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为何要处死甄姬?且口含米糠,以发覆面?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

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报复:

争夺皇位过程中的潜在威胁: 曹丕能最终继承魏王之位,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他母亲卞夫人以及朝中一些重臣的支持。而甄氏作为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并且深受曹操喜爱,她在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很可能被视为曹植一方的重要人物。虽然她后来嫁给了曹丕,但这种“前夫”的背景,以及她可能仍然与曹植保持某种联系的猜测,都可能成为曹丕心中的一个隐患。曹丕作为一位新上位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排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对与前任太子曹植关系亲密的甄氏产生猜忌,甚至认为她可能成为他统治的障碍,是很有可能的。
对曹植的牵制与打击: 甄氏本身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在当时文人圈中颇有名望。如果她依然保持对曹植的同情或联系,这无疑会成为曹丕打击曹植的理由。处死甄氏,既可以震慑曹植,也是对其政治羽翼的一次剪除。
后宫争斗与权力巩固: 任何王朝的建立和巩固,都伴随着激烈的后宫斗争。曹丕册封皇后郭氏后,甄氏的地位自然受到了冲击。郭氏作为新宠,很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在曹丕面前说甄氏的坏话,挑拨离间,甚至捏造罪名。在这种后宫政治的漩涡中,甄氏即使没有直接犯错,也可能因为受人陷害而招致杀身之祸。

2. 甄氏本人的“罪名”(即便可能是捏造):

恃宠而骄,干政之嫌? 有一种说法是,甄氏在曹丕还是魏太子时,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曹操的宠爱,对曹丕表现出轻慢的态度,甚至有些恃宠而骄。这种说法虽然模糊,但如果被曹丕抓住把柄,尤其是在他登基后,便可能成为一个打击她的理由。当然,这更多是一种揣测,甄氏本身的形象在后世往往被描绘得更为悲情和无辜。
失宠或得罪曹丕?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最初曹丕对甄氏有感情,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甄氏年老色衰,或者她的言行不符合曹丕的期待)而逐渐失宠。一旦失宠,她的地位便变得岌岌可危。在古代帝王眼中,失宠的妃嫔往往是最容易被清理的对象。

关于甄氏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这更像是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描绘,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感情和隐喻:

绝望与屈辱的体现:
口含米糠: 米糠是谷物的皮壳,是喂猪喂牛的粗食,极少有人类食用。口含米糠,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度贬低,是对自身尊严的践踏。这象征着她从曾经的贵为王后(或至少是王妃),沦落到连猪狗不如的境地。这是一种极致的屈辱,也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她不再奢求任何体面的死亡,只是被随意对待,甚至连作为人的基本尊严都被剥夺。
以发覆面: 头发对于古代女性来说,是重要的仪容之一,也是女性身份的象征。用头发遮住脸面,通常有几种含义:一是表示羞耻、悲伤、哀悼;二是希望隐藏自己的面容,不愿意以惨状示人;三也可能是出于一种对生前仪容的最后执念,但在这种绝望之下,这种执念也显得尤为凄凉。结合口含米糠的屈辱,头发遮面更像是她面对这无法忍受的命运时,最后的一点自我保护或是在绝望中挣扎的表现。她不愿意让自己的脸被人们看见,既是因为羞耻,也是因为她不希望以这副被侮辱的容貌面对这个残忍的世界,或者面对那个曾经是她丈夫的男人。

对过往身份的最后挽留与无助:
甄氏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是万众瞩目的大美女,后又嫁给曹操,成为贵妃,再嫁给曹丕,成为魏王妃。她经历过荣耀和宠爱。然而,在临死前,她却要用如此卑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口含米糠,仿佛是在对过去一切荣耀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己命运无能为力的绝望宣告。头发遮面,则可能是她对自己曾经的美貌和高贵身份的最后一点留恋,但这份留恋在这种极端的屈辱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和苍白。

一种悲剧性的象征符号:
这种极致的描写,很可能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夸张和渲染,目的是为了突出甄氏的悲惨命运,以及曹丕的薄情寡义。后世的文人墨客,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放大这些细节,以此来抒发对这位美丽而命运多舛的女性的同情,并批判那些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无情。比如在《三国演义》等小说和戏曲中,甄氏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受害者,她的死亡也常常带有悲壮的色彩。

综合来看,曹丕处死甄氏的原因,很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掺杂着权力巩固、对潜在威胁的消除以及后宫争斗等多重因素。而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则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她从荣耀到屈辱,从尊贵到卑贱的绝望处境,以及她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助与悲哀。这种描绘不仅强化了人物的悲剧色彩,也让后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产生深刻的同情和感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丕痛恨甄宓,就像他痛恨曹操一样。

杨慎《升庵集》:甄氏何物,一女子致曹氏父子三人交争之如此?

一、刘祯对甄宓无礼,曹操愤怒的要杀他,曹丕却与他为友

《裴引三国志》: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

曹操只许自己强奸,却不许别人观美。大送朝直呼祖宗。


然而刘祯虽然忘礼平视,可曹丕却毫不在意。刘祯病死后,曹丕还为他整理遗文,帮他奠定了在建安文学里的地位。在著名的《与吴质书》中,曹丕更是回忆起与刘祯“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过往,表现的非常悲伤。

那么问题来了,心胸狭隘的曹丕不在意刘祯对甄宓的无礼,曹操却为此大发雷霆。老公漠不关心,老公公竭力维护儿媳清白,这画风是不是有点奇特?

二、以曹操之死为转折点,曹丕和卞妓对甄宓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

在曹操当政时期,曹丕和甄宓非常恩爱,有专宠的倾向。但他称帝后却立刻开始厌弃甄宓,不止赐死甄宓,还允许郭女王侮辱他的尸首。

之前和甄宓关系很好的卞妓,也漠然置之。

《魏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余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曹操死前婆媳一见面就抱头痛哭,曹操死后婆婆挂机看戏。卞太后在后来曹彰曹洪事情上都有很大的话语权,此处明显是故意坐视甄宓惨死。

由此可见,曹操才是甄宓的第一保护人。曹操一死,甄宓就失去了一切。而卞妓对甄宓亲密态度不过是巴结曹操而已,她对甄宓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对她也有些恨意。

三、曹丕讨厌甄宓之子,曹操却非常喜欢

曹丕对曹睿的讨厌,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三国志明帝纪》: 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
魏略曰: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文帝始以帝不悦,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最后儿子死的差不多了,曹丕实在没法子,才在死前立曹睿为太子。

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诸臣封爵各有差。

曹丕对曹睿蔑视到什么地步了呢?蔑视到在临时决定启用曹睿之前,魏国的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曹睿。曹睿被他爹放了足足半辈子的牛!

世语曰:帝与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后,群下想闻风采。居数日,独见侍中刘晔,语尽日。众人侧听,晔既出,问:“何如”?晔曰:“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曹睿明显也对爸爸不满意,连孝都懒得给他戴。

魏氏春秋》: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但曹操却对曹睿不一样。他非常喜欢曹睿,甚至早早的把曹睿钦定为三代继承人。

魏书曰: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

曹丕立世子在217年,而曹操钦定曹睿时最迟不过212年(曹睿数岁之内)。搞不好曹丕的王位都是沾了儿子的福气得来的。




综上所述,我深刻怀疑人妻曹连儿媳妇也没放过,毕竟曹操一夜御幸七十女,他自己的老婆却只有二十个,数量远远不够。兴头起来,又有一位天仙般的儿媳在旁,八成会去借用一下。

曹操把甄宓留在曹丕的身边,可能是考虑辈分问题——他和袁绍是同辈,搞他儿媳妇平白无故地低他一头。于是就把甄宓在名义上挂在曹丕名下,实际上自己动不动就去她房里看绣花。曹操甚至有可能和曹丕有什么秘而不宣的约定,。

《世说新语》: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父子兄弟共御一女的事情在中国周边地区时有发生。神奇印度有一部电影叫《没有女人的国家》,就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曹丕曹睿曹芳三代连续乱伦,可见曹家的伦理也有别于常人。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语》

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 ——《三国志》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世说新语》

于陵云台曲中施帷,见九亲妇女,帝临宣曲观,呼怀、信使入帷共饮酒。怀、信等更行酒,妇女皆醉,戏侮无别。——《三国志少帝纪》

加上曹操祖上血统不明,其性格又残暴无比,不似中土人士。谁可以保证曹操绝对不是印度某家庭的同志呢?

《三国志集解》:宫省事秘,隐奥难窥,开国之初而不能容一妇人,事涉离奇,读史者不能不为之推寻也。




P.S.

晚上重温了下关于甄宓的相关史料,忽然注意到以前忽略过的一段话。这段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史料可能包含了甄宓真正的死因。

《魏书》: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

甄宓患有严重的慢性病,一度发展到不能行走,大家都认为她不会有什么好转。可在曹操曹丕离开她一年后,甄宓却变得“颜色丰盈”起来。

换句话说,曹操曹丕可能就是她的病因。曹家和精通房中术的左慈有很深的接触。曹操更在一些乱七八糟的传说里表现的很能干。

《玉房秘诀》: 治男子,欲令健,作房室,一夜十余不息。

方:蛇床,远志,续断,苁蓉。右四物分等,为散,日三服方寸匕。

曹公服之,一夜行七十女。

曹操吃的这几个东西还算是健康的,苁蓉我在新疆那边还啃过两口,味道有点像老胡萝卜。但曹丕就不得了了,他很可能接触过五石散,这是一种强力催性的毒品。

《备急千金要方》:“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

余嘉锡:“晏虽自觉神明开朗,然药性酷热,服者辄发背解体,虽亦幸而仅免耳。管辂曰:‘何之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鬼幽者为火所烧。’据其所言,晏之形状,乃与今之吸毒药者等,岂非精华竭于内,故憔悴形于外欤?”

嗑了药的曹家父子轮番上阵,让甄宓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甄宓以此为苦,于是常常求曹丕放过自己,去御幸别的女子。这在史料上是有记录的。

《魏书》: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

结果此事被曹丕误会,让他以为甄宓拒绝和自己行房,是因为更喜欢时不时过来联动的老爹。妒意由此滋生,于是在老贼死后就赐给甄宓一杯毒酒。

呜呼!

最后贴一段裴松之的疑问。裴松之对三国志里的甄宓也是一头雾水。他甚至搞不清楚里头到底有没有春秋笔法,只觉得陈寿写的非常别扭。

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

按我这个说法就比较清楚了。实事求是的说,魏宫之恶确实没有多大,曹丕也算不上多坏,只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而已。

但这些误会实在太臭了,史官有点没眼看。




P.S.

顺着这个思路理下去,看看甄宓的《塘上行》。

《塘上行》
甄氏 〔两汉〕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后一句没头没脑,根本说不通为什么要用它做文眼。很多译文甚至干脆不翻,当它是一句无意义的套话。

但如果我做的历史假设属实的话,这首诗就很容易理解了。“从君致独乐”是相对之前“大家一起乐”的情况说的。而“延寿”是指房中术里的某些内容。

甄宓以此诗对曹丕表达爱意,表示她并不钟情于老贼曹操。而“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这两句,是希望曹丕不要因为自己有过为父子两人服务的下贱行为抛弃自己。

曹丕闻之大悔,可惜为之已晚。

《三国志·方技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在处决吕布时要先缢死再枭首,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程序问题,而是藏着一些深层次的考量和当时的政治现实。咱们得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家伙,人称“三国第一猛将”,打起仗来那是真能以一当百。更关键的是,他“三姓家奴”的名声在外,哪个阵营呆不久,就跳到另一个阵营去了.............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曹操之所以希望孙权“内去”除掉张昭,并非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投降派”,而是出于他对孙权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一贯以来分化瓦解、以智取胜的政治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操的这一想法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政治智慧之中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厘清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禁止熏香,以及荀彧为何在此背景下继续使用熏香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曹操并没有明确地、全面地禁止所有形式的熏香。历史上关于曹操禁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则记载:“或说(许)都欲迁,而禁民用香。” 这句话的解读空.............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关羽千里走单骑,这段英雄史诗般的壮举,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但如果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其背后的真相,我们会发现,这并非单纯的忠义之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真相剥离:甘夫人与糜夫人之困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关键点:千里走单骑的主线,是为了护送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在曹.............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我要去说服关羽,不要放走曹操。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我就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直冲脑门。要知道,我现在身在许都,而关羽,就在那虎牢关外,正风光无限地护送着曹操返回洛阳。而我,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因为乱世而颠沛流离的书生,要去面对那位“威震华夏”的万人敌?这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可是,不劝说,又能如何?.............
  • 回答
    荀彧之所以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加九锡才与曹操决裂,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对曹操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失望)、对时局的判断以及个人原则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点,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荀彧自身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曹操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上。一、 荀彧对汉室的忠诚:从未动摇的政治底.............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丕南征荆州,以其赫赫战功和雄才大略,史书上却明确记载他是“败”了,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括。要深入了解这次失败,我们需要拨开历史迷雾,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战略意图与仓促上阵:曹丕在继承父业后,急于巩固和扩大曹魏的版图,一统天下是他明确的目标。荆州,作为连接南北的关键地理区.............
  • 回答
    甄氏对曹丕的态度,确实让后人颇感困惑,似乎存在前后矛盾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光拉回到那个动荡而复杂的时代,从甄氏自身的处境、曹丕的成长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等多重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甄氏对曹丕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态度的变化轨迹。早期,大约是曹丕刚见到甄氏,并娶.............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