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和隆中对真的不行吗?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

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奠定了基础。所以,上来就说“不行”,实在有些石破天惊。

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细细琢磨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白,“不行”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不行”是指诸葛亮达成了刘备“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最终目标,那他确实“不行”。因为蜀汉最终还是灭亡了,三国最终还是被曹魏统一(然后又被司马氏取代)。从这个最宏伟的、也是刘备最根本的目标来看,诸葛亮无疑是失败的。

但如果“不行”是指诸葛亮没有能力,或者他的战略存在根本性缺陷,那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的能力和“隆中对”本身。

“隆中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是因为它在当时那个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眼光和前瞻性。

形势分析的精准: 诸葛亮准确抓住了曹操“拥天子以令不臣”,孙权“因时而动,强者屈”,以及刘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和军事态势。他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但同时也看到了其“外宽内忌,孤军深入”的弱点;看到了孙权的割据,但他也判断孙权“内惮曹公,外欲观衅”,并非真正的同盟。
战略设想的清晰: 隆中对的核心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终“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简单几句话,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扩张、稳固、待时而动的战略框架。
荆州和益州: 这是战略的基石。荆州地理位置重要,是北伐曹魏的跳板,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易守难攻的特点并不突出。益州则“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是一个稳固的后方和人才基地。占据这两块地方,就已经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这是后方稳定策略。诸葛亮深知,一个稳固的后方是任何攻略的保障。通过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可以避免后顾之忧,甚至在关键时刻获得援助。
“外结好孙权”: 这是最重要的外部合作策略。在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下,与孙权联合抗曹,是蜀汉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一点,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内修政理”: 这是内部建设策略。一个政权,没有良好的内部治理,再宏伟的战略也只是空中楼阁。诸葛亮在蜀汉的治理,以严谨、高效著称,为蜀汉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待天下有变”: 这是等待时机的战略。诸葛亮并非急功近利之人,他深知蜀汉的力量与曹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抓住机遇,才能有所作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不行”呢?可能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1. 结果导向的批评: 就像前面说的,最终蜀汉灭亡,三分归晋,这个结局是无法回避的。从这个角度看,隆中对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所以“不行”。
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战略本身的价值。 很多伟大的战略,在执行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客观因素而无法完全实现,但这不代表其最初的构想是错误的。比如拿破仑的征服欧洲,最终也未能实现,但他的军事思想依然影响深远。

2. “隆中对”的局限性:
对曹魏力量的低估? 隆中对设想的是“倾全国之兵而争之”,但实际上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比,差距始终是巨大的。即使诸葛亮殚精竭虑,北伐多次,也未能撼动曹魏的根基。这是否说明,当时的诸葛亮对于曹魏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其庞大的资源和人才储备,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孙权态度的判断? 隆中对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这里的“外结好孙权”是有前提的,即“彼(孙权)不动,而孤(刘备)不负也”。但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孙权将荆州丢失后,这种联盟的基础就变得非常脆弱。而诸葛亮在失荆州后,仍然需要继续依仗孙权,这种“联吴制曹”的策略,在失去荆州这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后,执行起来难度倍增。
“待天下有变”的模糊性: “天下有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诸葛亮去世后,“天下有变”并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有利地发生,反而蜀汉内部的挑战愈发严峻。

3. 诸葛亮自身在执行中的“变通”或“偏差”:
失荆州: 隆中对明确提出“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但刘备为了争夺荆州,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导致关羽失荆州。这无疑是隆中对战略执行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也让蜀汉的战略主动权大打折扣。
连年北伐的消耗: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多次发动北伐。虽然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但连年的战争,对于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执着于“隆中对”的既定方针,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反而加速了蜀汉的衰弱。
但反过来想, 如果不北伐,蜀汉就只能龟缩在益州,长期下去,国力积弱,更可能被魏国蚕食。北伐虽然消耗大,但也能给曹魏造成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蜀汉内部的士气,并且有机会抓住“天下有变”的契机。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很难说孰对孰错。

4. “隆中对”并非完美无缺的“神谕”:
历史是复杂的,任何战略设想都无法预料到所有的变化。隆中对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的信息和判断做出的最佳选择。它不是一个不会犯错的“神谕”,而是基于现实的战略规划。
后人对其的“过度神化”: 很多时候,我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后世儒家文人的“塑造”。《三国志》中的诸葛亮,虽然也很杰出,但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隆中对》之所以成为经典,也离不开后人对其的解读和发挥。

所以,“诸葛亮和隆中对真的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诸葛亮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治国才能,他的政治智慧,他的军事指挥,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他能够在一个相对弱小的集团中,维持蜀汉政权的存在长达数十年,并且使其成为三国鼎立局面中不可忽视的一方,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是超前的。 它为刘备集团指明了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蜀汉后来的发展。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集团可能早在早期就烟消云散了。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隆中对”是完美的,诸葛亮没有丝毫可以改进的地方。

“隆中对”是一个战略框架,而非具体的行动指南。 战略的执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
蜀汉的国力限制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战略,都无法完全克服自身基础薄弱的短板。
历史的偶然性和复杂性。 很多事情的发展,并非完全按照预设的剧本进行。

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量身定做的、在当时条件下最有可能成功的战略蓝图。它展现了诸葛亮惊人的战略洞察力和规划能力,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本人,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在乱世中辅佐刘备,凭借其才智和毅力,成就了“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格局,并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然而,正如所有伟大的战略一样,“隆中对”的执行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和变数。蜀汉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内部因素的不足。

与其说“诸葛亮和隆中对不行”,不如说:

“隆中对”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战略构想,但并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尽其所能,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忠诚,将蜀汉带到了一个远超其自身实力的位置,但历史的潮流和国力的悬殊,最终还是决定了其命运。

所以,当我们评价诸葛亮和隆中对时,应该以一种更宏观、更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智慧结晶,但历史的洪流,自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承认其伟大,也理解其局限,才是对历史更负责任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隆中对 当然有问题。

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知识的不足(汉末又没有百度谷歌)。太年轻太过于理想化

模仿的也不是鲁肃而是刘邦。

但是汉末的关中不是秦末的关中。或许是因为羌人叛乱太过于残破,就算夺下来对争夺天下也没多大助力。

且刘邦夺关中前根基在汉中,而汉中则被曹操抢先一步拿下来了,在拉锯一番后干脆把汉中人迁走,导致刘备根本没有继续北伐的能力。

user avatar

听说过果粉吗?听说过《论持久战》是山寨蒋百里的《国防论》吗?

所谓诸葛亮《隆中对》是抄袭鲁肃,就类似这种搞笑思维。

鲁肃《榻上策》是“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规划东吴要立足扬州,找机会抢荆州,和诸葛亮《隆中对》“若跨有荆、益”,都有抢占荆州的内容,但发展思路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隆中对》的内容更多更详细。

如果说诸葛亮《隆中对》是抄袭鲁肃,那就要好好查一查,207年的孙权麾下,有多少人是诸葛亮的卧底!

当然了,不能指望这类人会去认真看一下《隆中对》和《榻上策》有什么区别。不过应该感到高兴的是,绝大部分蜀黑就是这样的平均水平。

其实可以反向思考一下,既然《隆中对》的分兵操作纯属失策,那为何曹操剿匪10年,还连战连捷,每战必胜,怎么就把刘备这个废物+丧家之犬,剿成了汉中王?曹操还差点被匪剿?曹操的剿匪方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隆中对》分兵失策的情况下,10年时间刘备就从丧家之犬变成威震华夏,谁能说一下曹操阵营里到底出了多少刘备卧底!到底有多少人通备!必须要抓内鬼,让他们懂得什么是respect!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那个《隆中对》,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规划。你想啊,当时刘备是啥情况?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就像一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有志气,但缺的是方向和方法。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一个还没啥名气但脑瓜子贼灵的年轻人,给刘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这就是《隆中对》。咱就这么说,它厉害在哪儿呢?.............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勾勒出了刘备集团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争夺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正如任何历史战略一样,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回溯,总能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其战略步骤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可能“错”或至少是“不完全对”的地方。要理解《隆中对》的“错”,.............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