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曹操部下那么多谋士,为什么最喜欢郭嘉?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

一、 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奇绝的计谋,直击要害

郭嘉的厉害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能出几条锦囊妙计,而是他能看透大局,直击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常人难以想象却又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

“十胜十败”论: 郭嘉初到曹操麾下,就以一篇“十胜十败”论,将当时占据优势的袁绍和相对弱势的曹操,进行了丝毫不带感情色彩的对比分析。他精准地指出了袁绍的十项不足(不能用贤,只能任人;好谋无断;色厉内荏;不能任信;犹豫不决;奢少度制;恩不能施;不能抚众;不能应变;不能以寡敌众),以及曹操的十项优势(能用人,能用贤;有断,能决;外宽内忌;能信人;不疑;节约财力;恩能施;能用人;能应变;能以少击多)。这份分析,简直是为曹操量身定做的“战略地图”,让曹操茅塞顿开,看到了统一北方的光明前景。这份“预言”,后来也被一一应验,怎能不让曹操对其刮目相看?

官渡之战的关键一策: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当时曹操兵少粮缺,士气低落,袁绍兵多粮足,来势汹汹。在曹操最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刻,郭嘉献上了“奇兵千里,袭其后路”的计策,即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当时许攸也献了同样的计策,但许攸因为出身和之前的表现,并没有完全得到曹操的信任。而郭嘉,他早已看穿了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且敢于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这一计直接摧毁了袁绍的粮草供应,导致袁绍军队不战自乱,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这哪是普通谋士能想出来的?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平定河北的智谋: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败,但其子袁谭、袁尚、袁熙仍盘踞河北,对曹操构成威胁。郭嘉又献策分而击之,利用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一一瓦解。在攻打邺城时,面对城中传言“曹公军令,五日屠城”,百姓惶恐不安,郭嘉又是巧妙地用计,假意放出“五日屠城”的风声,震慑守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重镇。

二、 性格上的“合拍”与共鸣

除了军事才能,郭嘉的性格也与曹操有着奇妙的契合。

狂放不羁,不拘礼法: 曹操本人就是个不拘小节、个性鲜明的人。他用人时,更看重能力而非出身或外表。郭嘉则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他说话直率,不畏权贵,甚至对曹操也能开一些玩笑,这一点,恐怕其他一些规规矩矩的谋士是做不到的。这种狂放不羁,在曹操看来,是一种真性情,是一种不受束缚的智慧。他不需要郭嘉畏畏缩缩,而是喜欢他那种“我就是比你聪明,你有啥问题找我”的自信。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 郭嘉敢于提出看似“疯狂”的计策,并且有实现的把握。比如偷袭乌巢,在很多人看来是自寻死路,但郭嘉却敢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曹操本人也是个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的人,他欣赏郭嘉这种“挑战不可能”的精神,因为这与他自己的行事风格不谋而合。

洞察人性,善于揣摩人心: 郭嘉不仅仅懂得兵法,更懂得人心。他能看穿袁绍兄弟之间的猜忌,也能利用曹操的声望来震慑敌人。他对人性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计谋往往能触及敌人的软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曹操自己也是一个善于用人和玩弄权术的人,他对郭嘉这种“懂我”的才能,自然是喜爱有加。

三、 超越君臣的“知己”情谊

曹操对郭嘉的喜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一种“知己”的情谊。

曹操的“倚重”: 在曹操的许多重要决策上,郭嘉总是那个最早被咨询,并且意见被采纳的人。这说明曹操对郭嘉的倚重,已经到了“无事不商量”的地步。

共同的志向: 两人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对乱世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解决方案。这种共同的政治抱负,让他们在精神层面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曹操的“惋惜”与“怀念”: 最能体现曹操对郭嘉感情的,莫过于郭嘉在征讨乌桓时病逝的消息传来后,曹操的反应。史书记载,曹操听闻郭嘉病逝,竟然“痛哭失声”,甚至说出“奉孝死,吾亦欲随之而去!”这样的话。这绝不是一个普通臣子能让君主说出的话。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证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多么无可替代。曹操失去郭嘉,就像是失去了一只最锋利的眼睛,一个最得力的臂膀,一股最振奋的士气。

总结一下,曹操最喜欢郭嘉,并非因为他长得好看或者会拍马屁,而是因为:

1. 郭嘉的战略眼光和奇绝计谋,精准地击中了曹操的需求,并且屡屡创造奇迹。
2. 郭嘉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与曹操自身的特质高度契合。
3. 两人在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上有着深刻的共鸣,郭嘉更像是曹操精神上的“知己”。
4. 郭嘉的早逝,更是让曹操体会到了失去一位如此重要人物的锥心之痛,这份“失去”反衬出他在曹操心中的珍贵。

可以说,曹操和郭嘉是一种难得的“英雄相惜”,是灵魂的契合,是智慧的碰撞,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这种深厚的情感,以及郭嘉所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才能,共同铸就了曹操对这位“第一谋士”的深深喜爱和无尽怀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种畜生。

历史记载,郭嘉曾数次因为“不治行检”被魏国司法部门立案起诉。面对威严的廷尉,郭嘉不但没有丝毫悔改,甚至说起了歪道理(误)。

《三国志郭嘉传》: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那么“不治行检”到底是什么罪行,为什么会被魏国司法一把手陈群正式立案起诉呢?我们来看看相近时代同罪名的其他人。

《晋书·石崇传》: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晋书·周筵传》:筵弟缙,少无行检,尝在建康、乌衣道中逢孔氏婢,时与同僚二人共载,便令左右捉婢上车,其强暴若此。

《世说新语·自新》: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哇,原来魏晋时期的“不治行检”就是指强奸和抢劫啊⊙∀⊙!考虑到魏国当时只有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经济,郭嘉应该抢不到什么钱。加上他身子羸弱,抢男人可能会被反杀,只有强奸妇女最有可能。而且强奸对象很可能包括一些贵族妇女——陈群才懒得管p民呢。

这就比较丢人了,因为曹操手下谋士虽多,除郭嘉外却无一做出这样的兽行——大家好歹都是士大夫,再坏也是要脸的。连水浒好汉都知道这种勾当会被江湖人士所不齿,士大夫们更不能轻易在野外脱裤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知道郭嘉强奸后,为什么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愈益重之”呢?因为他终于找到道友了!强奸中国花姑娘向来都是倭鬼武帝的优雅爱好!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妇,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呼叫云:“有偷儿至!”庐中人皆出观,帝乃抽刃劫新妇。

《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不治行业。

《后汉书孔融传》: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畜生见畜生,两眼泪汪汪。曹郭从此成为了灵魂伴侣。他们能交流感情交流经验,也可以团伙作案增加成功率。说不定还在某个受害者身上结拜成O兄弟。

“我曹操”“我郭嘉”

“虽然异姓,既于袁门x氏上结为O兄弟,则同心协力,奸遍汉地;”

“上奸贵妇,下奸庶女;”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大乔小乔,誓当共享。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为什么曹操会在赤壁之后痛哭郭嘉?因为他在哀叹他们再也享受不到大小乔了。本来他们在结义誓词里约定好一起南下江东,轮奸这对姐妹。结果郭嘉吸五石散吸嗝屁,曹操又被烧的胡子都焦了。曹操北还之时,想起义弟郭嘉和实现不了的誓言,让他如何不痛哭流涕?

魏武泪向南风洒,为念无人把乔共。

最后让我们用一段字典注解结束这个悲伤的故事。

《说文解字》:魏,犬名也


P.S.1

郭嘉并不是孤例,暴力倾向一直都是曹操的择友指标。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喜欢关羽,但其实刘备集团刚刚来投的时候,曹操更喜欢的是逊于关羽的张飞。他不仅给张飞表了中郎将,还给张飞娶了夏侯氏(个人觉得魏略抢妻说不太可信,张飞抢的精准度太高了)。而关羽毛官职都没有,预定的老婆杜氏还被曹操抢走了。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闻出张飞身上有和自己类似的气味。

《三国志张飞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当然,张飞在刘备的教导管束下还算可爱,只有刑罚太过的缺点,像屠城强奸一类的事是没做过的。遇见好领导是张飞一辈子的运气。

但如果他跟了曹操呢?怕不是要和曹操郭嘉一起三结义喽。

“奉孝,你看张绣婶子怎么样?”

“正啊,要不今晚想办法办了她”

“俺也一起!


P.S.2

评论区有几个朋友扯“不治行检”的皮,非要说郭嘉的不治行检只是品德问题。我倒想问问,是什么品德问题可以被魏国最高司法长官陈群拿去公堂起诉?是郭嘉和他女儿通奸吗?

实际上“不治行检”在魏晋时期是一个犯罪意味颇重的词汇。它在和平的汉代没有出现,却在礼崩乐坏的三国出现两例,这种情况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何况这两例“不治行检”还都出现在屠城强奸的倭鬼国。

两个人中的郭嘉我们已经说过了,因为具体记载较少,所以需要我们去推测。而另一例是曹仁,他倒是自带了具体记载。

《三国志曹仁传》: 仁少时不脩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

那么曹仁少年时做过什么放纵的事,以至于中年的他要把军令刻在案头,强行压制自己的秉性呢?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

陈寿写的很隐晦,但仔细想想,被曹操收编前的曹仁带着一千多的古惑仔,趁着乱世在两河之间“周旋”,干一些“不修行检”的事。而且后来的曹仁还是一个屠城犯。这不就是强奸抢劫兼而有之的山贼嘛。

这种日子过惯了,到中年确实刹不住车,是得把小学生守则背清楚点。

再看看晋后的南北朝(晋朝我说过了)里有相对明确记载的案例(评论区里诸葛长民那种和郭嘉一样没有明确记载,希望有些人不要强行拼凑前后段落)。

山洪,嗜酒好色,无行检,卒

哇,为什么死了?为什么为什么?

权武素无行检,不拘刑宪,终取黜辱,不亦宜哉!

请问一般情况下,品德不好会和刑法有关吗?

轻薄少行检,玄保尝云:“此兒必亡我家。”

“不修行检”居然能祸害全家啊。

综上所述,“不修行检”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刑事问题。当然,在隋唐之后,由于法制建设逐步完善,这个词的犯罪性质不断降低,甚至可以当做自谦之词。但这和地狱般的三国魏晋没有关系,也不能代表郭嘉的恶行是不存在的。

user avatar

因为郭嘉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全心全意服务于曹家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纪念郭奉孝同志》 曹操


贾诩算无遗策,但他来历复杂城府极深,太多精力用在避嫌保命的个人事务上,比不得郭嘉纯粹。

荀彧王佐之才,但他心怀汉室,屁股跟曹操不完全坐一边,比不得郭嘉全心全意。

所以如果你是老板,必然也会喜欢这个来历清楚义无反顾燃烧自己成全主上的人。

更妙的是,在你周围都是进善不休荀令君和去恶不止荀军师这种大贤大德的情况下,只有这人不治行检放浪形骸跟你臭味相投低级趣味,喜欢他不是很正常吗?

注意,问题说的是喜欢,不是其他。

这就好比你娶老婆肯定要贤良淑德体健貌端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正派女子,但真要说私心喜欢,难道不是她的眼里只有你看着傻白甜房里骚浪贱激情云雨之后还能陪你联网吃鸡的小骚货?

很难理解吗?都别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