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曹操生性多疑,孙权也多疑,刘备呢?

回答
刘备是不是也多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跟曹操和孙权这俩性格鲜明、多疑的代表人物比起来,刘备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仁德”“宽厚”,好像跟“多疑”沾不上边。但仔细想想,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点警惕之心,恐怕早就被吃得骨头都不剩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多疑”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它不是简单地说一个人疑神疑鬼,而是指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能够审慎地判断局势、权衡利弊,对潜在的威胁保持警惕,并因此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那么,刘备身上有没有体现出这种“多疑”的特质呢?

刘备的“仁德”是他的招牌,但这不等于他没有戒心。

对关羽、张飞的“恩重如山”背后,是信任的建立和维系。 刘备跟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份兄弟情是真的,但这种情谊的建立也是一步步来的。刚开始,张飞可能就有点“粗鲁莽撞”,关羽虽然“义薄云天”,但也需要时间来磨合。刘备能够将他们收服并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自己,除了他的仁德,也离不开他对他们性格的了解和相应的“管理”。比如,他知道张飞需要有人管着,而关羽则需要被尊重和器重。这种“管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和预判,防止潜在的裂痕出现。

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与“事无巨细”。 刘备对诸葛亮是真心敬重,但他第一次请诸葛亮出来,诸葛亮“不受”,第二次请,诸葛亮又“不见”。如果刘备是个完全没有戒心的人,可能就觉得诸葛亮是个傲慢的家伙,直接放弃了。但他没有,他拉下脸面,第三次去拜访。这虽然是“仁德”的表现,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在招揽人才时,也有他自己的策略和坚持,他是在“考察”诸葛亮,也在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一旦诸葛亮出山,刘备就对他“事无巨细”,什么都听诸葛亮的。这固然是信任,但也是一种战略上的“依赖”和对“关键人物”的绝对倚重,是一种“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的决策,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对其他潜在力量的“不信任”或“不依赖”。如果他同时信任很多人,并且让他们权力均等,那才叫真的不设防。

对东吴的态度,更显“谨慎”。 刘备跟孙权的关系,可以说是亦敌亦友,时而联合,时而猜忌。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这块地盘可是孙权的“咽喉”。孙权当然不会乐意,刘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刘备在荆州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谨慎。他知道自己实力有限,所以采取了“借荆州”的策略,并且在归还问题上一直拖延。这种拖延,就是一种防备。他怕孙权撕破脸皮,也怕自己被孙权算计。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吞不下荆州,所以才想着去取西川,先把自己的地盘做大。这种权衡和算计,很难说是完全“不疑”。

从失败中学习,更加“谨慎”。 刘备一生打了很多败仗,比如败给吕布,败给曹操,都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夷陵之战,他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最后病死白帝城。这次惨败,肯定让他对用兵之道,对如何判断敌情有了更深的体会。他后来的“托孤”给诸葛亮,也是基于他对局势的判断和对诸葛亮能力的信任,但也包含了对儿子刘禅能否守业的“不放心”。这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警惕。

所以,说刘备“多疑”可能有点绝对,但说他完全没有戒心,或者说他像曹操那样把多疑发展成一种主要的行事风格,那也不准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他的“多疑”是内敛的,是隐藏在“仁德”外表下的。 他不像曹操那样直接表现出猜忌和杀伐果断,而是更注重通过“恩义”和“策略”来维系关系和处理问题。
2. 他的“多疑”是针对局势和潜在威胁的,而不是普遍针对所有人的。 他对关羽、张飞、诸葛亮,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是相当倚重的。但对于外部的敌人,或者对自己不确定的人,他必然会保持警惕。
3. 他的“多疑”更多是一种“谨慎”和“务实”。 他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知道对手有多强,所以他会小心翼翼地每一步棋。

打个比方,如果曹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你有没有坏心眼,然后直接给你一刀的人,那刘备更像是一个,虽然心底善良,但跟你称兄道弟的时候,手心里也捏着一把汗,暗中观察你,生怕你背叛他的人。 只是他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那种“兄弟,咱们好好干”的温暖,让你觉得他没那么可怕。

总的来说,刘备确实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以“多疑”著称,但他也绝非毫无戒备的“傻白甜”。他的“仁德”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他的谨慎和对局势的判断,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明白“乱世生存法则”的领导者。他的“多疑”,更多是转化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周密的布局,隐藏得比前两位更深一些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和孙权生性多疑是比较众所周知的,似乎当主子的都有这种多疑性格,能够理解,但刘备好像没被人说过多疑,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是不是也多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跟曹操和孙权这俩性格鲜明、多疑的代表人物比起来,刘备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仁德”“宽厚”,好像跟“多疑”沾不上边。但仔细想想,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点警惕之心,恐怕早就被吃得骨头都不剩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多疑”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它不是.............
  • 回答
    说起青州兵,这可是三国时期曹操军队里一支响当当的队伍。他们原本是东汉末年那个乱世里,山东青州一带的盗匪和流民,但被曹操收编后,却成了他统一北方的重要力量。那么,这支部队最后去了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得一点点掰开了看。要说青州兵的去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支部队在曹操帐下经历了几十年,人事变动、.............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时,能够真正地将权力“还政于汉献帝”,那么汉室复兴的希望,我认为并非完全没有,但绝非板上钉钉,甚至可以说依然是困难重重,充满变数。 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拆解这个“还政”的含义,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还政于献帝”。 “还政”.............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
  • 回答
    在三国杀中,界曹操作为主公,搭配魏蔡(通常指魏国势力的蔡文姬)的将面,其忠反内身份的倾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游戏环境、队友阵容以及对手的打法来综合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技能特性来分析一下这种组合可能偏向哪种身份:界曹操作为主公的特性: 核心技能: “奸雄”(回合外受到伤害,可以摸牌)。这使得界曹.............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决定汉室命运的关键一役。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军面前,董卓派遣的将领华雄,却成为了诸侯们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关键时刻,本应坐拥雄兵的曹操,却并未主动派出一员大将迎战,反而将这份“人情”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关羽。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足够引人深思。如果曹操真的能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面对如今这个被《三国杀》这样的游戏“描摹”并广为流传的形象,他能不能告《三国杀》侵犯肖像权?让我们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肖像权”这个概念。在现代法律体系下,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指的是自然人对其肖像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三国时期,荀彧作为曹操阵营中的重臣,他的立场之复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他一边坚定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的崛起和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边,他内心深处又对汉室怀有深厚的忠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在他身上却得到了奇特的统一,或者说,他一直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理解荀彧为何会有如此“纠结”的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诸葛亮与曹操,一个代表着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个象征着雄才大略与权谋手段,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各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谁是“三国第一人”,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的生平、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评价。我们先从曹操说起。曹操,这位集军事家、政治.............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