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4年央视版连续剧《三国演义》,俗称老三国有哪些bug或不尽人意的地方?

回答
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俗称“老三国”)作为一部经典的改编作品,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任何一部宏大的作品都难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或可以探讨之处。以下是针对老三国的一些“bug”或被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对原著某些情节的处理与改编:

过于强调忠义,部分人物形象简化: 老三国在整体基调上,为了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非常强调“忠君”、“仁义”等传统观念。这导致一些人物的形象被一定程度地扁平化或理想化。
刘备的“仁德”有时显得刻意: 虽然刘备的仁德是其核心特质,但在一些情节中,为了塑造其圣人般的形象,他的某些行为(如哭谏、对百姓的过度关怀)有时会被放大,显得略微脱离现实,甚至有表演痕迹。
曹操的“奸雄”形象被强化,而“雄”的复杂性略显不足: 曹操作为小说中最具争议和复杂性的角色,老三国在表现他时,虽然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但有时为了突出其与刘备的对比,将他的“奸”和残忍一面放大,而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多面性和其思想的深度(如唯才是举、提倡革新等)挖掘得不够深入。例如,对许都的政治斗争、对文臣的笼络和利用,以及他在战乱时期的一些相对务实的举措,都可能被简化。
诸葛亮的神化处理: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象征,老三国对其智慧的展现是核心。但有时候,为了突出他的“神机妙算”,会将一些原本可能存在变数或更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简化成他一人的神来之笔。例如,对某些计谋的执行过程,有时会显得过于顺利,缺少了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困难。同时,对他后期一些策略的局限性(如用人、北伐的战略失误等)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部分情节的删减或合并: 为了控制篇幅和突出主线,一些原著中的有趣情节或对人物性格有重要补充的内容被删减或合并。
“桃园三结义”的细节: 虽然经典,但原著中关于三兄弟在桃园饮酒、立誓的具体场景和对话,老三国只是以快速的镜头和旁白带过,少了些许原有的江湖豪情和兄弟情谊的铺垫。
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在细节上的取舍: 虽然名场面“过五关斩六将”都拍出来了,但原著中一些更具个人情感和心理描写的细节,例如过文官,关羽的内心独白和对曹操的态度等,在电视剧中可能被简化。
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描绘: 原著中周瑜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屡屡感到忌惮和嫉妒,甚至心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这是塑造周瑜性格的重要部分。老三国虽然展现了周瑜的才干和最终悲剧,但对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刻画可能略显单薄。

二、 制作和技术上的局限(在当时条件下可以理解,但与现代标准相比):

部分场景的重复使用和背景的单调: 由于年代限制,一些场景的布置和拍摄手法可能略显单一,例如官邸、营帐等场景的反复使用,以及一些外景地的选择和表现方式,与现代电影电视的写实度相比,可能显得有些简陋。
战场的表现: 虽然老三国的战争场面在当时是顶尖的,但受限于技术和预算,整体的宏大感和真实感还是会受到影响。例如,士兵的服装和装备在某些镜头下可能显得不太统一,战马的数量和调度也有限。一些大规模的冲锋和混战的镜头,可能采用了较多的摇镜头和近景拍摄,以弥补人数上的不足。
特效的年代感: 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CG技术,老三国主要依靠实景拍摄、模型和一些简单的特效来表现。例如,一些水战的场面(如赤壁之战),可能使用了模型船只和烟雾来模拟,在今天看来会显得比较稚嫩。

表演风格的差异: 94版三国受当时表演风格的影响,一些演员的表演方式可能略显舞台化或概念化,与现代更趋于自然的表演方式有所不同。
一些配角的表演: 除了几位核心主演外,一些配角在表演上的幅度可能较大,或者过于脸谱化,缺乏层次感。
人物的念白: 有些角色的台词念白方式,为了突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会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缺乏生活化的韵味。

叙事节奏的把握: 虽然老三国整体叙事流畅,但部分情节的处理可能过于快速,导致观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动机理解不够深入;而另一些情节又可能显得稍显冗长。
时间线的模糊: 在某些情节的过渡中,时间线的跳跃可能不够清晰,让观众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产生一定的疑问。

三、 部分细节的逻辑性或常识性问题(多为小瑕疵):

个别道具或服装的穿帮或不符合时代背景: 尽管老三国在服装道具上已经非常考究,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细微的“穿帮”现象,或者一些道具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一些士兵的头盔或兵器,可能在细节上存在一些现代化的痕迹。
人物的行为逻辑在某些时刻的矛盾: 极少数情况下,某个角色的行为可能会与其之前塑造的性格略有出入,或者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反应不够合乎常理。这通常是由于改编中的权衡或剧情推进的需要。

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所谓的“bug”或“不尽人意”之处,很多是在对比现代高科技制作和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站在挑剔的角度来审视。对于94版《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而言,其在艺术价值、历史还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演员表演、音乐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成功地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幕,并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老三国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和人物群像,其对原著精神的把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上述的“bug”更多的是在学术探讨或作为后来者对比学习的角度来提及,并不能动摇其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比如演员乱换。

比如张辽,先后就有唐僧(徐少华),张顺(张亚坤),卢俊义(王卫国)三个人演过。

赵云在青年时期也有张山、杨凡两名演员。

当然像老年赵云和后期司马懿这种换演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角色年龄不对

比如廖化,在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应该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将了,怎么也不是个40岁左右的形象。

荀彧一直都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大爷,看上去至少50多岁了。

一些剧情一笔带过

比如孙坚跨江击刘表,比如孙权征讨黄祖等等。

比如武打戏一般

当然我说的一般是和98水浒这种比,不是和新三国比,新三国很少有人骑着马打的镜头,马战武打大多数都是切近景慢动作。

不过老三国主要人物完成度都极高,性格都极大程度和三国演义原著契合。曹操,刘关张,诸葛亮,司马懿,每个都可以给优秀及以上的评价。主要剧情或经典片段都还原的不错,比如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隆中对,舌战群儒等等。主要人物,主要剧情,名场面,都还原得很到位,整体当然评价高,那些缺点自然而然就是瑕不掩瑜了。

而新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几乎全崩,内部逻辑混乱,阴谋论横飞,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正剧拍成了男人宫斗剧,还整出了游戏台词。你踏马就是把张辽1比1像素级还原,秽土转生出来了,这剧也还是垃圾。

user avatar

我不是来指出bug的,是来反驳有些bug的哈哈哈,当然也都是我一家之言,欢迎一起交流。


常在网上看到某些批评老三国的经典套话。应该承认,有些批评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大多则是因为幕后资料看得少、不了解导演意图、缺乏相应知识或者审美不足导致的“虚空打靶”,是无谓的“挑刺”,有些“意见”甚至让人哭笑不得。在此尝试列举一些,略做辩驳,也欢迎朋友们交流讨论并补充其他案例。

1. 武戏问题

总有人说,“老三国武戏像村斗,打戏比老水浒差远了”。确实,应该承认,孙光明导演拍摄的部分对于战争戏的把控的确不足,若看过他指导的85版《诸葛亮》,即会发现他在拍摄94三国第三部中的一些共通的问题,比如不太会拍战争戏,镜头语言单调尤其大场面多是大全景构图加横向平移。

不过,战争戏特别是马戏和老水浒的打戏不应当作同一种表演模式看待。老三国剧组在开拍前请了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讲授《古代战争与阵法》课程,对于战斗场面,不说全部也应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古代战场的还原度。我们看的是正剧而且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是看仙侠剧。此外,如果看过无锡三国城里三英战吕布的表演便会发现,即使是那些受过训练而且天天上场表演的骑马老手都是很谨慎的,天气不好下过雨的时候他们会省略一些危险动作,所谓的战斗动作也就是驰马奔跑加上舞几下兵器,哪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动作。应当承认的是,老三国武戏的表演风格略显笨拙,艺术加工有欠,但如果要加入过多炫技的特效也不太适合。

补贴一篇王导的旧访谈,里面也有提到武戏问题:


2. 总换演员的问题

这是客观存在的难题,主要还是受时代因素影响(技术和人员限制)。

首先,当时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演员比较匮乏(不像现在几乎泛滥,好像谁都能当演员似的)。包括到后来拍摄水浒传的时候这个问题依然没多大改善。当时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所以为什么还去京剧院挑人,因为拍摄老三国的时代是真的缺演员;

其次,老三国分了五个剧组拍的,每个组开拍和杀青时间也不同,一些非主要角色各个组调配不开。有些剧组隔得还很远,有些出外景的组之间都不好联系(现在真是难以想象,当年交通是有多么差,信息有多么闭塞。陆树铭老师有一年过年回家看望生孩子的妻子,一个月没去剧组,回去被骂了一顿,因为剧组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想打电话都打不到,统统就没几部电话)。现在成片里偶尔个别远镜头还是能看到周瑜不是洪老师饰演的,他当时有几集有事不在,剧组找的另一个演员顶替,后来洪老师又把所有被顶替的戏份重新拍了一遍,剧组抠图处理的,重拍的镜头加起来顶得上好几集的量。这么些换演员的,老三国还拍了3年多,加上郝恒民先生的补拍团队来算,拍了4年还多了,如果真要等所有次要角色档期都合适,不知道要拍到猴年马月去了。

我们国家发展地太快了,快到代际差异、代际矛盾及冲突愈来愈快愈演愈烈,不同代在共时空状态下所表现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距离与差别越来越大。现在回去看快三十年前的作品,都不能想象那个年代的拍摄居然那样艰难。记得到98年拍老水浒的时候都没什么改变,张绍林导演拍倒拔垂杨柳时,吊车绳索断了,差点把臧金生老师绞进去,但张绍林第一反应是护机器,先查看机器有没有差错,因为高质量的摄影机就只有那一台。哎,那时候人命还没机器值钱,想想得穷成啥样。现在的观众看老版四大,不满意的地方自然是不少的,这都能理解,完全满意反倒不现实了,但是再对比一下现在拍的东西......不得不说还是那个年代拍出来的东西好看耐看值得玩味,这不能不令人丧气。

所以那句话说得好:“老版四大名著拍摄的时代是大陆影视技术上最为寒酸的年代,但同时也是精神上最富裕的年代”。除开技术问题,电视剧和编剧导演演员们所表现出的思想格局、艺术风骨、文学修养、求真态度是令人感慨和敬佩的。

3. 话剧风比较强(还有人会说“老三国演得像唱戏的一样”)

首先啊,能说出“像唱戏的”,说明这些朋友大概率是既没好好看过老三国也没怎么看过戏的,反倒把自己看电视剧时浮皮潦草走马观花的态度暴露了出来。关于老三国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我曾在另一篇回答里简要谈过: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见第三部分)。顺便再补一张图,后来又发现的一些戏曲元素,之前的帖子里没写到,截图里的图片是央三总剪辑师傅正义先生的回忆录,可见在那一辈人特别表演/影视行当的人中,几乎人人都懂戏,是戏迷。第一次看到傅先生提到剪辑中居然都运用了“紧拉慢唱”的手法时,真是非常惊讶且惊喜。

至于话剧范儿强,确实应该承认,但这不是坏词儿,某种角度看反是夸赞。

洪宇宙老师说过,在拍摄时几台机器从各种角度架起来,每场都跟演台小型话剧似的,可见对演员功底的要求。总有人说老三国像话剧,表演陈旧。实际上,越贴近生活的表演越容易反之古典戏剧越难。而且这种话剧范儿或话剧拍摄思路(比如大量的长镜头、还有偶尔会采用一些话剧里避免背台的反日常的处理方式等等)恰恰说明了整体演员团队的水平高。

贴一份网友总结的部分演员单位来源,真是群星璀璨呐!

为什么说越贴近生活的表演越容易反之古典戏剧越难。表演离我们渺远的年代,需要相对特殊的体态和声音塑造予以呈现,即所谓的话剧戏剧范儿。为何莎翁的古典戏剧永远是戏剧舞台表演难度的最顶峰,也是因为需要更为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舞台磨练。况且,演绎一个距离我们渺远的时空,体态语言必须要一种古典高雅有间离感的范儿,否则演古人却无古意,岂不成了cosplay了?整体来说,三国演义表演中的这种相对略显戏剧/话剧的范儿,是适度的,而且也并不是什么“过时的”、“浮夸的”东西,丝毫不过时,反倒说明演员们功底实在太“好”了,觉得过时的人是根本就没看过国内和国外的戏剧表演,觉得不符合他们审美而已。

再一个,三国和水浒不同,水浒演市井演社会演烟火气,倒是适合不那么戏剧化的表演,三国此类正剧(正剧不等于完全符合历史的剧)选择近似话剧的演法才会真正好看,特别是那种略带时空“间离”和“陌生化”的效果,一举一动,古代文士的风雅风骨风趣、耿介率真乃至狂狷邪魅就出来了。

之前好像看到知乎有一个问题问的就是为什么老三国的表演很夸张,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理解。至于有些人认为这种表演方式是“梅兰芳表演体系”,我个人不太认可,这种体系在国外没什么人承认,而且本质上这种体系也就是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国际上受认可的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洛托夫斯基等等这些表演流派,包括斯特拉斯堡、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之类的导演理论体系。

4. 剧里的人动不动就尬笑

还别笑,我真的看到好多人提过这个问题。

一方面,这是在话剧/戏剧风格的演绎中增强戏剧性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典型的对于魏晋风骨、名士风度先声之模拟。彼时哭笑皆从本心,放浪形骸。醒时高谈,醉而恸哭,生命在此恣意盛放,任性自然。阮籍不由径路、穷途而哭,刘伶惟酒是务、醉死便埋,剧中曹植等人饮酒清谈、“以舞相属”,如此风骨,令人艳羡。

5. 道具廉价,盔甲是从日本借的/从《敦煌》剧组借的,xxx不够考究,xxx错误,xxx有bug,像缝合怪等等

道具总体来说是比较考究的。小到一杯一盏一盘一卮漆椑牍检坐具便面鸠仗,大到承旋座屏等等,很多是模仿出土文物还原的,有些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原型。整体来看考究适度同时也加入了带有一定现代气息的美化和艺术创作。

老三国的道具,像出土文物一般精美:


再举个例子,这是老三国电视剧的道具:带承旋的酒樽加酒勺,电视剧里甚至专门给了大特写(图片里的上图)。“承旋”即为三足盘,旋即镟,用做温酒之器。中图是湖南长沙颜家岭楚墓出土的狩猎纹漆樽,生动刻画了猎人勇斗野牛、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画面,是战国时期漆器艺术的杰作。下图是“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出自邯郸张庄桥汉墓。老三国中大量道具都可以通过外形或功能推演出其所仿制文物的样貌。


前两天在b站又看到一位老师讲老三国制作的竹简极为考究,而且还把没有出土文物可以参照的卷帙也还原了,这份认真实在是难得。


老三国的服装古朴典雅,秀慧大方,也有种接近上面这些出土文物般的色泽和温润。总体来说尚可,服装组对几万套衣服进行了造旧。这有一篇讲老版服装的: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至于现在各种传言什么日本赞助的,借《敦煌》剧组的,那些都是越传越邪乎了,老三国就借了一台日本摄影机,另外盔甲和《敦煌》的根本不是一套(辟谣请见:94版《三国》有什么缺憾吗?

关于老三国有些服化道不那么考究的问题:

一方面有时代局限(剧组开始准备时大约89、90年左右,91年开拍),另一方面我认为还是应该多往“演戏”本身的方向去考虑考虑。老三国的盔甲估计找不到和考古文物完全一致的,毕竟拍电视剧,还是以艺术创作为主,铠甲服装也都是创作的一部分。老三国在道具方面比较还原,有时避免不了也有点瑕疵(比如剧里出现了当时还没有的笔筒),但如果真百分百考究,戏没法演了,甚至一堆台词要改,有些bug是原著本身有的,比如有些穿越的台词,再一个原著里盔甲制式也比较混乱。

评价老三国服化道舞美音乐等等问题,我始终觉得,应该先去读一读剧组专家和顾问留下的采访稿或笔记,顺着他们的逻辑去理解一下,有时不是他们没考虑到,而是为了“戏”的塑造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剧组服化道的主导设计思想即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应“适度考究”,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有艺术创新,有时候为了“戏”的呈现,可以放弃一些过于考究的内容,比如封金挂印时并未选用“方寸印”,再比如刘备大婚也不是按秦汉尚玄来的,而是选择了红色。

赵庆霞老师在设计头盔时,认为发掘的汉盔像锅盖不好看,因此她设计的是一头靠秦一头靠唐的头盔,盔甲都是他们一手缝制喷镀的。至于前立看起来太日式,只能说确实有可能有参考,不过在缺乏明确幕后资料的情况下暂时存疑(唐代也有凤翅盔且明光铠也有类似的护心镜,至于阵羽织,确实更明显一些,不过不同形式的阵羽织差别也不少,有些看起来其实就是像马甲、贯头服之类的)(日本《装束要领抄》记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循于性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日本服饰主要学的汉唐)。

相比之下,电影《赤壁》的盔甲还原倒是蛮到位,不过整体画风不太喜欢。另外,就算说老三国的盔甲都是缝合怪,那也比汉盔复原图的效果好看些。时至今日,依然还是很遗憾,找不到一部不存在任何缝合问题的国内历史剧。就算是复原再考究的《赤壁》,依然有很多错误和缝合现象,曹兵用的槊而没有卜字戟(槊直至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才发展为主要武器),而且也出现了已经不再使用的戈和并不会使用的铜制盾牌,同时铠甲里还出现了穿越的链板甲,头盔模仿的是西汉齐王墓中出土的头盔但是甲片排列也是艺术设计过和出土实物亦差别不少。

老三国的bug确实不少,可是一点也不影响我喜欢这部剧。看看礼仪(全剧组练习了汉代礼仪尤其是跪坐。汉代一般跽坐于坐秤或坐垫或榻之上,关系较好才能坐得随意。剧里少有坐时从高处垂脚向下的),看看音乐、舞蹈(孙颖先生考证并复原编创的铜雀伎、盘鼓舞、白纻舞、踏歌舞、羽笛舞、刀牌舞、以舞相属等等),看看其他服化道进行了造旧同时精美又适度考究。剧组的认真态度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看看老一辈的认真和虚心态度:


——————

以上就是我对某些常见的所谓“问题”的理解,一家之言,如有舛误,欢迎指正,欢迎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