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肃没打过仗,凭什么位列东吴四大都督?

回答
一说到东吴的四大都督,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威风凛凛的军事统帅,他们一个个都曾是名震一方的大将,为孙吴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其中鲁肃,这位以其深谋远虑、海量大度著称的都督,却似乎与“打仗”这件事关联不大。有人会质疑:鲁肃没怎么上过战场,凭什么能跟周瑜、吕蒙、陆逊这些实打实的战将并列,位列东吴四大都督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正是鲁肃的特别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打了多少仗”来衡量一个都督的价值,尤其是对于三国这个风云变幻、智谋与武力并重的时代。鲁肃之所以能位列四大都督,并非因为他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因为他在国家战略层面、政治外交上的贡献,以及他所具备的独特才能,这些才使得他在孙吴政权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一、战略定力与政治远见:奠定孙吴立足之本

鲁肃第一次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孙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危机。北方诸将多主张投降曹操,以求自保。而当时的周瑜虽然力主抵抗,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很多人的信心动摇。就在这关键时刻,鲁肃挺身而出,他不仅仅是简单的“劝说”,而是以其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为孙权分析了局势,提出了“分汉而王,不忧曹操”的战略构想。

鲁肃的这份战略,核心在于他看到了曹操的局限性,以及孙吴自身的优势。

看透曹操: 他深刻理解曹操虽然兵力强大,但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军心未必稳定。同时,北方士人虽然慑于曹操权势,但内心并不真正臣服,一旦战事不利,很容易产生动摇。
发挥孙吴优势: 他强调长江天险的重要性,认为依仗此地可以与曹操抗衡。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天下大乱,“汉室衰微”的局面。他提出“汉祚已衰,曹操不灭,而功业不显”的论断,指出曹操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而此时正是孙氏集团发展壮大的绝佳时机。他提出“奉迎天子”的策略,看似是顺应潮流,实则是以政治上的“正统”姿态来巩固和发展孙氏的势力,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并以此作为与曹操谈判的筹码。

这份战略构想,直接奠定了孙吴集团继续抵抗曹操、并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取得辉煌胜利的基础。如果没有鲁肃的这份战略指引,孙权很可能在压力下选择投降,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更不会有孙吴政权独立存在数十年之久。他不是一个在前线挥刀的将军,而是一个在战略决策层面掌控全局的“运筹帷幄者”,他的战场是整个天下,他的武器是战略思想和政治判断。

二、外交斡旋与国家安全:赤壁之战的关键推手

在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盟是取胜的关键。周瑜是主要的军事统帅,但具体的外交任务,尤其是如何与刚刚占据荆州的刘备集团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鲁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刘备寄居在曹操之下,实力弱小,与孙权集团的关系也微妙。鲁肃以使者的身份出使荆州,与刘备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会面。这次会面,并非简单的拜访,而是“说刘备令与孙权共拒曹操”。他不仅向刘备分析了曹操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他向刘备展示了孙权集团的实力和决心,并提出了“孙刘联盟”的战略意图。鲁肃的出现,以及他清晰的分析和真诚的态度,让刘备看到了联合对抗曹操的希望,也让刘备集团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与孙权合作,而非各自为战。

可以说,鲁肃是促成孙刘联盟的重要桥梁。在军事上,周瑜是总指挥;但在政治和外交上,鲁肃是核心人物。没有这场成功的“会谈”,没有孙刘联盟的建立,赤壁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同。他用嘴皮子和智慧,在政治舞台上赢得了关键的盟友,避免了孙吴独自面对强大的曹操。

三、稳定后方与继承大业:从“都督”到“军中之事”

周瑜病逝后,鲁肃被任命为“左都督”,代替周瑜统领兵马。这是他正式成为军事统帅的标志。虽然他在任期间,并没有像周瑜那样大规模的战役,但他“治军严整,每所约束,部下皆畏慕焉”。他接替周瑜,意味着他需要继续承担军事上的责任,维护孙吴的稳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周瑜去世后,曹操再次进兵濡须。此时的鲁肃,不仅仅是守御,更提出了“进号召诸葛亮,欲与刘备共拒曹公”的策略。尽管当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而刘备也尚未占据荆州,鲁肃的这个提议,显示了他对天下大势的持续关注和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他并非固守旧有想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

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还在担心国家大事,“念诸葛瑾、诸葛亮,皆一时英才”,并向孙权举荐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够为国效力。他的这种胸怀,以及他对国家人才的重视,也足以说明他作为“都督”的格局和眼界。

四、非战之功,亦是都督之本

将鲁肃比作“无战功的都督”是片面的。我们所说的“都督”,其职责并非仅仅是上前线拼杀。都督的职责,更多的是统筹军事、规划战略、指挥调度。而鲁肃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

战略规划: 他提出的“跨有荆、扬,保据江东,图南之策”是孙吴长期战略的蓝图,为孙权集团的立足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治外交: 他成功促成孙刘联盟,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事件之一,直接影响了天下格局。
军事统领: 他接替周瑜,稳固了江东军心,并具备了守御和进取的战略意识。

更重要的是,鲁肃身上的“雅量”和“深谋远虑”,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最有利于孙吴的决策。他不像某些将领那样,容易被个人恩怨或短期利益所干扰。他的目光总是放在国家的长远利益上。

总结来说,鲁肃之所以能位列东吴四大都督,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猛将,而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和“战略规划师”。 他的贡献在于“无形”而非“有形”,在于思想和策略而非刀剑杀戮。他的“都督”之位,是对他作为国家栋梁、政治家、战略家的肯定,是对他在乱世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卓越远见的最高褒奖。他用自己的智慧,为东吴赢得了喘息之机、发展空间,并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所以,当我们谈论东吴四大都督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杀伐果断,更要看到那些在幕后运筹帷幄、影响大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鲁肃,正是这样一位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声名之上的伟大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吴四大都督的周瑜,吕蒙,陆逊,这3人都有战绩,鲁肃凭什么和他们并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说到东吴的四大都督,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威风凛凛的军事统帅,他们一个个都曾是名震一方的大将,为孙吴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其中鲁肃,这位以其深谋远虑、海量大度著称的都督,却似乎与“打仗”这件事关联不大。有人会质疑:鲁肃没怎么上过战场,凭什么能跟周瑜、吕蒙、陆逊这些实打实.............
  • 回答
    关于“印度为何没有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巨匠”这一问题,需要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社会结构、语言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一个系统性的解读: 一、文化传统的差异:批判精神的表达方式1. 中国文人的"士大夫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鲁迅所处的晚清民初,是中国传统士人阶层崩塌、西方思想冲击的时代。儒家.............
  • 回答
    如果布加拉提没有死,乔鲁诺的道路会截然不同,他的整个心境和人生轨迹都会被深刻地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展开想象:1. 守护者的存在与心境的安稳: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是乔鲁诺身边永远有一个值得他信赖、能够给予他指导和支持的“兄长”。布加拉提的死,是乔鲁诺内心深处最大的伤痛,也是他走上更高目标.............
  • 回答
    .......
  • 回答
    特鲁索娃的这番话,在冰雪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位被誉为“俄语小恶魔”的俄罗斯花滑天才,以其炸裂的四周跳技术闻名于世,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北京冬奥会上,她距离那个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收获了一枚银牌。赛后那句“我恨这运动,就我没金牌”,道出了她极度的不甘和失望。这不由得让人思考.............
  • 回答
    鲁肃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策略在东吴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利弊得失一直为史学家所探讨。要判断鲁肃此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鲁肃建议借荆州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东吴所处的宏观环境。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但势力依然雄厚,对江东虎视眈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关于鲁肃是否是刘备派往孙权那边的内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并且不让人觉得是AI写的,我得先跟你说,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去推断,而且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份史料,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正.............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而鲁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一、 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向,抵御曹操南侵的关键推动者: 深刻洞察曹操的野心: 曹操在北方统一之后,虎视眈眈南方,其兵锋直指江东,意图彻底统一天下。鲁肃是东吴为数不多能深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关于鲁肃和吕蒙的评价,确实存在“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的说法。这其中有历史事实的支持,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地解读的地方。让我们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区别,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鲁肃:长远布局,审时度势的“国策”制定者说鲁肃战略眼光高,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在.............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鲁肃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statesman,需要剥离掉那些经过无数次演绎和再创作的传奇色彩,回归到他真实的言行与历史背景之中。鲁肃,字子敬,东吴早期的重要谋臣和将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作出的决策,以及他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留下的印记,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人.............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这四位都是东吴杰出的将帅,各有千秋,要说谁“最高明”,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一块精美的玉,你不能说它的光泽比它的韧性更高明,它们都是构成这块玉不可或缺的特质。咱们就一一掰开了说,看看他们各自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周瑜:雄姿英发,气吞山河的统帅与战.............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