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现在电视剧中的南方人一口北方方言的现象?

回答
电视剧中南方人说北方方言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它背后牵扯到语言、表演、市场、观众审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官方主导与教育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将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教育体系中普及。这意味着全国各地的学校都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大多数人从小就接触并学习普通话。
媒体的影响: 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体在传播普通话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媒体上的语言几乎都是标准普通话,这塑造了观众对“标准”和“好听”语言的认知。
社会流动的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人们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学习、生活,为了更好地融入,掌握并使用普通话成为必然。

2. 表演艺术对“标准”语言的需求:

演员的专业训练: 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被要求掌握标准普通话。这是因为表演需要清晰的台词和良好的发音,以确保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剧情。
跨区域角色的需要: 在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角色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设定就是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普通人。为了真实地呈现这些角色,演员需要能够流畅地使用他们所扮演角色应有的语言。
声音指导与后期配音: 即使演员本人的普通话不完美,也可以通过声音指导在拍摄过程中进行矫正。而对于一些特定情况,例如演员的方言口音太重影响表演,甚至会采用后期配音的方式,用标准普通话来替换原声。

3. 市场与观众的审美:

北方方言的“优势”: 在相当一部分观众心中,尤其是北方观众,会认为北方方言(尤其是一些被认为是“标准”的北京话或东北话)听起来更“大气”、“爽朗”、“接地气”。
北方方言的市场接受度: 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影视剧市场以北方为主导,很多制作团队和演员也来自北方。这使得北方方言在影视剧中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避免南方方言的“劣势”: 相反,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吴语、闽语等)由于其声调、发音方式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如果被观众认为“听不清”或“不习惯”,可能会影响观剧体验,甚至被贴上“土气”、“不标准”的标签。

4. 演员本身的地域背景与技术:

南方演员的北方普通话: 很多在影视圈活跃的演员本身就是南方人,但他们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标准普通话,甚至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北方口音。
模仿与学习能力: 优秀的演员往往具备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角色需要调整自己的发音和语气。
对地域口音的区分度: 观众对于南方演员说北方话和北方演员说北方话的接受度是有差别的。观众更容易注意到南方演员身上的“口音痕迹”,而对北方演员在“标准”普通话上的表现更为宽容。

二、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1. 普通话是桥梁,但并非抹杀地域特色:

正面意义: 普通话的普及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方便了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沟通。演员能够用普通话演绎来自不同地域的角色,本身是一种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
潜在问题: 过度追求“标准”或某种特定口音,可能会忽视甚至压制了地域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真正的语言魅力在于其独特性,而方言恰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区分“南方人一口北方话”与“演技”:

能力展示: 当一个南方演员能够流利、自然地说出标准的北方话,甚至在剧中扮演一位具有典型北方口音的角色,这通常被视为其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说明他通过训练和努力,克服了先天的语言障碍。
过度表演与痕迹: 有时候,一些南方演员在模仿北方口音时,可能会出现用力过猛、痕迹明显的情况。观众能够感受到这种“刻意”,从而影响对表演的真实性评价。这并不是说南方人不能说北方话,而是说说得是否自然和到位。
“南方口音”的模糊化: 很多时候,观众所谓的“南方口音”是一种笼统的概念。实际上,不同南方地区有不同的方言,而演员在说普通话时可能表现出的细微差异,在非专业听者耳中可能会被模糊化为“南方口音”。

3. 观众的“习惯性”认知与偏见:

北方口音的“主流”印象: 由于长期以来北方方言在媒体中的强势地位,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了将某种北方口音(如北京话、东北话)视为普通话的“基准”或“最标准”的形式。
对南方口音的“刻板印象”: 相反,一些观众对南方口音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它不够“大气”或“标准”。这种偏见可能导致对南方演员说北方话的挑剔,而对北方演员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更为宽容。
区分“演员的表现”与“演员的地域”: 关键在于演员是否能用其所扮演角色的语言来自然地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观众应该关注的是表演本身,而非演员的地域背景与他所说的语言是否“匹配”。

4. 期待更多元的语言表达:

方言的回归与保护: 随着大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珍视地域方言。在一些强调地方特色的影视剧(如关于特定地域文化的电视剧)中,适当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反而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挑战“标准”的定义: 事实上,普通话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演变的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的“标准”。不同的地域在说普通话时,都会带有或多或少的地域特色,而这些特色并不必然是“错误”或“不标准”的,它们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
专业与自然的平衡: 理想的状态是,演员能够根据角色需要,运用最适合该角色的语言,并且说得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对于非北方角色的设定,演员可以自然流露其本地方言的底色,而对于需要说普通话的角色,则要做到标准且自然。

三、 总结:

电视剧中南方人一口北方方言的现象,是普通话推广、影视行业专业需求、市场审美及演员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积极的方面看, 这体现了演员的专业功底和普通话的强大普适性,使得不同地域的演员能够更顺畅地扮演全国性的角色。
但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看, 过度统一的语言风格,可能会让我们忽视地域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作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让不同地域的语言特色在荧屏上得到更恰当的展现,也让观众对语言的理解更加多元和包容。

我们应该区分演员是否“能说好”,而不是仅仅看他是否“是南方人却说着北方话”。一个好的演员,能够驾驭各种语言风格,为角色服务,而一个有深度的作品,也应该懂得如何运用语言来丰富其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还挺有趣,我也注意了很久。具体说,也是分了几个阶段:

1,80-90年代,电视剧黄金时期,基本都是普通话。如果角色指明了地域特征,口音会有变化。整体就是标准普通话。

2,90-2010年前后,突然所有时尚人士都是一口港台腔。很多人也分不清哪个是港,哪个是台,反正就是南方口音。

3,2010后,国家打击港台腔,很多电视剧抛弃港台腔,但也不说普通话,而是说北京话,还有部分演员是东北口音

看老版三国演义,就是普通话,新版就是北京话。三国英雄说北京话和说港台腔一样,都让我非常出戏。


现在演艺圈呢,口音非常杂,有北京话的,打时尚牌和海龟牌的,还是港台腔,明显能听出来是模仿小S。想听点标准的普通话非常不容易,其实标准普通话挺好听。

这一点,需要向美国学习。在好莱坞大片里,他们的口音分得非常清楚。只要角色是英国贵族,口音绝对是地道伦敦腔,毫不含糊。

《蝙蝠侠》里,男主有个英国老管家,口音就是伦敦下层口音。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大概就是这种贵物吧。

不南不北,不中不洋,建议下次推出“泰椒黑松露蒜泥牛蛙生煎”,加入东南亚新奇口味,更显异域高级感!

回过来说,现在的影视产业也是如此相当混搭的,例如影视公司有大量浙商资本,但演员基本都是北方人,一拍民国剧就去车墩,一拍古装剧就去横店,实际上整个产业链是全国拼凑起来的。结果就是出来的年代剧,当代剧作品,不管原生故事发生在哪里,道具台词永远呈现的都是高度北方化。

《七月与安生》里面镇江人家晚上吃肉包,《都挺好》里面苏州人家买大葱,《三十而已》里面衢州人家吃饺子,《乔家的儿女》里面南京人家大喊姥爷,都是根本和真正的南方没有一毛钱关系。

《三十而已》里面王漫妮的老家小镇十分典型。导演不懂江南丘陵地带的“衢州小镇”是什么概念,直接把人拉到江南平原的水乡古镇枫泾做外景,然而因为编剧是朝鲜族北京人,结果里面呈现的镇民关系又变成了华北平原聚居大村庄的模样,邻里乡亲全认识,人情浓厚笑呵呵,完全就是张冠李戴,胡乱拼接!

但若说这些作品就是反映北方,也不尽然,无非就是各种元素的形式混用。苏大强大葱买好了,就去听评弹了;重男轻女的苏家家庭,一定得是北方家庭吗?也未必,这些剧,实质上都是虚空化的,去地域化的,发生在哪里都不像,又都好像发生在哪里都可以。

但反正年轻观众喜欢这些,就像他们去学做菜,不跟着爹妈跟着网上学,做出来的就是这类“藤椒牛蛙生煎”式的不伦不类的所谓创意菜,反正物流都全球化了,什么食材超市还买不到吗?所以你看,这种去地域化,本质是一回事。当一个行业彻底被纳入一个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市场,资源就会突破原来地理的壁垒发生各种集聚。

为什么影视资本浙商多,为什么影视演员北方多,都是在各种因素下,随同市场导向发生的集聚,而它们通过现代化的人力物力的传输网络就可以凝合到一块去,所以混搭不可避免。而这些混搭作品的受众本身也是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全球化的混搭背景里的。你要给他做的太乡土了,人家还不爱看/不爱吃了。

况且,或许受众自己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如今多少人毕业远赴他乡,多少人漂泊一线都市,本身这种地域文化与乡土记忆,都在滚滚人流的超级大都会中被冲刷殆尽。本就奋力想要扎根的异乡人,还要拼命留住家乡的乡土记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矛盾冲突,找不痛快吗,还想不想融入大城市了?


看到一个回答,说影视剧是国家文化机构产物所以要去地域化,好家伙,帽子全扣官方身上了。

我说的很清楚,去地域化恰恰是影视产业市场化,私有化以后的产物,以前电影是各大地方电影厂在做,电视剧是各大地方电视台在做,这个时期恰恰出了很多反映地域特色的作品。

比如杭州电视台这种市级电视台,都制作过《老房子新房子》这样的短篇杭州话电视剧,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绝无可能。

电影的地域性要弱一些,因为全国电影厂只到省一级最多,但是北京,上海,峨眉,珠江等厂,还是可以制作出典型京城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下的作品的。

而到了今天,就以旧上海题材为例,已经典型成了流水线生产,车墩影视城里穿个西装戴个墨镜装拽耍酷就叫上海小开,男主开口京片子,搞笑配角东北话,一不留神家里吃饭又端上了饺子。日本人要么说流利中文,要么就是“歪果仁”式发音。

相比之下,尊重地方文化的《红色》要好太多了,他起码可以让你认为张鲁一真是上海人,王迅真是乡下小裁缝,他们真生活在旧上海的弄堂里,日本人使劲发翘舌的口音也非常真实,而不是一看就是假人假景大型低级cos秀。

user avatar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林更新早就知道原因了。

上海戏剧学院的台词老师是沈阳人。这个还不明白吗??

user avatar

所以江南水乡到底应该用什么话说呢?


这个地区的方言,包括吴语、赣语、徽语,各片区差异颇大,你说江南话,啥是江南话?还是说搞个前后鼻音不分凑合着当江南方言听?

另外上海话为主的电视剧里搞出来个苏北方言的角色,你能保证不开地图炮吗?苏锡常与徐州的对撞,南京和马鞍山在边上起哄,你看啊好?

user avatar

影视资本在北京。但是北方故事,在经济发达的南方没有共鸣。换句话说,只有圈住南方观众,才能卖票,卖广告。实话说,南方也讲得出故事。但是的但是,投资人在北方,导致投资人的干儿子、干女儿,都是北方人。夸张点讲,枕边人跟钱,投资人也很为难。所以搞出这种不尴不尬。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创作上的不严谨。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演员,都属于【半残】。
演员不会说话,其实跟使用配音差不多可笑,合着你就是来出个脸?

不论是唱念做打,还是说学逗唱,亦或是声台形表,声音的表现本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啊!

从剧本的创作开始,就忽视了地域对于故事、对于人物的作用
后面的过程,更是全面滑坡,从导演到演员,没有一个人重视过这个问题。

角色的口音,仅仅是故事发生地带出来的问题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地域可以在布景、道具、服饰、风俗,乃至天气上体现出来。

要来源于生活,要接地气,生活和地气是什么?可不就是这些么?


至于推普带来的影响,不是没有,但绝对不是全部。

同样是说普通话,不同地方的人来说都会有差异,否则你是如何识别对电话那头的骗子的?

即便不是这些细微的口音,使用的词汇,动词的选择,常用的语气词,都是有差异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