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回答
说起三国时期孙家的三位领导人,那可真是一门“父子档”加上“兄弟帮”的绝活,从无名小卒一步步打下一片天地,最终成为鼎鼎大名的东吴政权。这三位孙坚、孙策、孙权,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到底谁最出色,这事儿吧,就像问三个儿子哪个最像爹,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争议。咱就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的本事有多大。

孙坚:猛虎初露,气势如虹

孙坚这人,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猛”。他年轻的时候就跟别的贵公子不一样,不喜欢舞文弄墨,偏偏喜欢骑马打仗,一身腱子肉,胆子比天还大。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孙坚就是在这样的乱世里杀出来的。

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实干家:孙坚最大的本事,就是他那股子不服输的狠劲儿。黄巾起义,他第一个响应,带兵镇压,崭露头角。后来董卓祸乱朝纲,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孙坚也是最卖力的那个。他敢于冒险,冲在最前面,在阳城、洛阳等地屡屡击败董卓的部队,甚至还缴获了传国玉玺,这事儿说起来是挺玄乎,但也说明他的军事行动非常勇猛和有效。在那个讲究个人武勇的年代,孙坚的勇猛为他赢得了“江东猛虎”的美誉,也为孙家赢得了最初的军事声望和地盘。
战略眼光,但略显急躁:孙坚有战略眼光,他看到了董卓专权对天下百姓的危害,主动请缨讨伐,这本身就很有魄力。他能组织起一支军队,并在与强敌的交战中取得胜利,说明他有基本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过,孙坚这个人性子有点急,不够沉稳。在讨伐董卓后,虽然势头很猛,但因为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对政治形势的准确判断,孤军深入,最终在与黄祖的战斗中中埋伏身亡。可以说,他的军事才能非常突出,但政治成熟度和战略布局上,还有些欠缺。他更像是一个开拓型的军事将领,勇猛有余,而坐镇经营,顾全大局的方面稍显不足。

孙策:小霸王崛起,胆识过人

孙坚一死,孙家就面临着“树倒猢狲散”的危险。这时候,十八岁的孙策站了出来,那气场,简直就是天生的领袖。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更关键的是,他比孙坚更懂怎么经营和发展。

战略远见,目标明确:孙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他非常清楚孙家的出路在哪——那就是依靠江东这块肥沃的土地,逐步壮大。他从袁术那里借兵,带着几百人就敢杀入江东。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一块一块地拿下江东的郡县。他对江东的地形和民情非常熟悉,利用当地士族的矛盾,恩威并施,快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这种“以小博大”,步步为营的策略,显示了他超凡的战略头脑。
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孙策虽然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雄才大略。他不仅自己能打,更重要的是他懂得用人。他招揽了周瑜、张昭和程普、黄盖这些江东的优秀人才,并且给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发挥的空间。这支由他一手整合起来的队伍,战斗力极强。他能让张昭这样的文官管理内政,让周瑜这样的军事统帅负责军事,自己则坐镇指挥,运筹帷幄。他的人生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虽然短暂,但照亮了孙家东吴的未来。
个人武勇,勇猛善战:孙策同样继承了孙家的勇武基因。他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勇猛的战士,在战场上经常身先士卒,给了士兵们极大的鼓舞。他被誉为“小霸王”,不仅是因为他的功业,也因为他的个人武勇。在与严白虎、刘繇、王朗等人的战斗中,他都表现出了非凡的个人能力。
遗憾之处,英年早逝:孙策的缺点在于,他这个人性格比较刚烈,有时候容易冲动。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他杀了不少当地的豪族士人,虽然是为了巩固统治,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更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他壮志未酬之时,就被刺客所杀,这可以说是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的一大损失。

孙权:隐忍持重,开创基业

孙权是这三位里面最长寿的,也是最终把孙家事业发扬光大,建立起东吴政权的那位。虽然他不像孙坚那样勇猛,也不像孙策那样横扫江东,但他的能力,在于他的“稳”。

政治手腕,善于平衡:孙权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的政治能力。他接手江东时,年纪更小,而且前面有两位赫赫有名的父兄,如何立足是个大问题。但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能够容忍并重用许多有才能但出身不如自己的人,比如他能听从张昭的建议,也能倚重周瑜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前,他能够力排众议,采纳周瑜的火攻计策,顶住了北方的强大压力,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他不像孙策那样是“开创者”,但他是“守成者”和“发展者”,能够在他手里稳住阵脚,并不断发展壮大。
用人得当,知人善任:孙权对人才的驾驭能力非常强。他虽然不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但一旦确定某人有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权柄。比如他对周瑜的信任,简直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周瑜死后,他又信任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成为了东吴稳固江山的重要支柱。他懂得如何利用人才的特长,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他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内部的权力斗争影响大局。这一点,比他父兄都做得更成熟。
战略眼光,但后期保守:孙权在早期确实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比如赤壁之战后的三分天下,很多都是他的功劳。他懂得审时度势,在合纵连横中为东吴争取最大的利益。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孙权的用人策略和战略思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后期对宗室藩王的猜忌越来越重,也出现了一些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内部矛盾加剧。同时,在一些关键的军事行动上,他表现得相对保守,错失了一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比如夷陵之战后,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之后的袭取合肥等战役中也显得犹豫不决。

谁最出色?这得看你怎么衡量

要说谁最出色,这事儿就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

论勇猛和开拓精神,孙坚和孙策最出色。孙坚是那个开创局面、披荆斩棘的猛虎,虽然短命,但为孙家打下了基础。孙策更是“小霸王”,在父亲去世后,以十八岁的年纪迅速征服江东,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军事才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年轻将领之一。
论稳健和建立基业的能力,孙权最出色。孙权接手时,局面更加复杂,但他凭借政治手腕和用人策略,将孙家打造成了一个能够与曹魏、蜀汉并立的强大政权,延续了东吴的国祚,这是孙坚和孙策都未完成的。他懂得如何经营和发展,如何让一个政权稳固下来,并长久地存在下去。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我个人认为孙策的“才干”和“潜力”是最令人惊叹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孙策在极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征服了江东这片土地。他不仅要有军事上的勇猛,还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才能在短短几年内整合江东的士族豪门,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统治。他的魄力、他的战略、他的用人,都展现了一个顶级领导者的潜质。如果他能像孙权一样活那么久,他的成就或许会更高。可以说,孙策是孙家“创业”阶段最璀璨的明星,而孙权则是将这份事业“做大做强”并“长久维持”的关键人物。

总的来说,这三位孙家领导人,各有千秋。孙坚是那个点燃火种的,孙策是那个将火种变成熊熊烈火的,而孙权则是那个守护并壮大这团烈火,让它燃烧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关键人物。他们共同书写了东吴的辉煌篇章,谁最出色,与其说是对他们能力的比较,不如说是对他们不同历史时期贡献的肯定。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段精彩的接力赛,每一棒都至关重要,每一棒都展现了不同的风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江东孙氏三代,论作为君主的综合能力,孙权最强。论作为将军的军事能力,孙坚强于孙策。

《三国演义》小说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即使在真实历史,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实难与和曹操相比,也就是和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列,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

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裔云云,不过是得势后给自己门楣贴金。孙坚的父亲孙钟、也是孙策孙权兄弟的祖父,只是个种瓜农民。

孙坚17岁那年行船时遇到海贼,挥刀与战,斩首一级,由此闻名乡里,被召为县吏。汉末黄巾之乱,孙坚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一刀一剑给自己搏取了拜将封侯的大好前程,获封“长沙太守、乌程侯”。

董卓窃夺汉朝中枢大权,废立天子,关东各地纷纷起兵,组成反董联军。孙坚率其部属,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斩华雄,败吕布,克虎牢而复洛阳。孙氏虎卒屡克西凉铁骑和并州铁骑,为联军第一敢战之劲旅,在英雄竟逐的舞台上,书写了自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数百年来,江东子弟最绚烂的华章。

董卓屡战屡败,求和不得,被迫西迁长安以避其兵锋,孙坚的声威也因此震撼神州,纵是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亦丝毫不算夸张。

彼时的曹操也只不过是个联军盟主袁绍的故旧之友,而刘备更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虽然年龄与孙坚相仿,但此时的声望和功绩,皆远不能与孙坚相提并论。此后,孙坚虽然在攻取荆州时,误中流矢而阵亡,但其人虽没而英气长存,将星长耀九天!

《三国演义》小说里将孙坚在讨伐董卓战争中的这些英雄战绩,统统“乾坤大挪移”给了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捏造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类的脍炙人口故事,通过戏剧、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相当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孙坚的功绩和能力被广为低估。

孙坚去世后,其亲信部属依附了袁术,孙策同样也在袁术帐下为将,奉其命令攻略淮南与江东。事实上,孙策攻占江东的吴郡、丹阳、会稽三郡之后,名义上还是袁术的部属,袁术也派了自己亲信去接管孙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术因为孙策在江东的胜利,和徐州吕布的归附,自以为统领扬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诸侯,竟利令智昏而称帝,才令其麾下州郡众叛亲离,孙策也趁机脱离袁术,驱逐其亲信而自立。

待袁术被曹操连续大败,最终败亡时,孙策趁机夺取庐江郡,收其余部三万余人,战船千艘,而后挥军西进,于沙慕之战大破黄祖,斩杀荆州军万人,缴获战船六千艘,接着兵不血刃夺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设立庐陵郡,是为通常所述的“江东六郡”,又向曹操输诚,受封讨逆将军,吴侯。

当然,孙策仅率领数百门客过江,便打下江东一方基业,甚至被誉为“英气杰济,猛锐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因父之名”。

正是孙坚这个江东虎将的威名,才让孙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断英雄豪杰来投,部众尚未与敌一战,就迅速壮大到六千余人。而他的堂兄孙贲(丹杨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吴景(丹杨太守、广陵太守)都是袁术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员,正是他们的投效,才让孙策轻松叛离袁术,真正自立为一方诸侯。

孙策背离袁术(“仲家”政权)而独立

孙策江东征战的敌手,要么是刘繇、王朗、华歆等坐谈高士,要么是许贡、严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强,而且这些人还彼此争斗不休,才会被孙策次第击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对手江夏黄祖,和曹操击败的吕布、袁术、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这些人放在整个天下舞台上,确实就是一群不值挂齿的“土鸡瓦狗”之辈。

而且,江东所在的扬州,其真正精华在九江、庐江两郡,原本也只有此处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术在淮南数年的竭泽而渔,荼毒当地匪浅,又妄自称帝遭致各方围攻后,这两郡也几乎废弃了。
而孙策占据的江南的吴郡、丹阳、会稽、豫章诸郡,只是在地图上看着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如果是从曹操这个大汉司空、中原霸主的视角,如果是从此时大多数中原人士的视角,认为孙策的战绩逊于其英雄盖世的父亲孙坚,不过是和割据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带方郡、乐浪郡)的公孙度一样,占据了同样为贫瘠偏远化外之地的江东地区,也在情理之中。

孙策死后,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四战巢湖力抗曹操数十万大军南侵,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夷陵之战大破刘备,石亭之战大破曹休军团,令北军数十年不复南进;历时二十年之功,将版图从继位时的五个郡,扩张到荆州、扬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个郡,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据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数十年之久的强大政权,孙策作为东吴帝国这方基业最初的奠基者,其历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涨船高。

孙权称帝时版图
  • 扬州: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鄱阳郡、临川郡、建安郡、临海郡、新都郡、薪春郡、毗陵郡)
  • 荆州:江夏郡、南郡、长孙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衡阳郡、湘东郡、临贺郡)
  • 交州: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凉郡、珠崖郡、)

关于孙权的具体功绩,可参见笔者该回答:

狐狸晨曦:如何评价孙权?

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赤壁之战时,孙权竟拱手归降,或者一战而亡,则孙策的最终历史评价,怕是也就和刘表、公孙瓒等汉末诸侯差相仿佛。他确实要感谢自己有一个英雄盖世的好父亲,又有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弟弟。

user avatar

论及综合能力,肯定是孙权最出色。开篇先注明一点:能力跟为人是两码事,基本是互相独立的,这篇文章不涉及这三位尤其是孙权的人品问题。

这三位一开始的定位就不一样。孙坚的职业是将军,他直到去世都是一名职业军人,人生最辉煌那两年是袁术的打手,从没有脱离过袁术的节制;而孙策从将军初步转型为诸侯,孙策成功脱离了袁术的节制,打下自己的地盘成为独立势力,但也不再能专心打仗,要考虑地方的政治了;孙权除了是一个将军外更多是政治家,到孙权的时代江东建立起了国家级的政权,孙权是国家的统治者。如果只是做将军,孙权确实不如父兄,但作为政治家孙权比父兄高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比起只做一个将军,显然同时做政治家的门槛高多了,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这三位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他们的定位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篇我们主要说说历史的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地缘形势对这三个孙将军个人能力的影响。

孙坚年轻时候就很彪悍,讨伐黄巾军的时候就招募了千余淮泗军,成为一个基层军官;后来孙坚参与西北平乱,还劝说张温以军法斩杀董卓;长沙区星叛乱后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平乱,任内还跨区用兵,击败零陵、桂阳的叛乱。董卓之乱后各路地方官蜂起讨伐,孙坚也率军从长沙向北进军。我之前回答孙坚与袁术的关系时候梳理过这段历史的进程——孙坚借故杀害荆州刺史与南阳太守,这估计和当初要杀董卓差不多,没什么政治意图,就是看不惯而已——但这两个动作不经意间成就了两个大军阀。刘表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害而获得朝廷的任命,单骑前往荆州赴任,迅速稳定局面,顺便切断了孙坚与自己基本盘长沙的联络,自此跨蹈汉南近二十年;袁术在恰好在南阳太守空缺期间出奔避祸,随即凭家族声望占据南阳,开始奢淫放肆的后半生;孙坚在这两位争夺北荆州的时候成为一只光荣的炮灰,这是后话。孙坚到达南阳后正式开始依附袁术,因为粮草命脉掌握在袁术手中,不过孙坚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性,他自己带来这支队伍只能自己指挥。这之后孙坚就在袁术的领导下南征北战,与董卓军屡次交锋,互有胜负;后来在襄阳境内与刘表交锋时候战死,至死仍是袁术部下。

说孙坚定位是将军很好理解,虽然他后来被孙权追封为帝,容易让人误以为孙坚本身就是个独立的军阀,但是孙坚对袁术有很强的依附关系,粮草都需要袁术供应,为此双方还发生过争论。孙坚的指挥权还是相对独立,他也无须考虑地方政治和物资筹备,只要好好打仗,算是职业军人,跟早期的公孙瓒、吕布还有拿到东郡之前的曹操等人类似。孙坚作为一个将军能力不错,因为早年参与过西北平乱战事,所以军事经验很丰富,讨伐董卓的军队中也只有孙坚部曾经取得过胜利。但是孙坚战死的时间太早,那时候只有名动天下的袁家兄弟、董卓、三刘(刘表、刘虞、刘焉)以及部分边陲军阀算是比较稳定的独立地方势力,孙坚、曹操、吕布、公孙瓒等人都没有或者刚刚取得独立根据地,对大军阀还有很强依附关系。你说孙坚多活几年,有没有机会脱离袁术的节制彻底独立?理论上有的,因为后来的曹操、吕布甚至刘备都相继独立了,孙坚并非迂腐之人,若有机会独立他必然不会放过。不过这些都是假想,事实是孙坚早早地战死了,没机会发挥的能力是不算数的。孙坚战死的时候历史的进程刚刚播放到这一步,所以孙坚只能是个将军

接下来说说孙策,还是得继续看历史的进程,他爹原本在荆北战死,他怎么就跑到江东去了呢?孙坚后人和老部下在孙坚死后继续依附袁术,孙策也在短暂投奔舅舅后依附袁术。袁术原本在南阳,可是太败家,搜刮得百姓很痛苦。初平后期,曹操、刘表、袁绍联军将袁术逐出了南阳,曹操更是一路把袁术追到九江,然后袁术顺路杀死扬州刺史占据扬州,地盘大约是淮南一带。孙策获得父亲旧部后借着为袁术征战的机会,占据江东大片土地并远离袁术的统治地区;后袁术僭号,孙策得以名正言顺地脱离袁术自立。到建安四年,孙策已平定江夏下游的长江流域沿岸,获得朝廷任命的将军职务,基本盘可以认为已经稳定。距离遇刺还有大约一年,留给孙伯符的时间不多了。

孙策在数年间占据江东,胆识和能力都不差,当然作战经验可能不如他父亲,江东势力比起他爹揍过的西北叛乱和董卓旧部毕竟太年轻。孙策崛起得益于时机和地缘形势。早年的袁术蹲在南阳盆地里,邻接曹操、刘表还有司隶诸军阀的地盘,发展空间不大。从时机看,建安年间中原军阀割据已进入白热化,孙坚时代依附大军阀的曹操、吕布、公孙瓒等先后独立,主战场在中原;而从地缘形势考虑,袁术出奔扬州也给孙策带来发展机会。若是袁术仍在南阳,拿到父兄旧部的孙策也未必能够获得落脚之地,也许只能继续给袁术做将军,运气好也许能攻占荆北或中原部分地区做个半独立的小军阀,但这些地方都不好打,一不小心会像他爹一样交待了;袁术到淮南后毗邻江东大片发展不完善的地区,远离中原军阀的争夺中心,孙策才得以拿到父亲旧部后攻占江东,进而脱离袁术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曹操把袁术打得抱头鼠窜也给日后孙策的崛起打下了基础,这不可以预料。历史的进程播放到这一段,加上孙策的自我奋斗,他就从将军初步转型为诸侯;说初步是因为孙策遇刺时候太年轻,主要还是军人思维,通过军事行动扩大地盘,但没时间好好消化地方势力,只好以杀为主;因为是初步立足,孙策的势力范围局限于长江沿线,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要留到孙权的中年时代之后了,我一向认为孙权对南方的开发是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最主要的贡献。孙策临终时候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他实在也不是谦虚,作为一个兄长了解弟弟的能力并不奇怪,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孙权确实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孙权的生平太长,就不全都仔细说了。孙权继承将军职位的时候确实内忧外患不断,不过还是以内忧为主,外患并不强——上游的刘表没有说要扩张领土,没有任何这个意思,到刘表去世前江夏一线的战斗孙权一直是进攻方;南方的山越很让人头疼,但战斗力不强,灭起来相对容易,还能顺手掳掠一些人口物资;中原地区黄河南北已经分别实现兼并,曹操与袁绍两个大势力正要决一死战,暂时没空打孙权的主意,也就陈登原本对江东虎视眈眈,后来却被曹操支开了。这样的外部条件使得孙权有喘息之机,任用贤能文武官员;对内专心应付本地势力,剿抚山越;对外甚至还能腾出手对刘表连年用兵。到建安十三年初斩杀黄祖,孙权执政也有七年了,不但稳定内部,领土也有所扩张;此时刘表垂死,曹操统一北方,目光投向长江流域。政治上对待江东大族,孙权也没有继承大哥孙策的强硬对抗态度,而是合作为主,这就使他有更多的人才可用,比如后来帮他揍刘备和曹休的名将陆逊;但双方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这也为将来的冲突埋下隐患,这一点孙权的处境和那时候许多军阀类似。此外关于内政处理,那个时代以农业为主,孙权执政不久也像曹操一样,开始屯田工作,说明他重视农业也知道发展农业的办法。如果孙权只活到这一步,他勉强与父兄持平,各有所长,可是他之后还多活了四十多年。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肯定要在学习中加强,那孙权多活了这么久多学到这么多,综合能力更强也是必然,虽然老年人有老糊涂的风险。

赤壁大破曹操后,孙权与刘备算是暂时站稳脚跟,短时间不会被曹操吃掉了。接下来的十年间是三分天下成型的时期,孙权与曹操时战时合,与刘备若即若离。孙权为了争夺淮南,不顾东吴军队的体制问题,不惜亲自成为经验包,为北方的将军封爵增邑;孙权为了争夺荆州,早在刘表健在期间就屡次发兵江夏,赤壁之战后与刘备数度翻脸,不惜向宿敌曹操称臣。孙权也曾经与吕蒙讨论争夺这两地的优先级问题,最终决定先揍了关羽,但是孙权心里对这两地都有争夺的意愿,因为孙权稳定了江东之后对地缘形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人常说「保扬必保荆,守江必守淮」,孙权虽然没有明确告诉大家这一点,但他身体上还是很诚实的嘛,孙权应该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需求的政治家。

孙权在陆地上的进一步扩张是针对交阯,建安年间孙权势力染指荆州不久就打起了交阯的主意,当然最初的孙权要专心对付曹操,没法以大军征讨,只能剿抚并用,步骘、吕岱先后出镇交州。士燮去世后吕岱终于彻底平定了交州,这里成为孙权稳定的实力范围。孙权对海上也不乏兴趣,有意去征讨夷洲和珠崖,当然出海远征并不成功,孙权很愤怒,把领队将军卫温和诸葛直下狱处死了。虽然这个尝试失败了,从现实利益考虑也无必要,但放到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向外开发的尝试总是有意义的,至少失败了的尝试可以给后人留点什么教训。孙权长期派将军与山越作战,目的主要还是安定边境顺路掳掠人口;但孙权也对占领区设置政府建立秩序,这使当地从蛮荒逐渐走向文明。因为东吴有强大的水军,孙权对海路的兴趣浓厚,比如他和辽东的公孙渊就不只是隔海相望,而是互通使节,理论上这条水路应该就是孙权首先开发的,之前的人应该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发展这一条航线。不过公孙渊这人太不靠谱,这使得孙权在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做了件很233的事情——所谓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他派去的给公孙渊授九锡的万人使团被公孙渊兼并了,领队也被杀害,孙权这次气得连自己多大岁数都忘记了。中老年之后的孙权忙于内部斗争,逼死陆逊吃相太难看;顺便在魏吴边境小打小闹,没有太多大事件。但他还是忙里偷闲地,像他的同龄人诸葛亮和司马懿等一样,主持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

孙权执政时间太长,关于他的事情要讨论还可以谈很多,我也得学习一个。总结一下,结论我开篇已经提到,如果只讨论用兵作战,孙权能力比较普通,不如孙坚和孙策;论及综合能力,孙权远远超过父兄。孙权是我国大陆上早期开发南方地区和出海航路的政治家之一,给后人带来的影响能与终结北方战乱、恢复北方秩序的曹操相提并论,绝不是他的职业军人父亲和初步立足江东的大哥可比的。孙权活得久,事做得多犯错误也多,这再正常不过了;孙权许多对外开发的举措都是探索性质,失败了给国家带来损失,但对后人有积极影响。也许这个比法对英年早逝的孙坚和孙策不太公平,他们活久一些也许也能做出孙权的贡献,但是这也没办法。他们事实上早早身死,这些都只能靠猜,但孙权的贡献是实打实的。

user avatar

孙坚打名望,孙策打江山。。

我可以说孙权是打手下+打队友么?

(公瑾子明伯言组团抗议,关云长通电声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三国时期孙家的三位领导人,那可真是一门“父子档”加上“兄弟帮”的绝活,从无名小卒一步步打下一片天地,最终成为鼎鼎大名的东吴政权。这三位孙坚、孙策、孙权,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到底谁最出色,这事儿吧,就像问三个儿子哪个最像爹,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争议。咱就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
  • 回答
    提起三国时期的孙坚,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员勇猛的战将,被誉为“江东之虎”。而他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为日后的孙权建立东吴打下基础,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就是他依附于袁术。这段关系,绝非简单的强弱依附,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现实需求。话说当时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之中早已没了.............
  • 回答
    三国时期,东吴孙峻和诸葛恪的联合与决裂,是一段充满政治博弈、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的复杂故事。他们的关系变化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他们的联合原因和决裂的经过:一、 孙峻与诸葛恪的联合:同仇敌忾,政治需要孙峻和诸葛恪最初能够走到一起,并肩作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位枭雄,对后世的正面影响哪个更大,这可不是一件能简单用“谁比谁强”来一概而论的事情。他们各自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们留下的影响,都像三条奔腾的大河,流向了不同的方向,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土壤。咱们先来说说曹操。很多人一提起曹操,脑海里可能首先会浮现出“奸雄”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新三国里孙权那点儿“渣”事儿,尽量说得详详细细,让你听了也忍不住想给他点一脚。新三国这剧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有些地方确实把孙权描绘得挺……怎么说呢,不那么讨喜。下面我挑几个他特别让人膈应的表现,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1. 为了权力,冷血无情——对付兄弟,毫不留情孙权这人吧,一开始看着还.............
  • 回答
    孙权是不是三国时期最无能的君主?这个问题,就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把一颗种子放在一堆巨石中,问它是不是最“小”的。事实上,孙权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远非“无能”二字可以概括。要评判一位君主的“能”与“无能”,我们得把他放在历史的坐标系里,审视他面对的挑战、他采取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
  • 回答
    三国时期,要说同时见过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枭雄的人,那非华佗莫属。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法。他的名声早已响彻四海,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名士和达官显贵争相拜访的对象。初遇曹操: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要说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是否属于“弱主强臣”的格局,这可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三国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些许微妙的灰色地带。先来分析一下孙权,他到底算不算“弱主”。孙权在位时间之长,仅次于三国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皇帝曹丕(如果算上曹操,那孙权也只比曹操短.............
  •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
  • 回答
    如果孙权是个女孩子,三国的故事定然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历史的车轮将沿着一条全然陌生的轨道滚滚向前。这不仅仅是性别上的一个简单转变,它牵动着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文化等方方面面,将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染上别样的色彩。一、江东风雨,性别身份带来的微妙变化首先,孙权作为女性,其上位之路必然充满了更多.............
  • 回答
    在《全面战争:三国》的乱世之中,想要限制住像孙坚这样的猛将,确实需要一些策略上的考量。孙坚这人,就像他“江东虎臣”的名号一样,早期游戏里战斗力惊人,而且往往有着不错的开局优势,尤其是他的初始部队配置,往往让他能在早期战场上如鱼得水。要限制他,首先得看你扮演的是哪个势力。如果你是曹操或者袁绍这类北方势.............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刘备是不是也多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跟曹操和孙权这俩性格鲜明、多疑的代表人物比起来,刘备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仁德”“宽厚”,好像跟“多疑”沾不上边。但仔细想想,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点警惕之心,恐怕早就被吃得骨头都不剩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多疑”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它不是.............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兄弟,三国杀国战里想抽到君孙权啊,这概率可真是个技术活,而且还得看运气。我跟你慢慢道来,保证让你听明白。首先,得明白咱玩的是什么。国战变包嘛,就是抽卡包,里面会出各种武将,君孙权就在里面。但这个变包啊,有点特别,它不是固定就出某个武将,而是个大池子,各种武将都在里面搅和着。所以,说具体多少率,那是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