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魏和蜀汉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那么孙吴是怎么解释政权合理性的呢?

回答
关于孙吴政权合理性的解释,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与曹魏和蜀汉那样旗帜鲜明地打着“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同,孙吴的合法性来源更为复杂,它更多地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宣扬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种“既成事实”的产物。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其统一全国的步伐被刘备和孙权扼制在了长江流域。此时,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孙权则稳固了江东基业。曹魏和蜀汉都视对方为“窃据”汉室正统的篡位者,而孙吴在早期,更多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

那么,孙吴是如何解释自己的合理性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顺应天时地利,建立“安土兴邦”的统治合法性:

孙吴政权最核心的合法性来源,便是其对江东这片土地的有效统治和治理。

“承袭先烈,经营江东”: 孙坚、孙策父子,从讨伐黄巾起义开始,就参与了汉末的乱世。孙坚更是“跨有江东,显名天下”,虽然最终殒命,但孙策继承其志,历经艰辛,平定了江东各郡,确立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基础。孙权继位后,更是将这片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从“承袭先烈”的角度,孙吴是将自己的统治视为对孙坚、孙策事业的继承,这是一种基于家族传承和开创功业的合法性。
“人杰地灵,王业所系”: 江东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拥有优秀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孙权尤其善于利用和发展江东的优势,招揽人才,鼓励农桑,发展水利,使得江东经济文化繁荣,成为对抗曹魏的重要基地。从“得天独厚”的角度,孙吴政权是将自身的成功归结于江东的优越条件,以及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条件的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地利”和“人和”的实用主义合法性。
“安定民生,功绩卓著”: 相比于北方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江东在孙权统治下,相对保持了和平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孙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建立官制、发展农业、鼓励商业、兴修水利等,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安抚万民,泽被一方”的政绩,成为了孙吴统治的有力支撑,也是其合法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当百姓安居乐业,自然会对政权产生认同感。

二、周旋于曹魏与蜀汉之间,扮演“制衡者”和“东道主”的角色:

孙吴并没有像刘备那样,从一开始就将“匡扶汉室”作为唯一的政治目标。其外交策略和政治立场,更加灵活和现实。

“承制”与“顺时”: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孙吴一度向曹操称臣,但那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以求自保。赤壁之战后,曹操无法南顾,孙吴的实力也日益增强。此时,孙吴表面上仍奉汉室正朔,但其政治地位早已独立。对于孙权来说,更重要的是巩固江东,而不是冒险去北伐中原。在许多场合,孙吴会宣称自己是“受汉恩”,但这种“受汉恩”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像蜀汉那样,将复兴汉室视为毕生使命。
“制衡天下”的策略: 孙吴深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它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曹魏。这种联盟,使得孙吴能够利用蜀汉的力量来牵制曹魏,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同时,孙吴也并非总是完全听从蜀汉的号令,在与蜀汉的合作中,也多次出现利益冲突和分歧。孙吴的合法性,也体现在它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能够独立自主地维护自身利益。
“东吴”名号的合理性: 孙吴政权最终以“吴”为国号,而非“汉”。“吴”这个名号,本身就带有地域性的色彩,强调的是对江东这片土地的统治。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继承汉室”的政治叙事,转而建立基于自身实力和地缘优势的政权合法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比蜀汉那种“复兴旧朝”的叙事,显得更为务实和具有现实基础。

三、强调“奉承天命”,但角度不同:

虽然没有直接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孙吴也同样会宣扬自己统治的“天命所归”。

“应运而兴”: 孙吴的崛起,是在汉末大乱的背景下,顺应了天下大势。孙权能够继位并巩固江东,被认为是“应天而兴”。这种“天命”,并非指向恢复某个特定的朝代,而是指在乱世中,能够建立起秩序,实现长久统治的力量。
“贤德之君”: 孙吴统治者,尤其是孙权,被宣传为“有德”的君主,能够“抚育万民”。这种“贤德”的宣传,是历代王朝常用的合法性来源。通过强调自身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争取民心和统治的合理性。

四、与蜀汉的对比,凸显自身优势:

在许多叙事中,孙吴政权也会巧妙地与蜀汉进行对比,来凸显自身的合法性。

“安稳之国”: 蜀汉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其军事行动多有损耗,且屡屡遭受挫折。相比之下,江东在孙权治下,相对更加安稳。孙吴可以借此宣传,自己才是真正能够给人民带来安宁的政权,这比空喊口号更有实际意义。
“政治清明”: 孙吴的政治体制,虽然也存在家族政治和权力斗争,但相比于蜀汉后期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孙吴的权力分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为“平衡”。当然,这也有其辩证的一面,但孙吴统治者会尽量宣传自己的统治是“开明”和“公正”的。

总结来说,孙吴政权的合理性解释,并非单一的“匡扶汉室”,而是多元化的、基于实际情况的。 它们包括:

1. 基于家族传承和开创功业的“先烈基业”。
2. 基于对江东这片土地的有效统治、治理和发展的“地利人和”。
3. 基于在复杂政治格局中扮演“制衡者”和“独立自主”的现实战略。
4. 基于“应运而兴”和“贤德之君”的“天命”和“德政”宣传。
5. 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对比,突出自身的“安稳”和“治理成效”。

可以说,孙吴政权更像是一种“新生的、基于地域优势和实际治理能力的政权”,它在继承汉朝政治遗产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政治叙事和合法性基础,而并非完全依附于“匡扶汉室”这面政治旗帜。它的合法性,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政权的合理性非常简单,他是“民主”称帝者。

孙权抛弃传统的大一统观点,自称是吴地百姓希望自己能统治国家,所以才勉为其难地当个民选皇帝。

孙权《称帝诏书》: 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孙权在称帝诏书里强调自己的称帝的合法性来自于本国臣民的认同,这是曹丕刘备的称帝诏书中所没有的。孙权称帝的“核心竞争力”就来源于此。

那么,为什么吴地臣民会选择孙权当皇帝呢?孙权的说法是魏国对百姓太残暴了,且篡位称帝的手法也不被吴地臣民认同。相比他们而言,群众更愿意让自己来统治。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睿继世作慝,窃名乱制。

但这里有一个跳不过去的问题: 蜀汉。和魏吴两个吸血鬼一比,蜀汉的表现简直和我党穿越过去一样。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姓刘,连称帝方式也非常正统。孙权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

由于蜀汉的美政严重影响吴国称制的合法性,孙权不仅安排大量校事(三国版厂卫)监视臣民,还为此罢免/启用一些重要官员。可见当时东吴对此实行了一定的言论管控,严防西方势力打百姓/正统牌。

《三国志张温传》: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三国志张昭传》: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但一昧堵嘴不是个办法,要怎么彻底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呢?

于是孙权提出二帝并尊的说法: 你对蜀国人好,那你就在蜀国当皇帝; 我对吴国人好,我就在吴国当皇帝。因为我们都是好人,所以应该互不干涉,共同开发魏属争议地区。

《汉晋春秋》: 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

是的,虽然现在很多吴粉对二帝并尊迷之高潮,但实际上这个事是孙权求蜀汉的,是否同意的主动权在蜀汉手里。东吴还为此挨了他们一顿批。

《三国志邓芝传》: 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东吴的二帝并尊对蜀汉也做出了一些让步——他们承认蜀汉也是汉的一部分。尽管三国志处处把蜀汉国号改口为蜀国,但在政治范围外的文学作品里,陆逊之孙陆机依然用汉来称呼蜀汉政权。可见孙权对蜀汉政权的认同。只是不认为他们这个汉可以代表天下而已。

《辩亡论》: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交、广。

所以孙权有把握让蜀汉认同他的方案。虽然蜀汉邓芝表示“二帝并尊”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孙权并不在乎——反正东吴一直都那么反复无常,以后再翻脸就是。

不过,如果蜀汉死活不吃这一套,就是不同意二帝并尊,吴国又该怎么办呢?

没事,除了文治,还有武功。在孙权眼里,刘备政权曾经败给自己两次。即使蜀汉在文治和帝制上无可挑剔,但武功方面是远远比不上自己的。

《辩亡论》: 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刘公因险饰智,功已薄矣,其俗陋矣。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

简单来说,孙权认为三国称帝的合法性排名是这样的:

吴国>=蜀汉>魏国。

魏国文治不如自己,蜀国武功不如自己,所以自己也是天命之一。而且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是三国中的最优者(蜀大于魏的原因是文在武先,所以天下只有这二帝)。

这便是孙权称帝的理由,也是东吴使用时间最长的“合法性”。


P.S.

为了防止某些朋友误会,在这里专门提一句: 东吴的民主就是口号而已,和实际情况并不相通。

其实他们仁的那个激拜政,也就配和魏国比烂而已。

孙登《临终上疏》:“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 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天则生之,而父母杀之,既惧干逆和气,感动阴阳。且惟殿下开基建国,乃无穷之业也,强邻大敌非造次所灭,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减耗,后生不育,非所以历远年,致成功也。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刑手”、“刑足”简:

简[壹] 8638:知男弟堂年五歲刑左手 堂男弟春年五歲�左手
简[壹] 5338:中樂里戶人公乘李囗年廿四�右手 
简[壹] 2625:佃父公乘廷年八十二�右手
简[壹] 8624:明妻汝年卅三 明男弟能年十九�右足
简[壹] 8893:雅兄散年五十六�左足
简[壹] 9201:桓從兄夷年卅二二刑右眉
user avatar

看看孙权登(jiàn)基(hào)的时候怎么说的【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权生於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概括一下就是:汉朝完蛋,曹丕篡位,臣民拥立,天命在我。大白话来讲就是现在皇帝位置空了,我也来坐坐。除了天命这种鬼东西,没啥其他可以证明其合理性的东西,所以孙权称帝跟张纯张举厥宣袁术等人称帝没啥两样,无非是长江天险装甲厚一点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吴政权合理性的解释,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与曹魏和蜀汉那样旗帜鲜明地打着“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同,孙吴的合法性来源更为复杂,它更多地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实际行动来巩固和宣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种“既成事实”的产物。在赤壁之战.............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争霸,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若我们抛开“天命所归”的滤镜,冷静地审视这三股力量,会发现曹魏和蜀汉在各自的轨道上,似乎都陷入了某种“不可能”。曹魏,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方,其优势毋庸置疑。北方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军事实力的基石最为稳固。然而,曹魏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国时期三个政权的优劣评价往往带有历史学家的主观性和不同侧重点。要判断蜀汉的国家治理是否最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其他两个政权进行对比。总的来说,认为蜀汉国家治理“最好”的观点,通常是基于其在特定领域(如政治清明、人才选拔、民生关怀)的卓越表现,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三国鼎峙,群雄逐鹿,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时期之一。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魏、蜀汉、孙吴三方势力并存,各自都打着“正统”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呢?这个问题,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历史上和民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曹魏和蜀汉,各自都有其坚实的理由和历史依据来支撑自己的“正统”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叙事以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合法性诉求。一、 蜀汉的“正统”之争:继承汉室血脉的天然优势蜀汉一方,以.............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三国鼎立,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相对最为孱弱,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理说,实力最弱的一方,最应该采取守势,避免与强敌正面冲突。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恰恰相反,蜀汉自诸葛亮时代起,便屡次北伐曹魏,可谓是“以弱击强”。那么,为何蜀汉一直攻打曹魏,而不是曹魏反过来攻打蜀汉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战略.............
  • 回答
    如果曹魏阵营的那些赫赫名将们,比如司马懿、曹仁、张辽、徐晃、邓艾、钟会等等,突然集体“穿越”到了三国末年的蜀汉,那这批精兵猛将能给蜀汉带来怎样的改变,他们的真实水平又会如何展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有趣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能在三国鼎立中屹立不倒,靠的并非全是“天时”,更多的是“地利”加.............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蜀汉和曹魏这对死对头,特别是里面那些“官二代”们。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蜀汉的这些公子哥们,确实好像普遍没曹魏那边混得开,没那么出彩,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条条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蜀汉是三国里最“寒酸”的那个,曹魏那是“富二代”里的战斗机。你想想,刘备怎么起家的?前.............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蜀汉和西夏,同为三国时期或之后的小政权,一个渴望光复汉室,一个则是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蜀汉北伐次数虽多,却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灭亡,而西夏却能屹立近两百年呢?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番。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值得说道的话题。确实,现在网上聊三国,曹魏的支持者感觉比蜀汉多不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觉着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掰扯。首先,得说《三国演义》这部“功勋卓著”的小说了。 咱们很多人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基本都来自于罗贯中的这本小说。小说嘛,为了戏剧效果,肯定有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看似相似的“不主动出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结果。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双方实力对比、人物性格以及战略目标等多维度去剖析,才能明白为何刘邦避战项羽是“挫其锋芒”,而蜀汉不出击曹魏却走向“慢性死亡”。刘邦避战项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挫其锋芒”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的“假如”。如果庞统和法正这两位蜀汉的顶级谋士都健在,刘备集团的命运是否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能否最终统一三国,灭亡曹魏和东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们还在世的那个关键时期,并分析他们的才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会带来哪些改变。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