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央版三国走麦城这一集根本不敢看?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三国演义》中的“走麦城”,很多人都有种回避的心理,尤其是对央视那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来说,那段故事确实让人不忍细看。

首先,要说“不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忍,一种对英雄迟暮、悲剧落幕的无奈和心疼。毕竟,关羽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忠义、勇武、傲骨。从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再到水淹七军,他几乎是中国人心目中“战神”的代名词。他的形象太高大了,太耀眼了,以至于看到他晚年落到那样一个凄惨的结局,那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央视版《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人“不敢看”走麦城这一集,我觉得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

1. 英雄末路,命运的无情碾压:

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困境对比太惨烈: 关羽在前面几集里,那叫一个意气风发,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结果到了走麦城,他几乎是从一个巅峰直接跌入低谷。失去了荆州,失去了吕蒙的奇袭,失去了糜芳、傅士仁的背叛,失去了士气低落的士卒,连粮草都断了。那种从“无敌”到“无助”的过程,就像是看着一个巨人被无数细小的虫子啃噬,看得人心惊肉跳。
众叛亲离的凄凉: 糜芳、傅士仁这两个本应是关羽麾下的重要将领,关键时刻却开了城门,投降了东吴。这种来自内部的背叛,对关羽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他在赤壁时对吴国尚且有所保留,对东吴的君臣也算客气,没想到最终栽在了自己曾经“轻视”的东吴手里,而且是败在自己人手里,这种背叛带来的绝望感,旁观者都能感受到。
一步错,步步皆错的连锁反应: 很多历史爱好者分析,关羽失荆州固然有大意轻敌的成分,但背后也牵扯到刘备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例如对糜芳、傅士仁的处理不当,以及对东吴政策的摇摆不定。这些前期的铺垫,在走麦城这场戏里得到了最残酷的收割。看着关羽在绝境中不断挣扎,却发现每一个选择都似乎导向更深的泥潭,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

2. 剧情的张力与残酷性:

绝望的氛围渲染: 央视版在表现走麦城时的场景,虽然不像现在一些抗日神剧那样血腥暴力,但那种绝望、压抑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看着关羽孤军深入,周围都是东吴的兵马,天色阴沉,士卒疲惫不堪,每一帧画面都透着一股“完了”的气息。
对关羽精神的摧残: 走麦城不只是身体上的失败,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看着关羽一身是伤,战到最后,仍然抱着最后的尊严,但最终还是被生擒,那种精神上的打击,是比身体上的痛苦更让人难以承受的。他最后那一刻,依然是那个傲骨铮铮的关二爷,但他的生命,他的事业,却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过五关斩六将”的反差: 之前的“过五关斩六将”,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为了兄长,他可以披荆斩棘,无人可挡。现在,同样的关羽,却被围困在麦城,兵少粮尽,无路可逃。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观众无法接受,因为我们已经把他当作了无敌的化身,突然看到他被如此轻易地击垮,心理上是极大的不适。

3. 情感的共鸣与人物塑造的成功:

观众的代入感: 央视版《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让观众对这些人物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跟着他经历过那么多辉煌的时刻,所以看到他晚年凄惨,那种失落感和悲伤感是真实的。
“兔死狐悲”的心理: 关羽的败亡,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刘备集团一次重大的打击,预示着蜀汉政权未来命运的转折。观众知道,随着关羽的死,“隆中对”的计划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后来的“夷陵之战”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所以,看到关羽的结局,我们仿佛看到了蜀汉衰败的开端,这种预知感更加剧了悲剧色彩。
历史的无奈: 很多时候,英雄的结局并非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也受到时代、政治、运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羽的走麦城,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种时势的无奈。我们“不敢看”,也是在面对这种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总的来说,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走麦城”之所以让人“不敢看”,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盖世英雄如何在多重因素的打击下,走向悲剧性的结局。那是一种对英雄的尊重,对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敬畏。我们不愿意看到最耀眼的光芒熄灭,即使知道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也依然会感到不忍。这恰恰说明了这部剧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刻画上的成功,它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上小学时

抱着收音机听袁阔成先生说三国演义

听的津津有味

当时不太懂,但到了麦城怎么也听不下去

三国演义前半段故事耳熟能详

后半段几乎不知

直到后来大一些

用MP3又听了一遍

当听到昭烈帝城外设祭

一句“二弟呀——云长”

瞬间泪目

这是只听声音就能让人崩的情节

对于真正喜欢蜀汉的观众来说

是很难接受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三国演义》中的“走麦城”,很多人都有种回避的心理,尤其是对央视那个版本的《三国演义》来说,那段故事确实让人不忍细看。首先,要说“不敢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忍,一种对英雄迟暮、悲剧落幕的无奈和心疼。毕竟,关羽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忠义、勇武、.............
  • 回答
    央视版《三国演义》(1994年版)中演员表情“夸张”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文化和艺术现象。与其说演员表情“夸张”,不如说那是一种基于特定时代背景、表演理念和文化传承的“程式化表演”的体现。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与创作理念: 时代的限制与追求: 19.............
  • 回答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和礼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妥当的,并且在原著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刘备通常不会直接这样称呼。详细分析如下:1. 历史事实与称谓的演变: 汉献帝的正式身份: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大权旁落,受制于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
  • 回答
    央视引进奥特曼,平成三杰独缺戴拿?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和版权原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也有一些变化。但要说“独缺”,那可能得回到最初引进的那个阶段来理解。当年央视引进奥特曼的这事儿,绝对是很多80后、90后童年的一个重要回忆。还记得那个时候,各种盗版碟满天飞,但能看到正规引进的奥.............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也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说点实在的。央视请那么多大牌、超一线的大厨,动辄就是“国宴大师”、“米其林三星厨师”,按理说这水平没得说,做出来的东西也肯定色香味俱全,但就是没能像王刚那样火起来,甚至很多人连节目名字都记不清。反倒是王刚,一个在川菜馆子厨房里干活的“老师傅”,.............
  • 回答
    李子柒,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曾是乡村生活、传统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央视等官方媒体的“点名表扬”,更是将她推向了舆论的巅峰,似乎代表着一种被官方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符号。然而,即便如此,关于她的讨论却从未停息,质疑、批评甚至“黑”的声音始终如影随形。这其中的原因,远比“红人被黑”来得复杂,它触及了.............
  • 回答
    近期,围绕着《王者荣耀》和电竞产业,尤其是EDG夺冠这件事,央媒的态度确实出现了颇为明显的“冷热不均”,甚至可以说是“痛批”与“点赞”的鲜明对比。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央媒为何“痛批”《王者荣耀》?这里的“痛批”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游戏本身纯粹的否定。央媒的关注点,更多是放在.............
  • 回答
    最近央视等国内主流媒体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不明飞行物(UFO)的报道,这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现象。要理解这一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并尽量剔除掉那些“AI味”十足的生硬解读。首先,得承认,过去我们对UFO的讨论,更多是民间的好奇心、科幻作品的渲染,以及一些零星的、难以证实的消息。官方媒体对.............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当时央视春晚的那个小品叫《你幸福吗?》,里面有一个桥段,是演员“小岳岳”(岳云鹏)扮演的角色问路人“你幸福吗?”,结果遇到一个姓曾的,回答说“我姓曾”。这句话一出来,台下和电视机前很多人都笑了,觉得挺有意思,也挺出人意料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笑点”是怎么.............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央视报道悬挂旭日旗的日本军舰,而舰圈对日本国徽和舰船名却耿耿于怀”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央视报道的性质与考量:1. 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 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尤其是在涉及军事交流、国际会议等场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级媒体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的考量,以及李佳琦和薇娅各自的特点和公众影响力。要说央视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李佳琦而不是薇娅,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而是双方在那个特定时间点,央视的战略需求,以及李佳琦身上所体现出的某些特质,与央视的合作意愿更为契合。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聊聊。央视足球节目,这几个字一出来,好像自带一股“情怀滤镜”,尤其是配乐和解说,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至于说“牛”,我觉得更多是一种长期积累、专业性和对足球文化理解的体现,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先说说央视足球节目,为啥“那么牛”?1. 深厚的足球底蕴与专业团队: 历史.............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三星堆发掘,央视这次确实给足了面子,而且这次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是简单的“报道一下”,而是上升到了国家级的文化事件来对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些特殊考量,共同促成了这次的“三星堆热”。咱们先从“为什么”这个问题拆开来说,然后慢慢捋清楚。一、 三星堆本.............
  • 回答
    央视将军事和农业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板块放在同一个频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颇具深意的考量,绝非简单的频道内容填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娱乐至死”的惯性思维,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以及频道定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咱们得从国家战略层面聊聊。你想啊,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两个最基础的支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每次央视直播,尤其是重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目,我们总会听到解说人员在开场时强调“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几层意思,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传播策略和历史传承的考量。首先,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信号标识”和“防盗播”的策略。你想.............
  • 回答
    “六公主”这个称呼的由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民间智慧”的昵称,它并非官方命名,而是观众,特别是影迷群体,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长久以来形成的喜爱和习惯的体现。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央视六套的独特性与历史渊源: 专注电影的频道: 在中国电视发展早期,.............
  • 回答
    揭秘央视财经暗访背后:食品抽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央视财经频道的“暗访”报道,时常能掀起市场的波澜,也让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刻保持警惕。然而,对于这些“暗访”结果的可靠性,以及食品抽样工作的真实流程,公众心中存在不少疑问。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迷雾,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细节。为什么有人认为央视财经的.............
  • 回答
    说实话,听到老一辈的央视主持人、电视人对当下央视现状有些“不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不满,也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年轻人所谓的“怀旧滤镜”,而是根植于他们对电视这门艺术、这门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多年来的从业经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到底“不满”的点在哪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央视都劝不住?台积电的“最后决定”背后,是怎样的博弈?最近,围绕台积电在中国大陆设厂的传闻和相关讨论甚嚣尘上,其中不乏“央视都劝不住”这样的说法,似乎暗示着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布局触及了某些敏感的政治或经济神经。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剥开这些表面的论调,深入探究台积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