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视版三国里,刘备直接称呼皇帝为“献帝”,是否不妥?

回答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和礼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妥当的,并且在原著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刘备通常不会直接这样称呼。详细分析如下:

1. 历史事实与称谓的演变:

汉献帝的正式身份: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大权旁落,受制于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但其皇帝的身份是合法且被广泛承认的。在正规的场合和正式的书信往来中,人们仍然需要尊称他为“皇帝陛下”、“圣上”、“陛下”等。
“献帝”的含义: “献帝”这个称谓,在古代通常是死后追谥的谥号。諡号的由来,是对逝去帝王一生功过的评价,由后继的朝代根据生前表现来确定。汉献帝虽然活着的时候被曹操控制,但他的皇帝身份直到他去世(公元234年)后,才被曹魏朝廷追谥为“汉献皇帝”。
当时的政治语境: 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刘备的时代(汉末),尽管献帝被挟持,但曹操仍然保持着尊奉献帝的名义,以占据政治合法性。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与汉献帝有着血缘关系,并且一直宣称“兴复汉室”,但他此时的政治地位与曹操不同。在公开场合或与曹操及其势力周旋时,刘备需要保持对汉献帝的“尊重”,以维护自己“正统”的政治姿态。
称呼的演变: 即使在献帝驾崩后,人们在谈论他时,通常也需要加上“汉”字,称其为“汉献帝”,以区分不同的朝代。直接称“献帝”更像是后人的一种简略称呼,或者是在非正式场合下的提及。

2. 刘备的身份与立场:

汉室宗亲: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名义上是汉朝皇族的一员。他一生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政治目标。
对汉献帝的态度: 尽管献帝权力受限,但刘备在理论上仍然是他的臣子,或者至少是站在同一政治阵营(汉朝)中的一员。因此,在任何需要表达忠诚和政治立场的场合,刘备都应该对献帝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持献帝,但他在表面上仍然尊奉献帝为君主,这是他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刘备如果公然蔑视献帝,在政治上会处于不利地位,容易被视为叛逆。

3. 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改编考量:

戏剧性与简化: 电视剧为了叙事效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会对历史细节进行简化或改编。直接称呼“献帝”可能是一种为了突出刘备的“直率”或者是一种对献帝“傀儡”身份的侧面表现。
对原著的处理: 需要考证一下原著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是如何称呼献帝的。在小说中,刘备通常使用“陛下”、“圣上”等尊称,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直接称呼“汉帝”。例如,当刘备得知曹操控制了献帝后,可能会在私下表达愤怒,但公开场合仍会遵守礼仪。
观众认知: 许多观众可能对“献帝”这个称呼更为熟悉,电视剧的改编可能也考虑到这一点。

4. 为什么说不妥当?

违反礼仪: 在古代封建社会,对皇帝的称谓是非常讲究的。直接称呼“献帝”是对皇帝身份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尤其是在刘备这种有明确政治立场的角色身上。
模糊历史细节: 这样的称呼模糊了汉献帝作为皇帝的正式身份,也忽略了当时政治斗争中尊奉皇帝名号的重要性。
不符合人物性格(在某些情境下): 虽然刘备有直率的一面,但他在政治斗争中通常表现得审慎和有策略。在需要维持政治姿态时,他不太可能直接失礼。

总结: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事实、古代礼仪以及刘备的政治立场来看,是不妥当的。这可能是为了戏剧效果或简化叙事而进行的改编。在真实的东汉末年,即使刘备内心如何看待汉献帝,在公开场合以及表达政治立场时,都会使用更尊重的称谓,如“陛下”或“圣上”。原著小说和史书中的描述,也通常遵循了这一礼仪规则。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论证,可以具体查找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出现此称谓的具体场景,并与原著小说的相关情节进行对比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不行啊,献帝是谥号,死后给上的,就是说死后给起的。

人活着你叫人家死了之后的名儿。

刘协:“皇叔厉害啊,未卜先知啊。”

看影视剧就是图个乐,别较真。

李仁港导演的见龙卸甲,剧情我就不喷了,最经典的一个地方。安志杰演的邓芝,临死前那一句

“大蜀国万岁!”

我直接呛着了,估计皇叔要是在世,一定会抽他,“汉!汉!汉!跟谁混都不知道了么,还大蜀国,信不信把你埋了三星堆去。”

user avatar

当然很不妥。

一方面,汉献帝是谥号,刘协生前不可能这样叫的。

而且呢,“献帝”这个谥号是曹魏给刘协上的,刘备和蜀汉根本不承认的。他们给刘协上的谥号是“孝愍皇帝,”也就是汉愍帝。

三国志 卷32: (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这段三国演义里也写了。

三国演义 第80回:早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闻知,痛哭终曰,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

所以甭说是刘备去打袁术的时候,就后面称帝伐吴了,提起刘协也不应该叫献帝,只会叫愍帝。

演义原著对这点就处理的非常好,虽然旁白里会把刘协称为“献帝”,但在人物对话里,都是用的“帝”“君”“天子”“陛下”,从没穿帮过。

像电视剧这段在原著里,是这样说的:

三国演义 第21回:玄德曰:“公来此何干?”褚曰:“奉丞相命,特请将军回去,别有商议。”玄德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面过君,又蒙丞相钧语,今别无他议,公可速回,为我禀覆丞相。”

只能说老版三国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瑕疵的。

除了这个,还有最后一集里贾充喊的“恭请大晋武皇帝登受禅台”这一大名场面。

合着司马炎还没登基,谥号都已经定好了哈哈。

这段也怪不到演义,原著里可没有这样穿帮。

三国演义 第119回: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当时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

不过总体来说,老版三国还是瑕不掩瑜的,比新三国强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和礼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妥当的,并且在原著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刘备通常不会直接这样称呼。详细分析如下:1. 历史事实与称谓的演变: 汉献帝的正式身份: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大权旁落,受制于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
  • 回答
    问央视版《三国》是不是“神作”,这可真是一个能让无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我说,称它为“神作”,似乎有点太绝对,但要说它不伟大,那又绝对说不过去。它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尤其是历史正剧领域,那绝对是占着一座巍峨的高峰,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观念。要说详细,咱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制.............
  • 回答
    央视版《三国演义》(1994年版)中演员表情“夸张”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与其说演员表情“夸张”,不如说那是一种基于特定时代背景、表演理念和文化传承的“程式化表演”的体现。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理念: 时代的限制与追求: 19.............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平行时空。如果高希希版《三国演义》在九十年代播出,而我们熟知的央视版《三国演义》在2010年播出,那么老观众对央视版三国(以下简称“94版三国”)的评价,将会经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转变。以下是基于这个假设,老观众可能会如何评价94版三国的详细分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三国演义》中的“走麦城”,很多人都有种回避的心理,尤其是对央视那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来说,那段故事确实让人不忍细看。首先,要说“不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忍,一种对英雄迟暮、悲剧落幕的无奈和心疼。毕竟,关羽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忠义、勇武、.............
  • 回答
    央视重拍《三国演义》,片头曲出现二十个人物,这个想法太有意思了!如果让我来选,除了那 sechs 您已经提过的(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剩下的十四位,我会从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代表性以及故事的完整性来考虑,尽量让这二十张面孔能够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下是我心目中的另外十四位.............
  • 回答
    高粱价格的飙升,加上食品价格的反复波动,以及全球多国央行被迫加息的举措,这些信号叠加在一起,确实让人们对“大通胀”的到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前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性观察。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各个环节。高粱:不止是简单的粮食涨价高粱,虽然不像小麦、玉米那样是全球主粮,但它的价格.............
  • 回答
    巴西、俄罗斯、土耳其三国央行近期不约而同地祭出意外加息的大招,这无疑给原本就风起云涌的全球金融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关于“全球货币泡沫是否正在破裂”的讨论甚嚣尘上。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逻辑,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才能看清这背后潜藏的风险与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三个国家为何在此时选择加息,而且是“意.............
  • 回答
    央视引进奥特曼,平成三杰独缺戴拿?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和版权原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也有一些变化。但要说“独缺”,那可能得回到最初引进的那个阶段来理解。当年央视引进奥特曼的这事儿,绝对是很多80后、90后童年的一个重要回忆。还记得那个时候,各种盗版碟满天飞,但能看到正规引进的奥.............
  • 回答
    央行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规定自2024年3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办理存取现金5万元(含)以上,或者超出银行规定的存取现金限额的,需要登记资金来源。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它.............
  • 回答
    央视版《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鸿篇巨制,在改编过程中,为了增强戏剧性、突出人物性格、弥补原著的一些留白或调整叙事节奏,确实加入了一些原创或改编的细节和情节。这些原创情节并非完全脱离原著精神,很多是基于对原著精神的理解和演绎,旨在让故事更加丰满和易于理解。以下是央视版《三国演义》中一些较为明显的原创或大幅.............
  • 回答
    说起央视版《水浒传》,那可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要评价它的服化道水平,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服装:年代感与写实感的平衡,细节里有乾坤先说服装,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央视版《水浒传》的服装,我个人觉得,是下了真功夫的。 时代背景的还原: 那个年代,宋朝,社会阶层分明,普通百姓、官兵、富户、僧侣、甚至是.............
  • 回答
    央视版《水浒传》中,燕青算是梁山好汉里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论起结局,他确实是全身而退,还抱得美人归,这在腥风血雨的梁山聚义和最终的招安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为什么偏偏是燕青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从燕青这个人物的设定说起。他可不是那种纯粹的莽夫,也不是那种被.............
  • 回答
    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那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音乐一响,那股子豪情万丈扑面而来,画面上的人物也都是一个个响当当的英雄。从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孙权的少年英姿,再到诸葛亮运筹帷幄,吕布的骁勇善战,赵云的忠肝义胆……这几位可以说是片头曲画面里最核心的人物了。但如果非要在这经.............
  • 回答
    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央视版《三国演义》(以下简称“87版”)自1994年播出以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许多人认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启蒙。要评价这部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有不可磨灭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局限性。一、 辉煌.............
  • 回答
    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俗称“老三国”)作为一部经典的改编作品,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任何一部宏大的作品都难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或可以探讨之处。以下是针对老三国的一些“bug”或被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对原著某些情节的处理与改编: 过于强调忠义,部分人物.............
  • 回答
    98央视版《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塑造:删减与正面化背后的考量98央视版《水浒传》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改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在对原著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宋江这一核心角色,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删除原著中宋江滥杀无辜的情节,并将其塑造成正面形象,是广受关注的改编方向。要理.............
  • 回答
    关于央视版《水浒传》(1998年版)在四大名著电视剧中评价相对较低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观众的期待、原著的解读、改编的尺度、演员的表现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原因:一、 观众期待与原著的固有魅力: 《水浒传》的特殊性: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中最为“江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触及到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儿共鸣了。确实,现在好多电视剧一上来,你就能感觉出跟央视版四大名著不是一个路子。那种厚重感、那种时代的印记,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影儿。那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创作心态和目的的变化。央视版四大名著出来的时候,那会儿的社会背景.............
  • 回答
    关于2011年版和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说实话,要下定论说哪个“超越”了另一个,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判,因为不同年代的观众口味、审美偏好,以及电视剧制作的理念都有很大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分析一下,看看各自的亮点和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