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毕竟是禅让,刘备称帝合法吗?有什么古制吗?是否算割裂国家?

回答
曹丕受禅登基,刘备也自立为帝,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常常引发“合法性”和“国家分裂”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古制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

首先说曹丕受禅登基。这在当时看来,是遵循了“禅让制”的规矩,尽管这个规矩在汉末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理论上的合法性还是存在的。

禅让制的由来与概念: 禅让制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权力交接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意思是君主把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权,心甘情愿地“让”给一个更有德行、更贤能的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模式,代表着君权神授之外的另一种正统性来源。
汉末的禅让: 虽然历史上真正的禅让已经是远古传说,但到了秦汉以后,人们依然把“禅让”看作是王朝更替的“正统”方式。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实际权力,但要坐稳江山,还需要一个“正名”。他没有直接篡位,而是让汉献帝“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他。同样,曹丕也接受了这份“禅让”。从形式上看,这是在模仿古制,为自己的统治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以示区别于一般的武力夺取。
实际情况: 当然,这层“禅让”的外衣,在当时就有不少人看穿了。很多士人认为这不过是权臣玩弄的政治把戏,是表面文章。比如,曹操在位时,一些大臣就公开劝进,而曹操也假意推辞,这都是在为后来的“禅让”铺路。所以,曹丕的登基,虽然形式上合乎“禅让”的古制,但实质上是军事实力和政治权谋的结果,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汉朝统治的实际控制和政治操作上的。

再来看刘备称帝。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来又称帝,这在当时是更具争议的。

刘备的出发点: 刘备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宗亲,肩负着“兴复汉室”的使命。他起兵之初,就是以匡扶汉室为旗帜。在这种情况下,他直接称帝,就等于宣布汉朝正统的延续在他这里,而不是在曹魏那里。
合法性的来源: 刘备称帝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他对汉朝正统的继承权以及自己掌握的实际统治区域和军队。他认为曹丕是篡夺汉室江山,而自己才是汉室正统的继承人。他的权力不是来自于禅让,而是来自于他所声称的“汉室正统”。从这个角度看,他是在试图恢复一个他认为“真正”的王朝。
古制的影响: 虽然古代有禅让制,但也有“继统制”,也就是父子相传,或者嫡长子继承。但当一个王朝衰落,或者出现权力真空时,新的势力崛起,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确立新的正统性。刘备选择称帝,也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凝聚人心的一种方式。他没有接受曹魏的“禅让”,而是自己另起炉灶,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构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是否算割裂国家?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答案也不同。

从汉朝中央政府的角度看: 毫无疑问,刘备和曹丕的各自称帝,都是对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的彻底否定和割裂。汉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但曹操和刘备都不承认其有效性,而是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对汉朝中央集权统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促成了国家的“分裂”。
从当时的实际统治范围来看: 汉末天下大乱,中央政权早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的地盘也主要是北方。刘备则占据了蜀地,孙权则在江南。在事实层面,国家早已处于割裂状态,只是名义上还没有完全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曹丕和刘备的称帝,只是将这种事实上的分裂,正式地确立为政治上的分割。
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 如果我们把“国家”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那么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割裂国家”。但在古代,“中国”的概念也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当一个王朝无法维持统治时,新的政权崛起,往往会被视为一个新的“中国”的开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旧王朝的终结和新政权的开端,而非简单的“割裂”。

总结一下:

曹丕的登基,是在形式上遵循了“禅让”的古制,但其合法性更多建立在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控制上。而刘备称帝,则是在“兴复汉室”的旗帜下,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试图延续汉朝的正统性,但这种合法性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的力量和声望。

至于是否割裂国家,这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从汉朝中央政府的角度看,他们都否定了汉朝的权威,并各自建立独立政权,无疑是国家分裂。但从事实层面来看,天下早已分崩离析,他们的行为只是将这种事实上的割裂,变成了法理上的独立。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政权更迭复杂,传统的古制在乱世中已经难以完全约束现实。这些帝王的登基行为,既是对旧有制度的利用和改造,也是在新的政治格局下,为了巩固权力、确立合法性而采取的必然选择。与其说他们是“割裂国家”,不如说是他们各自在新秩序的构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的《告天书》写了理由。效法光武伐王莽故事。至于说魏的受禅和蜀的讨逆哪个合法性更高?

我个人认为都是一丘之貉而已。汉献帝难道还能不让?汉献帝还没退位刘备不也上了?

这种事,还真是看谁成功谁合法性就强。

比如如果蜀汉赢了,刘协没死的话可以找他追认一次。

剧本都不用编。无非是刘备见刘协未死,(汉来给谥号的话应该不会用献吧?)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拉着刘协手要归政于他。刘协赶快跪下说侄子无能,使得社稷蒙尘,幸好叔父力挽狂澜,此真天子也。我早就发过诏书,要请叔父匡扶社稷,继皇帝位。只不过是因为逆贼的阻拦未能成功BLBLBLBL………

如果刘协死了,那肯定是逆贼之罪。王师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臣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虽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天神尚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user avatar

古制?有啊,东汉不就是这么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丕受禅登基,刘备也自立为帝,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常常引发“合法性”和“国家分裂”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古制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首先说曹丕受禅登基。这在当时看来,是遵循了“禅让制”的规矩,尽管这个规矩在汉末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理论上的合法.............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并非是因为他取得了歼灭性的胜利,而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劣势下,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保全了江陵城,并给进攻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他的表现,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士气,也在曹魏阵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名震敌国”.............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操比起来,是不是“差的很远”,这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一个是开创了一个时代、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承继父业、稳固基业的守成者,再加上时代背景、个人天赋和机遇的不同,简单粗暴地对比,总觉得有些失之偏颇。不过,咱就事论事,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 治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要评价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人才选拔,以及士族阶层的崛起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政治的走向。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啥玩意儿。在曹丕老爸曹操的时候,就有点“唯才是举”的意思,想打破出身的限制,提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