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让蜀汉走向失败?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个宏伟的战略蓝图:“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政治兵。⑵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适荆城,上将将益州之众出于房陵,率子午之险,东向争天下。”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

“跨有荆、益”: 确立了蜀汉的地理基础和战略纵深。拥有荆州和益州,既能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兵力,又能利用地理优势进行防御。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巩固后方,稳定内部,为对外扩张奠定基础。
“外结孙权”: 这是隆中对中明确提出的联盟策略,其目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抗曹操。
“待天下有变”: 强调了等待时机的重要性,而非一味主动出击。

从隆中对的字面意思来看,诸葛亮是明确看到了与孙吴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他并非“忽略”了东吴,而是将东吴视为实现“三分天下”和最终统一的关键战略伙伴。

诸葛亮对东吴的态度与政策的演变

然而,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诸葛亮后来的实际行动进行对比,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初期联盟的稳固与挑战: 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共同击败了曹操南下的军队。这段时期,诸葛亮对东吴的态度可以说是合作大于猜忌,积极维系联盟。
荆州问题的出现: 联盟的稳固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荆州的共同利益划分。然而,随着曹魏势力的相对削弱,孙刘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逐渐凸显。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的战略要地,而东吴则认为自己才是主要的出力者,对刘备集团的“荆州独占”颇为不满。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中设想“跨有荆、益”,但当荆州成为与东吴的“缓冲地带”而非“稳定后方”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关羽失荆州的影响: 关羽的失荆州是孙刘联盟破裂的标志性事件。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未能有效约束关羽的跋扈,或者未能预见到东吴可能采取的行动,这是战略上的失误。如果说诸葛亮忽略了东吴的因素,那很可能就体现在他未能准确预判东吴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或者说他对联盟的维系能力过度自信。
诸葛亮后期的东吴政策: 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失去了与曹魏直接对抗的战略缓冲地带,也失去了通往东吴的直接通道。此后,诸葛亮虽然仍然倡导“北伐”,但他的战略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在北伐期间,诸葛亮也曾尝试与东吴进行联系和协调,但效果并不理想。他可能依然视东吴为潜在的盟友,但已不再是能够完全倚仗的战略伙伴。

为何有人认为诸葛亮“忽略”了东吴?

从历史结果来看,蜀汉最终灭亡,而东吴却苟延残喘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使得一些评论者认为,诸葛亮的战略存在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东吴因素的“忽略”或“误判”。

这些观点可能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 对荆州归属问题的低估: 批评者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如何处理荆州这一敏感地带与东吴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在联盟初期,荆州是联合的基础,但一旦双方实力增强,荆州就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诸葛亮似乎没有为荆州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制定一个与东吴共享或协商的长期方案。
2. 对关羽战略失误的容忍: 有观点认为,诸葛亮作为丞相,未能对关羽攻打东吴(或其占领的荆州部分)的行为进行有效制止,或者说他过于相信关羽的实力和其对联盟的忠诚。关羽的骄傲自大和对东吴的轻视,最终导致了荆州的丢失,也直接引爆了孙刘联盟的破裂。这可以被视为诸葛亮在战略执行中对关键人物和局势的“失控”,而非直接的“忽略”,但结果是相似的。
3. 北伐战略的局限性: 在关羽失荆州后,蜀汉的主要战略方向转向北伐。然而,蜀汉的国力相对虚弱,兵力单薄,后勤补给困难。在蜀汉孤军深入北伐的同时,东吴却选择了坐视。如果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预见到在失去荆州后,北伐将难以得到东吴的有效配合,并且因此需要为蜀汉制定一条更为保守或更加依赖内部发展的道路,那么他也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他过于依赖“天下有变”的时机,而忽视了“天下有变”的条件可能随时因为内部因素(如孙刘联盟的破裂)而改变。
4. 对东吴战略意图的判断偏差: 有些评论认为,诸葛亮对东吴的战略意图有过分乐观的估计。他可能低估了东吴在自身利益面前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对蜀汉壮大可能产生的戒心。东吴的目标是保境安民,而蜀汉的目标是统一全国,这本身就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反驳的观点:诸葛亮并非忽略,而是形势所迫

然而,也有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将蜀汉的失败简单归咎于诸葛亮“忽略”东吴因素是片面的。他们提出的观点是:

1. 隆中对的现实性: 隆中对本身就是基于当时刘备集团弱小的客观条件而制定的。在那个时期,与孙权结盟是刘备集团能够对抗曹操的唯一现实选择。诸葛亮在那个时点上提出了“外结孙权”,这已经是一个极具远见的战略决策了,并非“忽略”。
2. 联盟的脆弱性: 孙刘联盟是建立在共同的敌人(曹操)基础上的。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弱,双方的根本性利益冲突(如对荆州的争夺)就会浮现。这种联盟的脆弱性是当时国际政治的普遍现象,并非诸葛亮一人能够完全克服。
3. 关羽的自主性: 关羽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宿将,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有自己的战略判断。虽然诸葛亮是丞相,但蜀汉的政治体制和当时的情况,可能也让他无法对关羽这样的重要将领施加绝对的控制。尤其是在刘备离世后,关羽的战略自主性可能进一步增强。
4. 蜀汉国力的局限: 蜀汉的整体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都处于劣势。诸葛亮采取北伐的战略,是在力图打破这种均势,但客观条件限制了他的成功。他可能没有能力同时顾及与东吴的联盟维系和北伐的推进。
5. 隆中对的时效性: 隆中对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蓝图,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局面。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曲折复杂的,很多变数是当时的诸葛亮无法完全预见的。例如,曹操集团的内耗(赤壁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被利用,而东吴的实力在三国鼎立时期也在稳步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忽略东吴的因素,而是将孙权视为重要的战略盟友。然而,隆中对描绘的“天下有变”以及与东吴的联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其中荆州归属问题和关羽的战略失误是导致孙刘联盟破裂的关键。

如果说诸葛亮的战略存在“忽略”之处,那可能更多地体现在:

对荆州问题处理的长期规划不足: 未能为荆州这一孙刘双方的利益交汇点,制定一个更加长远、稳固且能得到东吴认可的解决方案。
对联盟维护的策略深度不够: 在后赤壁时代,他可能没有足够强有力的外交或军事手段来制约关羽对东吴的冒犯,也没有能力充分安抚东吴的不满。
对东吴战略底线的判断偏差: 低估了东吴在国家利益面前的现实主义,未能预见到在特定情况下,东吴可能会选择背弃联盟。

尽管如此,将蜀汉的最终失败完全归咎于诸葛亮“忽略”东吴因素,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蜀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先天国力不足、人才凋零、以及东吴与曹魏的强大实力等等。诸葛亮在有限的条件下已经尽力而为,他的战略构想和执行都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但历史的进程总有其不可控的变量。可以说,诸葛亮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未能有效应对因时事变化而产生的对东吴关系的重大挑战,这是他战略落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失误,但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忽略”了东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邱小明

邀,诸葛亮草芦对(通称隆中对)未能完全实现,并不在他战略规划不当,而是刘备在执行中没有完全依照。曹军南下时,没有依诸葛亮进言直取襄阳,致使当阳惨败,赤壁战后荆州三分,天下局势和策划隆中对时已然大不相同了。

(ps:来知乎时间很短,居然已经不知是第几次答类似问题了,

可参见拙作

千秋遗憾隆中对,只缘失着南下初。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简略摘要几段:孔明在隆中对说得明白,这是一个先取代/攻灭刘表,全据荆州,然后兼并刘璋和张鲁,“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然后“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的大策划。

之后才是大家熟知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在整个计划中,荆州、益州包括汉中要全部据有,“夷越”也就是交州地区、西羌诸戎也要成为附庸。

在这种刘备军称霸整个南中国、和曹操南北对峙的前提下,僻居江东一隅的孙权就只能居于反曹同盟的从属地位、任凭摆布了。

若按孔明在草芦中设想的这种理想状况,在曹魏集团内部纷争“天下有变”之时,两路大军挥军北伐完全可行,孙权即使想要反水也是有心无力。

而要实现这个战略计划的第一步大前提,本就是要刘备全取这个“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的荆州。其实也可说正是刘备此刻的心声了。

刘琮蔡瑁们不及知会刘备,便遣使请降曹操,等于是直接将刘备这个反曹明星当做投名状卖了,所以襄阳城下,刘备怒斥刘琮不义,刘琮惶愧不敢应答,而其左右及荆州士民百姓多归心刘备,众至十余万。

就在此刻,孔明果断提出了火并刘琮,夺取襄阳、入据荆州的建议,也是实践隆中对计划的第一步。

此举在操作上是可行的,孔明在荆州士人圈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和朋友圈,和刘备强强联手,能发挥的作用是空前的。

此举要承担的道德风险也是很小的,毕竟刘备前有刘表生前遗命,又有在荆州数年经营,当地士民归心,而刘琮甚至连据有荆州的合法名义都没有,州牧之位是朝廷要职,岂得父子私授?

是以此举是以大义讨伐不义,于刘表私交或许有负,于天下士人风评可谓无愧。

可惜的是,刘备却迟疑了,没有听从孔明,否决攻襄阳建议,企图南下入据江陵以抗曹。却又一路拥众缓行,中途被虎豹骑赶上轻易打垮。当阳一场惨败后,只能往孙权领地逃跑,沦为寄人篱下的客军。

诚然,隆中对是基于公元207年的天下局势做的,之后随着世事变迁,加以各种修正也是必然的。但起始夺取襄阳、这关键一步,刘备都不听孔明的,当阳惨败,荆州三分,草芦对涉及局面已然破产,又何论其他?

至于后期的关羽攻襄樊,本身只是个夺取荆北地带的战区行动,虽一度水淹七军、战果丰硕,声势不小,但只有1/3个荆州为分基地,更要分心防备荆南的孙权,是以连樊城都还没打下,就被徐晃长驱直入击败而樊城围解;

益州方面更刚刚经历汉中大战而精疲力竭。直到关羽败亡时,长达数个月不能做任何策应。

这种情形和隆中对里所言,全据荆益后背靠三州称霸南国,两路大军一出秦川一出宛洛的场景差距实在甚远,又怎能混为一谈?因此更不能以关羽军此时的毁败,来反而指责诸葛亮当年谋划的不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那个《隆中对》,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规划。你想啊,当时刘备是啥情况?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就像一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有志气,但缺的是方向和方法。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一个还没啥名气但脑瓜子贼灵的年轻人,给刘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这就是《隆中对》。咱就这么说,它厉害在哪儿呢?.............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勾勒出了刘备集团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争夺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正如任何历史战略一样,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回溯,总能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其战略步骤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可能“错”或至少是“不完全对”的地方。要理解《隆中对》的“错”,.............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