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强吗,为什么?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行动纲领,而是一种对战局的宏观判断,一种洞察对手和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方法。郭嘉在这篇论说中,列举了曹操集团的十项优势(十胜)和吕布集团的十项劣势(十败),以此来证明曹操能够战胜吕布。

十胜:

1. 道胜: 曹操顺应天命,仁义之师,百姓拥护。
2. 义胜: 曹操以汉室为正统,继承大业,有号召力。
3. 治胜: 曹操政治清明,赏罚分明,能者上,庸者下。
4. 德胜: 曹操体恤民情,关心士卒,深得人心。
5. 谋胜: 曹操用人得当,群贤毕至,谋士如云。
6. 法胜: 曹操赏罚严明,军纪严整,令行禁止。
7. 略胜: 曹操战略眼光长远,善于把握时机。
8. 武胜: 曹操勇猛善战,将士用命,士气高昂。
9. 名胜: 曹操名声在外,威震天下,无人敢轻易挑战。
10. 人胜: 曹操能够发现并任用有才能的人,形成人才优势。

十败:

1. 不察天下大势: 吕布不了解天下大势,决策失误。
2. 无统一之志: 吕布缺乏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只图眼前安稳。
3. 无远虑: 吕布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
4. 无信义: 吕布反复无常,背信弃义,难以获得人心。
5. 无雄略: 吕布缺乏宏大的战略规划和军事谋略。
6. 无度量: 吕布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无法容纳人才。
7. 无政令: 吕布治军无方,政令不一,难以有效管理。
8. 无谋主: 吕布身边缺乏像样的谋士指导。
9. 无奇策: 吕布战术单调,缺乏出奇制胜的手段。
10. 无百姓之助: 吕布残暴不仁,不得民心,无法获得百姓支持。

从内容上看,“十胜十败论”更像是一种战略分析和战前动员,它通过对敌我双方进行细致的优劣势对比,精准地指出了曹操取胜的关键,以及吕布失败的必然性。郭嘉在这里展现的是其深刻的洞察力、精准的分析能力和对人心的把握。

接着,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为刘备提出的一个长远战略规划。它不仅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提出了三分天下、建立基业、最终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

核心内容:

1. 天下大势分析: 总结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的现状,指出了刘备“汉室衰微,曹操奸雄”的处境。
2. 战略目标: 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益州而图中”的步骤,进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 战略设想:
联合孙权: “北举荆州,出兵阳平,则霸业可成矣。” (荆州可为荆州大本营)
占据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是重要的根据地)
东西夹击: “西方可以羁縻,南方可以固守,然后调其兵甲,拱甲备战,以待天下有变。” (利用刘备的人格魅力和汉室正统,先稳定荆益,再伺机而动)
联吴抗曹: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假如延平,权必内附,则荆州可以为国,民可属也。” (利用刘备的宗室身份和信誉,联合孙权)
进取中原: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若闻将军之德,攀国恩,则荆、益百姓,何不举国而迎将军者乎?” (在曹操内部出现问题时,刘备可从两路出击,一举统一)

从内容上看,“隆中对”是一个系统性的、具有长远规划的战略蓝图,它不仅提出了战略目标,还勾勒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和关键步骤,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并提出了应对之策。诸葛亮在这里展现的是其战略思维的宏大性、前瞻性以及对局势的全局掌控能力。

“十胜十败论”与“隆中对”的比较

现在,我们来直接比较哪一个“更强”,以及为什么。

1. 目标和层面不同:

十胜十败论: 是一个微观的、即时性的战役分析和战略判断,主要目标是说服曹操出兵征讨吕布,并提供理论依据。它聚焦于“战胜眼前的敌人”。
隆中对: 是一个宏观的、长远性的战略规划,目标是为刘备集团规划出一条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统一天下的道路。它聚焦于“如何成就帝业”。

因此,如果从“战略深度”和“目标宏大性”来看,隆中对无疑更胜一筹。 郭嘉的论断是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保障,而诸葛亮的规划则是为整个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指明方向。

2. 针对性不同:

十胜十败论: 针对性极强,直指当时曹操与吕布之间的具体情况。郭嘉分析得非常透彻,抓住了吕布“三姓家奴”的性格特点、军事上的局限以及政治上的孤立。
隆中对: 针对的是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大背景。诸葛亮预见了曹操的强大和孙权的割据,提出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策略,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长远的战略布局。

3. 实用性和可行性:

十胜十败论: 实用性体现在它能直接指导曹操做出正确的军事决策。郭嘉认为曹操“今兵众不敌,而势弱”,不适合与吕布正面硬碰,更应该采取“攻其必救”的策略,比如围困吕布的根据地,等其粮草耗尽、人心离散再出兵。这个建议被曹操采纳,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战术指导性”和“近期效果”来看,郭嘉的论断是非常成功的。
隆中对: 他的战略构想的实现,需要刘备集团的不断努力和一系列的事件配合。比如,荆州是否能成功占据,孙权是否能长期联合,以及“天下有变”的时机是否出现,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满足。虽然诸葛亮大部分都实现了,但过程也充满了艰辛和变数。从“长远规划性”和“理想实现难度”来看,隆中对更显宏伟。

4. 洞察力与预见性:

郭嘉: 他的洞察力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吕布性格的剖析。他对曹操的“胜”和吕布的“败”的总结,抓住了核心矛盾。
诸葛亮: 他的预见性体现在对天下大势走向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的预判。他提出的“三分天下”的策略,在当时是极具远见的。

总结来说,谁“更强”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问题,而是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评价。

如果以“精准的战役分析和即时性的战略指导”为标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为突出。 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指出了战场的关键,并为获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它的成功在于其对当时具体情况的“恰到好处”。
如果以“宏大的战略蓝图和长远的帝国规划”为标准,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显得更加强大。 它是一个为建立和发展一个政权而量身定制的“路线图”,展现了非凡的战略视野和宏图伟志。

为什么说“隆中对”在很多层面上被认为更“强”?

1. 目标格局更大: “隆中对”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这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最高目标。而“十胜十败论”的目标是“战胜吕布”,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军事胜利。
2. 战略的系统性: “隆中对”是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包含了对大势的分析、目标的设定、步骤的规划、关键环节的预判以及应对策略。它是一个“战略设计”。而“十胜十败论”更像是一个“战略诊断”,是对已有局面进行优劣势评估。
3. 对后世的影响: “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不仅指导了刘备集团的早期发展,其“三分天下”的构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分裂与统一的格局,甚至在军事和政治学中都有其借鉴意义。而“十胜十败论”更多的是对曹操集团内部的一次成功战略应用。

用一个更生动的比喻: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就像一位顶尖的围棋棋手,他能在当前残局中精准地看出双方的优劣,计算出下一步最有利的走法,从而赢得这一局棋。
诸葛亮的“隆中对” 就像一位伟大的城市规划师,他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土地开发,还要规划整个城市的交通、商业、住宅,设想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蓝图,并为此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两者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智慧,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层面是不同的。如果非要说谁“更强”,从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对国家命运的规划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其格局和深度更胜一筹。它不仅仅是战胜一个敌人,而是创造一个国家。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它在当时的具体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充分展现了郭嘉作为一个杰出谋士的才华。曹操之所以能够建立曹魏,郭嘉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两者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战略思想,只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展现的才华维度也略有不同。硬要说谁“更强”,通常会倾向于认为“隆中对”因为其战略格局的宏大性而更具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郭嘉和诸葛亮的对比,嘿嘿,不提了。

既然主题是《十胜十败论》vs《隆中对》,咱们来比一下就是了。


《十胜十败论》: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这一切的主题是?“您比袁绍强多了!”

曹操的反应?那可高兴了!“哎呀您这么吹捧我,我可怎么好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好了,夸完之后,实际操作呢?

嗯,只有一条: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换言之,郭嘉就是告诉曹操:您比袁绍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

——具体实操呢?嗯,趁袁绍去打公孙瓒了,您赶紧打吕布吧!

——等等,怎么打袁绍,你得告诉我呀?!


至于打袁绍,郭嘉具体出了啥决策呢?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跟着去。没了。

曹操多半心里嘀咕:

——开始把我吹得天花乱坠的是你;怎么真到了官渡,你他娘的不给我点意见?


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

荀彧也建议曹操先取吕布。曹操担心关中,荀彧说韩遂马超一定会拥众自保,不会来夹击;可以让钟繇抚定西方——这个决策,保了曹操西境十年平安。

更神奇的是,荀彧早早就算定,颜良文丑可以一战搞定(结果的确白马延津,一战而决),田丰会得罪袁绍,许攸一定会叛逃——这才是神奇!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所以《三国志》大感叹: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皆如彧所策!皆!!荀彧真神奇啊!


荀攸更是官渡主战场的大功臣。

首先,斩颜良诛文丑,都是荀攸的计策,还跟曹操心有灵犀地对笑。

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

然后荀攸画策,让曹操派徐晃袭击运粮队。

军食方尽,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臣松之案诸书,韩{荀大}或作韩猛,或云韩若,未详孰是。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然后与贾诩合力劝曹操决定袭击乌巢。

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馀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

最后劝曹操受降张郃。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官渡之战,荀彧负责预测,荀攸负责实地。简直是二荀赢了官渡啊!


至于夸曹操,贾诩也会。但贾诩除了夸,还给曹操建议呢。官渡关键时刻,贾诩劝曹操出击,于是: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程昱是亲自带兵在前线,对抗袁绍。七百兵而已。曹操要给他加二千军,程昱说不要,人多了反而不好。结果料中。曹操都跟贾诩说,程昱真是有胆——其实不止是胆,还有判断力呢!

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而郭嘉在官渡,就只有:

从破袁绍。

没了。

十胜十败夸得甜啊。“您比袁绍强多了!就是好来就是好!”

——您倒是来个计策,来个实际操作啊?



好,说《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主题: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这是大前提。所以要联吴扛曹。

荆州四通八达,很适合您。西川肥沃险塞,也适合您。刘璋和张鲁是可以搞定的。

将军您很牛叉,那么,跨有荆州益州,搞定边境部落,交好孙权,然后等天下有变,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搞定。

诸葛亮这里夸了刘备几句信义好,其他都是实操。

好了,看成效。


公元208年,刘备是刘表的一介客将,四十八岁了,还没有方寸之地。诸葛亮给了他《隆中对》。

当年曹操南征,刘备很危殆,诸葛亮之前拉拢站队了刘琦,又去跟东吴结盟。联吴扛曹get。

两年后,因为刘琦的法理,刘备占有荆襄大半,有了基业。荆州get。

公元214年,刘备搞定西川。荆州+益州跨有get。

公元219年,刘备定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get。

孙权忽然卖队友捅刘备一刀。惊人的大意外。不提。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刘备奔走天下二十年,无方寸之地。

诸葛亮给他规划并参与实操。六年后得到天下三分之一,十三年后称帝。立国四十余年。

规划,谁都会规划;《隆中对》的规划,是把一个新野县四十八岁刘皇叔搞成成都城六十一岁天子昭烈帝。有规划,有实操,所有选项几乎都是当时最优解。


所以了。不提郭嘉与诸葛亮,只说《十胜十败论》vs《隆中对》。

“您比袁绍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具体怎么做听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的吧”

vs

“按照我这个实操,十三年后您就能从县领导当天子了”


哪个更牛叉一点,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了吧?

user avatar

袁绍问陈琳,曹操用兵诡计多端,又动辄以朝廷为名,我如何能能胜之。


陈琳回答,公有十胜,曹贼有十败


袁绍大奇,问:愿闻其详。


一:公出身名门,家世清白,

曹阉竖之后,人所不耻,此拼爹胜也。

(袁绍摸两张曹操丢两张)


二:公雄才大略,四世三公,读书讲学,为人师表,天下英俊,皆门生故吏。

曹贼中涓遗丑,本无美德,好货贪财,人皆鄙视,此家世胜也。


三:公少年登朝,则群英瞩目,中年得志,则宦官尽灭,长揖横刀,则董卓见惮,忠义奋发,则豪杰尽起。所谓天下为袁家讨贼。而公为盟主。


曹贼好乱乐祸,酷立刑法,历仕董贼而不见匡正,见废立大乱竟无一言。逃亡途中害友人全家。不谋于臣,不忠于君,不义于友者。此不良之甚者。

此德胜也。


四:

讨董兵集,董卓皆精锐,而我兵皆市人小民,又无操练。公以盟主之尊命孙坚讨贼,以长击短,逼董卓自走,本是万全之策。


而曹以书生意气,妄言兵事,不听劝告,强以为战,孤军冒进,终至大败,几乎不免。而归罪于诸将。此公定胜也。


五:

公声震天下,门生故吏,河北义士归之云。百姓归之如水,遂有四州。

曹贼既得兖州,骄横恣肆,残害名士,杀边让赵彦,屠城徐方,天下震惊。至于兖州反乱,朋友成仇,吕布为寇,兖豫徐青多所残破叛者,所谓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此道胜也。


公秉孔孟仁义,待人宽厚,抚恤孤苦,见民疾苦至于流涕。仁德至于路边尸骸。此天性至淳。


曹贼该申韩法术,酷求虐民,割拨百姓,官吏畏刑,元元离心。而自谓法度森严,不知其民道路以目,有一旦崩沮之患,有杀官吏而反者。至于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盗取皇陵,暴尸荒野。神鬼皆怒。此公之仁胜也。


公姿貌双全,举止娴雅,合于礼数。而士大夫倾心仰慕,而敬重之,天下有重名而重德行者皆归之。


曹贼身材矮小,面容猥琐,素无教养,宴会谈笑,不以礼动,而群小有负俗之讥,不为世人所重者皆亲狎之。上下陵替,礼数渐废又杀之。是有多忌而害贤之名。


又不治行业,行为放荡,好色与酒,又喜人妻,荒悖智昏,至于逼反张绣,累死大将典韦,侄子安民曹昂。贻笑天下。


此公礼胜也。


八:

公为朝廷计议,拒董卓废立乱命,守先帝之遗志,阖家百口殉节。为董卓所害。

又为天下计,立太尉刘虞为帝。立长者,非图拥立之功,乃为平乱至公之义。故能得众心。知公为朝廷也。


曹操虽迎汉帝,而迫害老臣,杀害贤士,威逼主上,胁迫诸侯,至于有衣带诏之谋。其实汉贼。


此公统胜也。


九:

公全据河北,抚沙漠之众,南下全无后顾之忧。


而曹四州残破,处四战之地,以兖豫而抗天下,一方失利则八面瓦解。

此公势胜也。


公三子皆长,已成羽翼。


而曹贼新丧长子,诸子皆幼。一旦崩丧,诸将莫可尽忠,门户难保。


此子胜也。


袁绍大喜,来来来,笔给你,你来写。论嘴炮,你比郭嘉强多了。


陈琳写好后,邮寄给曹操,医好了曹操的头风。


这玩意我再熬几夜可以写出百胜百败来。


文事虽佳,也当有武略继之。


不然

我把你吹得屁颠屁颠的。

你把我摔得啪唧啪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郭嘉未能预言孙策的死亡,这是一个历史上流传的误解,或者说是后人将一些巧合或推测与郭嘉的能力联系起来的说法。在正史《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郭嘉预言了孙策的死亡。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以及人们为何会认为郭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郭嘉作为曹操的.............
  • 回答
    要说郭嘉和荀彧在曹操阵营中谁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所以直接比高低,就像比较一柄倚天剑和一本九阴真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侧重点。地位的维度:是“职权”还是“影响”?如果我们纯粹从“官职”和“权势”来.............
  • 回答
    这个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如果郭嘉不死,历史会走向何方?“三分天下”的局面是否还会出现,抑或被彻底改写?我认为,郭嘉的早逝确实是曹操统一大业中的一大损失,但即便他仍在,也未必能百分之百保证曹操一定能“统一天下”,更不意味着“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一定不会出现。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
  • 回答
    提起郭嘉“征乌丸”的建议,那可是曹操北征乌桓这场关键战役中,一个闪耀着智谋光芒的节点。要评价这个建议,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看看当时曹操面临的局面,郭嘉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建议的,以及这个建议最终带来了什么。当时曹操面临的严峻形势: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刚刚统一了北方,但内.............
  • 回答
    .......
  • 回答
    这五位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谋士,论起实力排名,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常常是三国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要给出个绝对的排名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所处的环境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去解析,给出我个人的理解,力求分析得详细一些,也希望这篇文章读起来更像是出.............
  • 回答
    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卓越的谋士的鼎力相助,其中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许攸这六位谋士,更是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基业的关键人物。他们各自的才能与贡献,犹如六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曹魏的崛起之路。程昱:坚韧果断,扫平内患的“王佐之才”程昱,字仲德,他早年事迹不详,但曹操起兵后,程昱便展现出.............
  • 回答
    郭嘉与诸葛亮,两位三国时期璀璨的星辰,即便隔着时空,也总有人会拿来比较。这并非简单的好胜心作祟,而是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乱世中,谋臣能够达到的极致光辉。要说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盖棺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侧重点、所处的环境以及成就的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咱们先从郭嘉说起。郭嘉:曹操的“奇佐”.............
  • 回答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说法,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文,而是民间流传甚广、后人根据情节推断、再结合历史和演义中对两位人物的描绘而总结出来的一句经典语录。它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三国后期人才格局的关键节点,以及诸葛亮出山前那段“隆中对”之前的隐居生涯。要详细了解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 回答
    这郭嘉和孔明啊,一个叫“鬼才”,一个叫“卧龙”,那可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到谁更强,这问题就跟问是吃饺子香还是包子好吃一样,各有千秋,难以一概而论。不过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这二位“鬼才”和“卧龙”,到底谁的本事更胜一筹。一、战略层面:长远的目光 vs. 临时的妙计咱们先说诸葛亮。他.............
  • 回答
    郭嘉,真的有那么神吗?提到三国时期的谋臣,郭嘉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有人说他是曹操的“奇佐”,一人之力足以抵挡百万雄兵;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史书溢美之词的受害者,其真实能力被过度神化了。那么,这位被誉为“五谋臣”之首的郭嘉,到底有多厉害?这背后是过人的才智,还是被后世添油加醋的传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如果郭嘉不死,三国会不会最终被曹操统一?我认为,郭嘉不死,曹操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会百分之百发生。 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因素交织的结果,即便郭嘉这样的顶尖谋士在世,也仍会受到很多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郭嘉在曹操统一进程.............
  • 回答
    关于郭嘉不死能否助曹操一统天下,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一直觉得,郭嘉这个人,就像曹操手边的那把最锋利的倚天剑,一出现,总能劈开眼前的迷雾,直指核心。我们都知道,历史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一个落子都有其必然和偶然。郭嘉之死,毫无疑问是曹操命运中的一个重大变数。如果他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