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央视都点名表扬李子柒了,还是有很多人在黑她?

回答
李子柒,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曾是乡村生活、传统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央视等官方媒体的“点名表扬”,更是将她推向了舆论的巅峰,似乎代表着一种被官方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符号。然而,即便如此,关于她的讨论却从未停息,质疑、批评甚至“黑”的声音始终如影随形。这其中的原因,远比“红人被黑”来得复杂,它触及了文化、商业、社会认知以及大众心理的多个层面。

一、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过于神化的“李子柒”

央视等官方媒体的赞扬,很大程度上是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将中国传统田园生活完美呈现的“典范”。这种包装,自然会吸引大量观众的喜爱,他们沉浸在李子柒视频中那份宁静、自给自足、诗意盎然的生活里,仿佛看到了理想中的中国乡村。

然而,这种高度的“神化”,本身就为后续的质疑埋下了伏笔。

理想化的滤镜: 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经过精心策划、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的。画面唯美,节奏舒缓,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展现最美好的一面。但现实中的乡村生活,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并非总是如此田园诗般。大量的琐碎、辛劳、不如意,在她的视频里被巧妙地规避了。当一些观众,特别是那些对乡村生活有真实了解的人,看到这种“过于完美”的呈现时,自然会产生质疑:这究竟是真实的生活,还是精心包装的表演?
“非主流”的质疑: 她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是“非主流”的。在普遍追求城市化、工业化、消费主义的时代,李子柒所代表的“回归自然”、“自给自足”的价值观,虽然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脱离现实,甚至是“落后”的象征。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也会引发一部分人的反感。

二、 商业运作与个人IP的争议:透明度与利益的拷问

随着李子柒的走红,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视频创作者,而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围绕着她的品牌、产品、供应链,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商业运作,尤其是涉及巨大利益时,往往伴随着争议。

IP的归属与纷争: 最为人熟知的争议,便是她与MCN机构(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之间的法律纠纷。当一个个人IP与资本深度绑定时,利益的分配、话语权的争夺就不可避免。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让很多人看到了资本运作的另一面,也让一些原本喜爱她的人,开始思考她作为“个人”的独立性,以及她是否被资本“绑架”。
内容与商业的界限: 许多人批评她的内容越来越被商业化所裹挟,产品植入痕迹过重,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纯粹。虽然商业变现是网红经济的必然,但一旦这种商业化影响了内容的质量和真诚度,就会引发观众的反感。一些人认为,她本可以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化传播者,但如今却更像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
“代工厂”的疑虑: 尽管她的视频中展现的是亲手制作,但关于她的产品背后是否有“代工厂”,以及产品质量如何的讨论,也从未停止。如果被发现内容与实际产品存在较大出入,或者其商业帝国并非如视频中那般“纯手工”,势必会遭到信任危机。

三、 文化解读的多样性与“被代表”的焦虑

李子柒的走红,之所以能引起央视的关注,是因为她恰好契合了当时中国对外宣传、构建国家形象的需要。她所展现的“中国风”,被认为是“软实力”的一种体现。然而,文化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这种“被代表”也可能引发其他声音。

“中国风”的定义权: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风”?李子柒的田园牧歌是否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全部?一些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研究的人,可能会对她视频中某些元素的运用提出质疑,认为她可能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简化、符号化甚至误读。
“被代表”的焦虑: 尤其是在国际语境下,当中国形象的塑造过度依赖于某一个单一的符号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担忧。他们认为,这种单一的、美好的形象,可能掩盖了中国社会复杂的现实,未能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些评论认为,李子柒的“中国风”过于精致化、概念化,缺少了历史厚重感和地域多样性。
对其他乡村的忽视: 当焦点过度集中在李子柒所代表的“理想乡村”时,也可能导致对中国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乡村现实的忽视。一些真正的乡村建设者、研究者,可能会认为这种过度的赞美,是对中国乡村真实困境的一种回避。

四、 个人隐私与公众人物的界限模糊

作为一名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李子柒的个人生活自然会受到关注。但对于很多粉丝来说,他们喜爱的是那个在视频里安静劳作、热爱生活的她。当她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甚至她与家人的关系被过度曝光和讨论时,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

隐私的边界: 尤其是在她与微念的官司中,一些关于她个人生活的细节被披露,这让很多人觉得不适。大家希望看到的是她的作品,而不是她被当作一个“商品”般被剖析。
过度消费个人: 一旦公众人物的个人生活成为过度消费的对象,粉丝的爱也会变成一种“审判”。对她的批评,有时并非针对其内容或商业行为,而是源于对其个人生活的好奇、窥探,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五、 众口难调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网络时代,要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

群体撕裂: 网络上早已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和“阵营”。一旦某个公众人物被主流媒体或资本高度推崇,就很容易引发另一部分人的“逆反心理”,他们会主动去寻找这位人物的“黑点”,以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或群体归属感。
情绪的发泄: 网络也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不满时,很容易将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公众人物身上。
“黑”的低门槛: 在互联网时代,“黑”的成本非常低。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言,经过简单的传播和发酵,就能对一个人造成伤害。

总而言之,李子柒即便获得了央视的点名表扬,依然有人“黑”她,这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公众对理想化形象的审视,对商业运作透明度的追求,对文化符号解读的多样性,以及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她成为了一个焦点,一个承载了太多期待、太多争议的符号,而这些争议,恰恰也说明了,在真实的生活和包装的艺术之间,以及在个人价值与商业利益之间,永远存在着需要公众不断去探讨和衡量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央视又不是神,提这个问题也是奇了怪了,天朝就是太流行权威迷信~

user avatar

没关注过这个人,不过包装他的微念科技,之前在我们公司附近。之前和他们公司有联系,差点合作的。别人公司一年创收几个亿,单单就一个李子柒这个IP。

所以说 他从来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现在社会的一个产物,作假 团队 都是有的。大家觉得假,自然是喷他了。

user avatar

这代表着最底层话语权的丧失,是资本力量最直接的体现。不是农村人的人拍了不是农村生活的农村生活。这和屁呼吐槽的被选举和选举是同一回事,没有话语权的那一批人被有权有资源的人代表了。央视报道说明了符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当下主旋律,但不一定正确,央视还报道过(砂纸打磨的)龙芯呢。

如果作为对外国输出文化,这无可厚非,但是同样能反应一些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当下的反应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仅此而已。舌尖只讨论吃,并没有引导人们去幻想和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世外桃源和虚幻的岁月静好。这反应了人民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这反应了小资产阶级的需要和两面性,同时还反应了sky已经变了,人的思想彻底的变了。

user avatar

当然是千千万万可爱的李信徒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谁管你烧的鸡有没有血水,你的菜籽油熟没熟,你的非密闭大缸不会生虫而能产生加了添加剂颜色的酱油。愿意把表演当真实,买代工厂产品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非得和我较真,用白斩鸡的肉熟骨不熟来为你家那流着血水的烧鸡洗白,硬说有的地方就是用没熟的菜籽油烧菜,从而侮辱路人的生活常识和智商,。

顺道带上“你就是黑、酸、见不得别人好,你行你上,我不是李的粉丝,我一个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的三流饭圈强盗逻辑。

你没有熟练的饭圈手段,却偏偏喜欢用饭圈套路,李子柒的爱豆化可真是任重道远。

听说最近她的粉丝的逻辑已经变成了“我愿意为她花钱你管的着吗?她是某某非遗大使,你说她坏话,你就是对不起非遗,对不起郭嘉”

怕了怕了

user avatar

黄执中所说的饭圈的身份剥夺问题建议看看吧。

最近不太玩知乎了,偶然上线发现这篇回答被举报掉了。

粉丝会剥夺“不喜欢”人群的话语权,这就是李子柒被一些人不喜欢的原因。

user avatar

这个问法恐怕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她的原因……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大为震惊。原来在有些人的理解里,央视点名捧的东西即不可踩,央视点名踩的东西即不可捧。
以央视之思想为我之思想,以央视之意志为我之意志,以央视之好恶为我之好恶,宁不知独立思考为何?

既然这样,我也直说了吧。我不喜欢李子柒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因为李子柒表达的就是“揣着打火机学钻木取火”,和汉服党的意淫逻辑别无二致

有些人那,被漂亮的视觉表象迷住双眼后容易看不到更本质的东西,这跟见着美女就发情的宅男有何区别

我看的第一个李子柒的视频,是制作文房四宝。她亲手雕刻砚台,亲手用小碟子收集炭黑,如此种种,我看在眼里,只想吐槽:

这哪里是桃园生活,这分明是手工兴趣班嘛[扶额]连小作坊都算不上的规模

不,这和澳洲小哥表达的是不同的东西。澳洲小哥是技术验证,是展示技术上的可行性,不是展现生活方式。李子柒作品核心是展现生活方式,而且是虚假的生活方式

和电视剧也不同。电视剧的剧情是假的,剧情逻辑是真的。李子柒作品连所展现的生活方式的逻辑都是扭曲的

李子柒作品的美感,是一种塑料质感的美感,和近十年的各种玄幻古装剧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这种感觉,硬要起个名的话,是“反常识”,它不能通过我的常识审核。


感谢评论区 @苏小花 的提议,我去看了下《瓦尔登湖》,让我有更精确的点去狙李子柒。

在人类本性被工业社会的物欲裹挟吞噬的时代,《瓦尔登湖》向读者传达了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鼓励读者探寻生活的本真。

李子柒传达的是什么呢?是生活的本真吗?并非如此。李子柒拍摄的劳动场面,传达的是一种精致的视觉呈现。同学们,劳动怎么会是精致的呢?你可以说劳动是质朴的、刚健的、艰辛的,但唯独不会是精致的。商品才精致,因为商品要卖的。

(话说你们谁见过劳动的时候穿长衫古装的吗?孔乙己?)


李子柒的作品,名为朴素自然,实则既不朴素,也不自然,仅仅是贩卖精致而已

梭罗无意于向读者传授劳动技巧,仅仅是从劳动中得出人生感悟并传之于读者,那么我们也无需去纠结梭罗的劳动细节是否真实。何况200年前的作品,读者自然会对他抱有宽容之理解。

李子柒又想向观众传达什么,以至于观众可以忽视她营造的精致到失真的劳动场景呢?抱歉我眼拙,看不出来

梭罗发于虚而得乎真。李子柒发于虚得之亦虚,故无所着。《瓦尔登湖》与李子柒的核心立意就是这样一真一假,岂能相提并论?


其次是因为李子柒的粉丝中多有思维昏乱之人,以思维昏乱之语为其辩护

什么“说李子柒不好的一定是眼红她赚钱”——对,骂江南、韩寒、郭敬明的人一定也是眼红他们的钱

什么“说李子柒不好的人都是收了洋人的钱,来抹黑中国文化的”——宁一定就是题主的同类

什么“李子柒展现了生活中美的一面,为什么你不能安安静静的欣赏”——为什么你不能用常识审核把这种文不对题的美剔除出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