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诸葛亮都喜欢把妙计放在锦囊里面,让大将遇到情况再打开,而不是直接告诉大将应该怎么做?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

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

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而且战场上的细节千变万化,许多突发状况是事前难以预料的。

信息不对称: 尽管主帅可能对全局有更宏观的了解,但当战局展开,具体到某个环节,例如某个部队的突围、某个突破口的争夺,最了解现场情况的往往是那个部位的将领。主帅远在后方,不可能事事亲临,也无法掌握所有细枝末节。
将领能力差异: 并非所有将领都具备临机决断、根据变化调整策略的才能。有的将领忠诚勇猛,但缺乏全局观和战略眼光;有的则可能在压力下容易出错。将计策封存起来,可以为那些能力稍逊的将领提供一个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南,避免他们在关键时刻因为犹豫不决或错误判断而导致败局。
避免信息泄露: 在那个年代,战场情报的传递和保护非常重要。如果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出发前就公之于众,一旦被敌方侦知,整个计划就可能落空。锦囊妙计的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关键信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才能被知晓。

2. 信任的传递与责任的界定

将计策封存在锦囊中,也包含了对将领的信任与一种责任的传递。

“孤(我)相信你”的信号: 诸葛亮将锦囊交给关羽、张飞、赵云时,虽然口头上有交代,但锦囊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体现。这表示“我信任你能够按照我的既定方针,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一种对将领能力的肯定,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明确的授权与责任分担: 锦囊中的计策,相当于一个明确的授权,说明在特定情况下,将领有权并且必须按照锦囊内的指示行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旦执行得当,是主帅的英明决策;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锦囊内的指示也是有据可循的,有助于事后分析,界定责任,避免主帅被动承担所有责任,也让将领对自己的行动有更清晰的认识。
避免将领过度倚赖: 直接告知所有细节,可能会让将领形成一种“只要听从命令就好”的思维定势,削弱其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而锦囊的模式,虽然提供了指导,但打开锦囊的那一刻,将领仍然需要主动去理解和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将领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3. 心理战与造势

这种做法本身也带有一些心理层面的考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造势”的手段。

制造神秘感与权威感: 诸葛亮以“神机妙算”闻名,将计策封存于锦囊,无疑增加了这种神秘色彩。这种“不轻易示人,只在关键时刻揭晓”的做法,能进一步巩固他在部下心中的“智者”形象,提升其权威和号召力。将领们在接到锦囊时,会感受到一种即将执行一项重大任务的仪式感和使命感。
强调时机的重要性: 锦囊的开启时机是“情况紧急”、“万分危急”之时,这恰恰强调了计策的时效性和关键性。将领们会更加珍视这个打开锦囊的时机,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最艰难的挑战,也意味着他们将要施展最精妙的策略。
对敌人的震慑: 对于敌方而言,如果知道对手有这种“锦囊妙计”,可能会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和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敌人会何时、以何种方式出奇制胜,这种心理上的压力有时也能起到瓦解敌方士气的作用。

4. 历史文化背景的体现

在古代中国,很多事物都讲究“礼”和“道”。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古人强调信息保密的重要性,君臣之间也讲究一定的隐私和信任。锦囊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这种“君臣有别”的观念,避免过多的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外泄。
仪式感与规矩: 战争的指挥,也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和规矩来体现整体的严谨性。锦囊的传递和开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军事指挥中的规矩,体现了对战术执行的重视。

举例分析:

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有一次就是将计策藏于锦囊,让马岱去执行。 当孟获再次前来挑战,诸葛亮让马岱按锦囊行事。马岱打开一看,里面写的是关于如何诱敌深入,然后设伏擒拿孟获的方法。这里的关键在于,孟获的策略是不定的,诸葛亮无法提前预知他会采取何种战术,但可以预设几种应对方案,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一套。直接告诉马岱具体怎么办,可能就失去了根据孟获当场反应来调整的可能性。
曹操赤壁之战后的“献书退兵”: 虽然不是直接藏于锦囊,但曹操也曾派徐庶送去假投降的书信,并暗中嘱咐徐庶在书中夹带暗号。这同样体现了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下,需要运用一些迂回和隐蔽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总结来说,曹操和诸葛亮之所以喜欢用锦囊妙计,并非简单的故弄玄虚,而是结合了对战场复杂性的认识、对将领能力的评估、对信息安全的考量、对自身权威的巩固以及对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适应。这是一种将战术智慧、指挥艺术和人性洞察融为一体的策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指挥方式。 它既赋予了将领在关键时刻的行动指南,也保留了主帅的整体掌控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上的威慑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比如曹操派我去攻打你,很多人都想当主将 但是曹操相信我的能力但是我的威望又不够怕我不能服众,所以出征之前当着大家的面给我一个锦囊,其实锦囊里什么都没有的,因为战场形式一直再变的,我到了战场看清了形式然后写一份作战计划放锦囊里,因为锦囊只有我可以随身携带,第二天宣布作战计划,有的将领觉得太冒险了,我就说这是主公的命令,你不服我可以你敢不服主公的命令吗?这样大家就都没话说了。。。如果没有锦囊很多人会反对我的作战计划,这仗就没发打了甚至惨败。。还有一种就是曹操预判几种情况把几种情况的所应对的作战计划都放里面,到时候根据情况来选择作战计划。。。懂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玉玺与天子,这两样象征着正统与权力的物件,为何在诸侯们的眼中,重要程度却截然不同?为何唯独曹操似乎“情有独钟”,对玉玺念念不忘,而其他诸侯却似乎更看重掌握在手中的权力,而非那块刻着传国玺的玉?这其中的门道,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玉玺”和“天子”在.............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曹操和诸葛亮都曾身居丞相之位,权倾朝野,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招致骂名,一个备受赞誉。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涉及到他们的政治手段、个人品德、历史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与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曹操: 曹操崛起的时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曹.............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由帝国扩张和巩固主导的时代。与后来刘备阵营中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形象不同,汉武帝的时代,战争的指挥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其说是“不需要”军师谋士,不如说是这种角色在当时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战争的性质和权力结构也使得皇帝本人能够直接深入地参.............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哎呀,这曹操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啊,这个问题,我跟你说,问到点子上了!这俩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打天下,一个守天下,各有各的本事,要真说谁更厉害,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他们的“厉害”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咱就一样一样掰扯掰扯。先说说曹操。这位爷,那可真是个“乱世枭雄”。他厉害在哪儿? 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们从前爱把诸葛亮、关羽这些人物供起来,现在回头看看,好像曹操、司马懿这些“反派”或者说“实用主义者”反倒越来越得人心了。要我说,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咱老百姓看事情的角度、对“成功”的定义,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导向都在悄悄挪窝。从“忠义”到“能力”的转移:你想啊.............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从他初出茅庐时提出的“隆中对”就已定下基调。这并非因为他不想打东吴,而是他深知当时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更不用说东吴了。要实现“三分天下”,首要任务是壮大自身,而曹魏是最大的潜在威胁,也是东吴最直接的盟友。一、 现实国力与战略定位首先,我们得明白蜀汉的先天不足。刘备集团在赤壁.............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诸葛亮一生 most 志不忘兴复汉室,而其一生 most 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北伐中原,灭亡曹魏。然而,尽管他倾尽才智,屡次出兵,却始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不得不六出祁山,辗转反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强大。曹魏在前朝基础上,经过曹操父子的经营,国力相对稳固,经.............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