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糟糕,只是一些文化素养和品位相对较高的人的结论,这部分人在鲁豫的观众里占比极小。
杨澜、柴静的访谈水平比鲁豫高太多了,但依然有各种批评的意见,而且这些意见也很中肯,没办法,总有水平更高、眼光更挑剔的观众,不能苛求一个主持人必须得处在某个巅峰上才可以主持节目。
在更多人的眼里,鲁豫依然是个高高在上、需要仰视的角色,别的不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持红地毯的采访环节,一口流利的英文就不是电影频道那个蓝羽能够胜任的,就凭这一点,便会有无数的观众认可她。
平台高度和节目定位使得鲁豫永远都和中高阶层的人坐在一起,因此这种光环便永远都在普通人的眼前闪耀。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易立竞身上。易立竞的采访无论内容还是风格,其实一点都不高级,采访对象只是给平台影响力和节目风格面子,所以愿意去回答问题,但易立竞就是被当成犀利、勇敢甚至社会良心在追捧。
之所以产生仰视的视角,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观众采取了跪姿,而是实实在在是身高不够。
若干年前,本人有幸曾经和一位记者出身的女同事去做现场调研
访谈的是某上市公司的一位技术总
这位技术总很有名,而且众所周知因为公司负他很多,他那会已经决定要离职了
但他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正因为要离职,更是注重个人言辞。对公司不愿有任何不好的信息披露。但说公司好,他又撒不了那个谎
所以整个访谈就很尬,几乎挖不出任何有信息量的话
然而技术老大就是他,最了解公司技术业务的他不访的话,访其他人很难拿到对技术的全面信息
面对这种场面,我这种那会还很顾念自己面子和别人面子的人是真的没辙
但记者同志不一样
第一,她不懂技术,但来之前她显然做了功课,知道很多技术名词
所以她就拿这些技术名词去编造各种观点,去找技术总验证。
我一个非技术出身都听的出来,这些观点十有八九都是错的或者说不准确的。但她持续的问。
第二,她并不顾念副总所谓的为保全人格魅力所设定的不能说前公司坏话立场
不断的抓各种可能涉及到公司亏待副总的话题,大侃特侃
亲爱的朋友们
那会坐在她旁边的我,有种冲上去掐死这同事来制止她发问的冲动
因为她问的那些话在我看来,既没有智商,又缺乏情商。我很担心对付副总觉得我们公司派了俩傻叉来访谈
这副总刚开始不怎么回应
后来脸色开始不好看
很明显的起了情绪
再后来开始憋着怒气纠正记者的专业错误
再后来开始指正记者说的他与公司的传闻与事实不符
真实情况是"不啦不啦不啦"这样的
然后这个记者开始称赞他技术专业度高
开始和他共同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再然后副总开始跟记者无话不谈
直到访谈结束
副总还意犹未尽的表示等到了下一个公司
邀请我们再去访谈
我的朋友们啊
这整个过程下来,我是懵逼的
我亲眼见证了这位副总从友好的假笑,到不懈与愤怒,再到慨然应怼,再到深情吐露,再到吐露完的满足,整个一个抛物线搬的情绪变化历程
我自己也亲自经历了,从无语加鄙视,但一脸懵逼,再到赶紧拿起小本本记录奋笔疾书,觉得干货满满的历程。
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海上钢琴师》的电影,电影高潮斗琴那一部分,主角的好基友曾经经历了觉得主角再净干蠢事,愤怒的满地打滚,不停吃纸。到最后看到主角一手必杀,干的老黑钢琴大佬臭着脸离开而雀跃欢呼
我当时的心情转换就是这样的
反倒是全程情绪都很平静的是记者同志
她有时话不多,有时候话多,也会捂嘴微笑,也会痛斥宵小。但整体来说,情绪波动,比在场的另外两位小的多。
而且不怕告诉大家,这次访谈,是我有限的尽调生涯中,仅在访谈这个环节聊的最深的一次。
后来我把这个过程讲给记者同事听
她跟我说这不算啥
记者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调动对方的情绪,来深刻呈现人物和故事的。
这是他工作的入门功课。
这也是为啥我们一个投资公司,老大会找一个记者来跑尽调访谈的原因。
所以,朋友们
记者工作的本质,是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充分立体而真实的反应出受访人的故事
这份工作的核心是通过专业手法引导受访人呈现内容
而不是凸显采访记者自身的情商
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某台那几位被广大网游表扬高情商的主持人时
我都会想如果当初跟我一起参与访谈的不是那位女记者
而是这情商超高的几位,后果会怎么样?
我想我访谈的过程也许会很开心
但我拿到的调研报告一定是注满了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高情商报告,对关注真实性的投资分析不会有任何的帮助
而同样如果一款访谈节目做成这样,你除了看到虚假的情商以外,什么深刻的东西都看不到
尽管我也不喜欢鲁豫,但我觉得他比某台几位天天标榜高情商的主持人,不知道高哪儿去了
鲁豫的采访技巧很糟糕?
—————
二流主持人:“不吃肉是因为贵不舍得吃对吗”
山区孩子:“对”
二流主持人:“真懂事!但和家人在一起,生活还是会幸福和快乐对吗?”
山区孩子:“对”
二流主持人:“除了爸爸妈妈你最亲谁?”
山区孩子:“五婶婶”
——————
鲁豫:“为什么不吃肉呢?是因为肉容易坏吗?还是什么原因?”
山区孩子:“不是,现在肉价太贵了。”(观众笑)
(让山区孩子主动、亲口以与年龄不相称的口吻说肉价贵吃不起)
鲁豫:“肉价,你还知道肉价呐?你知道肉价多少钱吗?我都不知道,你知道吗?”
(思考:有多少城市观众是也不知道或真不知道?)
山区孩子:“我五婶婶告诉我的。”
(思考:为什么不是父母,是五婶婶?)
——————
B站网友:《鲁豫问山区孩子为什么不吃肉女孩肉很贵鲁豫低情商片段》
看鲁豫的访谈是要时不时动下脑子,细品一下话里话外的。我看不是鲁豫水平低,是这届网友理解力、鉴赏水平和情商太高。
突然看到这个问题,真的特别新奇。是事实,但是又需要承认她这档节目真的还不错。
一档节目可以坚持十几年,显然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或情怀铺陈。没错,这档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已经存在了17年了。
好的访谈节目,是可以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并打开自己内心的一种路径。我相信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鲁豫做这档节目也并非都是尬聊。
我们先从鲁豫说起
鲁豫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刚开始她并非是以访谈为主的主持人,而是一名播音员。并在在播音的历史中 ,她开辟了一条新的播报方式道路:说新闻。可以说,她就是“说新闻”流派的“掌门人”。她的魅力了全凭她在节目中的即兴表达。一时间说新闻蔚然成风,现在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说新闻的节目。这是1998年的事情了,那是她在《凤凰早班车》。
2002年,陈鲁豫退出早班车,凤凰卫视专门为鲁豫量身打造了一档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一个谈话节目为何能够自2002年创办以来,就稳操胜券独领谈话节目的风骚,其实与鲁豫的个性视角分不开的。同时,鲁豫的声音语调比较平稳,有感情但不表现得十分强烈。
这与当时其他节目相比,就是独树一帜。我们经常说,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蠢材就是这个理。鲁豫做的东西呈现出来在当时就是前无古人的,所以能获得大量的收视率。
说到采访技巧很糟糕,其实我更多的认为就是鲁豫自身轻视节目本身了。因为她曾经说过,每一期节目她都不会准备,所以一档节目录制的时候,她都是直接问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过脑的问题几乎没有。另外,由于一些因素,《鲁豫有约》几经转手,安徽卫视、湖北卫视等都曾播过,而且节目名称也一直在变,所以真的可以说明鲁豫将精力放在这档节目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
而她自己也有《鲁豫有约》这档节目一直在撑着,另外可以在其他节目做主持或者导师捞金,完全是绰绰有余。不能说她没有采访的功力,如果认真准备下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但是她认为可以依靠更轻松的方式来获得更多价值,何必还要费时间准备一期节目呢?
与其说采访技巧糟糕,不如说她老本儿厚,够她吃。
不会有人真觉得现在最常见的那种,采访者和被访者心照不宣,采访者问的都是被访者想说的采访是有价值的采访吧?
不会吧不会吧?
那种「采访」,看起来技巧不糟糕,问的答的都很体面,但是有价值吗?
反倒是天天被群嘲的那几个采访人,包括不限于鲁豫,还有同样日常被群嘲的许知远、易立竞等,都是日常被人骂肤浅、蠢、情商低、装逼。
但人家真能逼出很多被采访者「不体面」的一面,甚至能让被采访者浑身不舒服的。
我一度对罗振宇很感兴趣,看过不少他的访谈,当然最没价值的就是开头那种,双方走个过场,没有任何意义;好一点的,采访者很主动,但是基本奈何不了罗振宇,所有问题几乎都被罗振宇带着走,说的都是罗振宇想说的。
但许知远采访罗振宇那期,有几个地方就明显是出乎了罗振宇意料,让罗振宇漏出一些微妙的微表情,让他不得不说出了一些没有准备过的话。
往往就是要在这种时刻,才能让被访者说出一点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答。
而这几位都有很多这种值得反复观看的采访。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访谈者的肤浅和拧巴,是给被访谈者展现优越感最好的梯子。再比如如果你律政剧看得多,一定见过这个场景:律师如果想从证人身上得到点什么,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抛出一堆肤浅、恶毒的问题,去试图激怒证人,而这招也往往是最有效的。
特别这几位采访的人,很多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油条,油盐不进。
而罗振宇在许知远那次采访后,在被问到许知远采访水平如何时,也评价的是「非常好,在许知远对面,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
让被采访者说「一点」真话,这比什么「高超的采访技巧」重要得多
因为她的团队总能请到别的团队请不到的访谈对象
正规采访一步步套压力挺大的,而且甚至有点风险。
鲁豫这样的采访,就算鲁豫问了个敏感问题,嘉宾也可以回答而且不会被完全认真的对待(就好像哄小孩的话不会被当真一样)
这样既可以回答一部分问题,又不算是太正式,风险比较小一些。
所以鲁豫有约的嘉宾明明说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话(被鲁豫带着跑偏),但是这些话几乎都没有造成过什么恶果(放在其他访谈里面肯定会有后果)。
大家又都是想听这样的话的。
毕竟,当蜡笔小新当主持人的时候,没人会太在乎嘉宾说的事情,但是如何应对蜡笔小新会很有趣——这个过程中,对话就仅限于嘉宾和鲁豫比较多,所以相对安全,也不需要引入太多别的内容。
更何况我们确实爱看蜡笔小新啊,我们觉得搞笑的地方往往也是蜡笔小新问出了一些耍宝但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但问题本身并不是很具有破坏力)。
你就理解成鲁豫在采访过程中总是好端端的说着,然后突然说“啊,你不开心了,我给你表扬个节目吧?”
“嘿~屁股光光外星人!”
如果光是蜡笔小新,那没什么了不起的
关键是这个蜡笔小新,让这样一个能找到如此牛逼人物的团队,依然让她做主持人而不是找一个真正的蜡笔小新。
蜡笔小新有很多,但是能稳住自己位置的蜡笔小新屈指可数
鲁豫的采访技巧很糟糕?
真的吗?我不信。
从编导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做过5年访谈节目一线编导。
网上鲁豫那些被剪辑出来的回答,我看过,很多部分我认为剪辑的问题大于主持人的问题。先别急着骂,听完再说话。
访谈节目的脚本,有一种形式就是问题,然后后面备注前采的回答,
例如: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演戏的?(小学五年级,那时候看琼瑶电视剧,里面的人穿好看的衣服吧啦吧啦)
这个脚本的目的是,提示主持人问出括号里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前期采访时编导筛选出来的有亮点的事件。至于前面那个问题,仅仅是一种切入话题的提示,在实际采访中,可能嘉宾根本没有回答这个事件,主持人需要做两件事,1更改采访的内容,采出更精彩的事件或者调动更丰富抓人的情绪,2换提问的方式,用尽一切方法让嘉宾往这个答案上靠拢。
于是你会看到主持人问了很多愚蠢的,挑事的,明知故问的傻问题,可能会问,你不吃肉是因为不喜欢吗?因为她需要调动嘉宾说出,我不吃肉不是不喜欢,是因为真的很穷。
但是在后期剪辑的时候,是需要保护主持人,把这些蠢问题剪掉的,把有用的信息留住。
这也是好编导和打酱油编导的区别。
所有的节目,到最后一步生成,不可能是主持人的问题,如果她有问题,剪辑是可以处理的,现场录制是可以调整的。
为了能说明白,我再模拟一遍,你感受一下。
现场录制版本:
主持人:你们平时吃什么?
嘉宾:青菜
主持人:不吃肉吗?
嘉宾:不吃
主持人:是因为不喜欢吗?
嘉宾:不是因为不喜欢吃肉,是因为真的太穷了,买不起肉。
剪辑版本:
主持人:你们平时吃什么?
嘉宾:青菜
嘉宾:不是因为不喜欢吃肉,是因为真的太穷了,买不起肉。
大概是这样,如果嘉宾最后也没有说出来什么,只是很尴尬的笑了笑,那么,就可以接一个解说词,面对这个问题,小女孩不知所措的笑了笑,她的笑却刺痛了在场的所有人,她没有回答出来的那个问题,也许并不是一个穷字可以概括吧啦吧啦~
以上就是我从个人编导专业角度的回答,希望帮助你增加一个看问题的视角。
不要被她一脸无辜的样子蒙蔽,
扮猪吃虎也是一种职业技能。
鲁豫是这么起家的:
陈鲁豫小学毕业于北京中古友谊小学,初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中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
1992年,还在北京广播学院(前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读书的陈鲁豫便参加了北京市申办奥林匹克英语竞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随后,进入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栏目,成为栏目主持人 。
1993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88级毕业。1994年,获“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很久以前参加过她的栏目,当然,我不是主角,只是嘉宾,主角是我们校长。
我全程就被问了一句话。(鉴于黄俄小将们现在想人肉我,我就不谈细节了。省的这帮人去翻录像。之前有一次我就透露我上过一款栏目的细节,结果另外一帮人就把我人肉出来了。我现在怕了)
我是感觉她其实挺专业的。问的问题,事先也都是做过功课(虽然她说她不做功课,我不信)。也有可能是我们校长本来就和她比较熟的缘故。(我们校长原来是央视的导演),所以整场采访还是比较顺利的。
其实,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把节目的内容展现给大家看,鲁豫问的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有些表面上看很可笑),很多时候是为了节目效果,调动情绪,引导出问题,让栏目更有看点。提高收视率,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豫其实是很成功的。
2005年,电影《无极》上映前,柳岩采访了该片导演陈凯歌。此时还是新人的柳岩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电影上映后,结果不是您预想的那么好,会不会伤到你的心呢?"
陈凯歌当场翻脸,直接对柳岩说:"我对你说的话很不高兴,你为什么要在影片上映前3天问我这种问题,这个问题本身不友好。"旁边的陈红立即叫来工作人员,当场要求结束采访。
客观的说,柳岩的问题固然算不得多么“友好”,但也没有那么“冒天下之大不韪”;但陈氏夫妇被人捧着习惯了,偶然来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脸上立马就挂不住。
柳岩估计是被吓怕了,在此后的演艺生涯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对话,偶有采访也是四平八稳。但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是更喜欢看那种“出格”的采访呢,还是喜欢看那些按照剧本相互吹捧的采访呢?
答案显而易见——我想起了《康熙来了》。
以前我看《康熙》的时候,只要节目开场时两个主持人是站着的,这集我基本上就不想看了,道理很简单——蔡康永和徐熙娣需要起立欢迎的往往是“大来宾”,而这种“大来宾”他们俩是得罪不起的。于是乎,整个节目容易陷入四平八稳,不少时段徐熙娣干脆不说话,受众的乐趣也因此少了很多。
说白了,那些名人(明星)过得已经够光鲜亮丽、通稿吹得够狠、捧他们的人已经够多了,好不容易出现在谈话类、互动类节目中,观众大多希望能看到点“真实”的东西,而这就需要主持人敢于给他们一些“难堪”。
陈鲁豫就属于敢给名人“难堪”的主持人——依靠平台的全力支持以及自身积累的地位,陈鲁豫经常在采访中不按套路出牌,以各种话术迫使上节目的名人表现出“真实”的一面。你说她情商低、问得傻、水平不行,但她客观上达到了效果,并且拿住了对方不敢轻易翻脸。如此一来,习惯了“捧着明星采访”的观众能不喜欢吗?
实际上,这几年来大家喜欢看的综艺节目,基本上都是围绕“让名人难堪”进行的。无论是大本营、跑男、还是王牌,都是节目组以平台及主持人、常驻嘉宾(比如沈腾贾玲)的身份地位压迫参加节目的明星,迫使他们出糗、发脾气甚至大哭大闹,进而博得观众的眼球。
这里多说一句,日韩以及我国台湾、相关地区此类节目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恶搞明星到了极致,相比之下大陆已经很守底线了。
大概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鲁豫有约》已经有点每况愈下的意思,毕竟这个玩法大家都已经比较熟练,不再那么稀奇;但陈鲁豫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仍然可以靠人脉撑起一些场面,某些节目也还值得一看。
达叔的金句
“只要我不死,他还没退休,我们还是会合作”
你知道这句话是怎么出来的吗?被鲁豫看似糟糕的采访技巧逼出来:
“为什么不在一起合作了呢?(指周星驰)只是因为他拍戏拍少了吗?很多人会说你们俩不好了,你肯定不会说你们俩不好了,那我要是问你以后你们俩是不是还会再合作,你肯定会说有机会肯定再合作”
剪这么长一段鲁豫的独白呈现出来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鲁豫聊的太尬了,但实际上鲁豫把“场面话”的回答先封死了,因为观众根本不想听一句干巴巴的“有机会还会再合作”,她太懂观众了。所以这一番尬聊逼问之下,就逼出了达叔的金句“只要我不死,他还没退休,我们还是会合作”。
比如那句“为什么不吃肉”,因为采访对象是几个贫困小朋友啊,她们又不能很好的表达,经常一连串的“对”,“是”来回答,所以鲁豫就给些引导。鲁豫说的是“是因为肉很容易坏吗?”小朋友就接“因为肉贵吃不起”,如果鲁豫说“是因为肉贵吗”小朋友回一个字“对”,这个局面就打不开了。
这段采访我觉得鲁豫做的真的非常成功,别的记者可能会用更妥善的话术来引导,但绝不会有这么好的节目效果,让这个采访这么多年仍然提醒着大家还有许多小朋友吃不起肉。
还有鲁豫怼一堆明星的玉玉症凡尔赛,黄晓明装比说“你知道吗我这辈子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幸福”
鲁豫一脸茫然“……哇哦”
笑死我,办个婚礼花上亿搁着没有幸福,鲁豫的表情好像在说比都让你装圆了。
还有那些明星经常绷着人设,说什么自幼家贫工作辛苦洁身自好,鲁豫时不时来一句真的吗我不信,观众看着的感觉是“……哇哦”,实际上采访对象已经给折磨破防了,后面啥话都能整出来。
当然也不是说鲁豫有多厉害,只是还没那么糟糕,黑点也不少,比如坐着和丘成桐握手。
但鲁豫给自己演的像个智障一样去衬托采访嘉宾,这确实也是个本事,也是她的采访能火遍全网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