,是“挟持”天子,故被视为“奸雄”。
官渡之战中的军事策略: 为了击败袁绍,曹操也曾使用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例如烧毁粮草,以及在击败袁绍后,对袁绍的残余势力进行残酷的清洗。
对待反对者: 曹操对于反对他的人,往往采取雷霆手段,例如杀害名士孔融,严酷镇压反对派。

“不奸”或“雄才”的层面:
统一北方的功绩: 曹操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基本统一北方的人,他结束了北方长期的割据局面,恢复了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这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贡献。
政治上的改革与建设: 曹操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改革军事制度,这些措施都为后来的魏国(曹丕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虽然赤壁之战失败,但其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文学上的贡献: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雄浑豪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待人才的态度(某种程度上): 虽然曹操有时手段强硬,但他能够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便能得到重用。这一点与刘备有相似之处。
汉献帝的态度: 曹操虽然“挟天子”,但他并未杀害汉献帝,而是尊其为“皇帝”,只是架空了他的权力。这与历史上许多篡位者直接废黜甚至杀害前朝皇帝的做法相比,曹操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更显“谨慎”。有人认为,曹操之所以没有直接称帝,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以复兴汉室为号召的力量,以及他自身在汉室正统观念中的某些顾虑。

四、 为什么会产生“换换”的想法?

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理性,会发现传统的标签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失真。

1. 刘备的现实主义与政治手腕: 我们看到了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并非只靠纯粹的仁义,他也懂得运用政治策略,甚至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不仁”的一面。他为了生存和壮大,也需要考虑现实的利益和权力。
2. 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历史贡献: 我们认识到曹操的许多行为是乱世中的必然,他为了统一和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奸”更多的是在权力斗争中的“手段”,而非全然的邪恶。他的“雄”体现在其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巨大才能。
3. 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现出不同的面向。将刘备简单定义为“仁主”,将曹操简单定义为“奸雄”,都忽略了他们身上丰富的层次和矛盾。
4. 文学与史实的区分: 当我们开始区分《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和真实的史实后,自然会对原有的评价产生质疑。文学作品是为了更吸引人而进行的创作,而历史学家则需要更客观地分析文献资料。

五、 结论:更名为“刘备是极具个人魅力的政治家,曹操是才德兼备的乱世枭雄”?

如果一定要“换换”,或许更贴切的说法是:

刘备更像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家,他的仁德是其重要的政治资本,但同时他也并非没有现实的政治考量和必要的权谋。
曹操更像是一位在乱世中以雄才大略和果断手段统一北方、奠定魏国基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奸”更多体现在其权谋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而他的“雄才”则毋庸置疑。

与其说是“换换”,不如说是对两位人物有了更全面、更立体、更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我们看到了刘备的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也看到了曹操的残酷与伟大的并存。这种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塑造这段历史的那些复杂而鲜活的人物。每一次重读历史,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对这些经典人物不断重新审视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古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经过1000多年的研究、褒贬善恶。

而今人仅仅以个别领袖、专家的吹捧而非议古人观点。

某教授吹曹操“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部分曹粉转手就凭着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印象黑他伪善、扯什么真小人好过伪君子,双标玩得喜人。

古人为什么说曹操“一生诈伪”?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灭掉袁家班后,头也不回地把根据地搬到了冀州。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当然,我没见过屠灭后妃子嗣的文王。

“万姓以死亡”——屠城数次

“白骨露于野”——摸金校尉

“生民百遗一”——官渡杀降

“千里无鸡鸣”——“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冤杀崔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饮酒丧德,为正世风”,下令禁酒。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于寿春”

曹操的确是人中龙凤、政治领袖,但要说他“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仁主,那就扯淡了。正史里曹操哭的次数可多于刘备,相反,刘备经常怒,当然,没干过屠城的勾当。

user avatar

很多人的逻辑就是,发现白布上面滴了一滴墨,就愣说白布比黑布还黑。

同意

@柾木天地

说的:

一个人见了面捅你三刀,你表示“这人好,率直个性,我喜欢。”

一个人见面跟你笑着打招呼送你快糖,你偏想“这人虚伪,狡诈,定是伪君子。”

妙。或许刘备是伪君子,但是伪君子至少比真小人好,毕竟前者还装一装。

我们谁不是伪君子,再是贤妻良母,我就不信您对荧幕里和生活中帅哥小鲜肉没有过一点点大胆的想法。但是你要是付诸于行动就是犯罪了,至少也是道德问题。

可想而知,一个社会全是伪君子还能和谐共处,一个社会全是真小人那就完蛋了。

为啥这么多人黑刘备,赵云,诸葛亮,因为历来我们对他们评价太好了,捧上天了,引起了大家反感。就算是雷锋那么好,天天宣传他,大家也会逆反。但我们要清楚,你再怎么黑,刘备都比曹操干净。屠城这种事洗不白的。

user avatar

本来外卖叫的鸡排饭都已经到了我应该愉快地来大快朵颐还不是来讨(si)论(bi),但看到某个答案还是忍不住了。

首先关于曹操屠城的事,古文中确实屠有攻打和屠城两种说法,但仔细看一下三国志的话,武帝纪中满满的“屠”字,连孙十万这事都至少干过两次,但“屠”字你根本从先主传中找不出来……虽说刘备一生败仗不少,但你不能说他一辈子都没攻打过哪儿吧。

你要说陈寿不会春秋笔法,我是不信的(抠鼻

关于徐州屠杀有《后汉书》记录,不过那上面记载又略显夸张,其实比较好的佐证倒是荀彧的建言和曹操南征时十万百姓自发地跟着刘备逃命的事实了,曹阿瞒名声太好了嘛……

至于刘备这块被称之奸雄或者虚伪的我是一直没琢磨透他们的逻辑,大耳的道德污点撑死了也就夺西川这一块,其他和曹操比那真是干净的多的多,结果一看真有拿曹操屠城拿出来洗地的:

“屠城其时是很正常的军事手段。”问题是我刘备那么多年也没屠啊?

“彻底服从命令的军队,才有可能屠城。”其时曹军主力青州兵打着打着还能劫掠自己人,被于禁所止。

“屠城应证明了曹军的军纪严格,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扬统御理念。”诸葛丞相打造那么多年的蜀汉精兵,居然没找哪儿屠一屠显示军容风釆,惜哉。

与其说跟风褒贬人物而不去批判性思考,我倒是觉得有的人是看笑傲江湖的岳不群,把自己的脑子都整糊涂了,看谁都是:

一个人见了面捅你三刀,你表示“这人好,率直个性,我喜欢。”

一个人见面跟你笑着打招呼送你快糖,你偏想“这人虚伪,狡诈,定是伪君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