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精华就在于“待天下有变”。很多人认为曹魏的地盘压倒性地最大,所以蜀和吴没有机会,其实绝非如此。因为曹魏内部不稳。从曹操到曹丕到司马家坐大,内乱不断。而诸葛亮执政时期与魏吴的内部动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季汉内部基本没有内乱。
诸葛亮的思路,就是先为不可胜,然后待敌之可胜。荆益两州的天险只是表面,与刘备的所占的“人和”、汉室复兴的道义正统、诸葛亮逆天的政治能力结合起来,才成为了季汉“先为不可胜”的关键。诸葛亮为季汉设计的道路就是依仗天险而实现内部团结,使得季汉成为一块没有破绽的钢铁,进而牢牢占据主动。然后“待天下有变”,当他的对手因为内部的先天不足而动乱不断、破绽百出的时候,不断进击。
这世上用团结去进攻不团结,用整齐划一进攻内部掣肘不断,往往能够以弱胜强,变弱为强。那些认为魏与汉的地盘和实力对比决定了魏必胜而汉事不可为的,不妨想想,1946年的国共两党的地盘和实力对比又如何呢?
隆中对是一个战略眼光极其高超的谋划,其最高明之处还不是对荆益两州的地缘政治眼光,而是基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对主动权和“势”的深刻理解。季汉最终的失败,绝不是必然,而是太多偶然的结果。而看着季汉灭亡之前、之后的魏与晋内部无所不用其极的、最终把整个中国拖入深渊的内乱,只能扼腕长叹世无诸葛武侯,遂使小子得志!
刘备能够建立蜀汉,隆中对功不可没。
208年曹操南下,谈不上隆中对已经被曹操粉碎,因为207年三顾茅庐时,曹操要南下,已是大概率事件,这并不难预测,何况也没限制曹操南下后,刘备再占据荆州,就不算按照隆中对。就隆中对内容而言,并不复杂,主要就诸葛3条:
所以隆中对的问题,在于如何执行隆中对,以实现最终目标,而必须要知道的是,当207年诸葛亮策划隆中对,其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时,是刘备非常落魄的时候,才仅有1县之地。
但就在未来短短11年时间里,刘备从1县之地,到先后据、益州,与孙权结湘水之盟,219年刘备、关羽开始2路反攻曹操,这一系列过程和成就,无疑是刘备按照隆中对,来一步步实践的。
诚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隆中对在实践过程中,出了不少偏差,甚至219年末关羽败亡,导致隆中对戛然而止,但这也不能否定,刘备成就帝业,建立蜀汉,是构筑在隆中对之上的。
历史上因为意外,而导致最终未能成功的战略计划,比比皆是,什么德二的施里芬计划之类的。
而隆中对却让刘备从约1千平方公里的新野1县,扩张到建立约100万平方公里蜀汉,涨幅差不多为1000倍,可以说隆中对之于刘备,绝对是一个性价比超高的策略。
隆中对的方针,虽然到了219年就戛然而止,但刘备能够建立蜀汉,隆中对是功不可没。207年,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刘备此时还非常落魄,仅新野1县之地,刘备在有北方强大势力针对和压迫下,能够崛起,并反攻曹魏,这堪称奇迹,这无疑是隆中对早就的。
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时,孙刘联合,算“结好孙权”。
211年,刘备与孙权达成协议,占据大部分荆州,准备入蜀,算“结好孙权”。
(注)三国志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先主既定江南,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注)三国志张飞传: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取得益州核心区,总算是“跨有荆、益”。
(注)三国志杨戏传: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住南昌县。
215年,刘备与孙权达成湘水之盟,不仅是“结好孙权”,还是“跨有荆、益”。
(注)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218年左右,曹操迁民数十万,引发百万百姓的徭役,百姓各处起义,曹魏动摇,这是“天下有变”,刘备开始反攻。
219年5月,曹操败走汉中,刘备夺取汉中,6月刘封孟达夺取汉中东三郡,8月,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全部宣布起义,反正刘备。
(注)晋书宣帝纪: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218年-219年,刘备-关羽反攻曹魏局势图
其实,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强调“结好孙权”,这是隆中对的重中之重,因为刘备集团不可能让孙权顺着你的心思来。自208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击败曹操后,双方在荆州达成共识,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大舅子孙权,妹夫刘备,不得不说这件婚事,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孙刘双方要共同取益州,结果双方差点闹掰了,但扭扭捏捏之后,孙权还是派遣吕岱等人随刘备入蜀。
(注)献帝春秋曰:孙权欲与备共取蜀......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注)三国志吴范传:及壬辰岁(212年),吴范又白言:岁在甲午(214年),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刘备入蜀后,刘备的孙夫人开始闹了,最终孙夫人回了吴地,这莫非是老夫配少妻的悲惨下场?
(注)云别传曰: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215年,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先后入蜀,荆州空虚,孙权见机会来了,就派遣吕蒙、吕岱等人夺回荆州。这吕蒙抢荆州,看上去很轻松,实际上长沙等地先隐忍,然后起义,响应关羽,随着孙刘达成湘水之盟,起义最终被吕岱平定。
(注)三国志吕蒙传: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注)三国志吕岱传: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而且孙刘双方的盟约,关羽也起了负面作用,这源于关羽的性格。关羽与孙权闹得不开心,与刘备小舅子糜芳也闹得不开心。
关羽北伐襄樊,后方空虚,219年8月水淹七军,10月,孙权撕毁盟约,奇袭南郡......
(注)三国志关羽传: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注)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从208年到219年,刘备集团始终按照隆中对的方针,来执行,可惜隆中对到219年戛然而止,这刘备和关羽都要背锅。
但诸葛亮为刘备作隆中对,规划一统天下时,刘备还是非常弱小,而在之后的短短11年时间里,刘备迅速崛起,并反攻曹操,这堪称奇迹。
即使刘备没有一统天下,只到三分天下,建立蜀汉,诸葛亮的隆中对,依然是成功的。
要事后诸葛亮,关羽水淹七军后,假如突然撤回荆州,这又是另一种轨迹了......可惜这仅仅是假如。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