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演员表情夸张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三国》所独有。在老版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中,演员表演的舞台化风格也比较重。比如在《西游记》里,沙僧说话真的是一板一眼的“拿范儿”。在四大名著中,只有《水浒传》是在一开始就按照电视剧的思维去拍摄的。比如你想想李雪健演的宋江,就没有明显的舞台化风格。并且,《水浒传》在武打动作的设计上也相当用心,袁和平的加入让整部剧的可看性变得非常强。
那么,是不是说当时的演员都被表演体系所束缚了呢?其实也并不是。举个例子,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中的表演就有对舞台化表演技巧的借鉴,可在之后的电影《过年》中,六小龄童就展现出了与《西游记》迥然不同的表演风格,作品也大受好评。多年之后,在《西游记》续集的拍摄中,六小龄童又重拾起了这种风格。这说明,剧中我的很多演员是能够在不同的表演风格间收放自如的。
再比如在《三国演义》中饰演吕布的张光北在1988年拍摄电影《弧光》中曾饰演一位心理医生,并以此获得了中国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从当时张光北的表演来看,他对不同表演风格的掌控也是比较有力的。
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这些电视剧中的演员并非只有那一种表演风格。而当时旧版的《三国》、《西游记》等电视剧之所以有比较浓重的舞台剧表演风格,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话语出身的演员对于这种表演风格相对熟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电视剧的主创团队选择了这种表演风格对作品进行呈现。
《三国》、《西游记》等名著在过去的影响力之所以大,是因为这些名著不仅本身非常优秀,同时也衍生除了大量的其他形式的作品,而其中传播最广的就是戏曲。在《三国》、《西游记》的拍摄年代,编剧团队都是对这些东西是非常熟悉的,在情节的设计、选角甚至服化道等方面也大量参考了传统戏曲的精华。这个创作思路,让这些电视剧带有了更浓厚的古典韵味。
例如,在老版《三国》中,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一直都是以宽袍大袖、羽扇纶巾的形象出现的。为了表现诸葛亮的飘逸与儒雅,导演为其设计了振袖的动作。在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等场景中,唐国强一个简单的振袖背手,便将诸葛亮的自信展露无疑。但在新《三国》中,这个设计就没有了。而唐国强振袖的设计,显然是借鉴自戏曲的——在戏曲中,振袖就是一个非常起范儿的动作。
再如,在卧龙吊孝一节中,原著中写诸葛亮读的祭文是这样的: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而在电视剧里,诸葛亮读的祭文只有开头和结尾。而京剧中早有这种表现方式。比如在京剧《卧龙吊孝》里,祭文就是这样的: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而在《三国演义》里,吊孝的祭文是这样的: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
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
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到了新《三国》里,台词就变成了这样:
公瑾啊,你看,我们都还好好的活着,就你死了。你是天授奇才,世无匹敌。赤壁一战,全仗你火烧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苍天无情,为何不让我见你最后一面!
老版的《三国》、《红楼》等名著之所以与戏曲、话剧等舞台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次系统地拍摄四大名著。这个“第一次”,意味着主创团队根本没有任何成例可寻,而从经典剧目和表演方式中寻找灵感自然也就成为了最容易想到且最容易执行的思路。像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定要让猴戏演员来演,就是因为导演觉得猴戏演员在这方面的经验更丰富。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版《三国》、《西游》等电视剧之所以耐琢磨,也是因为他们虽然是电视剧,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创作,而是在借鉴了流传几百年的戏曲、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推陈出新。这也恰恰是《三国》、《西游》这样的小说的诞生过程。
以上说的是艺术风格方面的问题。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演员表演风格形成限制的不只是风格,还有当时的技术条件。
实际上,如果你有喜欢看老老电视剧的习惯,就会发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是中国的演员有舞台化的表演风格,就连外国的不少电视剧,也同样有类似的风格。这是因为当时电视的清晰度不高,电视的尺寸也不大,因此每一个情节中人物的反应和表情必须都照顾到。很多时候,导演会习惯以给特写的方式将演员的表情传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演员想要把情感准确表达到位,就需要把表情放大和夸张。而到现在大尺寸高清电视已经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演员自然也就不需要靠夸张的表情进行情感传达了。
当然,较之于上面提到的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与影视剧演员培养体系的完善,也是促使电视剧表演“真实感”增强的一个因素。但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电视剧如果再按照《三国演义》的表演风格拍会被观众抵制——前提是你要拍好。
老三国拍的基本为实景,让演员入戏更深。
新三国在拍摄的时候运用大量特效场景,比如吴国的柴桑的宫殿是特效;水淹七军也是特效。
老三国几乎全是实景拍摄。
说几个精彩的(有空再去截点图):
老三国的人头做的太真了,有的就是真的,见下图,那个时候的尺度真的太大了。你让一个普通人突然看到一个人头,你还能保持镇定,早就吓惨了。
2.战场
建议看看对比新老三国的两场战斗,第一是子龙救阿斗,第二个是徐庶破八门金锁阵。聂远赵云那一场战斗几乎全是用的特技,子龙全程面无表情,只有坚毅的感觉,根本没有杀的精疲力尽的感觉,老三国张山在地上摸爬滚打,全身都是血迹,马战全是演员自己真的骑马对战,战场的残酷马上就印在演员心理,张山战斗面目狰狞到扭曲太真实了。
3. 群演
华容道那一段,路上都是泥,所有群演都是不顾脏乱,直接坐在地上的。鲍国安看了自然能感觉到自己的虎落平阳,那感觉太真实了。
另外新三国的几个演员不是个人特色过于严重就是对演员理解不深刻脸谱化。
新三国的关羽永远不苟言笑,根本看不出他和刘张的情感,像个局外人。
陈建斌故作低沉的说话方式让人出戏,想表现冷酷,于是表情也不够丰富。最明显的就是横槊赋歌,两个字两个往外蹦,根本没读懂诗意,脸上没有俾倪天下,就是平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倪大红实际上演什么都是他自己,你看他演的苏大强和司马懿,几乎一毛一样。永远没有表情,说话永远不看人,时常会伴有神经质的速度非常激动的说话(仍然不看人)。
老三国的演员都是知道自己要演什么,为什么这么演,所以表情丰富。新三国的则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对角色根本没有吃透。还有一点很关键,虽然两者的阵容都极端豪华,但是新三国能明显看出有些配角是路边拉来的,比如郭嘉,孟公威(?),只是过来读个台词。老三国你会发现即使小角色也不凡,比如“上将潘凤”就是道哥演的。
最后要吹一下老三国的马戏,几乎全员会骑马,没有替身。马战也是演员自己上阵,骑马上山下山都是演员自己。女演员也不例外,孙尚香跟刘备回荆州的时候,全程跟随大队伍骑马,巾帼英雄也。
吕布,世之猛将。看上个女人被干爹抢了;白门楼睡觉被属下绑了;求救刘备,当场被卖。
将心比心,换成你的话,只会眉头微蹙吗?恐怕表情不仅夸张,甚至可能爆炸。从生活中观察,一个猛人暴怒的时候也就是张光北那个表情,谈不上夸张,那叫生动形象。
如果让今天的明星们去演,他们的表情当然不会太夸张了。反正合同签了,怎么演都得给钱不是吗,既然已经稳了,谁上个班要死要活的啊。
像曹操那个笑。他笑诸葛亮无谋,周瑜少智,先后笑出张飞、赵云、关羽。
如果只是梁朝伟风格的偷偷一笑,旁人根本不会发觉,自然连对话都没了,就不会有接连发笑,属下哀求“丞相你别笑了”。这么精彩的一段戏就没了。
曹操看关羽人头的时候也在笑,而且不是今天明星们那种上班打卡式笑容。
这笑容含义太丰富了,完全不是导演让笑,本明星大爷便笑一个给你们看看,反正我笑成啥样粉丝都说是演技。陈建斌于和伟也有这段戏,玩起悲情来了。大概是导演编剧想让观众感动一下子吧,你看曹公重感情,都被打得差点迁都还惺惺相惜呢。
但是他们就忘了,曹操见到关羽的人头就只有一种感情吗?那是故人,也是危险的敌人,所以鲍国安版曹操的笑才更现实一些。死个人就玩悲情,让初中生去感动吧,假。
必须勘误。
因为演员表的严重失误,让我们无法找到潘凤、韩福的演员到底叫什么。于是乎就有了谣传,说他们是刘桦(道哥)和于荣光演的。
甚至连百度百科都这么编辑了。
那我们来看看
潘凤的这张充满怨念的大饼脸,真的是刘桦吗?事实上,刘桦确实参演过《三国演义》,但他演的是许贡家客之一。
那时候的刘桦,还是精瘦精瘦的,腮帮子肉眼可见的凹陷。
不脸盲的,准能区分开。
然后是韩福。
这张路人脸……还长着凶残的三角眼。
于荣光当年为了拍好甫光这个大反派,不得不墨镜不离脸,因为他的眼型太正派了,不够凶狠,虽然很小。
可以看出来,于荣光虽然脸型很刚毅,但其实不太适合演反派,因为眼神不够狠,更不是韩福哪种斜视吊人的三角眼。他的颌骨虽然大,但腮部是倒三角,比较瘦。而韩福的腮帮子都赶上韦德了,贴着大胡子都盖不住。
事实上那时候于荣光在香港发展,跟李连杰成龙他们搭对手戏,并没有参演《三国演义》。
题主所言差矣。这种表演方式,非但不是“舶来品”,而且还是实实在在中国自家产的东西。
中国古装剧的表演风格和方式,主要来源于中国戏曲的影响。所以不论人物的语言特点、衣着化妆、举手投足、身段表情等,都是满满的戏曲的痕迹。
和延绵上千年的戏曲相比,影视只是“新生事物”。看惯了千百年戏曲的中国老百姓,只要是看到穿古装的,首先第一反映是“戏服”,所以潜意识里很自然地就会用戏曲的表演标准来要求演员,觉得那样表演才算是“古人”。
同样,受戏曲文化影响,中国的影视演员——特别是大陆演员(因为大陆文化底蕴更深厚),只要一穿上古装,就会有一种自带的“历史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自带戏曲式标准的古人文化气息,其表演风格自然也就成那样了。——这也是中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敬畏。
不信?你自己穿上一身古装试试,是不是也会自带点古人文绉绉或仙风道骨的气质?你要穿上古装还抽烟打牌玩手机,看看周围人会不会笑?
中国古装正剧的这种表演风格,我相信在外国人眼里会奇怪和不适应的,但在我们中国观众眼里很正常——因为我们心中的古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功夫片。
有时看到港产警匪片里,警察和匪徒在街头打斗,还要摆个pose翻几个跟头,或双方你捞了根棍子我拎起把大刀,打之前还要自己先舞一段摆酷,这明显是来源于戏曲里武生打斗的传统。想想现实中的你死我活的街头斗殴会这样吗?都是以弄死对方为首要目标,谁还有心情摆酷?但我们中国观众都看着很习惯,觉得毫不突兀。时装剧尚且这样,古装武侠剧里那些耍枪弄棒舞刀翻跟头的打架方式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武生”就是这样打滴,哪怕是李连杰脱掉黄飞鸿的衣服演中南海保镖,你还得给我像黄飞鸿那样打,观众才接受。包括成龙的杂耍式的武打,在戏曲中就更不少见了。
受戏曲表演的传承影响,我们就是连打架都要设计出美感。所以中国虽然在影视技术方面大多落后于欧美,但唯独在动作设计上是全球领先的——而且我们的电影节会独一无二地设置一个“最佳动作指导奖”。这块我们可是已经玩了上千年了,不全球领先才怪。
以上,你还会为央版《三国》演员表情夸张觉得奇怪吗?——有人说因为他们是话剧演员出身,我不同意。其实看看鲍国安唐国强们演的现代生活剧,明显并不是这么演的。
反观近些年,好多古装剧被拍成了偶像剧,男主女主们往往有着时髦的发型、新潮的语言、时尚的装扮,俨然只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小鲜肉”,哪有一点古装剧的味道?而真正的古装正剧反有消声匿迹的趋势。想想多年前在历史正剧浸淫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代人,当初偶一看到一些港台戏说类的伪历史剧的表演,是会大骂的。
看惯了仙剑类小鲜肉式山寨古装剧的新一代“后浪”们,鲜有历史剧的观影经验,更几乎与戏曲绝缘,偶尔再看一下真正的古装正剧,觉得其表演夸张、奇怪、不适应,可能也属正常吧。——所以我猜测题主八成是一位年轻的“后浪”,是戏说、仙剑类的古装剧看得太多而历史正剧看得太少了吧。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哪天真正古装正剧的表演不被我们接受和适应了,那我们的文化还在吗?我好担心……
不是我故意黑,这五六年以来就没几个当红电视剧的主演有演技这个东西……
再具体点说,除了一张立绘般的站桩的姿势以外,表情、姿态、动作、语调,一个都没有。
正常人平常说话做事甚至走路看手机也会有明显的动作表情的好吗,老三国不过是把这些部分用表演来展示出来了而已,我是看不出多少能称得上夸张的演技。再说了,三国大多数的剧情都是在战场和朝堂上,或者上下属的公务会面,有一些“为了表演而做作的姿态”正是演技的一部分--普通人到了那种场合,一样会表现得和正常的自己不一样。
我倒是想问了,这年头,表演时在脸上增加几个表情都被能被说成矫揉造作?很服,合着题主眼里现代人说话都是完美扑克脸了?就算不谈真人的演技,我从小看到大的演剧相关题材日漫比如什么玻璃假面啊樱花大战啊偶像育成计划啊八哭鳗啊下一站天后啊等等我想不起来的故事也是超级强调表演得有表情语调姿态的啊……按着题主的质疑,棒读棒演才是最完美的演技了吧。
现代的小青年从小各种烂片和PS剧看多了看好片不适应了才是真的。看央视三国演义前后十年的电视剧长大的人们我相信没人会怀疑就该这么演。题主如果有疑问觉得是本国片当年走上了歧路,不妨拿当红的美剧和当红日韩印英剧比比?在十几年前我还坚信国产剧品质吊打出日剧十条街……
至于现在的国产剧?要不是还有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片存在,我都怀疑大陆演员是不是都改行或都跑去玩综艺了。有知友指出陆毅的演技严重拖了这片后退,但陆毅的演技再差也是有演技,陆毅水平再不行也起码有资格称得上演员啊。
当红日剧韩剧美剧印剧英剧的电视剧演员表情都丰富得能玩出花儿来,实在没法明白本国为什么就能把面瘫脸站桩姿当成特色国情演出效果。真要说演出过猛的话,我觉得表情最过猛的是日剧,每一个“诶”都能演成遭遇大型车祸现场的感觉。
夸张?
难道我丞相要像陆毅一样,不论出谋划策还是雄姿英发都是肾虚的样子?
难道刘皇叔要像于和伟一样,雄才大志或惟贤惟德都一副赵日天的聪明相,比曹丞相还腹黑,比诸葛亮还屌大?(毫不夸张地说,刘备表露出的机灵和聪明简直让人以为他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倒不是黑于和伟,他这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特征演曹操确实还可以。)
难道曹丞相要像陈建斌一样,枭雄霸略或惜才爱士都像甄嬛传里从头到尾都像便秘和前列腺肿大并发症的样子?
难道关二哥要像于荣光一样,春秋大义,忠勇厚节都是放学你别走的恐吓?
难道我飞哥要像黑旋风李逵一样……不好意思,这好像是一样的,应该是11版水浒剧组的康凯穿越了。。。。
94三国因为舞台效果较重一点,所以给人感觉比较闷一点,除此之外,所有演员的面部表情几乎全是精准到位,无可挑剔的。
现在哪一部剧能这么会挑演员?应该说,拿上面那几个演员开刀,不是说他们的演技问题,只是说,他们演的不够好,或不适合演这个角色。
就特效层面说,94刘皇叔携民渡江或是赤壁,七擒孟获“真打真烧”,你能感受到什么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而新三那4K壁纸般的背景,给我的错觉是:屏幕下方有一个按钮,点击那个游戏的那个按钮就可以重建家园,扩建几座城也不是问题。
喜欢三国的人,不是一味延厚古薄今,而是真的察觉出那种味道不对。新三国一目了然的“新”,一眼看不是走进了历史,而是走进了华丽的剧组,迟迟不能入戏。
瞎黑一气,不说别的,三国后期第一反派司马懿,老三国的司马懿魏宗万哪里夸张了?简直平淡的让人害怕,阴险的让人感觉他很谦虚,他对人生的豁达甚至比起年轻时代很自信的诸葛亮更让人觉得真实,请问下面两个司马懿表情造型夸张不夸张?有的司马懿明明就是个小丑疯子一样的存在,还超级自恋和自以为是,仔细看看这几个司马懿哪个才对得起士族大家一代枭雄的风范?
来来来告诉我单就这三个司马懿哪个造型表情更夸张?
列举一下94版三国里的话剧演员、戏曲、曲艺演员(部分统计)。看看有多少好角儿:
总结自虎扑DionGlover 的《如椽巨笔走惊雷,浪卷英雄又复回》
刘备,孙彦军,话剧,河北
关羽,陆树铭,话剧,陕西
张飞,李靖飞,话剧,河北
董太后,吕中,北京人艺
何太后,郑天纬,北京人艺
曹操,鲍国安,山东话剧团
陈宫,李建义、修宗迪,北京人艺
王允,谭宗尧,北京人艺
李肃,严燕生,北京人艺
陶谦,张瞳,北京人艺
孔融,郑榕,北京人艺
孙策,濮存昕,北京人艺
司马徽,苏民,北京人艺
貂蝉,陈红,北京人艺
邹氏,魏慧丽,山东京剧团
宋宪魏续,高亚麟姜超,空政话剧
袁绍,李庆祥,国话
陈琳,王涛,北京人艺
糜夫人,许娣,曲剧
王植,莫歧,双簧
许贡门客,吴刚,北京人艺
大乔,龚立君,人艺
刘晔,马玉森,昆曲
袁谭,邓晓光,话剧
甄氏,史兰芽,人艺
蔡夫人,刘晓媚,话剧
蒯越蔡瑁伊籍,马吉春么岳刘龙滨,河北话剧团
徐庶,翟万臣,总政话剧团
程昱,戴敬国,河北话剧团
徐母,澹台仁慧,中央实验话剧团
诸葛亮,唐国强,实验话剧院
崔周平,赵晓川,实验话剧院
黄盖,许福印,人艺
吴国太,俞若娟,实验话剧团
程普,陈惠良,实验话剧团
诸葛瑾,种玉杰,京韵大鼓
赵范,李宝华,话剧
韩玄,黄小立,实验话剧团
张松,张炬,铁路文工团话剧
法正,时来群,铁路文工团话剧
严颜,王文有,京剧
诸葛瑾(2),汪兆桂,湖北话剧团
甘宁,张玉海,京剧
吕蒙,初国良,京剧
凌统,韩增祥,京剧
贾诩(2),徐永亮,成都军区话剧团
曹洪,王捷,北京京剧团
严颜(2),林中华,朗诵艺术家
司马懿,唐振环,湖北话剧团
陆逊,高飞,湖北京剧团
孟达,严凤岐,国话
赵累、贾充,韩新民,北京曲剧团
汉献帝,鲍大志,人艺
华歆,宋戈,国话
刘禅,李铁,武汉人艺
木鹿大王,张洪杰,吉林省曲艺团,二人转
司马懿(2),魏宗万,上海人艺
曹睿,王光辉,西安儿艺
韩德,李克,内蒙古京剧团
姜母,张登樵,山西人艺,话剧
杨仪,孟宪礼,山西话剧团
张当,朱德仓,陕西,相声
孙峻,何金龙,北京京剧团
孙綝、韩当,刘大刚,中国京剧院
曹髦,姬晨牧,国话
王经,张洪英,国话
司马炎,韩青,国话
不懂演技的我来强答一波。
我觉得老版三国的表情恰到好处哇:
来看看诸葛亮空城计的表情,盯着敌军看的同时,头上紧张出来的汗珠(细节好评)。
刘备的悲怆,还有脸上的灰尘,现在的小鲜肉会这么做吗?
吕布的表情,我觉得很好啊,那种狠和表现出来的杀气,看图片就能感觉到。
这个老兵所表现出来的悲伤,吊打国内所有面瘫小鲜肉。
好像只有国内的部分观众以为面瘫就是演技吧,我看过许多中外大片,没见过其他国家以面瘫为演技的,既然题主说老版三国的表情夸张,那我来带题主见识一下表情更夸张的吧。
这个动画表情比老版三国夸张多了吧?而且还是故意画成这样的,题主可以去提问下。
这个不是画的,也是剧照,题主认为表情夸不夸张?
题主是不是觉得大人表情才那么夸张,没关系,来看看小演员的表情:
题主认为表情夸不夸张?而且这是前几年才出的新剧哦。
任何表现手法都要受到当时的技术限制。
那个时代的电视机分辨率和尺寸都非常感人,和现在的电视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我家的老彩电是AV口,我记得当时做游戏的时候才知道分辨率只有340×288,不到每帧画面,十万像素,我记得同屏显示八个马里奥走路都会串行)。因此,为了保证画面效果,老电视剧一般使用近景 和特写比较多,而且只有一张脸的时候,也就只有靠表情来“出戏”(出戏是指把戏剧效果演出来的意思,不是以往说的那个“出戏”),可以方便一屋子的街坊邻居看到电视里的人在干嘛,中景也仅仅是在抒发感情或者营造氛围的时候用一下,就算是当初的琼瑶剧或者TVB也是一样的,同屏人数一般不超过3个人,所谓的大场面,也就是十几个人互殴而已。
当然后来有了高分辨的大屏显示器和电视的年轻人,已经被好莱坞各种长镜头,大远景,航拍,CG特效轰炸过了,表现手法从表情发展到动作在发展到场景,所以现在回头看就会觉得表情夸张,一方面这是当时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其实还很独特的,另一方面,当时也没有别的办法。
但是,当时虽然没有足够的技术去拍指环王那种两拨人对冲的大场面,但是全部真人演出,真实动用各种部队,马匹,道具,真刀真枪的拍出来感觉和CG特效是不一样的,而大量的话剧演员平时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几十年功夫,也不是现在演员临时揣摩可以比的,为数不多的模糊昏黄的远景都被拍出了山水画的意境,情感表达方面甚至比现在的电影还要震撼,另外,用表情特别来体现当时战场的气氛也是非常绝妙的手段。
假设现在要求拍霍比特人的五军之战,但是只有橡木盾一个演员在场,你想想怎么拍出千军万马的感觉(滑稽)
PS:老版三国并不是没有远景,而且相反,这可以说是当时能动用的最大规模的实拍电视剧了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鲍国安的曹操“三笑一哭”,至今无人超越
第一笑: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引来了赵云
曹操赤壁新败,刚逃出来缓过劲。曹操看了看地形,然后就开始发笑了。鲍国安老师将这“第一笑”,笑得很是得意。此时的曹操因为刚刚兵败,对于周瑜和诸葛亮,心里还是非常不服的。所以鲍国安这次的笑,也是十分镇定从容的。
第二笑: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引来了张飞
刚在赵云的伏兵下逃出来,走到葫芦口时,因为第一次笑出了赵云,所以曹操观看一阵之后,继而再次发出大笑。鲍国安老师这次将曹操的“第二次”大笑,笑得非常兴奋,在马上甚至有些癫狂。因为曹操的心里对诸葛亮和周瑜,还是比较怨恨和不服的,就算上一次给你们算计了,可是这次呢,还是不如我啊,那种发自内心的得意跃然纸上,人物特性被鲍国安老师演义的非常的生动!
第三笑:笑诸葛亮、周瑜是无能之辈,引来了关羽
曹操疑心太重,偏要走华容道。当军马都已疲惫不堪之时,刚好走到了一处山谷。曹操看到如此险要之所,突然放声大笑。鲍国安将曹操的这“第三笑”,笑得异常的夸张,正好借此隐藏曹操内心得恐惧,因为前两次笑声引来伏兵,使得他内心害怕到了极致,那种突然释怀时的兴奋,这一刻鲍国安绝对看懂了此时的曹操。
尤其是在山谷内因笑声引发的动静,吓走了一群飞禽。鲍国安立马脸色瞬息紧张万分,口角僵硬这个神态绝对是点睛之笔。每一个神情都在说明此时曹操内心是非常恐慌的。鲍国安这如火纯青的演技功底,简直是神了!
一哭:为郭嘉郭奉孝哭
曹操在真正逃命之后,立马整顿军务,在帐前犒劳将士们。不料却突然痛哭起来,哭郭嘉不早亡,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惨败呢?鲍国安这次是带有感情的演义,从剧中可以看出,他是在真哭。因为他知道曹操对于郭嘉,绝对是非常依赖的,曹操因赤壁惨败思念郭嘉,这份感情绝对是真的吧。不过鲍国安所演的这四个片段,不仅让观众大呼过瘾,而且同样将曹操这个人物的心胸旷达,显现的非常突出,真的让人感觉是曹操再世啊!
只能慨叹金典不在了,追往昔
看了一圈好像没有人回答题主最后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先谈表演,再谈三国:
需要强调的是老剧和新剧演员的区别和是否研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是无关的,我们现在的表演教学也是以斯坦尼的体验派为主。表演派别各个时期都存在,差异在个人而不是流派。老三国的表演反倒是表现派的意味更浓一些。
好啦,这个问题同时牵涉到了三国史和影视表演知识。其实不止央视三国演义,八九十年代的影视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几乎所有老牌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演都和近年差异很大,我们分成三个版块讨论:
①为什么老牌影视剧的表演方式和现今不同?
②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③三国人物应该如何演?
题主提到老三国中的演员表情非常夸张,这是其中一个差别。我们是不是总觉得新老剧演员表演差别很大,却又说不出来具体哪里不一样?
那我们就把表演各项专业课掰开揉碎一个个地来对照一下:
表演分为『声台形表』,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我们据此回忆一下,央视三国演义中演员的表演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他们说话语速慢,语调起伏大,情绪突出,咬字偏重(台词);
第二,他们的肢体动作板正且用力,神态上缓慢且鲜明(形体);
第三,他们的表演有一种统一且鲜明的风格,无论是仙风道骨的唐版诸葛亮,还是风流倜傥的周嘟嘟,他们似乎都有一种“范儿”。(表演)
这种夸张又用力的表演像什么呢?像话剧,像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是不是?
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早年的影视剧,表演方式多是受话剧影响的。我们来看看几位老戏骨的出身:
唐国强(诸葛亮):1970年进入青岛市话剧团,五年话剧表演经历。
孙彦军(刘备):1979年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曾被抽调到总厂参加排演大型话剧。
陆树铭(关羽):1980年考入陕西省话剧团;
陈晓旭(林黛玉):1979年进入鞍山市话剧团;
张莉(薛宝钗):成都战旗歌舞团的文艺兵;
无一例外,皆是话剧演员出身。
而话剧的表演要求是什么呢?话剧的表演场地在舞台,而影视剧则是在镜头下;影视剧可以现场收音或后期配音,而话剧必须要把声音提高打亮传到观众耳朵里,要非常深厚的气息和台词功底,还要足够饱满的情绪,才能驾驭起话剧表演所要求的台词功底。
话剧舞台相较于影视剧是非常苛刻的。
影视剧的镜头还可以包容不够好的演技,但话剧舞台上根本容不下台词和形体功底不够好的演员。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演员会以自己曾演话剧而骄傲,它可以是对表演功底的一种认可。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央视三国演义中演员的台词中气十足又情绪饱满。但我还是希望强调一下,以老剧的制作水平否认新剧其实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我们的对标对象出现了问题。
早期的影视剧几乎完全由专业团队花费数年时间锤炼,整个影视行业的平均创作水平是非常稳定的。但他们应该对标的是能代表现今专业影视剧的优秀作品而非整体水平。因为现在的影视行业牵涉的东西越来越多,制作水平的下限被一再拉低,但是上限是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的。
这个题目下大多知友提到的面瘫演技属于行业门槛被一再拉低后所呈现出的平均水平,并不能代表现今专业演员的素质和表演教育的发展。单从影视表演的研究和实践上来说,随着影视剧的成熟,现在的表演艺术上限一定是强于老三国时期的,而且比那时的表演更适合荧幕。陈道明老师在片场也会观摩年轻演员演戏以适应表演方式的转变。
明星和演员是两个概念;我们经常哀叹“现在的演员演技不行”指的大多是不以塑造角色为目的或并非表演科班出身的明星,拿他们对标老戏骨演员分析演技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个版块会说明原因。
表演方式的转变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也并不代表如今的演员不如从前。相反,我认为这是国内影视剧在发展,影视表演方式也随之完善的一个进步。(此进步单指专业演员而非演戏的明星)
我们回忆一下,老剧和新剧中的表演,哪个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当然是现在的表演更像日常生活,我们刚刚才讲了嘛,从前的表演是偏向“话剧式”的。现今的影视剧台词大多非常口语化,表演也很生活化。
现今专业的演员不好吗?热依扎在《山海情》中这个堆积万般思绪亦伤亦悲亦喜亦苦的笑,就和老剧演员截然不同。
它不够震撼吗?不够有感染力吗?它能称得上是好的表演吗?
毫无疑问,这段表演非常成功。而且比老式表演更适合电视。
所以,大家所认为的演员演技不如从前,针对的应当是整体水平,是现今演员门槛不断被拉低,非科班演员增加后整体降低的平均水平。但如热依扎等一众优秀演员还是可以佐证现今的影视表演在形式上是有适应性的进步的。
同样有这种变化的还有我们的广播电视,八九十年代的老牌播音员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往往非常正经非常“无情”。年龄小、没有听过老广播的同学可以回忆一下英语听力之前的中文念白“听力考试现在开始……”
而现在,央视的几位扛把子播音员如康辉几人,口播新闻的状态都非常松弛,还特意开辟了“主播说联播”这个小栏目,让昔日一丝不苟的播音员走下台面和观众亲切交流。
这种变化,归根结底是演艺行业正在缩短和观众的『距离感』。现今各大艺术专业的教学也都在强调这种自然松弛、追求本真生活化的表演状态,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为主。
影视剧的生活化和播音员的亲民,也一并属于这种趋势。
总之,作为影视行业的在读学生,我一面非常推崇老三国时期数年磨一剧的创作精神,并且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还原;一面也并不支持因为行业乱象就忽视掉影视行业近些年对上限的探索和突破,以及影视表演及教育更加成熟完备的体系。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写在这里是因为我也是三国史的爱好者,配音时遇到三国角色会特意多花一点心思琢磨,就当讲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每个三国角色都可以有一个标签,如曹操是奸雄,刘备是仁主。但奸雄不止曹操一个,仁主也有许多,如果我们只按照他们的身份标签去塑造,只可以把一个角色演到六十分的合格标准,这也是现今流水线影视常见的表演。
翻译讲“信达雅”,表演也是一样。如果给表演划分层次,那么“信”应当是演出了一个不违和的合格角色;“达”应当是赋予了人物性格和特点,能让观众称赞演得不错;而“雅”则是赋予了角色灵魂,人角合一是一种境界。能让观众过上几十年,看到你还是能想起那个角色。这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成功。
一个人物不够立体,没有差异化的角色,就意味着表演的不够成功。九十分以上的表演应当是在标签之上更有个人化的区分。
我第一个配音的三国人物是甄氏,其他的戏份不说了,她最高光的一段表演是临死前的独白。
起初,这段表演的设计是甄氏对曹丕的不信任与猜忌十分绝望,临死前讲了许多诸如我没有如何做你为什么不相信一类的台词,这段台词不难演,搭上哭腔就有七十分以上的效果。合格,但是不出彩。
如果我这么演,那她和寻常怨妇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个时候我想起游本昌老师饰演的济公那段“一半脸哭,一半脸笑”的表演。我觉得这种笑中带泪以喜演悲的方式似乎比单纯的哭泣、埋怨更有感染力。
我决定借鉴这种表演方式,删掉了甄氏最后大段大段苍白的控诉和质问,换成曹丕《燕歌行》的一句诗歌,改为“我独何辜限河梁”。
我觉得对于甄氏来说,没有什么比这句诗更适合表达她与曹丕之间的隔阂了;同样,这句诗也只有用在她身上,才最合契。我独何辜,我有什么罪责,让你如此不知我心。这是曹丕本人发出的怨诉,他咏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长河,而甄氏怨的是他们之间的离心。天上与人间,一样是无法逾越。拿来反问他,再好不过。
而三国人物以男性角色为主。毫无疑问对于历史研究比较了解的演员更适合以体验的方式塑造角色,他们的知识体系比较容易支撑他们动于衷而形于外的寻找内在相似性。
周申导演如是说,如果把拍戏比作做饭,那么导演是大厨,演员是食材。导演需要做一块牛排,就需要演员本身是一块牛肉才能做好;而假如演员是一块豆腐,那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终归是假的。《棋魂》导演刘畅选择当时并不非常知名的张超饰演褚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身上同时兼具了“不熟的时候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熟起来比任何人都要活泼”,这就是个非常恰当的选角,张超在棋魂中的表演非常非常非常自然,完全处在一个解放天性的状态。后来我看片场花絮,剧组中演员们的日常相处状态也和剧中相差无几。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选角是最重要的。而除非导演本身就和演员非常熟悉,那么选角的过程理应像八七红楼梦一样,大家先在一起磨合一段时间,仔细观察每个演员的日常状态,分析他们和某个角色的契合度。
鲍国安老师为了演好曹操,甚至去做了群众调查,收集资料后写了一篇长论文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陈晓旭本身也具有诗才,她的状态和林黛玉非常接近;这都是选角的成功和演员的自觉。
刘备和孙权在甘露寺远望的一段戏,镜头先给了刘备和孙权的面部表情:
然后才转向对面的江山。
但是,即使没有把他们眺望的辽阔景色展现给观众,我们从他们的眼神中,依然能够察觉到他们对面的情境,这也是演员的功底。
最后发几张央视三国的构图,主创的审美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也可至于此啊。
那不是“表情夸张”,那叫用心演戏,真情流露。
人是有感情的,嘲讽就要冷笑,开心就要大笑,伤心就要哭,悲愤就要嚎啕大哭,愤怒就要骂,怒急了就要咬牙切齿、目眦尽裂。
三国是个什么时代?大争之世,每天阴谋诡计、兵戈杀伐、血里来火里去,朝不保夕,便是一文弱书生,也是视死亡如寻常事。这样环境下的君主、豪阀、名臣、大将们,会像现代都市剧中的霸道总裁们一张死人脸装酷吗?
你早上起来吃个饭,就发现粮食断了,家都没了;你刚要和兄弟们喝个酒,传来消息,你妈都没了,爹被人砍死在厕所里了;你进了城想找个女人快活一下,结果敌人半夜杀上门,爱将被捅成筛子,儿子都被剁成肉泥了。你觉得你的表情,还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吗?
举个例子,张翼德听说自己的二哥身首异处,该是什么表情?质问大哥“他人焉知昔日之盟?”的时候,不该目眦尽裂,咬牙切齿,痛哭流涕吗?
你不觉得当今拍电视剧的演员们,很多都是一张面瘫死人脸吗?
不是前辈们表情丰富,而是前辈们敬业,读书学习,好好钻研剧本,揣摩角色心理,拿着一个月70块钱的工资,干着流芳千古的活儿。
不是晚辈们表情管理得好,而是这活儿太轻松,人都不必来,扣图换背景,五毛做特效,台词都不必念,只需12345678……千万片酬赚回家。
这个问题下面,看了很多回答,我感觉确实大部分人不懂表演。也不懂欣赏表演。
首先声明,老版三国在我心中是最好的三国电视剧之一(另外一个是李法曾版的诸葛亮)。
但在这个问题下,确实太多是在尬吹了。
我可以理解题主的困惑。
确实当年的三国里,有很多“刻意”展现的面部大特写+大表情。
这个“刻意”,表现在:1-镜头刻意,在一个全景后面突然接一个大特写,或者推成大特写;2-表情刻意,尤其是那种大笑表情,是不自然的;3-节奏刻意,这种大特写往往和前后镜头的节奏都不搭,特别长,或者表情持续时间特别久。
那么老版三国为什么很多表情夸张的特写?
很多答案都是想当然乱说的。
这和电视机分辨率毫无关系。无论什么分辨率的电视机,都不需要通过大特写+夸张表情才能看清。而且这种大特写+夸张表情,在当年的电影作品中也比比皆是,难道电影的分辨率还不如电视?
也绝不是这种表演更“高级”。
打个比方,我最喜欢的上方谷,诸葛亮在火烧失败以后的面部特写,完全没有夸张的表情,那种遗憾,心塞,混合着不甘的情绪,用一个非常没有表情的表情演绎出来,却深深的打痛了每一个观众。
所以优秀的表演,绝对不需要夸张做作的表情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呢?
这里主要是受到中国戏曲表演方式的影响。
中国早期是缺少专业的影视创作者和表演人员的。很多影视工作者和演员,都是学戏曲出身的。
而“亮表情”恰恰是戏曲中一种非常非常普遍和有特色的表演艺术方式。将剧情中关键节点的关键情绪,用一个很特别很突出甚至很突兀的方式演绎出来,能在戏曲表演中很好的提示观众,这里有“戏”!而且也是戏曲表演过程中的一种“惊堂木”式的节奏点,给观众提神。
戏曲表演中,这种形式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段。
早年中国的影视创作中,戏曲艺术对中国影视艺术的影响和反哺是非常非常厉害的。无论演员,还是导演,还是剧作者,都非常重视戏曲艺术中的一些特色方法,并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影视创作里。而关键剧情关键情绪的形式感表演,被大量的采用到中国早期的影视创作当中,不仅仅电视剧如此,电影更是如此。
题主疑惑的这种夸张刻意的表情演绎,就是这么来的。
毫无疑问,这种形式感的,戏曲化的表演,在今天的影视观众看起来,是很奇怪的。实际上在当时,同时代的西方影视创作中,也已经没有这种表演呈现方式了。
但是老版三国牛就牛在,它在当时中国的这种影视创作环境里,没有停留在传统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而是有了自己的突破。
比如题主说到鲍国安,实际上,鲍国安就是专业的表演艺术家,所以他的表情,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夸张的,是生活化的。无论你是表演派还是体验派,都追求生活的真实感,这和戏曲表演当中的形式感是有差异的,鲍国安的很多表演,都是标准的影视化的真实感表演。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前被曹操追上,最后道别的一场戏,关羽渐渐远去,鲍国安回过头,哽咽着说了四个字“云长,去矣”。这段戏,完全没有任何夸张刻意的表情,但是那种惜才痛才今生一别永不相见的悲痛,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这就是表演艺术。这和现在很多“演员”面无表情式的“生活化表演”,是完全两回事。这是老三国最显功力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