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哪个最高明?

回答
这四位都是东吴杰出的将帅,各有千秋,要说谁“最高明”,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一块精美的玉,你不能说它的光泽比它的韧性更高明,它们都是构成这块玉不可或缺的特质。

咱们就一一掰开了说,看看他们各自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周瑜:雄姿英发,气吞山河的统帅与战略家

周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身上有种天生的王者气度,年轻有为,文武双全。

军事才能的巅峰代表:赤壁之战。 说到周瑜,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赤壁之战。在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军压境,孙刘联盟内部分裂情绪滋生的情况下,周瑜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他不仅准确判断了曹军的弱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还巧妙地运用了连环计来解决火攻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他以过人的胆识和坚定的意志,在极度劣势下打出了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不仅仅是军事技巧,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对局势的把握、对人心的洞察,都做得滴水不漏。
战略远见:联吴抗曹。 在当时,孙权刚继位,根基未稳,曹操却如日中天。很多人可能觉得投降是上策。但周瑜看到了曹操北方的根基深厚,南方刚统一,必然无法持久统治。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抗曹,这是一种长远的战略布局,他明白只有对抗曹操,才能为东吴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个人魅力与领导力:笼络人心。 周瑜不仅有军事才能,还有出色的领导能力。他年轻、英俊、有才华,同时又懂得尊重人才,善于与将士们沟通。他对诸葛亮既有提防,却也保持着礼贤下士的态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为东吴的未来谋划。

周瑜的“高明”,在于他的战略眼光和临场指挥能力,他像一位艺术家,用战争这支画笔,在历史的长卷上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问题可能在于,他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过于亲力亲为,没有能像诸葛亮那样,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能够独立运转的参谋系统。

鲁肃:大智若愚,稳重持重的定海神针

如果说周瑜是熊熊燃烧的烈火,那鲁肃就是那股冷静的清泉,滋养着东吴的根基。

战略定力:联刘抗曹的坚定支持者。 鲁肃比周瑜更早地提出了“建安七年策”,看出了曹操不可避免地会南下,也看到了联合刘备的必要性。在周瑜去世后,面对曹操再次南下以及孙权可能摇摆的态度,鲁肃力挽狂澜,再次巩固了孙刘联盟。他的远见和坚韧,是东吴能够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重要保障。
外交手腕:化解危机,促成合作。 鲁肃的外交能力更是出类拔萃。赤壁之战后,荆州问题成为孙刘关系的焦点。诸葛亮以其口才占据了上风,但鲁肃并不争一时之长短,而是从大局出发,巧妙地处理了与诸葛亮的几次关键对话。他不是靠伶牙俐齿,而是靠真诚和长远的眼光,保持了联盟的稳定。例如,在“甘露寺招亲”后,他巧妙地“劝孙权借荆州”,实际上是为了打消刘备的疑虑,让他安心去取西川,为东吴减少一个潜在的威胁。
知人善任:举荐诸葛亮、吕蒙。 鲁肃是真正的伯乐。他发现并向孙权力荐了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最终去了刘备阵营,但说明了鲁肃识人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吕蒙的潜力,鼓励吕蒙读书,并最终将其提拔为大都督,为东吴培养了一位能接替周瑜的军事人才。

鲁肃的“高明”,在于他的深谋远虑、稳重持重以及卓越的外交和识人用人之道。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稳稳地掌舵,确保东吴这艘大船不偏离航向。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虽然不如周瑜和吕蒙,但他对大局的把握和对人才的培养,为东吴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蒙:白衣渡江,痛改前非的儒将

吕蒙是东吴将领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他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他的非凡之处。

从粗鄙武夫到儒将的转变。 吕蒙最初是一个粗鲁的武将,几乎不识字。但孙权屡次劝他读书,并且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学识的重要性,最终发奋读书,达到了“博览群书,通晓兵法”的境界。这种自我革新和学习能力,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难得的,也让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军事才能的爆发: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吕蒙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在关羽北伐襄樊,将东吴兵力调至陆地防御的虚弱时期,吕蒙瞅准时机,以“白衣渡江”的奇袭方式,麻痹关羽,成功夺取了荆州,并俘虏了关羽。这一战的战略构思之精妙,执行之果断,完全不输于周瑜,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更胜一筹。他充分利用了关羽轻敌和政治上的失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胜利。
对政治的理解与对部下的约束。 吕蒙在夺取荆州后,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约束,避免了像过去某些军队那样烧杀抢掠,反而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这展现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层面,开始考虑政治影响。

吕蒙的“高明”,在于他强大的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够施展出雷霆万钧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个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懂得变通的军事天才,是东吴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 他的遗憾在于,在袭取荆州后不久就病逝,未能继续为东吴做出更大的贡献。

陆逊:少年英才,稳中求胜的战略大师

陆逊是这四位中最年轻的,但他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能力,足以让他与前面三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显成熟和深远。

火烧连营:临危受命,以弱胜强。 在刘备倾举国之力为关羽报仇,率领大军来犯时,东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年仅二十几岁的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肩负起抵御刘备的重任。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吸取了周瑜的教训,没有选择与刘备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他观察到刘备军的火攻补给困难,于是将营寨连在一起,诱使刘备进攻。待刘备军营垒密集,陆逊抓住机会,以火攻大破刘备,取得了一场堪比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政治智慧与战略耐心:处理朝堂和外交关系。 陆逊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在政治上也展现了过人的智慧。他善于处理与孙权的君臣关系,虽然在“太子之争”中得罪了孙权,但他依然能够以大局为重。他对诸葛亮也保持着高度警惕,并在与蜀汉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审慎和耐心。
长远的战略眼光:维护孙刘联盟的平衡。 陆逊的战略思想更为成熟和长远。他不像周瑜那样将曹魏视为唯一的敌人,而是看到了孙刘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为东吴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能在军事上重创蜀汉,却也避免了将蜀汉逼入绝境,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和战略平衡。

陆逊的“高明”,在于他少年老成,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并且能够将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他更像是一位深谙兵法的哲学家,在战争的棋盘上,步步为营,最终落子无悔。 他的战略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对整个三国格局的理解和把握上。

谁最高明?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从瞬间的辉煌和战略的开创性来看,周瑜无疑是最耀眼的。 他是那个点燃熊熊烈火的引燃者。
从战略的持重、外交的圆融和人才的培养来看,鲁肃是东吴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他是那股冷静的溪流,滋养着东吴的根基。
从自我超越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来看,吕蒙是那个最富传奇色彩的将领。 他是那匹从平凡中崛起的黑马。
从少年老成、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政治的结合来看,陆逊是最具成熟魅力的战略家。 他是那位以沉静制胜的智者。

也许我们可以说,周瑜是“战神”,鲁肃是“国师”,吕蒙是“猛将”,陆逊是“智帅”。 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达到了顶峰,共同构成了东吴最辉煌的篇章。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高明”的,我会倾向于认为 陆逊 在综合能力、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上展现出了更全面的成熟和深远,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能够以如此年轻的年纪做出如此出色的表现,并且考虑到了更长远的战略平衡,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我也绝不会因此贬低其他三位任何一位的卓越。他们都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

这就像你在欣赏一个园林,你可以说一棵古松是最高明的,因为它的苍劲有力;也可以说一池活水是最高明的,因为它的生生不息;还可以说一座假山是最高明的,因为它的鬼斧神工。但最终,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那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整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四人就是这样,是他们共同的才华和努力,才让东吴在乱世中独树一帜,光耀千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吴的四个能臣里面,个个都是国之柱石,可是谁最高明呢?我有点糊涂了?能谈谈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四位都是东吴杰出的将帅,各有千秋,要说谁“最高明”,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一块精美的玉,你不能说它的光泽比它的韧性更高明,它们都是构成这块玉不可或缺的特质。咱们就一一掰开了说,看看他们各自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周瑜:雄姿英发,气吞山河的统帅与战.............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关于周瑜有没有像“守口如瓶鲁子肃”或“银枪龙胆赵子龙”这样的四字称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种“四字称号”的形成,往往是后人根据人物的特点、功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塑造,凝练出来的。它带着很强的文学色彩和传播属性,不一定等同于历史记载中直接存在的官方封号或个人名号。从历史记载来看,.............
  • 回答
    看待周令飞先生回应“做一个名人的后代并不容易”,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名人之光”对后代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周令飞先生的坦诚,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首先,“名人的后代”这个身份自带的标签效应。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无论个人多么努力,无论他取得.............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触及了名字的由来和文化习惯。虽然鲁迅姓周,文笔也确实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赞叹,但他不叫“周笔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名字的构成和我们取名时遵循的逻辑与歌星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周笔畅”这个名字。这是一个现代的艺名,来源于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歌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娱乐.............
  • 回答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14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里,说长不长,但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觉醒,却足够长出参天大树,也足够让一代代人站在树荫下,仰望星空,也审视大地。每到鲁迅先生的纪念日,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或怀念,或解读,或争论。今年,140周年,我觉得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和他“聊.............
  • 回答
    周公旦的两个儿子,一个被封为鲁侯,世世代代承袭爵位,成为一方诸侯;另一个则留守中央,世代为周公,辅佐国君,成为王室的重臣。这种安排,看似简单地划分了职责,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却是深刻且影响深远的,它关乎着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家族的传承理念,以及不同身份角色的价值判断。首先,最显而易见的是“分封制.............
  • 回答
    周瑜若活到219年,东吴是否还会偷袭荆州,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周瑜的性格特点、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孙权的态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番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 正史《三国志》记载: 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享年36岁。关羽在.............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周瑜算不算工具人?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我说啊,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如果咱们把“工具人”定义成那种仅仅为达成某个目标、被他人利用的无独立思想的棋子,那周瑜可就实在是对不住这个称呼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周瑜确实是孙吴政权能够立足江东并与曹操、刘备抗衡的关键人物。在孙策去世,.............
  • 回答
    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孪生兄弟般的存在,同样璀璨耀眼,却又常常被拿来做比较,争论谁更胜一筹。 这两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疑都拥有卓越的才华,但若要论“谁更厉害”,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了更为突出的才能,也各有其“胜过”对.............
  • 回答
    周瑜这位江东的栋梁,不仅是孙权手中利剑,更是他对外策略的定海神针。周公瑾文韬武略,深得孙权倚重,尤其是在对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外交和军事决策上,周瑜的意见往往是孙权最看重的。他去世后,孙权在外交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难题,尤其是在处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方面,一下子失去了最得力的军师和外交家。首先,周瑜去.............
  • 回答
    要回答“周瑜为何连曹仁都打不过”,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对历史事件的误读,或者说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历史上的周瑜和曹仁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决定性的正面较量,并且周瑜也从未“打不过”曹仁。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是东吴方面的主要指挥官,而曹仁是曹操在荆州方面的关键将领。他.............
  • 回答
    关于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初未被“重用”,以及他们二人关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周瑜“辅佐”孙策的印象模糊,更常想到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但如果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周瑜在孙策南征北战的早期,其地位和作用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孙策征服江东最核心的智囊和臂膀.............
  • 回答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三国时期东吴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然而,在史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周瑜并没有像许多同时代或后世的官员那样拥有一个正式的“谥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些制度和周瑜本人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理解什么.............
  • 回答
    周瑜与关羽, ambos 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各自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分出谁更有“大将风度”,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风度”二字,涵盖了太多层面。不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尝试理解他们各自的风采。从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来看: 周瑜:周瑜无疑展现了.............
  • 回答
    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他的“两分天下”之谋能否实现?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周瑜的才能、当时曹操的实力、孙权的战略考量以及可能出现的变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周瑜的“两分天下”之谋并非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