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孙峻和诸葛恪为什么开始联合后来又决裂?

回答
三国时期,东吴孙峻和诸葛恪的联合与决裂,是一段充满政治博弈、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的复杂故事。他们的关系变化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他们的联合原因和决裂的经过:

一、 孙峻与诸葛恪的联合:同仇敌忾,政治需要

孙峻和诸葛恪最初能够走到一起,并肩作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共同的政治背景与家族利益:
诸葛恪的崛起: 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是东吴政坛上的青年才俊。他在孙权晚年凭借出色的才能崭露头角,尤其在对曹魏的战争中表现突出。
孙峻的地位: 孙峻出身于吴郡孙氏,是孙坚的侄孙。虽然不如孙权、孙策那样核心,但孙氏家族在东吴政权中拥有天然的政治资本和影响力。
共同的政治目标: 在孙权晚年,东吴内忧外患不断。对外,曹魏虎视眈眈,东吴需要巩固边防,扩大优势;对内,朝政不稳,权臣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峻和诸葛恪作为新一代的政治力量,都希望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并肩作战能够增强他们在朝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 抵御曹魏的战略需要:
合肥新城的胜利: 诸葛恪在公元253年指挥东吴军队大破曹魏合肥新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东吴士气,也巩固了诸葛恪的政治声望和在军中的地位。
孙峻的角色: 在这次战役中,虽然诸葛恪是主帅,但孙峻作为东吴的重要将领和权力人物,其支持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孙峻的军事才能和在军中的影响力,能够为诸葛恪的战略部署提供重要的支持。他们需要通过共同的军事行动来展示东吴的力量,并对曹魏形成威慑。

3. 孙权晚年的政治格局:
孙权信任诸葛恪: 孙权在临终前,将幼子孙亮托付给诸葛恪和孙峻,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权力。这种信任是他们能够联合的基础,也是他们承担重任的契机。
制衡其他势力: 孙权可能也希望诸葛恪和孙峻能够互相制衡,避免某一方独大。然而,事与愿违,这种联合最终演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因此,在孙权去世前以及他刚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诸葛恪和孙峻的联合是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家族利益以及对东吴政局的共同责任感。他们需要联手来抵御外敌,稳定朝政,并巩固东吴的统治。

二、 孙峻与诸葛恪的决裂:权力膨胀,猜忌猜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权力的不断集中,孙峻和诸葛恪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走向决裂。决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诸葛恪的专断与过激行为:
权力的滥用: 诸葛恪在获得孙亮和朝廷的极大信任后,变得非常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激进的政策,例如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以及对人民施加重税以满足其大规模的军事计划(比如对合肥新城之外更宏大的北伐计划)。
无视他人意见: 诸葛恪在推行政策时,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太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孙峻等老臣的建议。他的一些决策,如大规模的劳役和高压的统治方式,引起了朝野上下不满。
对臣下的严苛: 诸葛恪对臣下非常严苛,动辄惩罚,甚至株连。这种霸道和不近人情的作风,使得许多人对他产生了恐惧和怨恨。孙峻作为诸葛恪的政治盟友,也逐渐感受到诸葛恪的威胁和排挤。

2. 孙峻的权力欲与被边缘化的恐惧:
权力的诱惑: 孙峻本就具有一定的权力欲,而诸葛恪的迅速崛起和专断行为,让他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他害怕被诸葛恪进一步边缘化,甚至失去现有的权力。
成为诸葛恪的政敌: 随着诸葛恪权力的膨胀,孙峻逐渐成为其政策的反对者和潜在的政敌。他可能从最初的支持者转变为暗中不满者,并开始寻求机会来制衡诸葛恪。
利用民怨: 孙峻敏锐地观察到诸葛恪的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满,他开始利用这种民怨来为自己争取支持,并为之后的行动做准备。

3. 政治派系斗争:
士族与寒门(相对而言): 尽管都身处东吴核心权力圈,但诸葛恪代表的是以诸葛瑾为代表的琅琊诸葛氏,而孙峻则与江东大族有着更深的联系。这种家族背景和利益上的差异,也可能在权力斗争中被放大。
年轻派与老臣派: 诸葛恪是新兴的青年才俊,而孙峻虽然也年轻,但在政治经验和权力运作上,与诸葛恪的策略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也可能导致他们之间的隔阂。

4. 具体事件的催化剂:
诸葛恪的北伐计划: 诸葛恪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大规模的北伐计划,需要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这必然会影响到孙峻等将领的利益和权力分配。孙峻可能反对这个计划,或者认为诸葛恪的指挥方式不当,从而加剧了矛盾。
孙峻对军队的掌控: 孙峻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在军队中拥有一定的根基和影响力。当他感受到诸葛恪的威胁时,他会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优势来对抗诸葛恪。

决裂的过程:

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孙峻开始暗中联合对诸葛恪不满的朝臣和将领。他利用诸葛恪在处理政务时的一些疏忽和诸葛恪对臣下的严苛作为突破口。

最终,在公元253年,孙峻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当时,诸葛恪在为北伐做准备,他命令将领们集结在建业(今南京),而他自己也来到了建业。孙峻趁诸葛恪醉酒熟睡之际,联合了另一位将领吕据等人在宴会上突然发难,将诸葛恪杀死。

总结:

孙峻和诸葛恪的联合,最初是基于东吴政局的稳定、对外战争的需要以及孙权临终前的托付。然而,随着诸葛恪权力的膨胀和专断,以及孙峻对自身地位的担忧和权力欲的驱动,他们的关系迅速恶化。诸葛恪的过激政策和严苛作风激化了矛盾,而孙峻则抓住机会,利用这些不满,最终通过刺杀的方式结束了这段短暂而又充满斗争的合作关系。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的东吴政权,可以说是”虚君在上,贵族共和”。这种背景下,自然会有一位贵族代表走到前台当执政官。诸葛恪是第一个执政官,孙峻就是第二个。



江东的吴国,是三国中贵族化最深的一个,完全是后来东晋的翻版。当地豪族,不但拥有大量土地,还有大量依附人口,甚至自己的军队。用邓艾的话说,这帮人随便串联一下,皇帝就要翻车。

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邓艾传》


用葛洪的话说,他们的权力、财富,和皇帝没有明显区别。

车服则光可以鉴,丰屋则群鸟爰止。叱咤疾于雷霆,祸福速于鬼神,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出饰翟黄之卫从,入游玉根之藻棁。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抱朴子.外篇.吴失》


现在大帝孙权去世了,皇位上坐着一个10岁的骚年,他可能看得住场子吗?这种背景下,贵族们自然会派出一个代表来执政了。


我们不要只看见诸葛亮、司马懿这俩成功的执政官,在这个位置上粉身碎骨的人可多了去了,这绝对是场天大赌博。如果干得好,那是风光无限,权势滔天,家族势力节节高;如果干得不好,千万不要以为引咎辞职可以解决问题,俗话说:执政一时爽,全家火葬场。

所以,有的大佬喜欢低调,不去当这个出头鸟,明哲保身,坐看风云起;相反,有的大佬却削尖脑袋往前挤,要冲上权力的巅峰。说好听点,这叫做积极进取、人生能有几回搏;说难听点,就是野心太大、人心不足蛇吞象。敢往前冲的大佬,一般就两个结局,”大兴吾家“或”大赤吾族“。


孙权后期,东吴有五个重臣,分别是步骘、朱然、全琮、吕岱、诸葛恪。

秋九月,以骠骑步骘为丞相,车骑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诺葛恪为大将军。《三国志.吴主传》


然而,孙权人称”老不死的“,步骘、朱然、全琮都死在了他前面。他驾崩时,只有吕岱这个超级不死鸟和诸葛恪这个少壮派还在。吕岱是个比较低调的,而诸葛恪正相反。所以,孙权快不行的时候,诸葛恪自然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辅政大臣。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三国志.诸葛恪传.裴注》

我们知道,孙峻也是个极具野心的大佬,但此时他哪有资格和诸葛恪比呢?大佬们一致支持诸葛恪当执政官,孙峻只是顺应这个潮流向孙权传话而已


最后,孙权同意了,临死时任命了5个托孤大臣,诸葛恪位居第一。

久之,权不豫,而太子少,乃征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权疾困,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三国志.诸葛恪传》


然而,孙弘和诸葛恪一直是政敌,眼看诸葛恪要执政了,他想拼死一搏,杀了诸葛恪。结果孙峻告密,诸葛恪反杀了他。

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峻以告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乃发丧制服。《三国志.诸葛恪传》


表面上看,又是孙峻积极和诸葛恪合作,干翻了孙弘。实际上,孙峻依然只是顺应潮流而已。孙弘当年帮孙权打击豪门大佬,在贵族们眼里是标准的”狗腿子“。孙权一死,靠山一倒,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中书令孙弘佞伪险诐,休素所忿,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三国志.张休传》

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三国志.朱据传》

诸葛恪执政初期,那是干得风生水起。既废除皇帝监视贵族的校事官,又大减税收,把豪门大户伺候得欲仙欲死,声望一日高过一日,走到外面老百姓都伸长脖子想一睹尊容。

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三国志.诸葛恪传》


另一个托孤大臣,滕胤,也和诸葛恪联姻,把女儿嫁给了诸葛恪的儿子,达成政治同盟。

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辞位。《三国志.孙峻传》


这还不算,北边的司马师还跑来送经验值。东关之战,诸葛恪一战封神,打得魏国侵略者屁滚尿流。

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伙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督,亦斩之。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三国志.诸葛恪传》


乐观地看,诸葛恪照这个势头走下去,当司马懿第二完全有可能啊!然而,他再风光也不过是贵族们推到前台的执政官而已,即使一辈子不退休,死了之后儿子也无法继续执政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须把权力集中,打击异己,驯服各大贵族。于是,诸葛恪准备借着东关之战的春风,玩把大的,北伐合肥新城!


这下贵族们不干了。我们各自的部曲人口,保家卫国可以拿出来打,攻城掠地这种战亡率高的事情,您千万别找我们!诸葛恪不吃这套,强行发兵。毕竟他声望正高,一旦下了决心,没有哪个敢随便和他硬碰硬。于是在豪门大佬的一片哀叹中,诸葛恪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向合肥新城进发。


要知道,这些士兵大部分是贵族们的私有财产,主人不情愿你就强行征用,他们在前线不感冒发烧,才叫奇怪了!二十万大军面对三千多人防守的合肥城,攻了三个多月,诸葛恪不断接到各大军营汇报,士兵们都生病了,仗没法打了。他气得直跺脚,你们少tm跟我作,再磨洋工,劳资把你们都咔嚓了!

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作,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三国志.诸葛恪传》


最后,诸葛恪终于郁闷地撤了。面对飞速下降的声望,和众多被他得罪的大佬,他已经无法”软着陆“,只能闷头往前冲,强行把权力往自己手中抢。

恪征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罢更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又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复敕兵严,欲向青徐。《三国志.诸葛恪传》


到了这一步,贵族们抛弃他还有悬念吗?没有这个基础,孙峻哪敢杀诸葛恪呢?在诸葛恪如日中天时,孙峻敢动手,别说当执政官了,甚至全家给诸葛恪陪葬都有可能。


野心勃勃的孙峻,在诸葛恪声望扫地后站了出来,杀了诸葛恪全家,成为了新一任执政官。然而,贵族们这回准备玩个”双头政治“,让诸葛恪的前盟友滕胤制衡他。

《吴录》曰:群臣上奏,共推峻为太尉,议胤为司徒。时有媚峻者,以为大统宜在公族,若滕胤为亚公,声名素重,众心所附,不可贰也。乃表以峻为丞相,又不置御史大夫,士人皆失望矣
《三国志.孙峻传.裴注》


结果孙峻不愿意,坚持要让滕胤低他一级。不过他对滕胤也表示出了足够的尊重,两人合作还算愉快。如果事态按部就班地发展,在孙峻死后,或者孙峻像诸葛恪那样玩崩后,就该轮到滕胤执政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师再次送来了一个大礼,让孙峻发了一笔横财。


二年春正月,魏镇东将军毌丘俭、前将军文钦以淮南之众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馀众数万口来奔。《三国志.三嗣主传》

(文钦)遂得入吴,孙峻厚待之。钦虽在他国,不能屈节下人,自吕据、朱异等诸大将皆憎疾之,惟峻常左右之。《三国志.毌丘俭传.裴注》

毌丘俭.文钦之乱发生,文钦兵败奔吴,孙峻接纳了他,并给他极高的待遇(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吕据、朱异等大佬不服,经常和文钦发生摩擦,孙峻总是护着文钦。显然,文钦这股力量被孙峻收为己用了。


不光如此,吴国还接收了淮南的数万人口,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作为执政官,孙峻是操刀分割这笔财富的人。史书并没有写他怎么分的,但我相信在分配过程中,他一定加强了自己的嫡系力量,并拉拢了一批同盟。所以,在他去世后,居然是由从弟孙綝继续执政!


孙峻死了,怎么也轮不到孙綝啊!当年的5个托孤大臣,滕胤、吕据还活着呢!孙峻死前就想拉拢吕据,但热脸贴了冷屁股。

峻与胤至石头,因饯之,领从者百许人入据营。据御军齐整,峻恶之,称心痛去。《三国志.孙峻传》


此时,吕据联名上书,再次提出”双头政治“,让滕胤当丞相,和孙綝平起平坐。

九月丁亥,峻卒,以从弟偏将军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召还据等。据闻綝代峻,大怒。己丑,大司马吕岱卒。壬辰,太白犯南斗。据、钦、咨等表荐卫将军滕胤为丞相,綝不听。癸卯,更以胤为大司马,代吕岱驻武昌。《三国志.三嗣主传》

孙綝和他从兄一样,不喜欢”双头政治“。正好大司马吕岱死了,孙綝让滕胤接替吕岱的位置,镇守武昌。这也是个显耀的职位,当年陆逊就是坐镇武昌的。裴松之都觉得,滕胤完全没必要折腾,孙綝已经够意思了。然而,滕胤不甘心当”千年老二“,诸葛恪、孙峻他比不过,孙綝算老几?也敢骑劳资头上?他联合吕据要灭孙綝,结果支持孙綝的力量占据了上风。滕胤一心等着吕据来和他汇合,但吕据被文钦、唐咨、丁奉、施宽等人围剿,哪顾得上他呢?

时夜已半,胤恃与据期。又难举兵向富,乃约令部曲,说吕侯以在近道,故皆为胤尽死,无离散者。时大风,比晓,据不至。綝兵大会,遂杀及将士数十人,夷胤三族。《三国志.孙綝传》

据引兵还,欲讨綝。綝遣使以诏书告喻钦、咨等,使取据。冬十月丁未,遣孙宪及丁奉、施宽等以舟兵逆据于江都,遣将军刘丞督步骑攻胤。胤兵败夷灭。《三国志.三嗣主传》

现在,孙綝成为了第三个执政官。写到这里,这个回答应该就完成了。孙峻一开始和诸葛恪合作,是因为诸葛恪执政非常成功;后来杀死诸葛恪,是因为诸葛恪捅了漏子,孙峻想借机上位。孙峻执政期间,因为魏国飞来的”馅饼“,加强了集权,所以在死后能把执政官留给自己的从弟孙綝。


孙綝时期,魏国又发生了诸葛诞之乱。如果处理得当,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馅饼“。孙綝兴冲冲地去啃,结果发现是个大”陷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