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后人杜撰的吗?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

《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非常详细的记载,描述了刘备在隆中拜访诸葛亮,两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长谈。这段对话被陈寿记录下来,并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隆中对》的蓝本。

陈寿撰写《三国志》的时代,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大约只有七八十年。尽管如此,他也不是诸葛亮的亲历者,而是根据当时流传的各种史料、口述以及他人的回忆来编撰的。因此,即便陈寿的记载已经相当可靠,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受到当时信息传播方式、个人理解乃至一些“修饰”的影响。

关于“后人杜撰”的质疑之声及其理由

质疑《隆中对》为后人杜撰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隆中对》的“超前性”和“完美性”:
战略眼光的高度: 《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然后可以统一中国”的战略构想,其精准度和完整性,让很多人感到惊叹。它不仅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为刘备集团提出了详细的内外政策和发展蓝图。一些学者认为,在当时刘备势力尚弱,荆州和益州尚未完全掌控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够如此清晰、条理分明地勾勒出长远的国家战略,显得有些“过于完美”。
预见性: 《隆中对》预测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地势,人才,内用,外取”等优势;预测了孙权“善守,内治”的特点;预测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几乎就是后来关羽北伐和蜀汉灭亡前夕伐魏的战略思路的雏形。这种超前的预见性,被一些人解读为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和“设计”。
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严密: 《隆中对》的语言极其精炼,逻辑清晰,对答如流,几乎没有丝毫的冗余和含糊。这种“教科书式”的陈述,也让一些人觉得不像是一场真实的、带有即兴成分的对话,而更像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的“政治宣言”或“战略规划书”。

2. 《三国志》本身的局限性:
史料来源的多样与筛选: 陈寿所处的时代,正值三国归晋不久。当时关于三国时期的史料,既有官方记录,也有民间流传的野史、轶闻,还有士族家族的家乘。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需要面对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史料,并进行选择和取舍。这个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的形象,或者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求,都可能对原始史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或“整合”。
“三人成虎”的可能: 即使是陈寿,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也可能受到口头传播的“二次加工”影响。一个故事或一段话,经过多人之口传递,可能在细节上有所增添,在逻辑上有所优化,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动听”的版本。

3. 《三国演义》的“再创作”:
罗贯中时代的解读: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目的是为了“演义”而并非“史实”。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自然会根据小说的需要,对史料进行文学化的加工和润色。虽然《隆中对》的“情节”在《三国志》中已有记载,但《三国演义》以更生动、更具戏剧性的方式呈现了这段对话,极大地增强了《隆中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神化”诸葛亮: 传统上,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的“神化”作用下,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形象。《隆中对》中展现出的超凡战略眼光,也更容易被读者与这种“神化”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是后人为了塑造诸葛亮而杜撰”的联想。

支持《隆中对》真实性的论据

当然,也有大量的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认为,《隆中对》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们的理由主要包括:

1. 陈寿的史学态度: 陈寿在《三国志》的“志”和“传”中,力求严谨。他以“魏晋以来,世多史家”为背景,强调“以我为鉴,亦足以广其义矣”。他并非一个喜欢虚构故事的作家,而是一位以史家身份自居的严谨学者。虽然不排除他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但要说他“完全杜撰”一个如此重要的战略对话,可能性相对较低。

2. 《隆中对》的战略符合当时实际:
“分荆益”战略: 诸葛亮提出的“跨有荆州、益州”作为立足之本,与刘备当时正在争夺的荆州和已有的益州(刘璋政权)情况非常吻合。荆州是地理上的咽喉,而益州则有天险、粮草和兵源的优势。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战略。
“联孙抗曹”: 在当时曹操实力最强,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联合孙权共同抗衡曹操,是刘备集团最现实的选择。这种“孙刘联盟”也确实贯穿了三国早期的大部分历史。
“图谋北伐”: 诸葛亮提出的“振旅南蛮,兵临宛、洛”以及“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也并非空穴来风。当时蜀汉在吞并了东吴的荆州部分之后,确实有北伐曹魏的战略意图,而诸葛亮本人也确实在后来的北伐中多次尝试从汉中出兵关中。
“内修政理”: 诸葛亮提出“内修政理”,这与他后来在蜀汉执政期间,大力发展经济、法制,稳定后方的实际行动完全一致。

3. 《隆中对》的“不完美”之处:
对时局的判断并非绝对准确: 《隆中对》中预测“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这在后来的关羽北伐时发生了,但却以惨败告终。这说明《隆中对》的预测并非“神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完全是后人杜撰,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算”,或许会将其描述得更加无懈可击,或者在结局上有所“修正”。
对孙权的评估: 《隆中对》中对孙权的描述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守土,强而能塞,此同盟可也”。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估,但也暗示了孙权的强大和独立性。这种“同盟可也”的表述,相比于“孙刘一体”的说法,更像是一种现实政治的考量,而不是虚构的。

4. 《三国志》之外的佐证: 虽然《隆中对》的完整呈现主要在《三国志》,但一些其他的史料,如《三国典略》等,也记录了与《隆中对》相呼应的一些战略思想和诸葛亮的言论,虽然细节可能有所出入,但其核心思想与《隆中对》是一致的。

结论:非完全杜撰,但可能经过整合与润色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隆中对》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存在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战略对话,并且其核心内容是真实存在的。 诸葛亮在当时确确实实地向刘备提出了一个清晰且长远的战略规划。
陈寿在记录时,可能对对话进行了整合、提炼和结构化。 为了使记录更加清晰、完整,陈寿可能将诸葛亮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达的一些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这次隆中对话中。他对诸葛亮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呈现,而不是逐字逐句的“batim”记录。
《三国演义》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化的再创作。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将《隆中对》的情节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并可能加入了一些文学性的渲染,使其更具感染力。

因此,说《隆中对》是“后人完全杜撰”,可能过于极端。更准确的说法是,《隆中对》是基于诸葛亮真实的战略思想,经过陈寿的史学整理和结构化,并由后世文学作品进一步加工和传播而形成的。 它是一份关于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理想化”呈现,其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仍然能够反映诸葛亮作为杰出战略家的智慧和远见。

我们在阅读《隆中对》时,可以将其理解为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精髓展现,但也要认识到,它并非一份完全逐字逐句的原始史料,而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后人理解的文本。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战略思想的经典,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把握了当时的历史脉络,并为刘备集团描绘了一个可行的发展蓝图,这本身就证明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战略智慧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非常好奇,哪个“学界”证明《隆中对》是比附《三国演义》的产物?敢情罗贯中是穿越人物,《三国志》是照着演义写的?

陈寿:老罗,来来来,笔给你,你来写。

犯下这种广岛原子弹原地爆炸级别的错误,证明什么?该作者毫无基本历史常识,捎带还自以为是,信口开河,学术态度极端轻浮,通俗概括,就是又蠢又坏。

黄岛主曾经曰过:大圣人,放狗屁。

圣人尚且不能免俗,何况区区一个官僚?身居显位却德不配位的事见得还少么?犯错可以,犯下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低级错误,见微知著,此公是个什么为学做事派头,大略可知一二。

都是吃政治经济饭,和诸葛亮一比,如何评价这些后生小子?

屑。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了某位财经记者的神论

李广比卫霍强,唯一不如的地方是不敢杀妇孺

也不知道是从哪听来的段子就直接往书上写……

太多的人有对历史政治军事问题发言的欲望却不肯看正经的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为后人杜撰,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存在已久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史料的局限性。《隆中对》的“官方”记载来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隆中对》的“原始”出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记载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 回答
    今天课堂上,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听得我当时脑子都有点打结。他直接说,在三国时期,刘备跟董卓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着手下的精兵猛将才能成事,自己能力并不突出。更令人惊讶的是,老师还把诸葛亮形容成一个“平庸之才”,认为所谓的“隆中对”根本就是后世杜撰出来的,没有这回事。而他心目中真正厉害的,是.............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那个《隆中对》,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规划。你想啊,当时刘备是啥情况?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就像一个刚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有志气,但缺的是方向和方法。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一个还没啥名气但脑瓜子贼灵的年轻人,给刘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这就是《隆中对》。咱就这么说,它厉害在哪儿呢?.............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勾勒出了刘备集团在三国鼎立局面下争夺天下的宏伟蓝图。然而,正如任何历史战略一样,我们站在现代的视角回溯,总能发现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可以说,其战略步骤并非完美无瑕,存在一些可能“错”或至少是“不完全对”的地方。要理解《隆中对》的“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国时期两位杰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比较,而且答案并非只有单一的“高低”之分,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诸葛亮和鲁肃,虽然都为各自阵营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世人之所以普遍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以及他们各.............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忽略了东吴的因素,从而导致蜀汉走向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隆中对本身的内容,以及诸葛亮在实际的战略执行中对东吴的态度和政策,并结合东吴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隆中对的核心战略逻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隆中对的精髓。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隆中对》确实没有直接提及汉中,但并非“忽略”了汉中,而是其战略视野和布局,将汉中置于一个关键的、但并非独立核心的战略地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隆中对》的文本原意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刘协,这位汉室天子,在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中,如同一叶孤舟,在大浪中颠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力如日中天,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天子,却早已被架空,如同一个笼中鸟,身不由己。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协虽身在洛阳,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重振汉室,摆脱曹操的掌控。他听闻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此人智谋过人,.............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关于毛泽东如何评价诸葛亮“隆中分兵”的失败原因,这在公开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讲话中,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毛泽东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对“隆中分兵”是否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留下过具体的论断,目前未见有这样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治军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诸葛亮选择继续他那“高卧隆中”的隐居生活,彻底与世无争,那么曹操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相较于历史的真实轨迹,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能毫无阻碍地实现他的雄图霸业。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缺席对曹操统一事业的影响。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更是刘备集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