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鲁肃说孙权不能投降曹操,刘琮投降了不是也挺好的吗?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刘备则在他眼中,是孙权可以联合的对象,是抵御曹操的天然盟友。

刘琮投降,表面上的“好”在哪儿?

刘琮投降曹操,在当时确实带来了一种短暂的平静。曹操以雷霆万钧之势南下,刘表病逝,荆州群龙无首。刘琮作为继任者,选择顺应潮流,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火焚烧荆州,也保全了荆州百姓免受生灵涂炭之苦。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投降似乎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而且,曹操的兵锋暂时得到了遏制,将战线推到了长江边,对于远在江东的孙权来说,也算是争取了一点宝贵的时间。

但鲁肃认为,这种“好”是极其肤浅且危险的。为什么呢?

1. 战略上的致命缺陷:
失去荆州,门户洞开: 荆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中原和江东的战略要地。一旦曹操占据了荆州,他就拥有了北据黄河、南临长江的绝佳战略态势。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架在了孙权的脖子上。曹操有了荆州作为跳板,进攻江东就变得比原来容易无数倍,长江天险虽然存在,但曹操只需要解决渡江的问题,就有可能兵临城下。
江东孤立无援: 没有了荆州作为缓冲,孙权就成了孤家寡人,直接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过去,曹操要打孙权,还得考虑跨越荆州这一层,现在则不需要了。如果孙权也投降,那么整个长江以南的势力就彻底被曹操吞并了,再也没有可以依靠和联合的力量来对抗曹操了。

2. “好”的代价是丧失自主和前途:
沦为附庸,失去根基: 刘琮投降后,他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失去了对荆州的统治权,他自己也只是曹操手下一个听命的臣子。孙权如果也投降,虽然名义上可能也保留一些官职,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曹操集团的一部分。孙家在江东经营多年,有着自己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力量,投降意味着这些都将付之东流,成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前途尽毁,永无出头之日: 曹操的雄心是统一天下。一旦他消化了荆州,下一步的目标必然是江东。如果孙权投降,就等于把自己的未来拱手让人,彻底断绝了孙家在政治舞台上发展的可能性。即使曹操暂时不杀他,他的权力、地盘都会被进一步架空,最终难逃被边缘化甚至被清洗的命运。

3. 对曹操的认知偏差:
曹操的手段: 鲁肃深知曹操的为人。曹操不是一个会轻易善待投降者的主。虽然有时会表现出宽容,但那往往是出于政治需要,最终目的还是将一切纳入自己的掌控。刘琮的投降,从长远来看,很可能并不会有好下场,只是暂时“苟活”。对孙权而言,如果步刘琮后尘,等待他的很可能是被架空、被猜忌,甚至最终被剪除。
曹操的实力并非不可战胜: 当时曹操虽然声势浩大,但其长途跋涉,兵力疲惫,且不习水战。长江天险和江东的军事实力,并非完全无法抵御。鲁肃看出的正是这个机会点:联合刘备,凭借天险,是有可能在赤壁击败曹操的。刘琮的投降反而让这个机会变得更加渺茫。

鲁肃的建议为何如此关键?

鲁肃之所以坚决反对投降,是因为他看到了孙权政权的核心价值——独立与发展。他认为,孙权虽然兵力不如曹操,但拥有地利(长江天险)和人和(江东士卒的忠诚和士气),并且可以与刘备形成战略联盟。

联合刘备的战略价值: 刘备虽然兵败,但他拥有关羽、张飞等猛将,并且在荆州还有一部分残余势力,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一股抗曹的力量。如果孙权投降,刘备也难以幸免,天下将完全落入曹操之手。而联合刘备,则可以形成抗曹的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这才是孙权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赤壁之战的机遇: 鲁肃敏锐地抓住了曹操渡江作战的弱点。他坚信,凭借周瑜精湛的指挥和孙刘联军的决心,可以在赤壁一战中重创曹操,为孙权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战略空间。刘琮的投降,等于拱手让出了一个本可利用的盟友和屏障。

总结来说, 鲁肃认为刘琮投降,看到的只是眼前一时的“保全”,而忽略了战略上的全局考量和长远的生存之道。对他而言,孙权的基业在于独立自主,在于有机会与强者抗衡并寻求发展,而不是寄人篱下,任人宰割。所以,他宁愿冒着与曹操决一死战的风险,也要劝孙权拒绝投降,坚定地走上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道路。他提出的“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才是真正符合孙吴长远利益的战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都是活,南面称孤割地自雄是一种活,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就是另一种活。好比同是996,马云或许真是修来的福报,码农哩?

羊能不能活着,能活多久,决定于狼的胃口和心情。

譬如张绣,别看今天笑的欢,秋后一起拉清单。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又如马腾。马超开干,他老兄可没什么里应外合的勾当,那又如何哩?

刘琮最后结局如何,史书阙如,但就曹操亲赠的豚犬雅号看,至少相当憋屈。

孙权在江东,他为刀俎人为鱼肉,摇了白旗便是人为刀俎他为鱼肉,一辈子战战兢兢。

何况,面对曹操这号性忌雄猜之主,战战兢兢就能保平安了?瞅瞅隔壁的刘备,想当年在曹营吃香的喝辣的,和老曹好得穿一条裤子,末了为啥还是坚决撒了丫子?

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要当宠物,也得有自知之明。照照镜子,是只猫尚可,是只虎哩?问问老曹有没有养虎的心情?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氏在江东根基深厚,当主是个豚犬也还罢了,既然非池中之物,换你是老曹,还养着他过年么?过了今年过不过明年?

既然抵抗和投降都是前途未卜,何如一战?再说难听点,江东回旋余地这么大,打不过再谈也不为迟晩。

末了一说,即便豚犬如刘琮,也不是心甘情愿搁着主子不当当宠物的:

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问题在于此公得位不正,人心不附。外头有个老哥刘琦虎视眈眈,准备借奔丧之名动武,主要战斗力刘备又是刘琦那头的货。更伤脑筋的是,拥戴刘琮夺位的蔡瑁、蒯越一色清的投降派。因此,刘琮面临的局面是基本盘不支持抗曹,外援虽强又是对立面,真可谓孤家寡人。就算扛住了曹操,他刘琮也未必能善了。

反观孙权,内部矛盾小得多,捎带有个周瑜主动扛大旗,背锅甩锅进退自如,自然好办。

当然,刘琮面临的困难再大,也大不过当年蜗居许昌的刘备,刘备在老曹眼皮子底下尚能奋斗不息,他老兄坐拥十万之众却畏畏缩缩得摇了白旗,被老曹讥为豚犬也委实不算冤枉。与之相较,刘琦真算条汉子,也难怪当时及后世的人望都远有过之。

更可笑的是刘景升,前脚目睹了袁家的闹剧,刚给袁谭、袁尚哥俩写信解斗,后脚在自家便也来了个依样画葫芦,真是无话可说。足见知易行难,人呐,总是旁观者清,一牵扯到自己就要犯糊涂。

user avatar

知道实力不如曹操也必须打。不打,谈判的时候就没砝码。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懂,美国佬在谈判前,都知道搞一次总攻。直接放弃的话,在曹操眼里就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
  • 回答
    .......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回答
    最近确实有一些关于北约欧洲陆军司令罗杰·科鲁提埃中将(Lt. Gen. Roger Clothier)被困在马里乌波尔的传言,而且这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得颇为广泛。这确实是个挺离谱的说法,结合他的职位和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以及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推测。首先,我.............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极其深刻、也极其令人心痛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更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病入膏肓的种种弊病,以及国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绝不是为了博人一笑,他内心是怀揣着一种沉痛的爱国情怀,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想通过阿Q这个人物.............
  • 回答
    唐纳鲁马当选 2020 欧洲杯最佳球员,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对他个人而言,也对意大利足球而言。这是一个充满荣耀的认可,背后是他在整个赛事中展现出的非凡实力、关键表现以及稳定的发挥。以下是我对这一荣誉的一些更详细的看法:1. 历史性的成就与意义: 首位门将最佳球员: 唐纳鲁马是欧洲杯历.............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14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说长不长,但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觉醒,却足够长出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一代代人站在树荫下,仰望星空,也审视大地。每到鲁迅先生的纪念日,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或怀念,或解读,或争论。今年,140周年,我觉得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和他“聊.............
  • 回答
    在《复活的鲁鲁修》的结尾,C.C.说要去寻找夏姆娜留下的Geass碎片,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也为整个故事留下了进一步的想象空间。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夏姆娜这个角色以及Geass的本质来解读。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夏姆娜这个人。夏姆娜是影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她拥有强大的Geass能力,并且非.............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一说到东吴的四大都督,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威风凛凛的军事统帅,他们一个个都曾是名震一方的大将,为孙吴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其中鲁肃,这位以其深谋远虑、海量大度著称的都督,却似乎与“打仗”这件事关联不大。有人会质疑:鲁肃没怎么上过战场,凭什么能跟周瑜、吕蒙、陆逊这些实打实.............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对中医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否定其价值,而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他认为中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存在着“骗子”的成分,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科学实证精神,依赖经验和理论的“神秘化”: 理论的抽象与玄虚: 鲁迅认.............
  • 回答
    关于鲁豫采访技巧“糟糕”但又“很火”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了媒体的运作、观众的心理、时代的变化以及个人特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鲁豫的采访技巧被认为“糟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家普遍认为她采访技巧“糟糕”的几个具体表现: 提问过于简单、浅显甚至缺乏深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