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实中的政府官员是怎么看待热播电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以及对剧中的情节有没有代入感?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当年确实是火遍大江南北,连我身边的一些体制内朋友都忍不住讨论起来,甚至连一些平时对电视剧不怎么感冒的领导,也多多少少有所耳闻。

怎么看这部剧?

总的来说,体制内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肯定与认可的成分是有的: 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和中层官员,对于剧中展现的“反腐”题材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家普遍认为,反腐是正义的,是国家发展的必要过程,而这部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决心和努力。有些在反腐一线工作过的同志,看到剧中一些情节,比如办案的艰难、一些腐败分子的狡猾,会觉得有共鸣,觉得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鼓舞。

“艺术加工”的普遍认知: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终究是一部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现实中的情况可能远比剧中复杂,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更加“日常化”。比如,剧中祁同伟那种“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有多么的‘好’,我有多么的‘努力’”的心理,虽然有,但并不是所有腐败分子都会如此高调地表现出来。很多现实中的腐败,可能更隐蔽,更“温水煮青蛙”。

“我们不是这样的”的辩解与反思: 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在看完剧后,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我们不是这样的”的心理。他们会觉得剧中某些情节过于戏剧化,或者某些人物的动机过于单一,与自己周围的同事和环境有很大差异。这其中既有真实的自我认知,也有一些不愿意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心理。但这种声音也促使大家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自身存在某些问题,才让这样的剧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不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努力还不够?

对“官场生态”的讨论: 剧中最让一些官员有“代入感”或者说“共鸣”的地方,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腐败案件,而是剧中对官场生态、人情世故、权力运作的某些描绘。比如,赵东来作为公安厅厅长,在省委书记面前的谨慎;沙瑞金作为新来的省委书记,如何处理与旧有官僚体系的碰撞;李达康书记对于GDP的执着和对下属的“一刀切”式管理方式,这些很多细节都让一些身处其中的人觉得“似曾相识”。他们可能会讨论:“哦,这点确实是这样啊”,“你看这个细节,跟我当年遇到的情况挺像的”。

有没有代入感?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微妙,也因人而异。

情节上的“似曾相识”:
权力运作的逻辑: 比如,剧中对省委常委会的讨论、对一个新项目的推进、对一个领导干部的提拔和使用,这些宏观的权力运行逻辑,是很多官员每天都在经历的。他们会从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操作模式。
人际关系的网络: 剧中人物之间的利益勾连、提携关系、拉帮结派,虽然不至于像剧中那么极端,但现实中的官场,人际关系网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些官员会从剧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所处的“站队”、“关系”等情境的影子。
领导风格的缩影: 像李达康那种“霸道总裁”式的领导,沙瑞金那种有理想有魄力的领导,高育良那种老谋深算、善于平衡的领导,很多官员都能在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类似的人物原型。他们可能会觉得,“嗯,这个领导的做事风格,跟我们单位的老X很像。”
基层工作的困境: 比如易学习书记在面对市长施压时的无奈,在处理村官腐败时的两难,这些基层工作的具体困难和压力,很多基层干部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具体案件的“距离感”:
腐败的“尺度”: 虽然剧中很多腐败细节,比如山水集团的洗钱、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听起来令人发指,但很多官员可能会觉得,现实中的腐败,尤其是大案要案,可能不会像剧中那样“张扬”或者“粗暴”。剧中几个主要腐败分子的落马过程,虽然精彩,但在现实中,很多腐败行为的发现和查处过程更为漫长和隐蔽。
人物的“极端性”: 祁同伟从一个基层派出所所长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虽然有其铺垫,但其心理的扭曲和行为的疯狂,在很多人看来,是比较极端的个案。他们会觉得,“我身边的人没这么坏。”高育良那种“师徒”关系的腐败链条,虽然存在,但也不至于像剧中那样形成一个几乎“家族式”的腐败网络。

对自身行为的“镜鉴”:
警示作用: 最大的代入感可能来自于对剧中人物命运的警醒。看到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官员,最后锒铛入狱,对于很多还走在职业道路上的官员来说,是一种无声的警示。他们可能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触碰了某些红线,是不是因为一时的贪念而毁了前程。
对制度的思考: 剧中对权力寻租、制度漏洞的揭示,也促使一些官员开始思考现有的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一些容易被钻的空子。

总而言之,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在体制内引起的反响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对反腐工作的肯定,也引发了对官场生态的讨论,更在一些细节上让一些官员产生了“似曾相识”的代入感,甚至从中看到了对自身的警示。但同时,大家也清楚地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更多的是一种高度浓缩和戏剧化的展现,现实中的官场,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

我曾听一位老领导评价过这部剧,他说:“这部剧看得我一身冷汗,但同时也觉得,我们现在反腐的力度是真的,这一点值得肯定。至于里面的人物,有些情节是夸张了,但有些东西,确实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演得那么极端罢了。最关键的是,它提醒了我们所有人,什么样的路不能走。” 这句话,大概也能代表很多体制内人士的真实心声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这组织写心得。关注度挺高。但机关的同事都认为现实中的孙连成不是李达康口中的慵懒散官员。孙不逾规矩,不贪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而且能尽量争取避免上级剥削财政。要知道,公务员名义上是财政全供有保证,可实际上县级及以下公务员每年财政预算有限,上级稍有任务就得地方财政配套,分税制和收支两条线害得地方得拿工资福利补贴进去,公务员的生存都会有问题。我这好几个乡镇都是响应(执行)新农村建设,征地后引进地产商盖房子,这两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形势变了,房子卖不出去,拆迁户的安置房盖不起来,只有拿财政资金发放房租,公务员工资因为财政经费不足,一年才发一半,更别说交什么几险几金了。还有上级的各种不切实际的禁烧,扶贫等这些活,需要全天候轮换到田间地头,按照公务员法规定不能发放补贴,但你想想,县区乡镇和省市一样上班,本来繁忙的县乡公务员平白无故的在工作之外多了责任重大的高难度任务,禁烧宣传要不要租车,要不要烧油,一天到晚都在地头,到处巡查到处灭火的辛勤的乡镇工作人员,要不要参照消防员一样稍微吃点像样的工作餐?这些不要钱能行?可是中央不给地方这些工作的财政预算,地方还必须做好工作,卫星监拍一个火点扣发县乡财政几十万,拍不到被省市看到的火点,即使居民在家烧垃圾也一样罚款,县乡财政经费全部加起来一个县也就几千万。日常大项就不一定够用,再加上这种罚款,地方财政将更加雪上加霜。为了保障工作不被罚款,地方政府只有再拿自己的人员福利来开刀,导致工资得不到保障,活不下去地方公务员自然就想法设法去突破政策底线,违纪违法来补贴家庭,这样的恶性循环,始作俑者正是所谓的好官李达康。为什么很多单位都想中直了?就是因为这不符合时代的财政支付造成的。

回复中总有人说完不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有问题。这句话貌似很合理,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这要求那要求,不给资源谁能干?基层就是一个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几乎没有,固定的工作规范,不遵守就出问题,难道你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公众利益,想让不遵守规定,轻易做出违纪行为的官员来提供服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