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不是禁止熏香吗?那荀彧为何要顶风作案?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禁止熏香,以及荀彧为何在此背景下继续使用熏香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曹操并没有明确地、全面地禁止所有形式的熏香。

历史上关于曹操禁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则记载:“或说(许)都欲迁,而禁民用香。” 这句话的解读空间比较大。

“禁民用香”的语境: 这句话出自记载曹操迁都许昌后不久的事件中。一种解释是,这是一种临时的、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用途的限制,而非全国性的、永久性的禁令。迁都初期,许昌作为新的政治中心,可能出于管理、消防、甚至是一种对旧习俗的革新考量,对一些不必要的、可能引起混乱或占用资源的香料使用进行了限制。例如,可能禁止的是大规模的、铺张的香料使用,或者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城内大规模祭祀)滥用香料。
与“禁民渔猎”的类比: 在同一篇记载中,曹操还提到了“禁民渔猎”。这些“禁令”往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生产生活,或者树立新的统治秩序。捕鱼和打猎可能影响民生,而过度的用香也可能涉及经济成本、资源消耗,甚至引起火灾隐患等。
“禁香”的可能目的:
节约资源: 优质的香料往往价格不菲,作为统治者,曹操可能希望百姓节约开支,将资源用于更重要的生产活动。
消防安全: 在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的情况下,大量使用香料(尤其是在室内)存在火灾隐患。
统一社会风气: 可能是在尝试建立新的政治中心和文化规范时,对一些被认为“靡费”、“奢华”的习俗进行约束。
军事考量: 如果大规模用香导致烟雾弥漫,可能会影响士兵的视野和军令的传达。

然而,曹操本人对香料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

曹操在《铜雀台赋》中就描绘了铜雀台上“设酒开宴,张乐设歌”的盛况,这种宴饮场合极有可能伴随着香料的使用。
他本人也曾参与过一些雅致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也常与香料的使用相关联。
许多文人雅士在其生活中都会使用香料来熏衣、净室、怡情。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曹操可能限制了民众大规模、随意地使用香料,但并没有禁止文人雅士在个人居所或社交场合进行适度的、优雅的用香。

那么,荀彧为何要“顶风作案”呢?

首先,要理解荀彧的身份和地位:

重要谋臣与肱股之臣: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被誉为“王佐之才”。他为曹操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
士大夫阶层的代表: 荀彧代表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在士大夫阶层中,使用香料进行熏衣、焚香怡情是常见的文化活动,是他们高雅情趣的体现。
个人生活习惯: 即使有曹操的所谓“禁香”令,对于荀彧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文人来说,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其私人空间内。

其次,关于“顶风作案”的理解:

“禁”的范围有限: 如前所述,如果曹操的“禁令”并非全面禁止,而是一种针对性或限制性规定,那么荀彧在自己的居所内适度使用香料,可能并不被视为“顶风作案”。他的行为可能在“禁”的灰色地带,或者根本不在曹操意图限制的范畴内。
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行为: 在当时,很多士大夫都有焚香的习惯。荀彧只是其中之一,他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文化生活方式。
个人情趣与政治考量: 荀彧作为一名文人,有其个人的生活情趣和品味。在不影响大局、不触犯核心政治原则的前提下,他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是自然的。
表达某种态度(可能性较低但可探讨): 极少有人会认为荀彧是故意违抗曹操的命令来表达某种政治上的不满。他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总体上是忠诚的。如果他有任何不满,更可能通过其他更直接的方式表达。所以,个人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可能性更大。
史料的解读与限制: 史料记载往往简略,我们很难完全了解当时政策执行的具体细节和弹性。关于“禁民用香”的记载,可能是对某一特定事件或区域的描述,而非一项贯穿始终的严苛法令。

总结来说,荀彧在“禁香”的背景下使用熏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曹操的“禁香”并非全面禁止: 曹操的禁令更可能是针对大规模、浪费或有安全隐患的用香,而非个人在私密空间内的适度雅致用香。
2. 荀彧的士大夫身份和生活习惯: 使用香料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其个人情趣的体现,荀彧作为代表人物,保留这种习惯是自然的。
3. 政策的弹性与执行细节: 即使有禁令,其执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尤其是在对待核心臣僚的个人生活方面。
4. 史料记载的局限性: 我们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社会风气和政策执行的全貌。

因此,与其说荀彧是“顶风作案”,不如说他在曹操所划定的、并非完全禁绝香料的界限内,行使了他作为一名士大夫的个人自由和文化偏好。他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品味,而非对曹操政治意图的公开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禁香不是因为不喜欢熏香,而是在资源匮乏之际,不太舍得将财力耗费在这个风雅的碎钞爱好上。所以禁香和他囤香并不矛盾,毕竟香已经是香了,不用则废。好比人们日常存款也是量入为出一样。

其次,曹操禁香的范围和力度也还有待商榷,关于禁香的记载出自《内戒令》: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 後诸女配国家,因此得烧香。 吾不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 其所藏衣,香著身亦不得。

『天下初定』应指统一北方后。而原文也写明了禁香范围是『家内』而不是『朝廷』。与荀彧等并无关联,其他在衣食起居方面的节俭要求,涉及到僚属,应该也多是以建议的方式,而不是强制要求: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始拟古皮弁, 裁缣帛为白帢 ,以易旧服。
《晋书.舆服志》: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另《汉官仪》本就有对尚书台须用香的规定:

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 ,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 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补充一下,曹操对于荀彧等的封赏一向是比较丰厚的,也可以作为禁香无关僚属的旁证。《荀氏家传》:太祖既定冀州,为公起大第于邺,诸将各以功次受居第。太祖亲游之,笑曰:“此亦《周礼》六勲之差也。”)

以上是禁香范围,再谈力度。曹操本人也说得很坦诚,建安十八年嫁女时坏了这条禁香的规矩,后来又恢复,还追加一条香包藏衣也不可以,但是显然并没有什么大用。即使是在『家内』,也不免有逾矩:

帝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帝大怒,即便杀之。

文艺青年曹丕不知何处得衣香,这就被马咬了。大约此马是曹操的禁香小助手罢?

最后说说曹操的《内戒令》。除了关于禁香的记载,此中条文也多跟节俭相关:

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 ,以黄韦缘中。遇乱无韦笥,乃作方竹严具,以 帛衣粗布作裹 ,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吾衣被皆十岁也,岁解浣补纳之耳。
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 令以木作。

联系到日后《遗令》分香,个人推测『禁香』只是曹操多项节俭政策中的一则小规定,又因和朝中必不可少的礼仪需要产生冲突,所以落实效果未必好,也未必可行。不过其所反映出来的处处皆想方设法求节俭的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不止礼仪,还有日常精致生活的需要。虽禁了香,还要想办法弥补生活质量,《内戒令》紧接着还追加了这么一条:

房屋不洁,听烧枫胶及蕙香。

这也是唐诗《邺宫词》典出之所——

魏武平生不好香,枫胶蕙炷洁宫房。
可知遗令非前事,却有余熏在绣囊。
花飞蝶骇不愁人,水殿云廊别置春。
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燃枫烧蕙没有错,不过如果严谨一点,说曹操『平生不好香』不如说是『平生惜使香』更合适也更风雅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禁止熏香,以及荀彧为何在此背景下继续使用熏香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曹操并没有明确地、全面地禁止所有形式的熏香。历史上关于曹操禁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则记载:“或说(许)都欲迁,而禁民用香。” 这句话的解读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常常被争论的焦点。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曹操是真小人,刘备是伪君子”这种说法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真小人”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在语境中的含义: 真小人: 指的是那些行为不端,品德低下,但他们并不掩饰自己的这些缺点,甚.............
  • 回答
    曹操年轻时的志向:为何独钟“征西将军”?曹操年轻时的抱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曾言:“吾既不能救天下,亦不能安百姓,岂能封征西将军乎?” 这句话看似一句自谦之语,实则透露了他当年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规划。然而,为何在众多将军封号中,他独独看中了“征西将军”?这背后,藏着他独到的时代洞察和雄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背黑锅”,这个说法有点像阴谋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当时的天下格局非常特殊。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名义上还是大汉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
  • 回答
    关于“曹操不喜欢曹丕”这个说法,其实在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压倒性的证据来证明曹操“不喜欢”曹丕。更多的是,这段父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值得玩味和探讨的细节,使得后人产生了这样的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1. 曹操的继承人选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回答
    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一选择背后深远的曹魏命运曹操,这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然而,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僭越称帝的宝座,而是以汉相的身份自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现实的权谋考量,也有历史的顾虑,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这一未称帝的决定,更.............
  • 回答
    曹操不喜欢祢衡,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要说起来,简直就是一场“才子配不上老板”的悲剧,而且还是带有浓烈个人恩怨色彩的。首先得从祢衡这人说起。这家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刺头”,一个浑身长满了刺的文化人。他年轻有为,文采斐然,在当时的名士圈里绝对是数.............
  • 回答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用计策从曹操手里“借”来了十万支箭,成为一段佳话。但细想一下,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曹操在明明知道对方可能弓箭攻势的情况下,不使用他最厉害的“火箭”来反击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都不是简单的军事策略那么肤浅。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当时曹操军队的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