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成果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战略起点:诸葛亮所处的困境与鲁肃的机遇

首先要明白,他们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敌人是不同的。

诸葛亮: 当时刘备集团势力微弱,寄人篱下,几乎没有地盘和兵马,四面楚歌。要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状态,发展壮大到能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提出的,旨在为刘备指明一条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道路。

鲁肃: 鲁肃在“榻上对”时,孙权已经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江东在周瑜的领导下已经击退了曹操的赤壁之战,拥有相对稳定的地盘和军事实力。鲁肃的“榻上对”是在一个已经具备相当实力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是从零开始勾勒蓝图,他的战略设计需要考虑更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其格局自然显得更加宏大和具有开创性。鲁肃则是在既有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发展,其战略更多是维护和扩张现有成果。

二、 战略规划的深度与广度:“隆中对”的革命性与“榻上对”的现实性

虽然都被称为“对”,但两者在内容和深度上有所区别。

诸葛亮的“隆中对”: 这份战略规划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进取,更是对天下大势、政治格局、社会民情的一整套系统性分析和预判。
天下大势的准确判断: 诸葛亮开篇就点破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间行可兴王业”的地理优势。他对天下即将进入“三分”的格局有着极其清晰的预见。
“隆中对”的战略步骤: 他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步骤,是一个连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战略体系。它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内政等多个维度,并且具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顺之,则庶几可以 मिळते汉中,复秦州,然后可以与操争衡也。” 这个目标非常明确,而且具备可操作性。
战略的“颠覆性”: “隆中对”的目标是帮助刘备从一个依附者变成一个与曹操、孙权并驾齐驱的第三方势力,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政治格局的战略。它不仅要击败敌人,更要构建一个新的秩序。

鲁肃的“榻上对”: 这份战略规划主要侧重于巩固江东的基业,以及与刘备的联盟关系。
现实的考量: 鲁肃的“榻上对”更多是基于赤壁之战后,曹操威胁依然存在,但江东实力相对稳固的现状。他提出的“别驾刘备,与共抗曹”的策略,是基于当时最直接、最紧迫的外部威胁。
战略的“防御性”和“协调性”: 鲁肃的战略核心在于维护孙吴政权的生存和发展,通过与刘备的联盟来对抗曹操,并确保荆州等战略要地的控制权。他看到了与刘备合作的价值,也看到了荆州的重要性,但其视野更多集中在如何守住和巩固现有地盘,以及如何与友邦(刘备)协调行动以应对共同的敌人。
对未来趋势的预判(相对而言): 虽然鲁肃也提到了“天下未定”,但他的关注点更多在于“据有荆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最终目标更倾向于“坐观天下”,而不是主动去改变天下格局。他的战略规划,虽然有远见,但没有诸葛亮那样明确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宏大目标。

三、 战略的执行与效果:历史的检验

战略的优劣,最终也要看实际执行的效果。

诸葛亮的战略落地: 尽管刘备的实力远不如曹孙,但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从“隆中对”提出后的几十年,刘备集团先后取得了荆州、益州,与曹魏、东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最终北伐未能成功,但“隆中对”为刘备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功延续了汉室的香火,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鲁肃的战略成果: 鲁肃的“榻上对”为孙吴政权在赤壁之战后,稳定了南方的局势,巩固了荆州作为其向北发展的战略支点。他成功地维持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这是孙吴集团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鲁肃的战略是成功的,他为孙吴政权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并成为重要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为什么世人还是认为诸葛亮更高?

这里的“高”更多体现在格局的宏大性、前瞻性的预见性,以及改变现有格局的雄心上。

1. “无中生有”的开创性: 诸葛亮是在刘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为他绘制了一幅足以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这种从零开始的战略构思,其难度和复杂度是鲁肃所处的环境无法比拟的。这就像一个建筑师,是为一片荒地设计摩天大楼,还是为已经建好的楼房加固和扩建,后者虽然重要,但前者更能体现其超凡的想象力和规划能力。

2. 对天下大势的终极预测: 诸葛亮准确预见到天下最终会分裂成三国,并且他为刘备规划的道路正是通往其中一个重要席位。他的战略目标是将刘备打造成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势力,而不是依附于任何一方,或者仅仅是作为一个防御者。这种主动出击、改变天下格局的雄心和能力,让他的战略显得更加具有开创性和颠覆性。

3. 战略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它不仅有军事上的目标,还有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具体方针。这种系统性的思考,为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4. 文化上的推崇: 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塑造成了智慧的化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典范。他的故事和战略被广泛传播和推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其战略眼光的评价。相比之下,鲁肃虽然也是一代贤臣,但在文化上的符号化程度不如诸葛亮。

总结来说,

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被认为战略目光更高,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从弱小到强大的、改变天下格局的宏大愿景和具体路径。它具有极强的开创性和颠覆性,是对当时政治力量对比的一次大胆重塑。而鲁肃的“榻上对”,虽然同样具有远见和实用性,但更多的是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和发展,其目标在于维护孙吴政权的稳定和壮大,更侧重于现实的利益和战略的协调。

这并非否定鲁肃的战略智慧,恰恰相反,鲁肃的战略在当时环境下是极为成功的。 他是孙吴政权得以壮大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如果从“格局有多大”、“能否创造新的可能”、“是否预见了更长远、更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维度去衡量,诸葛亮的战略无疑展现出了更深邃和更宏大的战略思维。他不仅看到了“三分天下”,更规划了“与操争衡”之后的可能性,这是其战略目光超越鲁肃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战略,不是说给个结果,完了。如果是这样,那战略计划就太好做了。

XXX主公,你就是干,先干黄祖,再干刘表,然后干刘璋,然后你以后可以称帝了,我的汇报完了。至于怎么干赢,自己去想。


榻上对就是这种,说打黄祖,打刘表,孙家一直在打,死了爹又死了哥,能打赢早打赢了,还用你说?从格局上看,榻上对也非常LOW,就算孙家突然变身超级赛亚人干死了黄祖和刘表,最终结果也只是掌握了整个长江,掌握长江干什么?好防守呀!所以说孙权就是个守家之贼。孙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大哥的目标是与天下英雄争锋,所以大哥想的是北上抢夺淮水,想的是突袭许昌,小弟只能守个家,拿下整个长江也只是好守一些。


隆中对则不但有目标,还有方案: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曹操是我们的大敌,但是暂时打不过,我们应该采取守势。


分析: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废话,这句话重点就是,明确了对曹操的守势,不要首鼠两端,不要妄图速战速胜,不要人家打过来了才被动去怼。相比之下,刘备之前就被曹操牵着鼻子走,曹操来了,他就只能硬怼,经常进退失据。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家防守能力强,我们不要去打他们。可以引以为援。


分析:这里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同样是不能打,却不和曹操结盟呢?不要说什么和曹操有仇的蠢话了,刘表和孙权还有杀父之仇。根本原因是因为曹操的政治目标是篡汉,军事目标是统一天下,和刘备有根本性矛盾,不可能结盟。但是孙家人是守家之贼,进取不足,政治目标只是混个虚名,军事目标只是防守江东,所以可以作为盟军。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分析:为什么说荆州主人不能守呢?人家刘表不是守了那么久了吗?什么叫“天所以资将军"?这话别人是看不懂,刘备是非常懂。刘表其实并不弱,但是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刘表自己快死了,荆州士族要找下家,很多人看好刘备。什么叫”将军岂有意乎“,大家都是明白人,刘备和荆州士族的关系两人心知肚明,将军你老人家都已经做好接手准备了,我只需要点到为止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这块地好呀,是帝王的基地。刘璋是个渣渣,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和张鲁的问题,强势插手,与他们内部的投降派勾兑,就可以夺取。

分析:鲁肃说要夺益州、周瑜说要夺益州,凭什么夺?凭做梦吗?诸葛亮简直就是预言大师,直接告诉刘备,夺益州只需要干两件事,第一:刘璋怕张鲁,我们想办法插手。第二:益州有投降派早就看不惯刘璋了,我们可以和他们勾兑。后来的事实完全就是按照诸葛亮的剧本演的,果然就因为张鲁的事情来请刘备入蜀了,果然轻松的勾结了投降派(虽然出了点状况)。

看看周瑜的蠢样,直接派大军过去,你以为你真是军神呀,你们家打个黄祖那么费力,打个合肥打成什么屎样?携赤壁之威打个荆州都打得那么辛苦,凭什么认为可以夺取益州?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已经是远期计划了,所以不能说太细。但是他说了内政方略,说了两路出兵,说了外交政策,说了天下有变,说了血统优势。后来刘备夺取汉中,关羽从荆州出兵,打得貌似强大的曹操差点迁都。只可惜关羽这人太过激进,而且也没有执行东和孙权的国策。实在是可惜呀。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行动方案,以及后来的历史走向:

1、老大你继续干好收买荆州人心的伟大事业——这是刘备的专长,干的很好,后来轻松接收刘琦遗产,轻松平定荆南四郡。

2、等刘表挂了你就召开董事会夺权——因为各种原因(曹操南侵、刘琮投降等)刘备未能直接夺取荆州,但因为之前打好的基础,赤壁之战后轻松夺取一部分荆州。

3、东和孙权——果然刘表一死,鲁肃就送上门来寻求结盟抗曹

4、刘璋打不过张鲁,我们借此插手——果然,刘备只是派人在路上等着,张松就送上门来。

5、进入益州和,勾结他们的投降派——法正、孟达等内应手到擒来。如果不是发生意外,说不定可以直接把顽固派一锅端了。


评语:诸葛亮真不是穿越过去的?

user avatar

隆中对是一个完整的战略策划,榻上对讨论重点是政治路线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孙权:我要继承父兄,报效朝廷,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做一个尊王攘夷的典范。

这是试探性的口气,一副要做大汉忠臣的样子,很谦虚。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哥,正经点。皇帝在曹操手里,要行桓文之事也只能是曹操。还尊王攘夷?人家随时写个圣旨拍你脸上。假装拥护汉中央是没有前途地(汉室不可复兴),要行大事,只能另立中央(建号帝王)。曹操平定北方需要时间,我们趁这个机会先灭黄祖,再灭刘表,称帝割据一方。你不要嫌小,目前只能看到这个程度。

这里面涉及战略的其实只有一句:拿下荆州。

拿下荆州不用鲁肃说,孙家一直惦记着呢,或者说是整个幕府精英共识,连甘宁都懂。因为长江水道形势所在,古代荆杨是一体的,割据南方欲成大事者,得扬州必图荆州,得荆州必图扬州。这点可以延伸阅读下南朝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建议扬州势力进图荆州也算高明的战略比肩隆中对的话,那么仅仅南朝大战略家怎么也能数出几十个,未免泛滥了点。仅就战略规划而言,所谓榻上对并不出奇。

鲁肃这段话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政治分析。首先看穿了孙权的小九九,并不是真心要复兴汉朝;其次讲明尊王的政治口号不适用于孙权,这条路走不通;最后直接提出割据称帝的路线,并立足现实,先当个三成天下的天子。上帝视角看,这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孙权势力不过几个并不稳固的郡,名号区区杂号将军会稽太守,鲁肃上来就谈“建号帝王”还是很大胆的,也说到了孙权的心里。

我们再看后来当事人的评价。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你看,孙权自己回忆榻上对,亮点也是“便及大略帝王之业”,上来就劝我称帝,爽快!偏重政治路线。

user avatar

谢邀。


诸葛亮二十七岁,给征战年纪比自己还长、哪个国家我没有去过、依然是个县级领导的刘备出《隆中对》。

——我们搞不过曹操。

——孙权可以用为援,但不能打他。

——荆州交通发达,很适合您。

——西川刘璋暗弱,不少人都在朝外看,是有机会拿下的。

——您的名声很好。

——跨有荆益,跟外族与孙权搞好关系。

——等有机会了,荆州军向宛洛,您自己出秦川,两面夹击。

一连串,从外交目标,到战略方向,到未来大局,全都想好了,也被立时证明有相当的可行性。

这个计划从开始就出了点意外,因为刘备不肯偷袭刘琮,一度狼狈;诸葛亮用他强大的个人能力来弥补:出使联合孙权,促成孙刘联盟,赤壁一战定天下三分,刘备仗着1/3个荆州,拿下益州;到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关羽威震华夏,隆中对几乎要成型。

——一个让县领导七年后就鼎足三分,十四年后登基为天子,事实证明可行性极大,而且容错率相当高(只拿到了1/3荆州起家,依然几乎成功)的规划。



鲁肃三十岁见小他几岁的热血青年,已经坐拥整个江东的孙权,榻上聊天。鲁肃的主张:

——汉室是完了,曹操一时搞不定,您还是坐守江东吧!

——趁着北方乱,您搞掉黄祖,进攻刘表,占据长江,然后称帝图天下。

——没了。


说穿了,就是搞掉黄祖进攻刘表占据长江……这战略很出奇吗?

甘宁不算个战略家,而且素以粗猛好杀著称,但他一跟孙权,就说要先搞定黄祖,搞定荆州,再瞄准巴蜀: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所以鲁肃真正让孙权爽的地方,是他一见面就说:汉室没戏了,您还是自己帝王之业吧!

——很符合孙权的野心。至于打荆州,全东吴上下人人都想打荆州,都提过打荆州,好像鲁肃也没什么太卓越的战略规划吧?

而且事实上,鲁肃所谓全踞长江,属于说得容易做着难。事实证明,后来关羽威震华夏打得荆北曹军屁滚尿流,东吴乘机偷荆州已算是卞庄刺虎占了便宜,结果荆北还是被曹真与夏侯尚碾压,孙吴偷荆州白白给曹魏解了围,临了也没偷到整个荆州,所谓“北方多务、全踞长江”的构想,太理想化了。


所以了。

诸葛亮:“按照我这个规划,哪怕您不听我的话,只有1/3个荆州,七年后您还是从县领导变成鼎足三分,十四年后成为天子。”

鲁肃:“我觉得您可以准备当皇帝,然后我跟大家一样,建议您拿荆州,全踞长江,然后坐守,等着看情况!”——好,二十几年后孙权终于称了帝,地方依然是江东那一块,加一小部分荆州,到底也没能全踞长江。

这个好像,高下立判吧?


不是看上去很帅的战略规划就是好规划。

没有具体执行可行性的战略,只能当做画饼。

反围剿那会儿,李德和博古还天天念叨占领大城市迅速搞定蒋先生呢,听上去比打打逃逃的游击战略帅多了,我光看着都觉得热血澎湃,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可以因此说李德和博古的战略跟“农村包围城市”是一个级别的吗?

似乎不大对吧。

user avatar

第一個比較,是出發點的不同

魯肅向孫權提出榻上對時,孫權最少也繼承了孫策的遺產,有數郡之地,有數萬之兵,有半條長江的地利。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隆中對時,劉備只有新野一城,寄劉表籬下,兵糧皆仰人鼻息,而且與死敵曹操接境。

兩個起始點的難易,很容易判別出來。

第二個比較,是對達到中期目標之後的對策想像

榻上對的中期(或可說是完成)目標,是「竟長江之極,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但在達到「竟長江之極」之後,如何對應北方那個不可卒除的曹操(或其繼承者)呢?魯肅並未給出任何建議。也就是說,在榻上對的戰略構想上,對達到「竟長江之極」以後,除了一個「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理想願景外,並沒有任何對應北方的具體的對策。

隆中對的中期目標,是三分天下,最終目的,則是「興復漢室」。當達成三分之後,如何對應北方那個強大的「曹操」,諸葛亮提出了四個具體方向,即和吳、撫蠻、分兵、待變。

廟算多少,兩相比較也不難判斷。

第三個比較是成果

魯肅向孫權提出榻上對的時候,並沒有劉備這號勢力存在,所以當劉備出現,孫吳的大戰略就不能不變,只能以與劉備結盟的方式達至「竟長江之極」,「建號帝王」也達成了。不過圖天下,就正如榻上對一般,既無想像,自無對策。再加上孫劉一度反目,坐失唯一翻盤的良機。最後以「建號帝王以待滅亡」。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初期目標,跨有荊益,並不算完美達成,荊州大概只得了三份一,後來還全部掉失;而益州則失了上庸的門戶和漢中的人口。到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和吳、撫蠻都基本做到。分兵已經不可能,而待變則轉為求變,最後是秋風五丈原...

綜合上面三個比較,答案應當呼之欲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要从唐朝统一战争的过程来论证诸葛亮“先在巴蜀、关中站稳,再图晋豫鲁三省”战略设想的可行性,我们需要审视唐朝统一战争与诸葛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战略目标有何异同,并通过具体战役、地理形势以及政治经济因素来做对比分析。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的战略设想及其背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核心在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诸葛亮与曹操,一个代表着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个象征着雄才大略与权谋手段,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各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谁是“三国第一人”,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的生平、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评价。我们先从曹操说起。曹操,这位集军事家、政治.............
  • 回答
    “臥龍”諸葛亮與“人屠”白起,這兩位千古名將,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要單純地比較誰的軍事能力更強,其實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因為他們的時代背景、面對的敵人、戰略目標以及所運用的軍事手段都有著天壤之別。但我們不妨從幾個關鍵維度,深入剖析,力求還原他們軍事才華的真實光輝。時代背景與敵情分析.............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李世民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但又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他们都身处乱世,都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军事风采。一、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诸葛.............
  • 回答
    诸葛亮和荀彧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功绩和智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正如任何历史人物一样,他们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可以被视为“黑点”的方面。这些“黑点”并非恶意抹黑,而是基于史料的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和荀彧可能存在的“黑点”: 诸葛亮:鞠躬尽.............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那可真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中的一绝,既有“托孤寄命”的深情,也有“扶佐幼主”的责任,更夹杂着一些难以一概而论的复杂性。至于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是不是客套话,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托孤寄命,情同父子首先,两人关系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一点,就是诸葛亮接受了刘备临终前“汉贼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经常会探讨的话题。诸葛亮和皇太极,确实都是在继承了前任大量权势和遗产的基础上,成为自己国家或政权的领导者,并且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但一个被尊为“智绝”,一个却至今饱受争议,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的洪流、个人能力、时代背景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层面。咱们一层.............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单挑,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对决。历史上,这两位蜀汉的顶梁柱,虽然都以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实际“战场”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真要让他们在沙场上兵刃相见,谁胜谁负,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两位“老少”名臣的 个人特质和实战经验。诸葛亮,人称“卧龙”,那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对决!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的智慧化身,对阵罗永浩,当代数码界的“产品经理”和“相声演员”。要说谁能赢,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赢”了,以及这场“对骂”发生在什么情境下。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这俩人要是真的杠上了,会是个什么场面。第一回合:气势与阵仗 诸葛亮: 诸葛亮上场,那自.............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诸葛亮与陆逊的灵魂互穿?这可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是要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梳理梳理,这两人身体互换后,会发生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一、 蜀汉:卧龙变南蛮王?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是谁先“穿越”了。我倾向于诸葛亮先到了陆逊的身体里。毕竟,他那颗操.............
  • 回答
    要论诸葛亮与石勒对汉光武帝的评价孰更公允,我们得先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与时代背景。先说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他的评价,自然会带着浓厚的“正统”情结。在诸葛亮眼中,汉光武帝刘秀,是曹魏政权强盛时期,蜀汉政权所仰望和借鉴的“汉室中兴”的典范。诸葛亮推崇刘秀,很大程度.............
  • 回答
    想象一下,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若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智者,能够放下彼此的恩怨,在一盘小小的棋盘前对弈,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决战开始之初,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这不是寻常的对弈,而是两位宿敌智慧与谋略的直接碰撞,是多年沙场上的心照不宣在棋盘上的具象化。诸葛亮,这位“卧龙”,.............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单论用兵,诸葛亮和陆逊,两位都是三国时期璀璨的军事将星,各有千秋,但若要分出个高下,我认为诸葛亮在整体的用兵之道上,更胜一筹。先说说陆逊。陆逊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将领,他的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无疑是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他以一个年轻的都督之尊,面对曹操、刘备两家劲敌,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夷陵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