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为什么诸侯都抢玉玺不抢天子?只有曹操去抢了?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玉玺与天子,这两样象征着正统与权力的物件,为何在诸侯们的眼中,重要程度却截然不同?为何唯独曹操似乎“情有独钟”,对玉玺念念不忘,而其他诸侯却似乎更看重掌握在手中的权力,而非那块刻着传国玺的玉?这其中的门道,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玉玺”和“天子”在当时究竟代表着什么。

玉玺:合法性的图腾,号召力的法宝

传国玉玺,传说由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到了汉朝,它更是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皇帝的印玺,代表着君临天下的合法性。

简单来说,玉玺就是一块“合法证明”。在那个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拥有了玉玺,就等于拥有了天子之位最直接的凭证。谁握有玉玺,谁就可以宣称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是上天选定的合法统治者。这对于聚集兵马、招揽人心的诸侯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想想看,当一个诸侯打着“奉天承运”的旗号,手持传国玉玺,向天下宣布自己继承大统,这比单纯的武力扩张更能赢得人心,更能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士人、将领归附。它是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一种精神上的制高点。

天子:手中的棋子,权力的筹码

而“天子”,也就是汉献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在董卓之乱后,早已沦为诸侯手中的傀儡。无论是李傕、郭汜,还是后来的曹操,都曾“迎”或“控制”过汉献帝。

在诸侯们看来,一个被控制的天子,就像一枚可以随意摆弄的棋子。他们需要的是利用天子的名义来为自己的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不是真的要与天子分享权力。谁能控制住天子,谁就能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谁就能让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显得更加“正统”。

但天子本身,就像一个没有实权的国王,或者说,是一个被囚禁的象征。他可以被随意迁徙,被随意册封,他的诏令也必须经过掌握他的人的同意才能发出。所以,对于已经拥有了大量兵马、地盘,并且在积极扩张势力的诸侯来说,仅仅控制住一个虚弱的天子,已经足够了。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盘,如何打败其他诸侯,而不是去争夺一块玉石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诸侯都抢玉玺不抢天子?这是一个误解。

其实,说诸侯“不抢天子”是不准确的。每一个有野心的诸侯,都曾尝试过控制天子,以获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为了控制天子,这恰恰说明了天子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抢玉玺”这件事,似乎只集中在曹操身上,或者说,大家对玉玺的执念,似乎在曹操这里表现得更明显呢?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1. 曹操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曹操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深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但他更进一步,认识到玉玺所代表的“合法性”是比“控制天子”本身更高级别的政治资本。

合法性的绝对优势: 当天下还在犹豫谁才是正统继承者时,曹操得到了玉玺。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宣称自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并且有证据在手。这种合法性是无法被轻易质疑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争取人心。当袁绍、刘表等人还在玩弄政治手段,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中心时,曹操已经通过玉玺完成了对“正统”的初步占领。
统一的象征: 玉玺不仅仅是汉朝的象征,更是天下统一的象征。对于一个渴望结束乱世,建立新秩序的政治家来说,玉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曹操拥有玉玺,就等于将自己与历代王朝的合法性联系起来,这有助于他在统一过程中,减少阻力,赢得更多认同。

2. 其他诸侯的局限性与困境:

地域割据与实力不足: 像袁绍、刘表、刘备等诸侯,虽然占据一方,但他们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散的,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更侧重于巩固自己的地盘,发展自己的军队。他们或许也曾觊觎玉玺,但可能因为距离、实力或时机不对,而无法轻易得到。
战略重心不同: 一些诸侯的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于军事上的胜利,或者是在自己的区域内建立稳固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玉玺虽然有价值,但可能不如直接控制兵权、粮草来得实在。例如,袁绍虽然兵多,但其政治手段和战略眼光与曹操相比,稍显逊色,他更倾向于通过军事力量来压倒对手。
汉献帝的“敏感性”: 汉献帝作为“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存在。一旦被某个诸侯控制,其他诸侯就会将其视为“敌对势力”的合法性来源,反而会联合起来讨伐。因此,虽然需要利用天子的名义,但直接去“抢夺”天子本身,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而玉玺作为一件“物”,其象征意义更多,直接抢夺似乎风险相对较低,但一旦得到,其合法性收益却可能更高。

3. 曹操的“顺势而为”与主动出击: 曹操在“迎汉献帝”这件事上,是主动出击,将天子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而玉玺的出现,尤其是董卓死后玉玺的下落不明,给了曹操一个绝佳的机会。他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和影响力,找到了玉玺,并将其据为己有。这与他一贯的“顺势而为”的政治风格相符。他看到了玉玺背后巨大的政治价值,并果断地将其收入囊中。

4. 时机与概率: 传国玉玺在历史上多次遗失,在三国时期,它在董卓死后一度下落不明,后来被献帝带在身边,直到曹操“许都迁都”后才被曹操获得。所以,并非所有诸侯都有机会去“抢”玉玺。而曹操恰恰是在那个关键的时刻,掌握了获得玉玺的可能性,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

曹操拿到玉玺后,做了什么?

曹操得到玉玺后,并没有立刻称帝,而是继续奉汉献帝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利用玉玺的象征意义,不断强化自己的合法性,为他统一北方,逐步掌控朝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有“曹操盗玉玺”的情节,但其核心在于玉玺的政治象征意义,曹操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最终能够“代汉自立”。

总结来说,诸侯们不“只”抢玉玺不抢天子,而是他们各有不同的政治目标和战略选择。

天子是一个需要“控制”的政治棋子,是获取短期政治优势的工具。
玉玺则是一个需要“拥有”的合法性图腾,是获取长期政治合法性和统一号召力的法宝。

曹操之所以对玉玺表现出更大的“执念”,是因为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能够看到玉玺背后巨大的合法性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步。他不是不想要天子,事实上他控制了天子,但他更懂得玉玺所代表的意义,那是能让他名正言顺地走向巅峰的终极象征。而其他诸侯,或因为实力不足,或因为战略重心不同,或因为时机不对,没有像曹操那样抓住玉玺带来的终极合法性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玉玺其实也没几个人抢啊。抢天子?地理位置的问题上面有人说过了,我这儿就风险问题打个比方。

经理人沮授:老板,我建议您投资一个大项目“挟天子以令诸侯”,运作好了回报率超高啊。

投资人袁绍:这个项目看起来并不难想到,之前有人做过这个项目吗?

沮授:有哇,当年首席富豪董卓就做过。

袁绍:然后呢?

沮授:因为做这个项目,老本赔光,倾家荡产了。

袁绍:还有别人做过没?

沮授:企业家李傕、郭汜联手做过,还聘请了顶级经理人贾诩运作。

袁绍:然后呢?

沮授:贾诩做了一阵子说什么都不肯继续了,抽身跑路。虽然他一分钱没赚到,但比留在项目里的李傕郭汜好多了,他俩老本赔光倾家荡产了。

袁绍:你觉得我比董卓牛逼么?

沮授:好像没。

袁绍:你觉得你比贾诩牛逼么?

沮授:有。

袁绍:摸着良心再说一遍。

沮授:好像没。

袁绍:那你让我沾这项目?你有病还是你觉得我有病?!

综上所述,抢天子是个高风险项目,如果不是风险偏好者,很难下决心去做。

user avatar

问题本身不成立啊。三国时候没有谁在抢玉玺。正好在这个问题里面,我要为孙坚和袁术翻案!

  1. 孙坚捞井获玺

先说孙坚,孙坚获玉玺的时间点是在董卓西迁长安,孙坚攻破洛阳之后。说法并非出自『三国志』而是『吴书』:

吴书曰:坚入洛,埽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恠,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旣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很有小说色彩。先是看到五色云气,然后派人入井捞出传国玉玺。并且还开了上帝视角,知道这是张让作乱的时丢下的传国玺,而不是董卓撤退的时候仓卒丢下的。


如果这是真的,只能说孙坚的心可真大。为什么呢?当时二袁争雄,孙坚仅仅只是袁术的部将之一,孙坚的官都是袁术表的,这意味着孙坚和袁术之间是部将和主公之间的关系的:

献帝春秋曰:袁术表坚假中郎将。

即便孙坚刚当上官就想要背叛袁术,从孙坚的角度,隐匿玉玺依然有两个不可能:

  1. 以当时孙坚的势力,别说称帝,就是隐瞒这个消息都是很难完成的任务,自己留着完全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节奏。这个时候就算是捞到了玉玺,难道不是应该交给袁术么?要么就交给盟主袁绍也行。当着一个中郎将就想以后龙登九五,这步子太大了。玉玺这等宝物,不是那时候的孙坚能够有能力隐匿住的。
  2. 先看两段关于孙坚的史料:
江表传曰:旧京空虚,数百里中无烟火。坚前入城,惆怅流涕。


裴松之:臣松之以为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

无论是江表传的描述,还是裴松之的注,都说明孙坚在当时忠烈的名声还是不错的,但是隐藏玉玺,这是乱臣贼子,阴坏异志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和孙坚的人设不符合。所以在这里要先还孙坚一个清白:

死后不愁无勇将,『英魂』依旧守江东!


所以孙坚捞井获玉玺这件事的真实性就非常存疑。就像裴松之说的,这个说法本来出自吴书,当是孙权称帝的时候,为了制造天命在吴的舆论生造出来的说法的,孙权为了当皇帝,也不顾及自己老爹的声誉和人设了。


2. 玉玺究竟何处

首先,孙策玉玺换兵权,是三国演义的原创。话说孙策在没有离开袁术单独发展的时候,一直是袁术手里的一把利刃,但是袁术养孙笨就和曹操养吕布一样——一直不给饱,每次打之前都许诺把打下来的城池给孙笨当领地,但是打下来之后袁术派的都是自己的亲信。后来刘繇和袁术开战,袁术屡战不利,孙策自告奋勇,袁术没有办法了,才让孙策下江东。三国志上无论是正文还是注,都没有提玉玺的事情。

江表传曰: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倒是孙坚传里面有一句话:

山阳公载记曰: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按照山阳公载记的说法,袁术是用孙夫人做人质夺的传国玺,和孙策无关。『后汉书』中也有描述:

术得玺,举以向肘。魏武谓之曰:‘我在,不听汝乃至此’。

但是这段史料是范晔抄错了,把袁绍抄成了袁术,原始出处在『三国志』和『魏书』:

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

热闹的是,在后世『玉玺谱』里面,事情完全颠倒过来了!

袁绍有僭盗意,乃拘坚妻,逼求之。绍得玺,见魏举以向肘,魏武恶之。

变成了袁绍逼孙坚妻,还是去恶心曹操……可怜这一段小说,到处传抄,孙坚的老婆被袁术拘了袁绍拘,真让人揪心。人家三国志里面明明说的就是『玉印』而已。

而在三国志袁术传里面,关于僭号的描述非常的简单:

用河内张烱之符命,遂僭号。

完全没有提玉玺的意思。所以袁术僭号或为真,但是玉玺一事确是莫须有。所以啊,无论谁画袁术,都画一个大大的玉玺,袁术冤枉啊!

并且裴松之对『山阳公载记』及其作者乐资的评价非常不好:

不知资、暐之徒竟为何人,未能识别然否,而轻弄翰墨,妄生异端,以行其书。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矣。实史籍之罪人,达学之所不取者也。

从而『山阳公载记』里面的这句话还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总之,孙策并没有献玺,就是趁着袁术的部将孙贲、吴景不给力,自告奋勇,脱离了袁术的控制。

匹马『鹰扬』走四方,决机两阵见孙郎。


既然孙坚获玺、孙策献玺,袁术贪玺都是一系列的莫须有,那么玉玺究竟在哪里呢?其实孙家没有玉玺还有旁证,就是当孙皓献玺归降的时候,献了天子六玺,唯独没有提传国玺的事情,基本可以证明传国玺当时确实不在孙家。

江表传曰:案汉献帝起居注云“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玺于阁上”,又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明其伪也。

后来也有人反驳说,玉玺曾经在孙家,说传国玺是古代玉玺,属于宝物,不在六玺之数云云,但是如果真的连传国玺都交上去了,天子六玺有记载,为何传国玺不记载?并且孙坚获得玉玺的可能性之前已经分析了,本来就很小。


后世还有一种说法,还搬出『辽史』的证据:

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事实上这段『辽史』其实重点在后面这两句『晋亡归辽』,『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言下之意是天命归于大辽。前面的记载也很道听途说,可谓是破绽百出的。首先『传至孙权以归于魏』就很谜,也就是说是和平时期孙权献上去的,还是在曹丕篡位之前?!而事实上,孙权对魏国最低眉顺眼的时候就是受九锡,要和魏抗蜀的时候——此时曹丕已经称帝,之前实在是想不到什么时候会求魏求到把传国玺奉上,并且如果传国玺在魏吴之间传递,这是一件大事,而裴注和三国志中都没有提到过。


传国玺,其实皇帝平常并不用的。秦汉以来,天子一直用六玺,而刻着八个字的传国玺是汉高祖入关的时候捡的:

乘舆六玺,秦制也。
《汉旧仪》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此则汉遵秦也。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所以传国玺和斩蛇剑一样,都是供起来的宝物罢了,参考斩白蛇剑的命运,如果不是在晋惠帝时期武库失火烧了,也就是默默的一代一代传下去而已了。所以传国玺的命运,很可能就是锁在深宫之中,默默的看着秦汉三国的变迁,到八王之乱、晋室南迁之后便神秘的消失了。所以,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诸侯来抢玉玺,谈何“都抢玉玺,不抢天子”?


@臭咸鱼@成刚 提醒,前面的分析忽略了『后汉纪』的记载:

是日,幸崇德殿,大赦天下。得六玺,失传国玺。

传国玺应该是丢失于十常侍之乱。如果结合『后汉书』中:

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

虽然没有指明袁术盗的是国家的什么玺,当然也不排除传国玺的可能。那么有两个可能:

  1. 袁术不臣之心可能很早就有了。十常侍之乱,二袁的人攻入宫门,或许那个时候玉玺已经入袁术之手也未可知。
  2. 传国玺确实由孙坚捞起来,但是很短的时间内就交给袁术了。这样的话,山阳公载记里面「拘坚妻夺之」会是可信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玉玺与天子,这两样象征着正统与权力的物件,为何在诸侯们的眼中,重要程度却截然不同?为何唯独曹操似乎“情有独钟”,对玉玺念念不忘,而其他诸侯却似乎更看重掌握在手中的权力,而非那块刻着传国玺的玉?这其中的门道,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玉玺”和“天子”在.............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桩足以撼动周天子权威的大事,问周王应不应该封三家为诸侯,这可真是一个牵扯到礼法、道义、现实与长远利益的复杂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节骨眼上。晋国,那可是周朝开国以来,诸侯国中地位最尊崇、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从周初的“春秋五霸”到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晋.............
  • 回答
    三国时期,东吴孙峻和诸葛恪的联合与决裂,是一段充满政治博弈、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的复杂故事。他们的关系变化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他们的联合原因和决裂的经过:一、 孙峻与诸葛恪的联合:同仇敌忾,政治需要孙峻和诸葛恪最初能够走到一起,并肩作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回答
    诸葛诞当年起兵反抗司马氏,在《三国志》中却鲜有负面评价,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其中缘由,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其政治立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考量。他生活在晋朝,而司马氏正是建立晋朝的皇族。在这种情况下,陈寿写史,自然会对当朝的开国功臣,也就是司马氏及其党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好的,关于诸葛诞技能的修改,我来跟大家唠唠,看看有没有大伙儿觉得顺眼的,或者觉得哪儿还能再抠抠细节。这玩法儿嘛,咱们就得整出点新花样,给武将们也添点儿新鲜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诸葛诞这武将的定位。 以前的诸葛诞,感觉有点儿“慢热”,爆发起来挺猛的,但前期铺垫需要点时间,而且技能的触发方式有点儿看.............
  •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
  • 回答
    新版《三国》中一些角色,尤其是曹操、袁绍等人物,在某些场景下出现披头散发的造型,这确实是该剧一个比较显著的视觉风格特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计,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并且可以详细阐述:1. 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暴怒、失意或疯狂: 象征内在的混乱与失控: 披头散发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视觉符号,用.............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人请司马徽出山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它触及到了当时“出山”的定义、司马徽自身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简单来说,不是没人请,而是司马徽自身对于“出山”有着非常明确的、与当时主流追求不同的标准,并且他主动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三国杀》如今的风评,说实话,确实不怎么好。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和演变,掺杂着玩家的情绪、游戏的设计、商业模式的变迁,还有时代洪流的裹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个曾经风靡一时、承载了无数人青春回忆的游戏,现在会惹来这么多“差评”。一、玩法固化与创新乏力:老瓶装新酒.............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些非常真实的社会和军事层面的现象。其实并不是每次打完败仗,人就“病了”,而是说很多时候,败仗的惨烈后果,常常导致将士们身心俱疲,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身体上的摧残,直接导致疾.............
  • 回答
    三国时代之所以如此迷人,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承载了太多复杂而又鲜活的人性,以及那些在乱世中迸发出的耀眼光芒。试想一下,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王朝倾颓,礼崩乐坏,曾经的秩序荡然无存。在这种巨大的动荡之中,普通人如同飘零的浮萍,命运难以掌控,而那些拥有才能、野心和魄力的人,却如同在惊涛骇浪.............
  • 回答
    要说魏蜀吴三国,为什么好像只有魏国自己“培养”出了自家王朝的掘墓人,这事儿还得从各自的立国基础和发展轨迹说起。先来看看魏国。曹操当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最后他儿子曹丕篡了汉,但魏国的根基,说白了,就是曹操打下来的。他手底下聚集了一批能力出众的人才,比如曹氏宗亲里的曹仁、曹洪,还有像是司马懿、诸葛亮.............
  • 回答
    三国游戏里刘备的风评,说实话,确实挺微妙的。你要是问为什么把他“设得那么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看具体是哪款游戏,以及你觉得“差”体现在哪儿。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很多三国游戏在塑造刘备这个角色时,会呈现出一些玩家不太满意,甚至觉得“不行”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刘备这个人物本身就挺复杂的。.............
  • 回答
    关于陈到,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喜欢拿他来和蜀汉其他名将比,甚至把他抬得很高。但要说他“真的这么厉害”吗?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别光听那些“吹”。首先,得承认,陈到确实是个人物,而且在当时那个环境里,能被刘备看重,跟着他南征北战,这本身就说明他不是泛泛之辈。陈到到底牛在哪儿? “白毦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是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心中一块挥之不去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三国前期群星璀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巨头身边,各有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鲁肃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到了后期,怎么就感觉人才越来越少,名气大的也多是些前期的延续,或者一些能力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