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肃建议借荆州给刘备,对东吴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回答
鲁肃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策略在东吴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利弊得失一直为史学家所探讨。要判断鲁肃此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鲁肃建议借荆州的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东吴所处的宏观环境。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但势力依然雄厚,对江东虎视眈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积聚实力,但在地理位置上,荆州和益州是其发展的关键。东吴与刘备结盟抗曹,但同时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鲁肃作为东吴重臣,其战略眼光是站在维护东吴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利:鲁肃借荆州,对东吴的益处

1. 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这是鲁肃最直接的战略目标。在曹操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东吴需要刘备这样的盟友来牵制曹操,避免孤军奋战。将荆州借给刘备,等于在政治和军事上进一步拉拢刘备,让他心安理得地在曹操的正面战场上承担压力。如果拒绝借荆州,刘备可能会寻求其他出路,甚至可能转向与曹操缓和关系,这对东吴是极其不利的。

2. 消耗曹操势力,减轻东吴压力: 刘备占据荆州后,将成为曹操在北方的有力牵制者。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将与曹操在荆州及周边地区展开长期的军事对抗。这场对抗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消耗曹操的国力,使其无暇南顾,为东吴争取宝贵的战略发展时间。东吴可以趁此机会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包括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

3. 保持战略缓冲,避免直接冲突: 如果东吴直接占据荆州,可能会导致与刘备在荆州的领土问题上产生直接矛盾。而将荆州“借”给刘备,在名义上保持了东吴对荆州的主权,只是暂时让刘备管理和驻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刘备因领土问题产生的直接军事冲突,为东吴争取了空间。同时,如果刘备在荆州经营不善,东吴也有理由收回。

4. 赢得政治声誉,树立盟友形象: 在天下人看来,东吴是信守盟约、慷慨大方的国家。这种行为有助于提升东吴在诸侯中的威望和信誉,使其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的道德高地。这对于刚从孙权继承江东不久的孙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5. 间接控制和利用刘备集团: 鲁肃并非完全放弃对荆州的控制。通过借荆州,东吴可以间接影响刘备在荆州的战略部署。例如,在战略方向上,刘备仍然会考虑东吴的利益,例如共同抗曹。同时,刘备在荆州的扩张也为东吴在将来提供了一个新的战略支点。

弊:鲁肃借荆州,对东吴的弊端

1. 丧失战略要地,埋下隐患: 荆州是连接曹魏、东吴和西蜀的重要地理位置,控荆州则可以进可攻退可守,对东吴的战略优势至关重要。将荆州借给刘备,等于将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拱手让人。刘备集团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实力必然会迅速壮大,这无疑是在东吴身边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潜在敌人。

2. 刘备集团壮大,对东吴构成威胁: 随着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其军事力量、人口和经济都会得到提升。一旦刘备夺取益州,便形成了“荆益联合”的强大势力。这种势力对东吴而言,是巨大的战略威胁。东吴将不得不长期面对一个可能比自身更强大的邻国。

3. 可能引发荆州归属的争议和冲突: 虽然鲁肃是出于“借”的名义,但领土问题往往难以界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集团对荆州的控制会越来越稳固,其对荆州的归属主张也会越来越强。最终,荆州的归属很可能成为孙刘联盟破裂的导火索。后来的关羽失荆州,以及东吴吞并荆州后与蜀汉的战争,都印证了这一潜在的弊端。

4. 战略主导权可能旁落: 在孙刘联盟中,东吴是东道主,原本拥有战略主导权。将荆州借给刘备,虽然是出于抗曹的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吴在联盟中的话语权。东吴在制定整体战略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刘备的利益和反应。

5. 短期内的地盘损失: 即使是“借”,东吴也失去了对荆州实际的控制权和收益。荆州作为富饶的地区,其税收、兵源和地理优势都无法被东吴所利用。

总结与评估:

从长远来看,鲁肃借荆州的策略,弊大于利的可能性更大。

利在于短期内巩固了联盟,分担了抗曹压力,为东吴赢得了发展时间。 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防御策略,目的是确保东吴在乱世中能够生存下来。
弊在于为日后埋下了巨大的战略隐患,使得东吴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鲁肃的策略更侧重于“守势”和“联盟”,而刘备的强大最终成为了东吴自身发展的阻碍。

历史发展往往是曲折的。鲁肃的策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前瞻性,他看到了孙刘联盟抗曹的必要性。然而,他可能低估了刘备集团的崛起速度和野心,也可能未能预见到联盟最终走向破裂的必然性。

事实上,东吴后来对荆州的战略也曾有过调整,例如吕蒙袭取荆州,就是为了夺回被刘备集团侵占的战略要地。这说明,东吴高层也逐渐认识到鲁肃策略中的弊端。

因此,可以说鲁肃的建议是一个具有风险的“双刃剑”策略。在当下是利,但长远来看,其潜在的弊端更为突出,对东吴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持续的挑战。如果从东吴最终能否统一中国,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来看,借荆州无疑是削弱了东吴的实力和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打三国杀,脱离了牌堆谈武将强弱没有意义一样,脱离了东吴的国情讨论利弊也是一样的。

赤壁大战之后,根据孙权及其手下的能力,大略有四个选择:

威武盖世者取襄樊;雄才大略者攻川陕,中才之主借江陵;才薄德寡者称藩献土。


最后一个称藩献土就算了,赤壁大战之前孙权可能还有一点怂,但是仗都打完了,孙权再怎么才薄德寡,也不至于到赵构那个份上。所以最后一个选项基本上不成立。


如果孙权威武盖世,用兵如神,那么完全可以趁着刘备羽翼未丰,刘璋张鲁进取不足而曹操新败,借着赤壁之战的余威破襄阳,取樊城,全取荆州,打开北上进攻中原的大门,直逼许都。以清君侧的名义获得大义名份。逼得曹操要么进行战略决战,要么迁都以避锋芒。而一旦曹操决战失败,或者迁都,都会让天下震动,汉廷里面的不安定因素就会一起发作,此时鼎足之势未成,孙权很可能一家独大,最终建立吴朝。


……当然,我所见到的最激进的吴粉似乎也没有真的严肃的讨论这种可能。所以这种想法可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如果孙权雄才大略——好吧,其实是周瑜,那么就应该借着曹操新败而顺流取蜀,竞长江之极,和曹操划江而治,同时压缩刘备的发展空间,慢慢的收编刘备和他手下的将领。等天下有变,一路从蜀地出汉中伐长安,一路从荆州直捣中原——说白了就是隆中对由吴国来执行。


周瑜其实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运作的,但是后来取蜀不利,周瑜早逝之后,东吴上到君主下到将领,无人能够执行周瑜的这个策略,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当时的局面,刘备有点滑头,在荆南发展,而直面曹操的南郡吴占区(长江以南)则留给了孙权。

孙权觉得自己这样白白替刘备挡刀有点问题,正好刘备来见孙权,要「都督荆州」。鲁肃就劝孙权说:「……宜以藉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言下之意,就是把南郡的吴占区给刘备,也给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然后自己专心发展是上计。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当时的刘备刚刚有了半个荆州,羽翼未丰,孙权自己又想韬光养晦,两边一拍即合,「借荆州」就这么定下了。但是当时周瑜就是不同意的: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认为应该把刘备和诸将隔离开来,然后周瑜慢慢的使唤刘备的将领攻城略地,最后吞并刘备的势力,而不是反而割与土地。周瑜和鲁肃都有道理,就看孙权的心气了。在周瑜死前,周瑜一直就是南郡太守,南郡在东吴手里。但是周瑜死后,鲁肃为大都督,孙权最终还是选了鲁肃的计策: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周瑜选择外抗曹操,内压刘备,这是一条孤独艰险,但是能够成就帝业的道路;鲁肃选择扶持刘备,共抗曹操,这是一条压力比较小,但是未来的变数也比较大,长期来看可能限制东吴发展的道路。两条路都有成功的可能,利弊来说是兼而有之的。

说是利,就是给孙权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直面曹操锋芒的南郡留给了「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刘备,东吴的压力变小了很多,战略空间变大了;

说是弊,地盘是实实在在的让出去了,壮大了刘备的实力,事实上也阻塞了东吴入川的道路,让「刘备坐大」。

但是问题在于关羽依靠荆州的资源能做的,不一定是孙权的手下,比如鲁肃、吕蒙和陆逊能做到的。半个南郡在东吴手里是个负担,在关羽手里和荆南整合整合,就能「威震华夏」。吕蒙和陆逊能够杀关羽,夺荆州;但是北上和曹操争夺中原,三位大都督的记录只能说乏善可陈。陆逊稍微有一点进取心,但是稍有挫折也就龟缩江南。

就借荆州(南郡)这个事情而言,若周公瑾不死,南郡的吴占区就是一个争夺天下的支点,北可以撬动襄阳,抵中原腹心;西进可以取东西两川为霸王之业,这也是周瑜的计划:

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所以如果周瑜在,南郡这样的用武之地如果借给刘备,毫无疑问是自缚手脚的败笔;但是周瑜已亡,东吴从上到下的指导方针变成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那么借荆州给刘备隔岸观火,就是利大于弊的。至于后来刘备竟然自取东西两川成功,还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那都是后话了,借南郡的时候,谁也预料不到那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肃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策略在东吴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利弊得失一直为史学家所探讨。要判断鲁肃此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鲁肃建议借荆州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东吴所处的宏观环境。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但势力依然雄厚,对江东虎视眈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
  • 回答
    玩了这么久《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真是意犹未尽。这游戏就像一坛越陈越香的老酒,让人沉醉其中,总也喝不够。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愈发渴望能在海拉鲁大陆继续探索,不愿这份美好就此搁浅。所以,我想斗胆给老任提几点建议,希望能让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继续鲜活下去。一、深化地图交互与动态事件,让海拉鲁大陆“活”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一说到东吴的四大都督,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几位威风凛凛的军事统帅,他们一个个都曾是名震一方的大将,为孙吴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其中鲁肃,这位以其深谋远虑、海量大度著称的都督,却似乎与“打仗”这件事关联不大。有人会质疑:鲁肃没怎么上过战场,凭什么能跟周瑜、吕蒙、陆逊这些实打实.............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关于鲁肃是否是刘备派往孙权那边的内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要我详细地讲讲,并且不让人觉得是AI写的,我得先跟你说,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像一团迷雾,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史料去推断,而且不同的人看了同一份史料,可能解读出来的东西也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正.............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而鲁肃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一、 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向,抵御曹操南侵的关键推动者: 深刻洞察曹操的野心: 曹操在北方统一之后,虎视眈眈南方,其兵锋直指江东,意图彻底统一天下。鲁肃是东吴为数不多能深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关于鲁肃和吕蒙的评价,确实存在“鲁肃战略眼光高,吕蒙战术能力出色但战略眼光不行”的说法。这其中有历史事实的支持,也有一些需要更细致地解读的地方。让我们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区别,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图景,而不是冰冷的AI分析。鲁肃:长远布局,审时度势的“国策”制定者说鲁肃战略眼光高,主要体现在他能够在.............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鲁肃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statesman,需要剥离掉那些经过无数次演绎和再创作的传奇色彩,回归到他真实的言行与历史背景之中。鲁肃,字子敬,东吴早期的重要谋臣和将领,他的人生轨迹,他所作出的决策,以及他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留下的印记,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人.............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这四位都是东吴杰出的将帅,各有千秋,要说谁“最高明”,很难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就像一块精美的玉,你不能说它的光泽比它的韧性更高明,它们都是构成这块玉不可或缺的特质。咱们就一一掰开了说,看看他们各自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周瑜:雄姿英发,气吞山河的统帅与战.............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司徒王朗,老奸巨猾之辈,一生惯于欺世盗名,倚仗口舌之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若他能带百万雄师亲临前线,面对的却不是智计无双的诸葛亮,而是另一些响当当的人物,这出戏码的结局,想必会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令人玩味。且看司徒王朗百万之师,遭遇周都督:若司徒王朗百万大军,出现在东吴江岸,迎面遇上的,自是那个英姿.............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