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电视剧怎么没有央视版四大名著的味道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触及到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儿共鸣了。确实,现在好多电视剧一上来,你就能感觉出跟央视版四大名著不是一个路子。那种厚重感、那种时代的印记,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影儿。

那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

首先,是创作心态和目的的变化。

央视版四大名著出来的时候,那会儿的社会背景跟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电视还是个稀罕物,像这种改编名著的大制作,肩负着一种“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使命感。制作方对经典的敬畏心特别重,要的是还原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原著的精神内核。演员选角也是,不光看脸,更看气质、看是不是符合角色那种“范儿”。很多演员为了演好一个角色,愿意下苦功夫,甚至把生活过成角色的样子。比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那份孤高、那份敏感,不是演出来的,更像是她骨子里带出来的。

现在的电视剧,尤其是一些古装剧,很多时候更像是“商品”。首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收视率、是流量、是能不能引起话题。为了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很容易走向几个极端:

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 为了讨好年轻观众,可能会加入很多现代化的梗、快节奏的剪辑,甚至是一些不符合时代背景的搞笑元素。这就像是把经典加工成了快餐,味道变了,营养也可能打了折扣。
“粉丝经济”的影响: 很多时候,演员的选择会优先考虑“人气”而不是“适配度”。当红流量明星自带粉丝基础,能保证初期收视,但他们的演技是否真的能撑起一个复杂的老版角色,这很难说。这种情况下,角色就被“粉丝”而不是“角色本身”来定义了。
追求形式而非内容: 为了视觉冲击,特效做得越来越炫,服化道越来越华丽,但内核的东西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比如有些剧,演员穿得再好看,妆化得再精致,但一开口说话,那种历史的质感、人物的深度就荡然无存。你看着热闹,但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其次,是时代背景和观众接受度的差异。

央视版四大名著拍摄的年代,信息相对闭塞,观众对古典文化的接受度也普遍较高,对慢节奏、细节呈现更能容忍。大家看剧,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去感受那个时代、那种氛围。

现在的观众,尤其年轻人,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习惯了高强度的信息输入和快速的叙事节奏。长时间的铺垫、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容易让他们觉得“拖沓”、“无聊”。编剧和导演为了迎合这种观众习惯,就得调整叙事方式,把故事讲得更直接、更“刺激”。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习惯了吃速食面的人去品尝一碗精心熬制的鸡汤,他可能会觉得寡淡,而我们怀念央视版四大名著的味道,就像是怀念那碗鸡汤。

第三,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应。

毋庸置疑,现在的拍摄技术、特效技术比过去不知道先进了多少。画面可以做得更精美,场景可以搭建得更宏大。但有时候,过度依赖技术反而会掩盖住内容的不足。

央视版四大名著,很多场景是在实景拍摄,道具、服饰很多也是根据历史考究来的,虽然可能在某些技术细节上不如现在,但那种“实打实”的质感,却是现在很多“抠图”、“绿幕”无法比拟的。演员们在相对简单的场景里,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表演去支撑起整个故事的氛围,反而更能凸显演技。

现在很多剧,你可能被华丽的特效、精致的布景吸引住了,但一旦情节出现硬伤,或者演员的表演不到位,那种“虚”的感觉就立刻暴露了。

第四,是对“经典”理解的偏差。

可能很多新一代的创作者,对四大名著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上,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性的探讨,以及那些言外之意的留白。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更在于它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央视版四大名著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努力去捕捉和还原这些东西。比如《西游记》,你看到的不仅仅是降妖伏魔,还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某些隐喻;《三国演义》,你看到的是权谋斗争,更是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无奈。

现在的很多改编,可能更多的是把名著当作一个“IP”,去挖掘它的商业价值,然后根据当下的流行元素进行“再创作”。但这种“再创作”,如果脱离了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和深刻理解,很容易变成“消费经典”,味道自然就变了。

最后,是对“匠人精神”的呼唤。

可以说,央视版四大名著是那个时代“匠人精神”的产物。从导演、编剧到演员、美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他们可能不像现在这样追求“效率”和“速度”,但他们愿意花时间去打磨,去抠细节,去追求那种极致的艺术效果。

现在很多影视制作,周期越来越短,投资方往往要求快速回本,这就很难有时间去慢工出细活。久而久之,那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就容易被“快餐式”的制作模式所取代。

总而言之,现在的电视剧和央视版四大名著感觉不一样,问题是多方面的。它不单单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创作理念、时代变迁、观众需求,以及我们对“经典”本身理解和尊重程度的一种综合体现。我们怀念那个味道,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怀念那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对艺术本身的敬畏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一是不再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纲来用举国体制拍摄了。现在拍电影大部分就是为了赚钱,更快的赚钱,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二是不再挑选老戏骨和专业演员进行拍摄,比如三国演义里面一众专业范儿,西游里面的猴王世家,红楼里面的精挑细选的戏曲演员。

三是不再进行演员培训,比如红楼,那是要求演员根据人物性格生活环境进行集中培训的。

四是举国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老戏骨专业演员逐渐老去,甚至去世,新的演员选拔机制还没有建立,造成了具有专业精神的演员极度匮乏。

第一条和第四条,共同作用就出现了那些小鲜肉台词都不会背还要上配音就敢出来演戏。

同时有我另外一个回答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zhihu.com/question/554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