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算弱主强臣吗?

回答
要说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是否属于“弱主强臣”的格局,这可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三国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些许微妙的灰色地带。

先来分析一下孙权,他到底算不算“弱主”。孙权在位时间之长,仅次于三国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皇帝曹丕(如果算上曹操,那孙权也只比曹操短一年)。从18岁继承父兄基业,到80岁去世,孙权几乎见证了三国争霸的整个过程,并且最终是三国中最后一个走向灭亡的国家。

从“主”的角度来看,孙权绝对是合格甚至可以说是杰出的。

年少有为,临危受命: 他是在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相继去世,东吴基业飘摇不定的时候接手的。当时周瑜、程普等老臣虽忠心,但谁来主事,江东士族是否服从,都是未知数。孙权年纪轻轻,就能在这样的局面下站稳脚跟,稳定江东局势,这本身就展现了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力。
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这是孙权最为人称道的一点。东吴有一大批名将贤臣,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黄盖、韩当等等,这些人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各有才能。孙权能够将这些人聚集在身边,并且用得其所,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能容忍周瑜的骄傲,理解鲁肃的慎重,赏识吕蒙的进取,重用陆逊的才华。在很多关键时刻,他都能力排众议,信任并倚重这些重臣。
审时度势,政治老练: 孙权在政治上非常老练。他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尤其是江东士族。在与曹魏和刘备蜀汉的复杂关系中,他总是能抓住时机,选择最有利的策略。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关羽北伐时出兵偷袭荆州,以及后来在刘备去世后与蜀汉关系的变化,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务实态度。
守成之才,善于经营: 虽然东吴在对外扩张上不如曹魏和蜀汉那么有野心,但孙权在稳固统治、发展经济、安抚民心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在位期间,江东地区得到了相对的和平发展,为东吴的长期存在打下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他是“弱主”呢?这主要体现在:

后期懈怠,任人唯亲: 孙权在位后期,随着老一辈功臣的离世,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尤其是在太子之争问题上,处理得相当混乱,导致了东吴内部政治动荡,也削弱了核心统治力。他晚年宠信的宦官和亲信,并没有能像周瑜、鲁肃那样担当大任,反而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人才的流失。
缺乏一锤定音的魄力: 与曹操和刘备相比,孙权在某些关键决策上,似乎总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或者说更倾向于采取守势。例如,在是否北伐的问题上,他虽然有想法,但终究没有像曹操那样强力推进。在面对蜀汉的背信弃义时,虽然能出兵反击,但也没有展现出彻底打垮刘备集团的决心和能力。

现在来看他的“强臣”。东吴的将领们,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几乎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周瑜: 年轻有为,英姿勃发,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孙权早期的支柱。
鲁肃: 以仁厚持重闻名,在孙权继承权位不稳时,他力排众议,提出“联刘抗曹”的战略,为东吴争取了重要的战略伙伴。他的政治远见和对局势的把握能力,是东吴能够立足的关键。
吕蒙: 从一个武夫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儒将,是东吴的传奇。他“吴下阿蒙”的典故家喻户晓,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白衣渡江,一举夺取荆州,这是东吴军事上的一个高峰。
陆逊: 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蜀汉大军,这是三国时期最辉煌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他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这些将领们确实在各自的领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超出了他们“臣子”的身份。他们能够独立承担重任,制定战略,并且取得辉煌的战果。在很多时候,孙权似乎都在依赖这些人的能力来支撑东吴的运转。

那么,他们是“强臣”到足以压制孙权这个“主”的地步吗?我认为并没有。

臣服于“主”的权威: 虽然这些将领们才华横溢,但他们从未真正挑战过孙权的统治权威。无论是周瑜、鲁肃还是吕蒙、陆逊,他们对孙权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服从。孙权是他们效忠的对象,是他们权力的来源。他们也明白,如果没有孙权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他们的才能也无法得到施展。
孙权的制衡能力: 孙权虽然重用他们,但也并非一味放任。他懂得如何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和制约。例如,在周瑜去世后,他立即任命鲁肃接替,并且在鲁肃之后又换成了吕蒙,这种更迭和调整,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臣下力量的掌控。他也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自己决定,比如在是否出兵援助蜀汉攻打曹魏时,他的决策并非完全被臣下左右。
“强臣”的根基: 东吴的“强臣”之所以能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权能够容纳他们,并且提供实现他们抱负的舞台。可以说,是孙权成就了他们的“强”,而不是他们反过来压制了孙权。

总而言之,孙权和他的将领们,更像是一种“善于用人的明主”与“才华卓越的臣子”之间的相互成就,而非简单的“弱主强臣”。

孙权并非一个昏聩无能的君主,他有政治智慧和识人之明,能够笼络和驾驭住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杰出的臣子。他的统治稳定了江东,使得东吴能够长期存在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中。

而他的臣子们,也因为孙权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才得以成为三国时期耀眼的存在。他们虽然能力超群,但始终效忠于孙权这位“主公”,并未出现挑战君权的行为。

可以这么说,孙权是一位善于将“强臣”的力量转化为自身统治优势的“主”。他虽然不像曹操那样锐意进取,也不像刘备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在稳固和发展东吴方面,展现了超越许多君主的成熟和智慧。所以,“弱主强臣”这个标签,套在孙权身上,多少有些不准确,他更像是一位懂得如何让“强臣”为自己服务的“智主”。他们的关系,是合作共赢,是相互成就,是三国时期一道别具特色的政治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韩综的反叛是小心翼翼的,综内怀惧,欲叛,恐左右不从……后因诈言被诏,以部曲为寇盗见诘让。连忽悠带骗,卵子都快吓飞了才搞起的叛乱,并不轻松。

然后,我真觉得题主有些太瞧得起这些所谓“强臣”了,数来数去不就那十几只大猫小猫么?顾雍、张昭算是资历最老的那一批元老了吧?授兵也不少,结果孙权报聘辽东的时候这两个都闹成什么样儿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夸张用语),还拦不住孙权。你见过这样的“强臣”和“弱主”?“弱主”把“强臣”逼得以死相谏?

真谈得上嚣张的也就全琮那一家子,问题是全琮是靠什么资本狂的?还不是长公主孙鲁班?不然他算是个什么东西呢?

两宫之乱的时候这群崽种把孙权惹火了,管你是谁,即使位高权重如陆逊、朱据,还不是一样收拾?死的死,废的废。

吕壹为什么那么嚣张?说停丞相顾雍就停,还不是因为背后是孙权么。

再说第二个问题,孙权的军事能力。主公还必须要军事能力过硬才能保障其无上权威吗?当然,我不否认军事能力强对君王权威有加强作用,但这并非君王权威的根本来源。君王是做决策的,不是当将军的,哪家公司老总还必须是业务最强的?没这个道理。在孙权的决策之下,拿下了荆、交,这就够了,什么位置的人做什么位置的事,如此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陆逊强势?都被孙权一道诏书给喷死了还强势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东吴孙权和他手下的将领们是否属于“弱主强臣”的格局,这可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三国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简单地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带着些许微妙的灰色地带。先来分析一下孙权,他到底算不算“弱主”。孙权在位时间之长,仅次于三国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皇帝曹丕(如果算上曹操,那孙权也只比曹操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三国时期的东吴,尽管拥有江东的富饶和水军的优势,但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主动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去进攻曹魏。究其原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战略、地理、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简单来说,并非东吴不想,而是客观条件和战略优先级让他们难以做到。咱们得先说说东吴的“老本行”——水军。孙吴政权建立在江东,天然.............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如果我一个人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我会仔细权衡生存的优先级,并尽可能选择兼具多种功能、能够最大化我生存几率的物品。以下是我的选择和详细理由:我的三样东西是:1. 高质量、多用途的生存刀(或一把优质的生存斧)2. 一个能够制造并维持火源的可靠系统(例如,镁棒打火石和可靠的火绒)3. 一.............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