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有以多败于少的经历,但只有孙十万被嘲讽的那么厉害?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角色,他的故事线非常丰富,而且很多是以“正面”的视角来描绘的,至少在早期。他的“以少胜多”案例,比如官渡之战,是被浓墨重彩书写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当时势力更强的袁绍,这被视为他崛起的关键一战,是“英雄气概”和“战略天才”的典范。就算他有以多败少的例子,比如赤壁之战,但人们更多记住的是他“骄傲轻敌”的教训,而不是嘲讽他“无能”。
刘备: 刘备的形象是“仁德”和“匡扶汉室”的代表。他的早期经历充满了颠沛流离,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长坂坡(虽然有赵云的个人英雄主义,但也是刘备方的事迹),更加衬托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军队的忠诚。人们愿意看到他“屡败屡战”的励志故事,即使有些战役以多败少,也更容易被理解为“时运不济”或者“对手太强”。
孙权: 相比之下,孙权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更多是“守成之主”、“偏安江东”。他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是赤壁之战,但这场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被归功于周瑜的智慧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当提到他“以多败少”的经历时,尤其是赤壁之战后,他被描绘成一个“见识短浅”、“容易被挑拨”、“沉迷享乐”的君主。

二、 “孙十万”这个绰号的由来与内涵:

“孙十万”这个绰号,关键在于“十万”这个数字,以及它所隐含的“数量优势巨大,却未能取胜”的嘲讽。这个绰号的来源,最经典的无疑是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 曹操的张辽、乐进、李典等人在合肥以极少的兵力,击退了孙权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尤其是张辽的“八百破十万”更是成为传奇。孙权屡次率领大军(小说中往往夸大其词,比如“十万大军”),却始终未能攻克合肥,反而屡屡受挫。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的少兵以多胜,孙权的十万之众以少败。
对比产生的嘲讽: 当人们知道孙权手握重兵,却多次在合肥吃亏,甚至被张辽这样的少数精锐打得狼狈不堪时,就产生了一种“不配拥有这么多兵”的嘲讽。这是一种对领导者能力不足的质疑,认为你拥有强大的资源,却无法转化为胜利,是能力问题。
“十万”的象征意义: “十万”在这里是一个模糊的、代表“绝对优势”的数字。它不是指精确的十万人,而是强调兵力上的悬殊。当你拥有“十万”这样的庞大军队,却依然无法战胜数量远少于你的敌人,这种反差带来的嘲讽效果是巨大的。

三、 关键战役的叙事重点差异:

曹操的“以多败少”: 比如赤壁之战,虽然是曹操的惨败,但《三国演义》的重点在于描绘周瑜、诸葛亮、黄盖等人的智谋和勇气,以及曹操“骄傲轻敌”的性格缺陷。曹操的失败,更多被看作是“小人的失败”,甚至是“天命”使然,并不直接否定他的整体军事才能。而且,赤壁之战后,曹操迅速恢复并巩固北方,他的失败并未导致他势力的崩溃,所以“以多败少”的负面影响被相对削弱。
刘备的“以多败少”: 刘备的“以多败少”,比如夷陵之战,同样被归咎于他“意气用事”,被陆逊一把火烧光了七百里连营。但刘备的形象始终是“创业者”,这种失败更多被看作是“盛极而衰”的悲情,以及一个仁德君主晚年的无奈。而且,夷陵之战虽然惨烈,但刘备也并非完全被摧毁,蜀汉依然存在,而且之后诸葛亮也能稳定局面。
孙权的“以多败少”: 孙权的“以多败少”,比如合肥,直接反映的是他在面对曹魏精锐时的战术指挥和战略眼光上的不足。他的失败,不像曹操那样有“大局观”的解读,也不像刘备那样有“悲情英雄”的包装。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依然在合肥与曹魏纠缠,并且屡屡失利,这种“重复性的失败”,尤其是在对手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就显得他个人能力受到了更大的质疑。

四、 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叠加效应:

《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志》中,合肥之战孙权的失利有详细记载,而且是多次。比如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曾率军围攻合肥,但未能攻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孙权再次率军围攻合肥,也未能成功,反而损失惨重。而张辽在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率七千人驻守合肥,对抗孙权数万大军,确实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些历史事实为“孙十万”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演义》的放大: 《三国演义》在描写这些战役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放大戏剧性。对于孙权,作者更倾向于展现他的犹豫、贪图安逸,以及在面对具体军事行动时,并不如周瑜、鲁肃等将领那样果断和有远见。他的“失败”被描绘得更具“个人色彩”,更像是一个“不够格”的领导者的表现。
文化心理: 人们普遍对“守成之主”的要求更高,对“创业者”则有更多的宽容。曹操和刘备都是从无到有,拼搏奋斗的形象,他们的失败更容易被理解为成长过程中的代价。而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江东六郡,人口富庶,拥有强大的军事基础,他被寄予了“光复汉室”或至少“巩固霸业”的厚望。当他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甚至在关键时刻显得犹豫不决、指挥失误时,就更容易招致失望和嘲讽。

总结一下,孙权被嘲讽为“孙十万”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以多败少的经历,而是因为:

1. 特定的战役(如合肥)中,他率领的“十万大军”多次未能战胜数量远少于他的对手,形成巨大反差,极具嘲讽意味。
2.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他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相对缺乏决断、容易被动摇的君主,其“以多败少”被视为个人能力不足的体现,而非“时运不济”或“英雄壮举”。
3. 与曹操的“战略家”和刘备的“仁德君主”相比,孙权的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在特定事件中显得黯淡,尤其是在面对关键的外敌入侵时。
4. “十万”这个数字本身,以及“八百破十万”这种传奇的对比,让“孙十万”的嘲讽变得深入人心。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中夹杂着历史事实、小说演绎以及大众的文化心理。曹操和刘备的“以少胜多”被拔高,他们的“以多败少”被淡化或合理化;而孙权,在某些重要的军事失利中,他的“巨额兵力”与“失败结果”的强烈反差,成为了他被嘲讽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位兄台应该是一位“权粉”吧,不过黑孙权其实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我觉得孙权之所以被黑得那么惨,只因为他得罪了一位最不应该得罪的人——关二爷。

话说当今天下只要有汉人在的地方必有关帝庙,哪个行业敢不拜二爷?哪条道儿上的敢不敬二爷?关二爷代表了什么?代表着:”忠、义、仁、勇“,二爷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关公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数的善男信女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去关帝庙朝拜,敬香。无数的人会在朝拜的路上痛骂孙权等“吴狗”,这一切是孙权必须承受的。

唉,孙权也是可怜,他得罪的是一群人,更是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文化。

user avatar

比如班级里有三个学霸。A 是老师的宠儿,欺负她老师来收拾你。B 有一帮马仔,没事都揍别人取乐。C是黑白两道都不沾。班级里要是有黑锅,学渣们肯定踢给 C。捧曹操有正史《三国志》,捧刘备有通俗杜撰《三国演义》。嘲笑谁最安全?

user avatar

09.29新增

没想到随便抖了一个机灵,能收到这么多赞,感谢点赞的小伙伴,

下面补充一些孙权第二次打合肥的细节。

大魏吴王孙权第二次打合肥,东吴这边名将,精锐几乎全上了,集结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合肥。

吕蒙、宋谦、丁奉、贺齐、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徐盛蒋钦

江东十二虎臣,去了6个

而曹魏这边,只有张辽,李典,乐进,士兵数量七千余人,其中乐进负责守城,并无出战。

张辽带领800将士,在孙权10万大军的包围下,两进两出,打得东吴军队人仰马翻,宋谦、徐盛的部队被张辽击破,陈武战死,直接杀到了孙权跟前,把孙权逼上了一个士兵垒的土坡上,几乎被活捉(当时张辽并不知道孙权长什么样子,不然可能真的抓了。估计是孙坚孙策的庇佑,手动狗头。)。


既然提到了孙坚孙策,这里偷偷插一个小广告,我在别的问题下的回答,应该没人发现吧:


然后!张辽带领人马安全返回合肥!

看见孙权集结部队准备撤退,张辽又带着将士冲了出去,带多少人没说,估计不会多于800,

再一次,锤爆了孙权准备撤退的大部队。

最后孙权在吕蒙、蒋钦、凌统、甘宁等名将的舍命保护下,艰难地脱离战场。

事后,逍遥津战场幸存的江东士兵们,一遍又一遍地跟身边的人,述说着那段刻进了DNA的经历:


人家张辽玩的是无双,我们玩的呀,是黑魂。


想象一下,曹操或者刘备,带着张郃、曹仁、夏侯渊或者张飞、赵云、魏延等精锐,

10万兵力去打一个守军只有7000余人的城市

连守城的主力部队都没见着,城墙都没摸着,

就被一支800人的部队打爆,

可能吗?

孙权该庆幸,老爸和老哥给他留下这么大一片基业。



下面是原答案


你们可能不知道用10万人打800人是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人:战神!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项羽他能用2万人打赢章邯王离的40万人,我孙权用10万人打下守军不到1万人的合肥,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这个仗不能打,这个仗不用打,只要围起来,他死定了。

反手给一个人海战术,闷声发大财。他派出张辽?但是不用怕,张辽只有800人马,赢不了我。我大部队分两翼包抄,很nb这个操作,如果把宋谦,徐盛换成关羽,张飞,我这个战术将绝杀,但是换不得。

单走一个李典,傻~逼,直接上陈武(卒)

文远快点,文远你快点啊!别磨磨蹭蹭的。

宋谦徐盛被打败了?失误了,应该我亲自上的。

给文远兄倒杯茶好吧,文远兄给你倒一杯可燃乌龙茶。

给文远兄倒一杯可燃乌龙茶!开始你的垂死挣扎!围他围他。漂亮!


800人马你能秒我10万大军?你能秒杀我?!你今天能用800人马把我孙权秒了,我!当!场!就跪下向你曹魏称臣!!!


大魏吴王孙权一生中,亲自率兵攻打合肥,有四次记录,每一次,孙权都握有人数粮草的绝对优势,说是出动了举国之力不为过。而每一次,合肥守军都是以极小极小的代价,大概小手指指甲大小(可能还没那么大),完美击退孙权。

第一次,孙权大军把合肥团团围住,结果人家一喊,援兵来了,吓跑了;

第二次,10万大军被张辽的800人马杀到自己面前,喜提孙十万美称;

第三次,被打怕的孙权待在船上,久久不敢上岸。一上岸,就被满宠打爆;

第四次,被满宠打爆的第二年,又是10万人马,又是满宠,“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吴军)於是引退。”


从建安十三年(208年)一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这么多年过去了,流水的合肥守军,铁打的孙将军。

喜欢的点个赞再走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把历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的后代拿出来比较,而且恰好涉及到三国时期最耀眼的几个家族。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他们的确是才华出众、能力非凡,成就也斐然。而刘备的儿子,尤其是刘禅,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就显得“平庸”许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聊聊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位三国枭雄,以及人们对他们“黑点”的看法差异。要说曹操和孙权,他们的“黑点”确实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各种缺点交织在一起。比如曹操,人们常常诟病他“奸雄”的标签,这背后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权谋手段: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普遍疑问。我们习惯性地将曹操与“文”,刘备与“武”划上等号,仿佛这样就能解释一切。然而,历史远比这复杂得多,孙权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并非全无凭仗,更不是一句“什么都不会”就能概括的。要理解孙权如何“三分天下”,咱们得抛开那些过于简化的.............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