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曹魏以及孙吴相比,三国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最好的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

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及其政治理想的先进性。然而,从整体国力、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来看,蜀汉的治理水平则相对逊色,甚至可以说是最弱的。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对比蜀汉、曹魏和孙吴的国家治理:

一、 政治层面:

蜀汉:
优点:
政治清明,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刘备以“仁德”治国,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政治上相对清廉,重视法治。诸葛亮更是将蜀汉定位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国。其执政风格注重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分子,营造了相对公平的政治氛围。
人才选拔和任用: 诸葛亮在刘备和刘禅时期都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推行“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尽管蜀汉人才数量不如曹魏,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其人才的利用效率和忠诚度是相当高的。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以及严颜、魏延、姜维等一批优秀将领,都是各具特色、才能出众。
相对较好的统治基础: 刘备集团以荆州为根据地,后又夺取益州,其统治基础相对稳固,尤其是在益州内部,得到了相对多数士族的拥护。
缺点:
人才断层与青黄不接: 这是蜀汉最大的隐忧。随着关羽、张飞、诸葛亮、黄忠、马超等元老大臣的陆续去世,蜀汉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后继人才,如蒋琬、费祎、董允虽有才能,但难以完全弥补前代巨匠的空缺。而姜维虽然英勇善战,但其北伐策略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且其政治影响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刘禅的治国能力: 刘禅在位后期,虽有宦官黄皓等干扰,但他本人的治国能力和政治智慧相对有限,未能有效驾驭朝政,这也是蜀汉衰落的重要原因。

曹魏:
优点:
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曹操以雄才大略,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其政治制度在借鉴汉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例如,他推行屯田制以解决军粮问题,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人才的广纳与任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打破了门阀限制,吸引了大量人才,如曹氏宗亲的曹仁、曹洪,以及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张辽、徐晃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曹丕、曹叡时期也继续沿用这一政策,使得曹魏在人才储备上最为雄厚。
强大的中央集权: 曹魏政权能够相对有效地调动全国资源,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
缺点:
政治斗争激烈: 曹氏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也较为激烈,例如曹操之后的权力继承,以及后期司马懿集团的崛起,都说明了其政治内部并非全然稳定。
士族门阀的影响: 尽管曹操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士族门阀的影响依然存在,对政治生态产生一定影响。

孙吴:
优点:
政治稳定: 孙吴政权在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手中,政权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孙权统治前期,其政治清明,统治稳固。
平衡各方势力: 孙吴政权能够较好地平衡江东士族和荆州士族的利益,维持了内部的相对和谐。
相对温和的统治: 相较于曹魏的集权和蜀汉的理想主义,孙吴的统治风格显得更加务实和温和。
缺点:
世家大族专权: 孙吴后期,世家大族(如顾、陆、张、朱等)的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威胁,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国家政策的推行。
人才流失与内耗: 在某些时期,孙吴内部也存在人才流失和政治内耗的问题,例如陆逊在后期受到猜忌,以及后期宗室之间的矛盾。

二、 经济层面:

蜀汉:
优点:
天府之国,农业基础好: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兴修水利(如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发展农业,为北伐提供了物质基础。
手工业发展: 蜀汉在纺织、冶炼等方面也有一定发展。
缺点:
国力弱小,资源有限: 蜀汉地处偏隅,人口少,资源相对匮乏,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其经济基础最为薄弱。
长期战争消耗: 诸葛亮以及后来的姜维,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进行了多次北伐,对蜀汉本已有限的经济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曹魏:
优点:
地大物博,经济发达: 曹魏占据中原地区,拥有最为广阔的疆域和最发达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显著发展。
屯田制的成功推行: 屯田制有效地解决了军粮问题,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 曹魏地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为战争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缺点:
战争的持续影响: 曹魏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虽然其经济实力强大,但战争依然对其经济造成一定压力。

孙吴:
优点:
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孙吴拥有长江天险,地处江南地区,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其水路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
海贸与海外贸易: 孙吴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海外国家进行交流,也为国家带来了财富。
手工业和造船业: 孙吴在造船业、冶炼业、陶瓷业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
缺点: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尽管整体经济较好,但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例如江南和荆州地区的发展差异。

三、 军事层面:

蜀汉:
优点:
精锐的军队: 蜀汉拥有一支由诸葛亮亲自训练和打造的精锐部队,如无当飞军、白耳兵等,战斗力强悍。
优秀的将领: 如前所述,蜀汉拥有众多优秀的将领,能够以少胜多,创造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缺点:
兵源和军力不足: 蜀汉人口稀少,兵源补充困难,军队的总数远不及曹魏和孙吴。
后勤补给的挑战: 长期对外作战,尤其是北伐,对蜀汉的后勤补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曹魏:
优点:
强大的军事实力: 曹魏拥有庞大的军队和雄厚的军事资源,其军事力量是三国中最强的。
优秀的军事指挥: 曹操本人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其麾下有无数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张辽、徐晃、乐进、于禁等。
缺点:
过度依赖军事力量: 曹魏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有时也过于依赖军事手段,未能完全解决好政治和经济问题。

孙吴:
优点:
水军优势: 孙吴的水军是三国中最强的,凭借长江天险,其水军在赤壁之战等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经验丰富的将领: 孙吴也拥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优秀的将领。
缺点:
陆军实力相对逊色: 相较于曹魏,孙吴的陆军实力有所不足。
政治不稳定对军事的影响: 后期政治的不稳定也对军事力量的集结和运用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 政治理想与统治合法性:

蜀汉:
优点:
继承汉室法统: 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口号,继承了汉朝的法统,具有较高的政治合法性,尤其是在中原士人中享有声誉。
政治理想先进: 诸葛亮以“仁政”为指导,重视民生,推崇法治,其政治理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
缺点: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虽然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但在有限的国力和人才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理想的难度极大。

曹魏:
优点:
实际的统治者: 曹操通过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成就,建立了实际的统治地位。
缺点:
篡位者的阴影: 尽管曹丕代汉,但其统治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始终笼罩在“篡汉”的阴影之下。

孙吴:
优点:
割据政权中的稳定者: 孙吴政权相对稳定,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缺点:
缺乏统一全国的抱负: 孙吴更倾向于偏安江东,缺乏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和实力。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以政治清明、人才选拔的公正性、政治理想的先进性和对民生的关注度来衡量,那么蜀汉的国家治理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 诸葛亮作为丞相,以其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品德,为蜀汉的治理树立了典范。蜀汉在政治道德和政治理想上,确实比曹魏和孙吴更为突出。
然而,如果从整体国力、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和军事力量来评价,那么蜀汉的国家治理无疑是最弱的。 其人口少、资源少、地盘小,以及人才的断层,都限制了其国家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曹魏在国家治理方面,综合实力最强。 其拥有最雄厚的人才、最发达的经济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最完善的政治制度,能够最有效地调动全国资源。
孙吴在国家治理方面,也表现出其独特性。 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特色,水军强大,能够在其有限的疆域内维持一个相对繁荣和稳定的政权。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蜀汉的国家治理是“最好”的。 更准确的说法是,蜀汉在 政治理念和政治道德层面具有其独特的光辉和优势,尤其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展现了古代中国理想政治的某些侧面。但从 整体的国家实力和治理的有效性 来看,蜀汉与曹魏和孙吴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可以说,三国时期,每个政权都有其治理的优点和缺点,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也都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蜀汉的“好”,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政治抱负和治理的“质”,而曹魏的“好”,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治理的“量”和“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一个别人都没提到的角度来回答一下:武陵郡的治理。

武陵郡就是《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武陵郡属荆州,地处荆州西南,与益州、交州交界。武陵郡地域广阔,共有12县,地盘包括今天湖南西北大部、贵州东局部以及湖北、重庆、广西的少数地盘,是荆州最大的一个郡。但武陵同时又是荆州开发度最低,最落后的一个郡,在东汉鼎盛时期人口只有25万,除汉寿、临沅等地开发程度稍高之外,其余地区几乎为蛮荒之地。著名景点张家界便坐落于武陵郡,此地美景直到1979年才因画家吴冠中的绘画而闻名,可知武陵郡风景优美以及开发之晚。

武陵挨着益州的牂柯郡,牂柯古属夜郎国(就是夜郎自大的由来),在诸葛亮时期曾参与叛乱,对这片地区有个著名的称呼叫做南蛮。与之类似,武陵郡也有许多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武陵蛮,也称五溪蛮,他们在东汉时期时常起兵叛乱,令朝廷头疼不已。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敢与曹操相抗衡,选择不战而降。曹操进入江陵后,开始筹划与孙权及刘备的大战,对于荆南的招抚工作他交给了荆州名士刘巴。

荆南共有四个郡,分别是零陵、武陵、长沙、桂阳,然而曹操让刘巴招抚的只有零陵、长沙、桂阳三个郡,完全没提武陵。个人猜想是刘表死后荆州政局混乱,官员对武陵失去了控制,被武陵蛮所占领,因而其他三郡刘巴可以孤身一人传檄而定,唯独武陵光靠刘巴无法摆平。

结果不久曹操惨败于赤壁,随即逃回北方,荆南的招抚工作当场泡汤。孙权和刘备自然不会放过大好的机会,于是开始了对荆南的平定工作。

对武陵最初的治理见诸黄盖传的记载: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这段记载印证了笔者有关武陵蛮正在起兵的猜想,同时也显示了孙吴最初对于武陵的策略就是武力镇压。

但没过多久,因为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地盘互相交错,双方协议重新划界,荆南四郡除了长沙北部之外,其余部分全都由刘备控制。就这样,武陵郡正式开始了刘备统治的时代。

刘备对武陵的统治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一点从刘备时期武陵从未爆发叛乱以及日后武陵在孙权手中多次爆发叛乱还响应刘备可以看出。当时荆南的总治理工作被交给了诸葛亮,同时诸葛亮也是因为对荆南治理有方而声名远扬,不但北方士人对其称赞有加,连曹操都送去了礼品,希望诸葛亮归顺,当然诸葛亮并没有搭理。

值得关注的是,史书记载诸葛亮当时征调了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赋税为刘备军充实军用,却并没有提到武陵。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个人据此推断,同孙权的军事镇压不同,刘备在武陵实行的是怀柔统治,武陵应该保有高度的自治权力。这样的统治策略为刘备在武陵郡赢得了人心。

刘备对武陵的统治持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这一年关羽发起襄樊战役,威震华夏,此时孙权却派吕蒙陆逊等人率军袭击了关羽后方并将其斩杀,整个荆南都改姓了孙。而武陵又重新开始了造反生涯,先是武陵从事樊伷准备煽动武陵蛮对孙吴发起叛乱,但很快便被投降孙权的原关羽部下潘濬所平定。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濬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权曰:“卿何以轻之?”濬曰:“伷是南阳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辩论之才。臣所以知之者,伷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

两年后刘备发起东征,武陵蛮纷纷遣使希望派兵帮助刘备,其中一位首领沙摩柯还亲自带兵前往夷陵作战。刘备派侍中马良前往武陵安抚武陵蛮,赐予他们印绶封号,让他们响应。后虽然刘备战败,沙摩柯也跟着战死,但武陵蛮依然坚持作战,甚至包括零陵和桂阳也跟着响应,孙权不得不在防备曹丕三路进攻的同时派平戎将军步骘前往平定该地叛乱。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孙权统治武陵的思路和刘备大相径庭。从相关史料以及出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的情况来看,孙权对于武陵的统治比较严格,在户口和赋税方面都有精确的管理,同时因武陵民风剽悍,历来盛产劲卒,因而这里也成了吴国军队的兵源地,吴国经常从这里征调人口补充军役。

东主致恨前者不拔石阳,今此后举,大合新兵,并使潘濬发夷民,人数甚多,闻豫设科条,当以新羸兵置前,好兵在后,攻城之日,云欲以羸兵填堑,使即时破,虽未能然,是事大趣也。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吴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死者相属。

可以看出,从228年石亭战前到272年西陵之战时,吴军都有武陵蛮所编成的部队。

因此,武陵郡对于吴国的抗争也没有停息。黄龙三年(231),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解决武陵蛮不受统治的问题,于是命太常潘濬与交州刺史吕岱率领五万大军前往镇压。这次镇压行动历时共三年半,最终吴军斩获数万,对武陵蛮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春,二月,吴主假太常潘濬节,使与吕岱督诸军五万人讨五溪蛮。
吴潘濬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回军汉中讲武备战到第五次北伐的这段时间中,孙权派出了一支规模完全不亚于蜀汉北伐军的部队在武陵抓蛮子。之前说道东汉鼎盛时期武陵在户人口只有25万,三国时期全国户籍人口只有东汉鼎盛时期的八分之一左右,按实际人口为户籍人口的三倍算,武陵郡也只有不到十万人。而潘濬直接斩获数万,自此,武陵蛮再也无法发起大规模的叛乱行动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武陵人从此放弃了抵抗。永安六年(263),蜀汉被曹魏所灭,吴国举国震惊。于是,在魏国的引诱下,武陵蛮再次发动了叛乱,希望喜迎王师。但由于灭蜀诸将发起了成都之乱,魏国朝廷无暇支援武陵蛮的起兵。最终,这次叛乱被吴国的武陵太守钟离牧所镇压。

但吴国已经日暮西山,十余年后,被晋所灭。

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溪夷与蜀接界,时论惧其叛乱,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汉葭县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陵界,屯于赤沙,诱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
抚夷将军高尚说牧曰:“昔潘太常督兵五万,然后以讨五溪夷耳。是时刘氏连和,诸夷率化,今既无往日之援,而郭纯已据迁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见其利也。”牧曰:“非常之事,何得循旧?”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险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馀人及其支党凡千馀级,纯等散,五溪平。

不能否认孙吴的统治对武陵的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方式过于粗暴简单,对于武陵当地人实在难以称得上生活环境良好。相比之下,刘备诸葛亮在武陵的治理则要更为得人心。

user avatar

谢邀。


论政局。

曹魏遭遇辽东之乱、正始之变、淮南三叛,说内斗不休好像不过分。曹髦三族夷灭,曹芳被废,曹髦被弑。何晏嵇康等魏晋诸子被杀。太尉蒋济被司马懿忽悠了之后气死。

孙吴经历二宫之争,太子鲁王分别被废死去,陆逊因此逼死。之后诸葛恪被杀,孙峻和他弟弟分别掌权,孙亮被废。

季汉,两个天子。先主白帝城辞世后,诸葛亮掌权十二年,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等又维持二十年。在黄皓开始折腾到民有菜色之前,季汉稳定了三十年;之后到被灭,没有天子被废,没有权臣互戮。也就是开国之初南方乱了,诸葛亮一个秋天就平了;其他疑似黑点,也就是费祎被刺和姜维出屯沓中。

好像季汉这点上,相对最好吧?


论派系。

曹魏那就不说了。正始之变时老干部大战新生代,淮南三叛来回折腾。刚灭了季汉立下大功的邓艾转眼间进囚车。而且动不动夷灭三族。除了郭淮他老婆是硬从司马懿那里哭回来一条命,那可真是杀人如麻,人头滚滚。

东吴,顾步朱陆豪族世袭,具体就不说了。哦对了,陆抗最有名的战绩是搞掉了谋叛的步阐,严格来说,是东吴陆步内斗……当然,淮南三叛,每次东吴都想去捡皮夹子,细想也很好玩。

季汉,李严廖立都没被肉体消灭,所以他俩下去之后还等着诸葛亮会用他们。蒋琬与费祎的相权过渡也算平稳,虽然中间费祎有点暗戳戳。黄皓被董允吓得不敢动弹。

还是那句,季汉前三十年,诸葛亮+四英对派系平衡很好,所以季汉行政效率不错。


论民生。

张温夸季汉治理好,孙权暗戳戳地不爽。

司马炎特意去问樊建,诸葛亮如何治蜀,还大肆赞美。

这是作为敌国的评价了。

当然,还得说老百姓过的日子。

史书原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简单说就是刑法严峻但公平开明,所以大家都服气,精神面貌很好。


蜀汉富裕到什么程度?富裕到有余力大搞基建:

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此非急務,何也?
袁子曰:小國賢才少,故欲其尊嚴也。
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夫本立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此所以勸其功也。


您看,诸葛亮在大搞蜀锦倾销,物资极大丰富之后,还有余力让老百姓大搞桥梁道路,体现出其基建狂魔本色。


而就在诸葛亮死后那两年,曹魏那边是这样:

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緫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

曹叡造洛阳宫给自己享用,百姓失农时,影响农业生产了。杨阜们进谏,曹叡不听。

对比诸葛亮那边物资极大丰富后有余力搞桥梁道路建设……哪一个民生处理得力,好像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关于关羽和曹仁谁的“帅”的能力更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难以直接量化的问题。因为“帅”包含了很多层面,比如军事指挥能力、战略眼光、统帅气质、个人魅力、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最终的战绩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关羽的“帅”:关羽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首,他的“帅”是建立在他卓越的个.............
  • 回答
    提起曹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既是对他雄才大略的肯定,也带着一丝对其手段的揶揄。如果单论曹操的能力和功绩,他是否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这并非一朝一夕能论断,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其一生,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雄才大略,横扫宇内:曹操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非凡的.............
  • 回答
    要说南唐当时的兵力能否和宋军曹彬抗衡,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得具体分析南唐的家底,以及曹彬那一仗打的是什么情况。咱们先说说南唐,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李煜当政前后,国力虽然不算顶尖,但也算一个重要的割据政权。它继承了吴越等国的基业,疆域一度横跨长江中下游,江南的富庶也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诸葛亮要是真能呼风唤雨,那历史可就完全改写了。不过,咱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想”不出这么个绝妙的法子,或者说,即便他能,为什么也“不”这么做。首先,咱们得明白,诸葛亮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那可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虽然他是.............
  • 回答
    东吴没有占领淮河流域,却能与曹魏长期对峙且互有胜负,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对“占领淮河”这一单一地理坐标的执念,深入剖析东吴的战略眼光、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以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赋予的优势。一、 战略定力与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孙权的不凡之处孙权作为东吴的开.............
  • 回答
    关于孙吴政权合理性的解释,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与曹魏和蜀汉那样旗帜鲜明地打着“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同,孙吴的合法性来源更为复杂,它更多地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宣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种“既成事实”的产物。在赤壁之战.............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满宠这个人,在曹魏集团里,说他是“大将之才”,一点不为过。他不是那种冲锋陷阵、万夫不当的猛将,也不是那种坐镇中枢、运筹帷幄的谋士,而是那种扎扎实实,把每件事都做得滴水不漏的“实干派”,而且是能干出大事的那种。论才能:满宠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治军治政的综合能力: 他不仅仅是个能打仗的将军.............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曹魏政权能稳固天下,除却曹操本人卓绝的军事才能,更离不开那些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猛将们。夏侯渊、乐进、李典、李通、典韦、庞德这六位曹魏的“六君子”,虽然英年早逝,但若他们能亲历曹操一统北方,进而见证曹丕代汉称帝,依他们的功勋和才能,在曹丕治下定能身居高位,名留青史。夏侯渊:震慑西疆的擎天之柱夏侯渊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