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隆中对》忽略了汉中吗?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我们可以将其战略目标拆解为几个关键点:

占据荆州和益州: 这是“跨有荆益”的核心,也是构建强大根据地的基础。荆州地处中原腹地,是战略要冲,有“七省通衢”之称;益州(今四川)则沃野千里,山川险阻,易守难攻,是巩固后方的理想之地。
稳定内部: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这是指稳定益州的统治,与周边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并改革内政,增强实力。
外部联盟: “外结好孙权”,这是重要的外部支持,共同对抗曹操。
适时出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是最终夺取天下的关键步骤,兵分两路,直捣中原。

为什么《隆中对》没有直接点名汉中?

1. 汉中作为荆州战略的一部分: 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刘备势力尚未完全掌控荆州。荆州作为一个整体,其重要性在于连接北方和南方,是北伐中原的跳板。而汉中,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当时它属于张鲁的势力范围,刘备尚未实际控制。因此,在规划战略蓝图时,诸葛亮更侧重于整体的荆州和益州,将汉中视为将来需要争夺的区域,而不是已经拥有的核心地盘。

2. “宛、洛”和“秦川”的指向: 《隆中对》中提及的北伐方向是“宛、洛”(即河南南部一带)和“秦川”(即关中地区)。汉中是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从汉中出兵可以威胁到关中。但《隆中对》的表述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里的“益州之众”自然会包括从汉中出发的军队。汉中是出川的关键通道,但它本身不是“秦川”的核心。

3. 对“荆州”的理解: 在那个时代,“荆州”的地理范围和实际控制区域并非一成不变。刘备集团当时最先占据的是荆州南部的部分郡县,如南郡、公安、零陵、桂阳、武陵。而襄阳、樊城等北方重镇尚未完全掌握。汉中作为连接关中和益州的关键通道,在当时更倾向于被视为与益州紧密相连的地域,或者一个需要通过益州力量去争取的战略要地。

《隆中对》的后续实践,汉中的重要性显现:

尽管《隆中对》没有直接点名汉中,但刘备集团后来的战略实践,恰恰印证了汉中的极端重要性。

夺取汉中的必然性: 为了实现“出于秦川”的战略目标,占领连接益州和关中的咽喉之地——汉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事实上,刘备后来率军攻打汉中,并在此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这正是《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延伸和深化。
汉中作为进攻关中的跳板: 汉中得失,直接关系到蜀汉能否西出北伐。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在此建立功勋,正是为了打通这条道路。当刘备占据汉中后,蜀汉才真正具备了从西面威胁曹魏的能力。
“汉中失则蜀亡”: 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大本营。汉中地区为蜀汉提供了重要的兵源、粮草和战略缓冲。一旦汉中失守,蜀汉的北方门户将被彻底打开,关中和益州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所谓“汉中失则蜀亡”绝非夸大之词。

总结:

《隆中对》没有直接提及汉中,并非因为诸葛亮“忽略”了它。更准确地说,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那个时间点,汉中尚未被刘备集团完全掌握,它更多的是被看作一个需要通过荆州和益州战略来争取的关键地域。

《隆中对》的战略核心是“跨有荆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北伐。汉中恰恰是实现“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目标的关键通道和战略支点。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其视野是宏观的国家战略,将汉中自然地包含在了从益州出兵攻打秦川的宏大叙事中,而不是将其作为独立的战略目标单独列出。

《隆中对》是一份战略蓝图,它指明了方向和基本原则。而汉中的夺取和经营,则是实现这一蓝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诸葛亮本人也深知汉中的战略价值,并在后来的军事行动中充分利用了汉中,将其发展成为蜀汉北伐最重要的基地。可以说,汉中的战略价值,是《隆中对》战略构想在实践中的必然体现和关键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隆中对 确实有问题,但不在于忽略汉中。毕竟汉中属于益州。

隆中对的问题在于信息不足,与把别人都当成傻乎乎睿智。

毕竟一个连键盘都不会用的年轻人。拿衣服了点,没想到在曹操来袭汉中前后孙权两次背刺导致荆州之军战败,也没想到曹操学刘备在撤退时把汉中之民迁走(导致益州无力北伐)也很正常。

由于不会用键盘,所以不会上网,加上流落在外也没什么族内藏书看,所以不知道关中残破根本不是王业之基也很正常。

user avatar

说明了一个看似荒诞的事实,那就是很多网民看贴吧打游戏都能学到的一个军事常识,国内很多教授反而是真不知道——那就是留守后方和管理后勤是最最要害的军事职权,而非无足轻重不重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诸葛亮那个《隆中对》,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规划。你想啊,当时刘备是啥情况?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就像一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有志气,但缺的是方向和方法。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一个还没啥名气但脑瓜子贼灵的年轻人,给刘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这就是《隆中对》。咱就这么说,它厉害在哪儿呢?.............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勾勒出了刘备集团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争夺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正如任何历史战略一样,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回溯,总能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其战略步骤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可能“错”或至少是“不完全对”的地方。要理解《隆中对》的“错”,.............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